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山口,一个让古代帝王纠结的地方

柴继志(山水人家)

<h1>  龙脉,就是山脉的起伏和走向。山是龙的势,水是龙的血,因而,龙脉离不开山与水。自古以来,山环水抱之地都是风水宝地。</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自古帝王非常重视龙脉,他们最担心的是龙脉会孕育出新的天子,为了保住自己的江山永固,就要想方设法的斩断龙脉。</h1><h1> 洪山口就是一个让历代帝王纠结的风水宝地。</h1> <h1>  洪山口地处燕山山脉,群山环抱,周围山势起伏,旧时是南北贯通的要道,战国时属燕国,燕国长城由此经过,唐朝时对此处长城加固。</h1> <h1>  唐太宗李世民征伐高丽由此经过,留下了“旱烟地”、“罗章跪楼”、“洪月娥招亲”等传奇故事,唐王留下的镇龙楼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h1> <h1> 大家都知道唐王的风水术士用三座镇龙楼,压住了龙头龙尾,中间建了一座大戏楼,让这里的“真龙天子”只能出现在戏台上,并为他们歌功颂德。</h1> <h1> 而到了明朝,皇帝担心的是这些镇龙楼是不是还坚固, 又拨专款进行加固,还别出心裁,把戏楼制成龙头的样子,把两排明柱像龙牙一样前后排列,才有今天这么雄伟的几座楼。<br></h1><h1><br></h1> <h1>  历朝的皇帝们是不是这样做了就放心了吗?不是的。他们的身边都有好多观星看风水的术士。这些人为皇帝要做的首件大事就是查找龙脉,毁掉下一个有做皇帝嫌疑的风水。那么洪山口被斩的龙脉在哪儿呢?</h1> <h1>  这是一座很美丽的山,近看像一个大大的盆景,远看像一条游龙蜿蜒向南遁入洪山口城,当地人称之为“半劈山”。多少年来,没人能讲明白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原来,这个名字是与龙脉有关系的……</h1> <h1>  这座山坐落在洪山口村村北,长城外与兴隆县交界处,东边群山相连,凸起部分像龙头面向西,埋头喝水的样子。但是,远远望去其龙头部位有两处好像是被人工挖凿劈开的缺口。</h1> <h1>  为了探明真相,笔者沿着西边上山的小路向山上走近五十米,见地上碎石成堆,延碎石滚落的方向望去,见山体被一条深沟分开。</h1> <h1> 崖壁上有明显的人工凿过的痕迹。周围碎石很多,大小不一。凿开部分长十几米,宽近3米,高近20米,使整个山从此分开。</h1> <h1>  崖壁上人工开凿的痕迹。</h1> <h1> 巧合的是凿开的口子,恰好与远处洪山口村的北楼、南楼在一条直线上。</h1> <h1>  卫星地图拍下的古城洪山口与龙脉的位置。</h1> <h1>  站在上边向下看到的口子。</h1> <h1>  山南边看到的凿开的口子。</h1> <h1> 远看山体,这个口子明显的是被人为凿开的。</h1> <h1>  环顾四周,散落的大小石块,按溜滑的滚落方向推断,在这条深沟的上方还应该有一个更大的口子。</h1> <h1>  沿着滑落山石的流向向上攀,果真,在离第一道沟约三十米的地方,发现了一个更大的人工凿开的口子。</h1> <h1>  这个口子上宽近5米,北边可见深度20多米。整座山被从中间劈开。</h1> <h1>  绕到山的南面,竟然没有发现山体有什么异样。这是怎么回事?等爬到了悬崖边,才发现南面为了保持山体完整,也许是为了口子不对着洪山口古城,凿开的裂缝偏向了东边。</h1> <h1>  被凿开的口子近十米宽,高三十多米。</h1> <h1>  人工劈凿的痕迹。</h1> <h1>  在当时没有现代设备,开凿工具简单落后的情况下,将大山切开两个如此巨大的口子,也真值得赞叹。</h1> <h1>  皇帝之所以要这样做,是为了一己之私,江山永固。此举被称为“斩龙脉”。</h1> <h1>  各朝各代的帝王都在寻找着龙脉,最出名的当数唐太宗李世民和明太祖朱元璋,因为伴随他们有两个神仙级的人物袁天罡和刘伯温,他俩一样通晓天文地理,并有同样的本领识别龙脉。</h1> <h1>  可叹哪个帝王不想有万年基业,流芳千古?哪个又真正称霸“万岁”?</h1><h1> 中国茫茫五千年的历史之中,无数王朝兴衰虽与地理因素有关联,但国家的立基之石在于国富民强,民心所向。</h1> <h1>  洪山口龙脉被斩,不知出自哪个朝代谁的手,但有一点证明了这里定是一块风水宝地,如今与外界不一样的气候,优美的环境,蔚蓝的天空,天然大氧吧,因此造就的长寿村,哪个不是洪山口人的骄傲!</h1> <h1>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洪山口龙脉未绝,生机仍续。每个在洪山口这种山奇水秀的环境中成长、生活的人们,所感受到的都是一种和谐、快乐的享受。</h1> <h1>  中华民族的始祖是龙的传身,那么,龙的传人继承的就是龙的精神! </h1><h1> 凝心聚力,同心同德,勇往直前才是我中华民族真正的龙脉!</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