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20(正月初五) 余东古镇

顾学飞

<h3>余东,古称余庆,又名凤城,是一座有1300多年文字记载的历史古镇。始于唐代,兴于北宋,盛于明清,基于煮海为盐而逐步发展形成(摘自百度)。到达余东,一座新建的牌楼耸立街口,上书“余东古镇”。立柱两幅楹联,内联“一道圣谕飞马京都来,万斛真梁快船此地发”,外联“城如龙盘祥瑞万代,街呈凤翥福泽千秋”。</h3><h3>盐,生活必需品,国家专营,税收主要来源之一。从如东的栟茶、丰利、掘港、马塘,通州的金沙、西亭、石港、余西,到余中、余东、吕四,这些镇都为盐场。内联反映当时接到文书后,在余东运盐的繁忙景象。</h3><h3><br></h3> <h3>牌楼背面,立柱外联“大海畅怀红日喷礡春潮涨,长江抒意皓月收练秋浪平”。内联“四楼矗立系明清海防要塞,一水逶迤延唐宋盐运之河”。余东曾地处江海交汇之处,既是盐运重镇又是海防要塞。四楼指东城门魁星楼,又名镇海楼,南城门三义楼,西城门火神楼,北城门真武楼。一水即指古运盐河,可以直通扬州。</h3> <h3>余东,虽说是一个镇,更似一座城。从百度卫星图看来,三面环水轮廓清晰,而南护城河已经成了城河路。南北成中轴线布置,东、南、西、北,以桥和外界相通。版图已经看不出凤凰的格局,也许历史变迁改变了地貌。取“凤城”之名,是古时当地民众美好的向往。 到过广东的清远,也称凤城 ,由来也是因为清远城的形状像凤凰,不过清远是一座名副其实有江水穿过的城,余东只是运盐河边的镇。</h3> <h3>古运盐河,流淌了你百年的水 如今早就没有了船。</h3> <h3>北门的泰安桥,已经重修 询问当地老人,桥已经变了样,唯有这根石柱和顶端的这只断了头的石狮,一直静静的站立在桥边,历经百年留下岁月沧桑。</h3> <h3>南城门遗址,诉说着余东的历史。有古老的传说,从唐代尉迟恭后人避难至此;围垦设灶煮盐(灶盐场中一个小小的加工点)只是初始萌芽;而后在这里驻兵建寨、设立盐场,官方认可有了建制,得到了发展;到了明代随着盐业的繁荣而成规模。</h3> <h3>战火毁坏了三座城门,仅存的南门在文革期间也遭到了毁损,原地重修的南门,让我们原来的样子。但从照片来看,明显城门两边城墙是后加上去,让我对原样修复产生疑虑。</h3> <h3>一条石板路贯穿南北,共有两千多块,上面走人,下面排水、古代还可以藏兵。街面并不宽阔,光滑的石面、林立的店铺,主街十字相交,街旁弄堂都有文雅名号向四周渗透,走在古街之上尽可想象当年繁华。如今大多数人家都已经搬离了古镇,街边也没有了店铺的踪迹,剩下紧闭的大门,新帖的春联和火红的灯笼,烘托了春节喜庆的气氛。</h3> <h3>八百多米的老街一直向前,破旧而显古朴、萧条而显清静。其实在这里也充满着人文气息,在这条街的弄堂里走出过一甲探花崔桐、武进士姜锦球、戏剧表演家江村......</h3> <h3>徽商无处不在,郭利茂银楼就在南门旁,一栋徽派建筑。而今已成危房,斑驳的墙面 锈蚀的青砖,加工银器的清脆敲击声仿佛耳边回荡。</h3> <h3>表演艺术家江村,少年成名 英年早逝。</h3> <h3>老宅据说已经有170多年了。家中只有两位老人,进门参观非常热情,门口的手书对联依旧是积善和读书。</h3> <h3>震丰恒布庄,余东周围百姓的衣被都来自这里。</h3> <h3>武进士故居只剩两间旧宅,不是铭牌的提示无以知晓曾经荣华。</h3> <h3>而今,武进士后人也为平常百姓。</h3> <h3>中轴线两侧姐妹古井,井水依旧甘甜。</h3> <h3>程家大门,“儒宗世泽、理学家声”苍劲有力</h3> <h3>余东古街的好多门上的对联,还是手写。字里行间散发出古镇的文化气息。</h3> <h3>我对余东的认识是粗浅的,无论银楼、布庄、药铺、书院……均以远去,老街只是历史遗存,这里没有留下一家百年老字号,实属遗憾。余东因盐而兴 ,随着城市的发展虽不失繁华却没有当年荣耀。富商、进士只在建筑、雕梁、铭牌之中仅存一丝痕迹,一个普通人在只需百年毫无踪迹,珍惜当今、做真实的自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