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社火

若茶

<h3>  蒲城晋王村,隐约听说了小村社火的名气,小村因社火被传说。</h3><h3> 正月里慕名而去,村子里正红红火火喧闹着一片欢腾,翻搅的村庄像溢开了的锅。</h3><div> 一入村就被卷入无边的热闹中。听说晋王主体社火——芯子,获评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村民个个脸上洋溢着自豪,于是寻常的节日,有了不寻常的光华在村里浮动弥漫。村民男女老少倾村加入到社火表演中,为欢度佳节,更为庆祝传统民俗文化的认可。使小小村寨的社火形成一种颇具规模、蔚为壮观的景象。十里八乡的人们都赶来凑热闹,宁静的小村变得人山人海,风光了起来,也着实扬眉吐气了一番。</div><div>铿锵威武的锣鼓、披红挂绿的秧歌、高悬惊险的芯子、招眼搞怪的杂耍,排成一条盘旋的长龙,首尾相接,跳着、乐着、耍着、挤着。欢乐的气氛隐去了小村的土气。看热闹的人们连成一堵堵人墙,随社火行进的方向蜿蜒流动。高台上、墙头上、屋顶上也聚着人群,引颈翘首,成了村子社火辽阔的背景。</div><div> 最揪心的是芯子社火,小小的孩子被高高的悬在树枝状造型钢筋的顶端。被大人们描红画黑,穿上戏服,装扮成历史、戏剧人物,装在拖拉机上从村子上空飘摇而过,让人百般心疼怜爱。难道家人不疼爱自己的孩子?</div><div> 也许这正是小村民俗文化的贮聚和传承的形式,像丝绸画轴,从生命的开始到结束,由远及近,一直流传着。通过原始、朴素、喧腾的动作,讲述、记录着一种本真的生活状态。它过滤了浮躁、迷惑、繁杂的欲望,回归人类最初简单、快乐的生命起点。即使不被载入历史民俗文化的篇章,它依旧一如既往在小村人们的生活中如星星一样闪烁着光芒。</div><div> </div> <h3>威武锣鼓</h3> <h3>秧歌花鼓</h3> <h3>芯子社火</h3> <h3>社会中的孩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