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白水台位于香格里拉县城东南的三坝乡白地村,距县城101公里,海拔2380米,它是由含碳酸钙的泉水慢慢下流,碳酸钙逐渐沉淀,长年累月就形成台幔,好似层层梯田,相传,纳西族的两位天神为了让当地的纳西族人学会造田耕地,特地变幻出来这样一片"梯田",所以又有"仙人遗田"的说法。其面积约3平方公里,它是我国最大的华泉台地。<br /> 据考证,白水台最初是作为神祇来敬奉的。相传纳西族东巴教的第一圣祖丁巴什罗从西藏学习佛经回来,途径白水台被其美景吸引,留下来设坛传教,在此修炼成道,因而被人们奉为东巴道场。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及春节初二,当地的纳西、藏、彝、僳僳等民族要到白水台进行祭祀活动,它是纳西族东巴教的发祥地。</h1><h1> 早在唐宋时代,白水台就已成为滇西一带有名的游览胜地。在白水台水源头右侧的石壁上刻有明代纳西土知府木高所题诗一首:"五百年前一行僧,曾居佛地守弘能。云波雪浪三千垄,玉埂银丘数万塍。曲曲同流尘不染,层层琼涌水常凝,长江永作心田玉,羡此高人了上乘。"</h1> <h1> 纳西语称白水台为"释卜芝",意为逐渐长大的花。从远处看去,青山掩映中的白水台真的就像层层梯田,在阳光照耀下,又如凝固的瀑布。走到白水台的台顶,是周长约一华里的平地,它的中央,有一个由10多个泉池串联而成的"天地"。沿平台往前,便到白水泉源头。在一株茂盛油绿的柳树下,一股清泉从碗口粗大的洞口泊泊流出,形成了一个碧绿的池塘,天光云影,山花丛林,互相映衬;泉水从水潭流向"天池",再由台项越过银埂玉丘,沿坡缓缓漫下,清泉与白底融为一色,似流银泻乳。白水台层层叠叠,宛若片片斜月散落人间,又似纳西少女的银饰,叠饰成无数的银环,朝晕夕照,银光散射给人以抛金削玉般的清新。左侧,一泉台形似一弯新月,清泉盈盈四溢,相传是仙女梳妆的地方。泉台左下侧一石穹窿,洁白如玉,形如一怀孕女子,是当地群众供奉生殖神的地方。</h1> <h1> 农历二月八,是纳西族的传统节日,是一个祭拜神灵,以歌舞会友,相聚狂欢的日子。这一传统节日在三坝各族群众中已传承和沿袭了几百年。当太阳刚刚升起之时,白水台上就开始人头攒动,人们牵着骡马,驮着柴火,抱着鸡,穿着传统手工制作的民族服装,三五成群沿着小溪拾阶而上,先到平台左下侧拜过"女神",求子求福。然后到平台上自家的火塘旁。祭拜神灵是二月八最隆重的仪式,当地群众要把鸡血洒在神坛上,祭拜神灵,之后焚香磕头,诵经吟唱,然后把饵块、大米等五谷洒在烧香台右侧的塘中,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幸福吉祥。<br /> 火塘是白水台上一个永恒的主题,成百上千的火塘散落在平台边绿树丛中的各个角落,当地纳西族群众以家族为单位,生起火塘,袅袅的青烟飞上云空,大家围坐在温暖的火塘旁野炊,幸福满满。<br /> 午餐后,随着吾树湾村人 "呀哩哩,呀哩啦哩,呀卡吧啦呀卡拉哩"深沉而高亢的歌声开启了歌舞乐模式,出水口旁的平台上早已被围成了里三层,外三层,身着白色手工麻布坎肩的纳西汉子,身着黑色衣服和羊皮披肩的女子围成圈,边歌边舞,相互对唱。一曲"阿卡巴拉"后,大家移步到瑶池边,围成若干个舞圈,这个村的汉子和那个村的女子开始对唱,歌声此起彼伏。<br /> 歌舞一个多小时后,人们意犹未尽地回到自家的火塘边收拾好东西,每个人头上还要插上一根栗树枝,寓意来年安康幸福,然后相互道别,相互祝福后开始下山回家。</h1> <h1> 白水台不仅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更是纳西族东巴教的发源地,当地各族群众宗教活动和民族节日的活动之处。但如此优质的旅游资源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一流资源、二流设施、三流管理"的窘境,除了交通瓶颈外,旅游产品的开发、宣传促销等都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全域旅游战略的提出及香格里拉旅游东环线二级路建设的启动,白水台必将大放异彩。<br /> 徜徉仙人遗田,远眺哈巴雪山,感受纳西风情,探秘东巴文化,白水台不容错过。</h1><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