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徐家棚,承载我太多儿时的记忆。记得第一次到徐家棚是1955年,我六岁,随外公外婆乘一条小木船,装着简单家具从金口沿长江向下游漂流80多里,记得当时在建的武汉长江大桥还没合拢(见上图)搬家到徐家棚,住在舅舅附近。以后每年正月初二,天刚蒙蒙亮我都会和父亲一起,带着乡下的豆丝、汤圆面……从十里外的乡下步行赶到金口乘武汉轮渡公司的轮船到汉口四官殿码头,然后步行到粵汉码头乘轮渡过江到武昌徐家棚码头,随着拥挤下船的人流,盯着前人的脚后跟,始阶而上,登上高高的码头,再穿过人头攒动的横堤二街,翻过武昌北火车站的人行天桥,拐两弯就到车站新村(现在是武北村)的外婆家,这时大慨是下午一点多钟。最后一次到外婆家是1966年10月文革时期,文革后外婆又搬回了金口,以后几十年再也没来过。</b></p> <h3> 2018年1月1日上午9时乘刚开通几天的地铁8号线来到徐家棚站,从豪华的地铁站出来看见是一片拆迁工地,地铁站口也被施工的围栏层层包裹着。听说从和平大道一直到长江边都在拆迁范围内,这可是我小时候生活过的地方,我赶紧拿出手机拍几张照片,留住儿时的记忆。</h3> <h3> 从这里向西南看去,是正在崛起的积玉桥滨江板块。绿地中心在建的武汉第一高楼摩天大楼鹤立鸡群。</h3> <h3><b> 1、徐家棚街;2、徐家棚机务段;3、武北村(外婆旧居地址);4、武昌北火车站;5、横堤二街;6、徐家棚码头旧址。</b></h3> <p class="ql-block"><b> 1、 徐家棚街——一条正在消失的老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徐家棚街是一条约长200米,不很宽的老街。在我记忆中,两边都是一两层房子,60多年过去了,现在升高到三、四层。但比起东北方向的徐东和西南方向的积玉桥板块的高楼大厦,这里显然落伍了,甚至可以说是被遗忘的角落。</b></p><p class="ql-block"><b> 小时候这条街是方圆十几里最热闹的街道,人流如织,充满浓浓市井风味,称为“江南汉正街”。每天早上我都会随外公来这里过早(吃早饭),大人们泡上一壶茶,坐在四方桌旁的条凳上,一边品茶,一边谈天说地。每每这时,外公都会给我买一根油条,让我站在旁边美美的吃,口干了就抱着外公的茶壶喝一口,那油条的美味和茶叶的清香至今不能忘怀。</b></p><p class="ql-block"><b> 这条街还有一家国营商店,里面有百货也有日杂,我印象最深的是糖果柜台,五光十色的糖纸包裹的水果糖从玻璃柜中散发出浓烈的水果糖香味,每到这时我都不愿走开。现在大超市里糖果摊更大,但再也闻不到以前的香味。</b></p><p class="ql-block"><b> 晚上,这里有一家戏院鸣锣迎客。我在这里第一次进戏院看真人演戏,记得看的是《华山救母》,那华丽的灯光布景令人叹为观止,特别是斧劈华山一道闪电火光的机关特效震撼全场。(当然不能与现在的舞台灯光布景相比)</b></p> <h3>徐家棚街拆除就剩这几家了,期待早日重生……</h3> <p>徐家棚街南面就剩这一栋了,上面<b>“徐家棚百货商店”</b>的招牌应该是文革时期的,这次拆迁才重见天日。</p><p><br></p> <p> <b> 2、徐家棚机务段</b></p><p> 那时我大舅和四舅都在这个机务段工作(二舅那时在汉口江岸也是在铁路系统工作)机车在这儿维修保养,来来往往的机车及机车的汽笛声和放蒸气的声音(当时是内燃机车)整天不断,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现在望着从锈迹斑斑大门下延伸出来的铁轨,现在不知道还能支撑多久。</p> <p> 徐家棚机务段内还有几辆红色轨道车静静停在生锈的铁轨上。</p> <h3> 从徐家棚机务段向东北望去,远处的高楼是修长江二桥从一片菜地崛起的徐东板块,近处是原最热闹的徐家棚街,成了武汉市内环最大的棚户区。真是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h3> <h3><b> 3、武北村<br> 当时我外婆的家就在武北村,(那时门牌是车站新村)在徐家棚机务段和武昌北站之间的一片空地上。是由单位修的三排简陋职工宿舍,平房,印象最深的是屋面盖的不是瓦而是树皮,墙壁也不是砖砌的。尽管这样,对我一个从乡村来的小孩依然认为很美好,很干净,充满好奇。在这里,我第一次看到烧饭用蜂窝煤,用上了电灯,自来水(自来水花钱从外面买了挑回)……还有一个闹钟,每晚听着闹钟滴答滴答声进入梦乡,又听着滴答滴答声醒来,感觉象到了另一个世界。<br> 我三舅非常聪明又爱动手制作各种工艺品的人。那时做了一个矿石收音机,在屋脊拉一根天线,用矿石检波(当时就没有二极管)不需电池,我趴在桌边,用手慢慢扭动接触矿石金属丝,调到一个最佳点,就会从耳机中发出电台广播的声音,真奇妙。这对我以后人生的职业选择有很大影响。<br> 外婆一生勤劳、节俭、善良。记得那时在外婆家的墙上还贴着几张社区颁发的奖状。有一年春节,外婆看我衣服单薄,花一晚上时间,用旧衣服,一针一线为我缝制一件小棉袄,样式很好看。</b></h3> <p><b> 大舅的家就在外婆家前面十几米的一个坡地上,是一间独立搭建的棚户,不很高,好像大人站着就可以摸到屋檐,大门就开在山头一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门前有一颗老槐树,枝繁叶茂像一把大伞给门前撒满荫凉,槐花盛开的季节一簇簇白色的小花一串挨一串挂在嫩绿的树叶间,空气中到处弥漫着槐花的幽香。这时我们或在树周围嘻闹,或静静躺在树荫中的竹床上看那随风摇曳的一串串槐花。</b></p> <h3> 现在走进武北村就像进了迷宫一样,原来非常空旷的地方都密密麻麻种满了房子,狭窄巷子,走着走着,就无路可走了。(现在北面是武北村,南面是 车站新村。)</h3> <p class="ql-block"><b> 这是我在外婆家附近看到的唯一小时候看到的房子(见下图),在武北站铁路东,这座白墙红瓦小洋房,屋脊呈L形,屋檐线整齐,地面是水泥地面,后面紧靠武昌北站铁路线,颇有些早期苏联铁路小站味道,与周围树皮盖的铁路职工宿舍形成鲜明对比。当时每次从这里经过,总要回头望望,看是什么人住这样好的房子,印象非常深。现在由于拆迁,才从杂乱的建筑包裹中扒出来,看着此景失望的情绪油然而生。</b></p> <h3> <b> 4、武昌北火车站</b></h3><h3> 武九铁路北环线经过这里,它的前身是1918年通车的粵汉铁路,通过轮渡与京汉铁路对接,距今整整一百年,这里曾经是中国中部交通枢纽。由于武汉多座长江大桥的修建,主要列车不再经过这里,这座车站的功能在逐渐弱化,不知哪一年车站的候车室也消失了,据说这里的铁路和车站很快会退出历史舞台。</h3> <h3> 这是横跨武昌北站的人行天桥,从徐家棚街到徐家棚码头坐轮船过江的必经之路。我1955年第一次从那里经过,风雨60多年了,铺在桥面的面板也不知更换了多少次,这次也要谢幕了(真心希望能留下这座天桥,留下一点历史的印记)。站在天桥上望着锈迹斑斑的铁轨和逐渐远去的绿皮车,似乎诉说着曾经的辉煌。</h3> <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 5、横堤二街</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 6、徐家棚码头(旧址)</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横堤二街是一条长只有100米的街道,街面较宽,是通往徐家棚码头的唯一人行通道。当年从汉口粵汉码头到武昌徐家棚码头的轮渡航线每20分钟就有一班轮船往返,可以说这里从早到晚来往的行人</font>摩肩接踵,川流不息,临街的商铺更是整天人头攒动。</h3> <h3> 现在的横堤二街成了一断头街,失去通行功能,更象一座停车场,往日的繁华不在。</h3> <h3> 徐家棚码头现在是海事处二桥海巡执法大队,执法船静静停在那里,再也见不到昔日人声鼎沸的喧哗。</h3> <h3><b> 徐家棚过去因铁路而兴盛</b>(过去,这里因铁路工业兴旺,车辆厂、纺织厂、造船厂、钢铁厂,原本荒芜的地区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h3><h3><b> 现在因铁路而落伍</b>(这里铁路功能在弱化,武昌北和徐家棚机务段的两铁路把徐家棚地区分割成三块,严重制约本地开发)</h3><h3><b> 不久的将来因铁路退出再度繁华。</b>(这里地处武汉一环内核心,又是滨江区域,不火都不行)</h3> <h3> 来到与徐家棚隔江相望的汉口江滩粤汉码头,遥看对面武昌在建的武汉第一高楼,相信在高楼左边过不了几年,将会崛起一片新城-----徐家棚新区,建成武昌生态文化长廊,传承百年铁路文化,追寻百年记忆。</h3>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请打开下面的链接</span></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wuxq5m9?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咸宁高中老三届的记忆</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1g36s4gl?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乘游船 下江南</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16jh3ayj?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文莱印象</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