读《非暴力沟通》有感

徐州市九龙湖小学一6班

<h3> “沟通”在《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被解释为“使两方能连通”,也就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换信息、分享感受最终达成双方在思想上的一致与感情上的通畅,就像是两块契合的拼图找到了自己的位置。</h3> <h3>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不断地与孩子沟通,谈习惯养成,说学习态度,讲读书的重要性……越是在这些方面处于弱势的孩子,越是我们“谈话名单”上的重要对象。<br>  </h3> <h3><font color="#010101">  但是沟通的过程并不总是那么顺利的,有时候我跟孩子就像是站在两条平行的铁轨上,我们看得到彼此,却听不清对方的话语,我们站在相对的方向大声呼喊,除了筋疲力尽,最后一无所获。到底是什么阻隔了我们的沟通呢?</font></h3> <h3> 在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中,他始终强调“爱”这个字,爱自己,爱生活,爱他人。我相信我是爱我的孩子们的,所以才会选择了“教师”这个行业。</h3> <h3>  然而只有爱的对话并不能让我与孩子们快速地到达“心有灵犀”的境界,也不能帮我们解决那些已经存在的、必须面对的问题,这时的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找出问题的关键,那么接下来呢?</h3> <h3>  面对那个总是迟到的孩子,我与他的对话仿佛就是个无尽的循环:<br>  看着推门而入的孩子,我不禁皱起了眉头,这已经是这个礼拜第三天迟到了,我放低了声音问:“今天家里又出了什么事了吗?”<br>  孩子的手不安地抓住裤子,摇摇头: “我没听到闹铃,起晚了。”<br>  我轻轻叹了口气,看着他始终低着的头:“明天我们试试早起一会儿吧。今天早读的时候我们一起学习了一首有趣的古诗,你没能听到,真是太遗憾了。”<br>  孩子从嗓子眼里憋出了个“嗯”作为回应,然后晃晃悠悠地走向自己的座位,我往前跟了两步,看到他板着的小脸和撅起的小嘴。<br>  我明白孩子是不高兴了,我也能从他的动作中体会到他的无奈与慌张,我也愿意站在他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可是“迟到”就像是个迈不过去的坎儿,一天又一天,几乎看不到改变。</h3><h3> 我和那个孩子同时“掉线”了,我们被困在同一个问题里,退不回,走不出。</h3> <h3>  马歇尔博士运用非暴力沟通帮助过许多老师与学生进行交流,他所提倡的非暴力沟通有四个关键步骤: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在这四个沟通的步骤中除了“爱”,还贯穿了这样一个关键词——具体化,具体地表述自己的观察结果,具体地描述自己的感受,具体的表达自己的需要,还要发出具体的请求。</h3> <h3>  对照着非暴力沟通的四个步骤,我想我与那个孩子在沟通上存在的问题就出在这了,我太含蓄,表述得不够具体了,所以年幼的孩子没听明白,也许在下一次他推门而入的时候,我可以这么说:“xxx,今天是周三,也是你这个礼拜第三次迟到了。当我又听到你说听不到闹铃而没能按时起床时,我很生气。我希望你能在规定的时间来到教室上课。”</h3> <h3> “沟通”这个词所包含的意义从来都是双向的,有说就有听,所以学会倾听也是良好沟通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h3> <h3>  对于迟到这个问题,孩子其实跟我说过很多,他住的并不远,与学校不过一河之隔,五分钟的时间就能骑车到学校,可是总是有各种各样的事会阻挡他按时出门,比如家里半夜才来水,等他和妈妈洗完澡再睡觉,就已经很晚了,所以他们早上起不来;晚上洗的衣服没干透,他没办法穿,所以要等衣服干了再上学;妈妈太忙了,忘记了时间,等到想起上学的事已经迟到了;他身体不舒服,一直待在卫生间,所以……</h3><h3> 所以“迟到”这个问题不仅需要我和孩子沟通,更需要我与孩子家长的沟通,作为倾听者时,我更需要关注的是孩子的感受、需要和请求。</h3> <h3>  不批评,不指责,不否定,不说教,不随意评价,留心自己说话的方式,注意自己说话时的用字用词,把那些暗含刀锋的言语吞下去,学着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自己与孩子、与家长之间的问题,我想这样的爱才更贴近对方的心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