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文 小马宋</h3> <h1><b>幸运饼干</b></h1><h3><br /></h3><h3>上个月,我去石家庄考察了一个热狗店,跟店主聊了一天。</h3><h3><br /></h3><h3>他在新西兰读的大学,因为特别喜欢热狗,所以回家开了一家热狗店。在他那家热狗店里,我试吃了一个套餐,其中有个小点心叫"lucky cookie",就是一个扭曲的小饼干里夹了一张小纸条,上面写了一些幸运的文字。</h3><h3><br /></h3><h3>他跟我说,在国外很多中餐馆里都有这样的"lucky cookie",店主们会跟当地人说,这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结果很多老外来中国,到餐馆吃饭,连一个"lucky cookie"都找不到。</h3><h3><br /></h3><h3>不过我想这件事或许并不是凭空捏造的,因为中国人春节包饺子,会有里面包硬币的传统,或许挪到国外就成了饼干里面放纸条了。</h3><h3><br /></h3><h3>如果有人某一天告诉你,中国有个传统习俗是吃幸运饼干,而且纸条里的文字会代表你未来的运气,你一定会嘲笑他的无知。可是对于很多老外,他们是认真地相信这件事的。</h3><h3><br /></h3><h1><b>圣诞颂歌</b></h1><h3><br /></h3><h3>即使是中国人,现在也非常熟悉圣诞节。而且我们会在圣诞节那天聚餐,游戏,互送礼物。</h3><h3><br /></h3><h3>如果你去问一个生活在19世纪初期的英国人,他可能连圣诞节都不知道,更不明白人们为什么会在圣诞节里互赠礼物。</h3><h3><br /></h3><h3>其实在1843年之前,圣诞节是个很少人知道的节日,即使是在英国。也没有人会在圣诞节那天搞什么特殊仪式。</h3><h3><br /></h3><h3>1843年,作家狄更斯出版了一部劝善小说《圣诞颂歌》,书中描写了一个吝啬鬼老板的转变故事。</h3><h3><br /></h3><h3>自1843年到1848年,狄更斯连续发表了多部以圣诞节为背景的小说,其中的《圣诞颂歌》则具有极特殊的地位。在《圣诞颂歌》出版的维多利亚时代,圣诞节并不为很多英国人所知。此书流行之后,故事中的一些情节成了圣诞节的约定风俗,诸如家庭团聚、互换礼物、圣诞餐饮等等。</h3><h3><br /></h3><h3>社会学家们相信,这部作品深刻地改变了现代圣诞节在西方世界的地位和价值,甚至"圣诞快乐"的说法也是由此而得以流行的,狄更斯本人也因此被称为"发明圣诞节"的人。</h3><h3><br /></h3><h1><b>订婚戒指</b></h1><h3><br /></h3><h3>据说钻戒是史上最大的营销骗局。</h3><h3><br /></h3><h3>其实我并不同意这种说话,如果这个说法成立,那么圣诞节也就是狄更斯的社会风俗骗局。</h3><h3><br /></h3><h3>不过在这里我们可以普及一下钻石的历史。</h3><h3><br /></h3><h3>1870年之前,钻石的产量极低,据说每年宝石级的钻石产量不过几公斤。但南非在1870年发现了储量巨大的钻石矿,钻石不再稀有,价格也就不再高昂。</h3><h3><br /></h3><h3>后来英国人联合控制钻石产量,并且通过广告宣传,说钻石是爱情的象征,让钻石有了实际用处,需求量也就大增,钻石价格持续上升。</h3><h3><br /></h3><h3>"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就是当年国际4A公司为戴比尔斯创作的广告。而且戴比尔斯还有意无意的制定了男人为女人购买钻石戒指的价格参考(据说一枚订婚戒指应该是一个男人月薪的5-8倍,具体不可考证)。</h3><h3><br /></h3><h3>就这样,结婚送钻戒便作为一种"结婚传统"流行到了全世界。</h3><h3><br /></h3><h3>今天,如果有个姑娘向你炫耀她的克拉钻戒,你一定要衷心祝福她,而不是告诉她那不过是广告人的营销骗局。</h3><h3><br /></h3><h3><br /></h3> <h1><b>地藏菩萨保佑</b></h1><h3>2018年2月,春节前后,中国微信朋友圈刮起一阵为父母身体祈福的旋风。</h3><h3><br /></h3><h3>据说转发上面这张图到朋友圈就可以让地藏王菩萨保佑父母身体健康,完全不顾图中的人物是佛祖。</h3><h3><br /></h3><h3>如果之前我们对如来、各位菩萨的面相还没有确定认知,亦或这张图的作者从新创作了一个菩萨面相,或许这将是一个新的民俗的诞生。</h3><h3><br /></h3><h3>许多人相信去雍和宫抢到头柱香就可以鸿运当头,这跟转发一张图片为父母祈福其实区别不大。</h3><h3><br /></h3><h3>小说《西游记》里的猴子,长得几乎是青面獠牙的妖精面貌,七绝山村里老大爷这么说孙悟空:</h3><h3><br /></h3><h3><i>"你这厮,骨挝脸,磕额头,塌鼻子,凹颉腮,毛眼毛睛,痨病鬼,不知高低,尖着个嘴,敢来冲撞我老人家!"</i></h3><h3><br /></h3><h3>可是央视86版《西游记》美化了孙悟空的长相,反倒成了日后的经典形象,我们都觉得那就是孙悟空。</h3><h3><br /></h3><h3>如果你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熟读过四大名著,一定跟人犟嘴说孙悟空不是这样的,那也没问题,但民众未必买账,他们还是会认为孙悟空就是六小龄童演的那个。</h3><h3><br /></h3><h3>就像现在的女孩子一定希望结婚时有个钻戒一样,不信你可以试着回去跟你女朋友讲讲道理。</h3><h3><br /></h3><h3>其实反过来也一样。</h3><h3><br /></h3><h3>民众既然已经习惯了说端午节快乐,你非要说那是为了纪念屈原,应该说"端午安康",那也没错,可是民众不喜欢这个说法,它就无法流行。</h3><h3><br /></h3><h3>再来看看另一个辟谣:</h3> <h3><br /></h3><h3>怎么说呢,这让我想起一个<b>小故事</b>。</h3><h3><br /></h3><h3>有个小和尚和老和尚渡河,拉船的纤夫在河边拉船,脚下没注意踩死了一些小鱼小虾。小和尚对老和尚说,师父他们为了过河伤了这么多生灵,真是罪过。师父说,其实有罪过的是你,你不说,他们是无意的,你说了,他们再踩死小鱼小虾,就是有意杀生了。</h3><h3><br /></h3><h3>有些朋友圈内容可能确实错得离谱,但如果不会伤害到别人,你不提醒,或许更好,你就让他保持一个美好的心愿吧,反正热几天也就过去了。</h3><h3><br /></h3><h3>(完,休假中,此文为加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