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br> 合着冬奥会的节拍,我们家迎来了春节家宴“四年一转”的主办权。<br><br><br></h3> <h3> 初四上午,家人们陆续来到北晨华苑,我们家里真是:<br> 福星高照彩满堂,<br> 笑声一浪高一浪 。<br><br> 算起来,今年我们家主办“初四家宴”应该是第7次了。<br> 回想第一次“家宴”,还要追溯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那时候,条件有限,吃饭用的桌凳、碗筷等物品有一多半都要从邻居家借来,但是,家人们其乐融融的样子,还有推着自行车在新源里浩浩荡荡汇合的场景至今难忘。<br> 记得第一次走进饭店的家宴还是从二姐(李春梅)家开始的。<br> 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也邀请家人们走进不同的饭店,享受着佳节中与亲人们团聚的幸福时光。<br><br></h3> <h3><br> 去年迎泽金蓉佼,<br> 今朝始看杏花翘 。<br> 百姓渔村月亮湾,<br> 佳节吉时家人到 。<br><br> 为了让远道而来的家人们吃好、喝好、玩好,男主人(李连顺)特地去饭店将就餐时间调整到第二拨(13:00——15:00)。<br><br><br></h3> <h3><br> 没想到,当我们按时到达饭店时,大堂服务员告知我们说:705-706的客人还未正式退席,请稍等。<br><br></h3> <h3><br> 在等待的过程中,听话的家人们上至耄耋之年的婆婆、下到孙子辈的顽童,都“乖乖”地在原地等候。大人们在照相、小孩子在欣赏各类海鲜,抽烟的人们则在街边观风景……<br><br></h3> <h3><br> 十多分钟后我们自行到了七楼。706包间的客人撤席不久,705包间的客人还未离开。家小人多……孩子们眼巴巴地望着大人们。<br><br></h3> <h3><br> 在等待的过程中,淳朴的家人们有的在包间聊天、有的在大厅闲逛……<br> 十多分钟后,我礼貌地敲开了705包间的门与服务员交涉着……看到里面的人毫无去意时,我故意提高嗓音,强调着我们的就餐时间……<br> 十多分钟后,我们终于走进了705包间。<br><br></h3> <h3><br> 在等待的过程中,善良的家人们先是帮着服务员收拾桌子,而后是铺台布、检点碗筷,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忙活着。<br><br></h3> <h3><br> 摄影师(李源)忙里偷闲,不时地调节着两个包间的气氛,记录着家人们的小型活动……<br><br> 待到我们正式开饭时,时间已过丑时。<br><br></h3> <h3><br> 传统家宴今日开,<br> 长辈晚辈乐情怀 。<br> 男女老幼齐动手,<br> 大家一块嗨起来 。<br><br></h3> <h3><br> 《初四家宴》这首诗的原创是二姐夫(郭平栋)2017年的杰作。<br> 今年的开场诗较去年而言,虽然增添了一些“杏花”的柔美,但是,细品之后还是缺少了许多的味道:在其中,不仅少了“繁峙”的乡音、少了“金蓉”的豪爽、还少了“小白杨”的气场、少了“木鱼石”的传说……<br><br></h3> <h3><br> 令人欣慰的是,今年《初四家宴》的开场诗从迎泽区传到了杏花岭,明年还会“接力”到万柏林区,并且会成为传统家宴上的一个保留项目。<br><br></h3> <h3><br> 家宴开始了,首先是孩子们分组向耄耋之年的母亲敬酒、祝福。<br><br></h3> <h3><br> 紧接着,孙子辈儿的孩子们组团向长辈们敬酒、祝福。<br><br></h3> <h3> 随后,同辈之间互敬的场面花样才出、热闹非凡。</h3> <h3><br> 家宴上,互动最为热烈的就是“抢红包”的环节。忘记带手机的我,当时虽然没能抢到一个红包,但是,看到家人们兴高采烈的样子,我也十分地开心。<br> 回到家里,打开手机时发现有两个专属红包,那种惊喜让我领悟到了拆红包时“一分也是爱,多发你更帅”的快乐。<br> 我在心中默默地回复着:孩子们,谢谢你还记得我们家的口头约定。<br><br><br></h3> <h3><br> 一年中,聚少离多的父女俩(李明顺、李楠),享受着与家人团聚的温馨时刻。<br><br></h3> <h3><br> 家宴开始前,听说贾宇霞在加班,郭学敏一家昨日回山东老家了,没有见到他们,心里稍稍有些遗憾。<br> 后来,在“奶奶家”微信群里看到来婧发布的一组照片后,没有见面的遗憾顿时被《老鹰抓小鸡》的童趣所替代。<br><br></h3> <h3><br> 菜谱里有3道菜是男主人特意调换的,其中“喜气洋洋”“牛气冲天”让家人胃口大开,“什锦火锅”虽然不如自家做得味道好,但其中美好的寓意家人们还是明白的。<br><br></h3> <h3><br> 说起来自家火锅的味道,还得追溯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br> 当年,那个叫“沙铫【音吊】”的火锅是孩子们过年的最爱,后来有了砂陶制成的火锅,虽不及现在的铜火锅漂亮、不如电火锅便捷,但是那个味道,现在想起来,依然历久弥新。听婆婆(杨爱兰)说,公公(李立德)做饭的手艺是学徒时偶尔去厨房帮忙时看会的,那个给东家做饭的师傅曾经在皇宫干过。公公真是聪明会学,他自制的烧肉、丸子,还有酱梅肉、喇嘛肉,肉炒粉条、虾酱豆腐……是任何地方都吃不到的味道。<br> 16年来,曾经为老爷子打过几年下手的三儿子(李连顺)每年都会为大家奉献家传手艺,家人们聚在一起吃火锅的时候,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他老人家,并且十分怀念当年留在心里的美好时光。这真是:<br> 李家火锅有人传,<br> 立地书橱味道暖 。<br> 德连顺艺非等闲,<br> 儿孙满堂笑语赞 。<br><br></h3> <h3><br> 下午三点,还未到时,善解人意的家人们就提前撤席、来到楼外、合影留念。<br> 在前几年的合影里,总是看不到摄影师的影子,今年,在一位热心人的帮助下,拍下了这张珍贵的合影。<br><br></h3> <h3><br> 又是一年春来到,<br> 百姓渔村真热闹 。<br> 705 --- 6 欢声笑,<br> 月亮湾里合影照 。<br> 待到来年百灵叫,<br> 喜鹊登梅佳人俏 。<br><br></h3> <h3><br> 返回家中,家人们有的休息了、有的看电视、有的聊天、有的继续打扑克……其乐融融。<br><br></h3> <h3><br> 斜阳照万达,<br> 观景在咱家 。<br> 万家灯火明,<br> 新春赞杏花 。<br><br></h3> <h3><br> 夜幕降临了,望着璀璨的星空,欣赏着家人们在“奶奶家”微信群里发送的照片,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回想一天来发生的趣事,于是,萌发了制作美篇《初四家宴》的想法。<br> “母亲节”前大功告成,这真是:<br> “全家福”天随人愿,<br> “传统宴”佳节美篇 。<br> 家人们点看后收藏,<br> 求完美评论里留念 。<br><br></h3> <h3><br> 2019年2月8日,我们应邀来到万柏林……太重新建职工小区。<br><br></h3> <h3><br> 这是李楠用心血为我们制作的十分珍贵的影像资料……是不是超级棒!<br> 谢谢已经长大了的李楠小朋友!<br> 孩子们,期待着以后能看到你们更多的杰作。<br><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