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韩信拜将坛游记

月白风清

<h3>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安市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h3> <h3>拜将坛始建于公元前206年,在陕西汉中市区,是汉高祖刘邦&quot;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quot;《史记.淮阴侯列传》拜韩信为大将的古坛场遗址。</h3><h3>韩信被拜为大将后,首先统帅三军&quot;明修栈道,暗度陈仓&quot;攻取了关中;继而北征东进,逐鹿中原,百战百胜,从军事上辅佐刘邦成就了帝业,建立了西汉王朝。因此拜将坛是汉王朝的发祥地,亦是不拘一格重用人才,得人才者得天下的历史物证。</h3> <h3>&quot;夜影神碑&quot;--立于汉中城南拜将台前的土红色石碑。相传韩信被杀后,帝念其功,命萧何携贡物特立之,因碍吕后权威,未刊碑文。该石系凿取梁山沉积岩刻制而成,碑上魄班点,即海底动物化石的遗痕。这块碑石,或因含动物化石而生磷,或因受磷矿石的影响含有一定的磷原素,所以初立时黑夜中闪闪发光,遂引以为奇,名为&quot;夜影神碑&quot;。</h3> <h3>他,来自淮阴,纵横天下,曾经位极人臣,却又最终贬归淮阴。</h3><h3>他,志盖群雄,略不世出,被誉为"汉初三杰""国士无双",却因功高震主惨遭杀戮。他的一生历经磨难、屈辱、辉煌、失意和悲惨,堪称跌宕起伏。他的成与败,功与过,得与失,令人感叹唏嘘。</h3><h3>他,号称"兵仙战神",但他的影响早已超越军事领域而融入并滋养着传统的文化与艺术。</h3><h3>他,距离我们有2000年之遥,但他的故事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并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观念。</h3><h3>他,就是西汉开国功臣一韩信。</h3><h3>让我们一同走进韩信的人生、韩信的世界……</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 <h3>坎坷少年--韩信,家贫少孤,衣食无着。既曾受过篱人篱下的冷眼,又曾得到过被人馈食的恩惠,也曾被迫受过胯下之辱。其少年所经历之艰辛与磨难,正如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h3><h3>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h3> <h3>江边垂钓,漂母馈食</h3> <h3>屠夫无德,胯下受辱</h3> <h3>"怀才不遇"--韩信少时虽贫,却与众异志。既熟读</h3><h3>兵书,满腹文韬武略,又喜欢刀剑,练就一身武艺。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他仗剑从军,先后加入项梁、项羽和刘邦的队伍,但一直未得重用,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h3> <h3>离楚归汉 滕公释信</h3> <h3>虽有滕公推荐,但一贯以知人善任而著称的刘邦却只任命韩信做了一个负责管理仓库粮草的治粟都尉。当时,随刘邦来汉中的一些将领对前途感到茫然,悄悄地逃走了。韩信感到自己在汉军中得不到重用,也愤然不辞而别。</h3> <h3>在萧何不顾一切地演出了"月下追韩信"后,刘邦终于接受了萧何的建议,以隆重的拜将仪式拜韩信为大将(位在诸将之上)。韩信的登坛对策也充分展示了他作为一个军事家的雄才大略、高瞻远瞩和深谋远虑。而这"一军皆惊"的拜将,更成为了开启汉王朝辉煌历史的精彩首页。</h3> <h3>"登坛对":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刑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余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大王之入武关,秋豪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h3> <h3>萧何对韩信的才能十分欣赏,萧何听说韩信逃走,来不及向刘邦报告便连夜追赶。恰巧这天夜晚,韩信逃离汉中必经的一条河流寒溪河水暴涨,韩信无法渡过,被萧何追上。经萧何一番真诚劝说挽留,韩信又回到了汉中。</h3> <h3>萧何月下追韩信</h3> <h3>"英雄本色"--韩信的登坛对策,大大增强了刘邦战胜项羽的信心,也使刘邦真正认识到了韩信的才干,对韩信言听计从,信任有加。此后,韩信如鱼得水,军事才华得以充分发挥,创造了明修暗度、背水布阵、潍水半渡等诸多载入世界军事史册的经典战例,被后世民间誉为"兵仙战神"。</h3> <h3>木罂渡军 ,下魏破代</h3> <h3>背水布阵,破赵会食</h3> <h3>尊贤用计 , 尺书降燕</h3> <h3>囊沙断流 , 潍水半渡</h3> <h3>居功邀赏 ,请封假王</h3> <h3>势可自立, 终不背汉</h3> <h3>决战垓下, 定汉基业</h3> <h3>"功成身败":韩信虽然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但政治上不够成熟。同为"汉初三杰",他既缺乏萧何忠心到底的品格,又缺乏张良急流勇退的机智。他善于立功,却不会避祸;在一些君王十分敏感的问题上锋芒毕露,居功自傲,违背了作为一个忠顺臣子的基本准则,从而不可避免地为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h3> <h3>计游云梦 , 再贬淮阴</h3> <h3>删繁取要 , 厘定兵书</h3> <h3>韩信功盖天下,最终却命丧钟室,成为西汉初年第一个被杀的开国功臣。是咎由自取,还是千古奇冤?是帝王多寡恩,还是功臣多负屈?他的成与败、功与过、对与错,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评说、在感慨。也许,这样的评说、感慨还会持续千百年。</h3> <h3>史家颂扬 , 国世无双</h3><h3> 人文咏叹 , 悲情无限</h3> <h3>韩信是我国乃至世界军事史上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伟大人物。经过两千多年的岁月洗礼,许多关于他生活、成长、征战的故事已经升华为俗语、成语、典故并大量进入戏剧,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典故和戏剧既是珍贵的历史馈赠,也是不朽的文化遗产。</h3> <h3>与韩信经历和事迹有关的成语典故:</h3><h3>一饭千金 淮阴少年 胯下之辱 匹夫之勇</h3><h3>背水一战 木罂渡军 拔旗易帜 十面埋伏</h3><h3>四面楚歌 大张旗鼓 以短击长 兔死狗烹</h3><h3>肝胆照人 肝胆涂地 人心难测 国士无双</h3><h3>独当一面 三足鼎立 百战百胜 战无不胜</h3><h3>兵仙神帅 韩信点兵 推陈出新 寒溪夜涨</h3><h3>逐鹿中原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h3><h3>韩信用兵多多益善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h3><h3>置之死地而后生 萧何月下追韩信……</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