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 邂逅在北非花园摩洛哥 (下)

杏林木子

<h3><b>  </b></h3><h1><b>在现代与历史长河中畅游一一</b></h1><h1><b> 拉巴特揽胜</b></h1> <h3> 拉巴特是摩洛哥的首都,位于大西洋和布雷格雷格河的交汇处,现有人口200多万。<br></h3><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拉巴特无论是建城时间,还是作为首都的历史都较短,虽然柏柏尔人很早就在这里居住,直到公元12世纪穆瓦希德王朝才开始建城。现在的老城是18世纪留存下来的,新城则是摩洛哥1912年成为法国的保护国后才开始兴建,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拉巴特成为摩洛哥的首都。因此它就成为摩洛哥四大皇城中最年轻的一个,与菲斯、马拉喀什,梅克内斯相比它显得更加内敛、低调不引人注目。</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拉巴特是一个现代与传统共存的美丽城市。</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2012年拉巴特"以现代都市与历史名城、一份共享的遗产”名义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体现的是阿拉伯穆斯林的传统与西方现代主义深度对话的产物。</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拉巴特同摩洛哥的所有城市一样都由新城和老城组成。新城是外国殖民者所建,老城被当地居民称为麦地那,为当地居民所住的地方,是每座城市的灵魂所在。古老的城门和厚实的城墙成为新老城之间的界线,虽然只是咫尺之遥却让人恍若隔世。走进拉巴特的老城萨勒,你会被充满阿拉伯市井风情所吸引,高耸的清真寺和精致略显陈旧的建筑,石铺地面的逼仄街道纵横交错地把你引入迷宫。各种商铺和集市一家挨着一家接踵而至,各类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老人静静地坐着门前,工匠敲打着铜器,悠闲安逸的慢节奏生活和前铺后作坊的生产模式似乎把你又带回中世纪。在老城逛街闲游,空气中散发着各种香料和烤肉的味道让人迷惑也让人迷恋,你会感到人间的真正生活离我们很近也很遥远。</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拉巴特新城是摩洛哥成为法国保护国后,按照"20世纪非州最大的现代化城市建设项目″设计营建。整个城市建设布局规范有序。宽阔笔直的街道两旁树木郁郁葱葱,花木扶疏,欧洲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鳞次栉比,街心花园、喷泉、博物馆、宾馆等现代建筑比比皆是,此情此景、你会俨然感觉这是否在欧洲的某个城市。</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拉巴特就是这样一个城市,在紧跟世界潮流发展的同时,注重弘扬民族的宗教、文化和民俗,将传统和现代紧密结合。拉巴特的发展始终贯穿一条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相互融合的主线,柏柏尔人、罗马人、西班牙人、法国人都曾在这里生活过留下自己的痕迹。以阿拉伯人为主的拉巴特,本着兼容并蓄的理念,留存其他民族的文化精粹和自己民族传承的优秀文化,形成了拉巴特独有的一种多元文化共存的氛围,涵养出拉巴特这座城市特质的品味。</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拉巴特是一座彰显阿拉伯建筑风格的魅力之城。</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 建筑是用一种凝固的美来诠释一座城市的文化写照。拉巴特的建筑和它本身一样充满了皇家风范, 拉巴特王宫和穆罕默德五世陵墓就是其中的代表。摩洛哥的国体是君主立宪制,国王为国家元首,现在的阿拉维王朝建于1666年,当今国王穆罕默德六世是该王朝第二十二位君主。有阿拉伯宫殿建筑之尊的拉巴特王宫始建于1785年,至今有200多年的历史,占地面积二平方公里。整个王宫大院被赭红色的高墙围住,一条宽阔笔直的王宫大道横贯其中,道路两旁种植的许多珍奇树木和花卉。位于大院中心的王宫广场是国王接待外宾的场所。王宫的大门对着广场,乳白略带微黄色的围墙装饰着绿色的琉璃瓦,墙上的门窗造型均为上尖下方, 窗上点缀着阿拉伯风情的花纹,整个王宫的围墙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大门是用黄铜铸成,其上端的拱门刻着一行阿拉伯文,其意为"带着欢乐入、带着欢乐而出”。王宫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卫队,门口站着七八个卫兵,五颜六色的军装,五花八门的军帽真让人难以分清他们是哪个兵种。王宫不能靠近只能隔路远处眺望,目光所及宫内各式各样的宫殿楼宇矗立,构成一座错落有致的宫殿群。麦克苏尔清真寺位于王宫广场一侧,是王室宗教活动的中心。建筑风格清雅别致,其主体为开敞式柱廊结构,线条简洁明快的雕花图案也不失庄重,大气有格调令人耳目一新。</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穆罕默德五世陵墓在布雷格雷格河畔,穆罕默德五世为争取摩洛哥的独立而获得人民的尊重被称为国父。1961年去世,陵墓于1962年开始兴建,1971年竣工历时九年。陵墓的大门有两位骑兵守护,马上的骑兵小哥威风凛凛引得无数游人与其合影。陵墓整体为白色长方形建筑,屋顶铺就着绿色琉璃瓦,内部由大理石装饰,墓顶是用红木和雪松雕刻成的拱顶,巨大的吊灯将室内点缀得更加金碧辉煌。陵墓有四个大门,每个门都有一个卫兵站岗,这些卫兵魁梧健硕,本以为一米七八的我个头不低,但和他站在一起合影时却矮了一截。陵墓大殿迴廊环绕俯视低望十米之下有三口雕刻优美的礼仪石棺, 中间最大的是穆罕默德五世,二个小石棺分别是他的两个儿子哈桑二世及其弟易卜杜拉亲王。</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穆罕默德五世陵墓对面是拉巴特的象征和地标建筑哈桑塔及哈桑清真寺遗址。哈桑清真寺曾是北非最大的清真寺,建于公元12世纪长183米宽139米,当时的芒苏尔国王想把它建成一座可容纳数万人同时祈祷且他本人可骑马穿行其间的清真寺,可惜命运多舛直到离世他的宏伟蓝图也末实现。1775年的里斯本大地震将这座美丽的建筑化为灰砾,仅留下这312根花岗岩断柱高低不均的列阵在广场上,而44米高的哈桑宣礼塔却在地震中岿然不动完整的保存下来,这也是令人惊叹的奇迹。</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div><div>&nbsp;&nbsp;</div><div><br></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div><div><br></div> <h3>拉巴特新城街景</h3> <h3>气势恢宏的拉巴特皇城大门</h3> <h3>皇城内麦克苏尔清真寺外景</h3> <h3>戒备森严的王宫门前数名着装不同的卫兵</h3> <h3>宽阔笔直的王宫大道绿树成荫</h3> <h3>历史悠久的王宫旧大门己砖墙斑驳</h3> <h3>:穆罕默德五世陵墓大门前的骑兵卫士威风凛凛</h3> <h3>我与卫兵合影比高低</h3> <h3>穆罕默德五世陵墓大殿内景</h3> <h3>拉巴特地标哈桑塔及清真寺遗址</h3> <h3><br></h3><div> "旅游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还要对历史进行追溯和探寻,对人文进行体验和认知,使其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臻至完美达到愉悦的享受”。</div><div> 拉巴特是一处充满历史沧桑的隽永地方。</div><div> 在拉巴特城北布雷格雷格河与大西洋岬角的峭壁上突兀着一座古城堡建筑群,这就是名声遐迩的乌达雅堡。乌达雅堡最早是一个渔村。 公元12世纪由柏柏尔人中一个叫乌达亚部落的士兵建造故称为乌达雅堡。后为历代阿拉伯王朝使用,期间也曾被海盗、葡萄牙和法国占领,它作为拉巴特历史见证和缩影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div><div> 昔日的军事要塞,今天已变成了世界各地游客纷至沓来的旅游胜地。来到乌达雅堡首先进入眼帘的是具有安达卢西亚园林建筑风格的花园,它由法国人17世纪所建,整个庭院幽雅典致,绿树成荫,盛开的丁香花 紫香吐蕊,馨香馥郁,弥漫着浓郁的芬芳。离开花园沿着宽阔的斜坡大道来到城堡的大门,站在城门四处张望总觉得有些眼熟, 原来这就是电影《碟中谍5》中阿汤哥飙车在台阶一跃而下的拍摄处。建于1195年的城门不仅是乌达亚堡的第一座城门也是拉巴特最早的城门,赭红色大门上方马蹄形拱顶,各种雕刻花纹沿着拱顶弧度逐渐向上蔓延。城堡大门不开,我们从旁门拾阶而上,走进地中海式的蓝白小镇,小镇居民多为柏柏尔人, 街道两旁的房屋、门窗、墙壁都为蓝白色相间与舍夫沙万雷同, 但景致更像圣托里尼。沿着街道徐徐前行穿过几个门洞来到城堡的高空平台,站在这里向下俯视,可以看到拉巴特古城和布雷格雷格河的入海口,巨大的拦海大堤蜿蜒伸向大海, 远处眺望你可以欣赏到海天一色烟波浩渺的大西洋美景。你还可以拾阶而下,亲临大海触感海韵的风情。</div><div> 这里是欣赏日落的好地点。站在高台望着绯红的落日,听着轻轻的海浪声,思维和感叹在此时停滞,只是陶醉在那里任风掠过直到夜幕降临。</div><div> 舍拉废墟为舍拉古城和摩洛哥梅里尼德王朝皇家陵寝遗址。</div><div> 舍拉古城为古罗马帝国北非的重要港口城市在公元五世纪荒废,公元12世纪梅里尼德王朝在古城遗址上圈定皇陵,其爱妃及本人死后均葬于此,舍拉废墟在1775年里斯本大地震中被夷为墟。在舍拉废墟的遗址上依稀可以看到古罗马时期的凯旋门,元老院等建筑群,梅里尼德王朝时期修建的外围城墙、清真寺、宣礼塔、王妃墓地基本保持原样。</div><div> 沿着布满碎石的小路来到台地园,站在这里可以鸟瞰布雷格雷格河谷和废墟全景。 望着这一座座残垣断壁你仿佛穿越时光回到当年的罗马帝国,回到梅里尼德王朝,眼前浮现出当年的繁华。残缺的美更有韵味,它似乎向你述说这段历史,1500多年的风雨沧桑都被写进这斑驳的墙体,带给你历史弥离的想象空间。 浮华与沉浮,兴盛与衰败只是历史长河中短暂的一瞬,大江东去千古幽幽只是留下声声叹息。</div><div> 昔日的皇陵现在已经变成百姓休闲的场所。当人们在林中小道上徐徐漫步,坐在路边的长椅上听着鸟儿啾啾鸣叫,看着孩子们愉快地嬉戏,同样的地方,不同的时代,别样的感受,若地下先哲有知作何感想。</div><div> </div><div><br></div> <h3>乌达雅堡全景鸟瞰</h3> <h3>建于1195年的乌达雅堡城门也是《碟中谍5》的拍摄景点</h3> <h3>拦海大堤蜿蜒伸向大西洋</h3> <h3>我俩在舍拉废墟门口留个影</h3> <h3>夕阳下的拉巴特华灯初上</h3>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寻觅一千零一夜里的故事一一</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马拉喀什掠影</b></div></h1> <h3>  &nbsp; 座落在阿特拉斯山脚下的马拉喀什是摩洛哥四大皇城之一, 历史上曾被称为摩洛哥城,摩洛哥的国名就是从这一称谓中而来。 马拉喀什在柏柏尔語意中为"上帝的故乡",长期以来以它的七圣徒而闻名,是伊斯兰教苏菲派盛行时期的中心。时过境迁当年曾风靡一时的苏菲神秘旋转舞在这里已不见踪影,但是马拉喀什那不眠之夜的集市,迷宫般的古城,令人神往的绚丽花园依旧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游览。<br></h3><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拉巴特距离马拉喀什约325km,沿途路况非常好, 汽车行驶三个半小时就到了马拉喀什。到达后放下行囊不顾舟车劳顿直奔马约尔花园。</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占地12公顷的马约尔花园,始建于1920年,它的出名不仅是花园本身的惊艳色彩更是花园主人的名人效应。花园前后归属于两任主人,第一任主人是法国有名的插画家马约尔,他用毕生精力设计建造了它,它蒐集世界各地的珍贵植物于花园,使其成为20世纪世界园林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在他去世后花园曾一段时间出现荒芜,它的第二位主人,法国著名时装大师伊夫.圣罗兰1980年无意中发现了这个花园,被它的独特气质所吸引钟情并痴迷这座花园,立即购买成为自己的私人花园 并竭力改造经营。此后他长年遁隐在这里沉思靜心怡养,为自己的艺术设计找寻创作灵感和原动力,后期的许多作品中的北非元素均来自此处。他常对人讲"多年来马约尔花园都是我源源不断的设计灵感源泉,我常常梦见那些独一无二的色彩″。2008年去世后,他将自己的部分骨灰安放在园中。</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马约尔花园是一个印象派花园,以沙漠热带植物为主,一进花园就被一片形态各异青翠欲滴的仙人掌所吸引。世界上100多种仙人掌这里应有尽有,形成世间鲜有的仙人掌博物馆,品种繁多的仙人掌让你目不暇接。沿着花园小路继续前行,棕榈摇曳,竹林婆娑,藤蔓长廊,莲花池塘,泉水汨汨。一步一个景,随手一拍都唯美。</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走进马约尔花园恍若走进马约尔和圣罗兰的精神世界。花园里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座用马约尔蓝打造的别墅。这是一座被绝妙颜色包围的建筑,高饱和度的钴蓝色和黄色在这里完美交融,强烈的色彩碰撞形成意想不到的和谐美。 别墅阳台摆放着橙色的阿拉伯陶罐,跳跃的蓝,明亮的黄,典雅的橙,加上别墅周围绿色植被的衬托,色彩、建筑和自然的完美结合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让你享受到人间的色彩飨宴。昔日大师的别墅,如今变成了博物馆,成为马拉喀什艺术家聚集的圣地。当然这里也就成为游客驻足留影的最佳处,人多拥挤我只好在人少的地方小景怡情,拍拍自己小青新的风韵。</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花园里马约尔蓝随处可见,马约尔蓝的墙壁、喷泉、迴廊美得是那样深刻让人窒息。 这种世界独特的蓝色带给人视觉和精神的冲击让人无语言表。我去过舍夫沙万,到过拉巴特与那里的蓝相比马约尔蓝留给人的是一种婉约与未知的神秘感。马约尔蓝据说是从撒哈拉沙漠某种植物中提炼出来,数量极少价值连城。</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走到花园深处有一条僻静的小径,道旁的路标上写着圣罗兰的名字。墓地上立着一块碑,上面刻着其简短的墓铭誌《安静&nbsp; 是的&nbsp;&nbsp; 请安静&nbsp; 伊夫.圣罗兰长眠于此》,这是大师一生的真实写照和他的最后遗愿。</div><div>&nbsp;</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div> <h3>一副色彩斑斓的油画一一用马约尔蓝打造的别墅</h3> <h3>波光涟漪树影重、竹林婆娑缘荷叶</h3> <h3> 马拉喀什的名胜古迹大多都在古城。一进城便可看见高耸的库图比亚清真寺,它是马拉喀什的地标性建筑。公元12世纪由阿尔穆瓦希德王朝兴建以纪念战胜西班牙人,为世界最著名的三个光塔中现存最完整的一个。清真寺的宣礼塔高67米,在蓝天、红房、绿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肃穆。 库图比亚清真寺的建筑风格与摩洛哥其它清真寺有所迥异,它有着垂直于麦加朝圣方向的十七道柱廊, 在神龛凹室和侧翼的两跨都有采光槽,另外在清真寺的建筑风格中采用了方塔之上建小塔的模式,这种模式后被西班牙塞维利亚大清真寺当做建筑模板,继而被欧洲和中东数以千计的清真寺仿效。<br></h3><div> 有关库图比亚清真寺的传说还有很多。据说当年登上高塔呼唤人们祈祷的宣礼员必须是盲人,原因是防止有人借机偷窥附近王宫后院的嫔妃。还有说当年修塔时工人在粘合石块的泥浆中拌了近万袋各类香料,使清真寺发出浓郁的芳香故称为"香塔″。清真寺不对非穆斯林开放,我们只好在外围转了一圈。远处观景也是一种欣赏,只是塔依在,香未闻,却是周边法式小花园中绽放的鲜花馥郁阵阵袭来。</div><div> 看完库图比亚清真寺下一个景点就是巴伊亚宫。行进在古城中,按图索骥不停地找寻,多次无果使我们陷入困境界,其实路上经常有人主动撘讪愿为我们带路,也许是我们戒心过度还是每每微笑回拒,最终还是找到警察问清了路。</div><div> 巴伊亚宫是摩洛哥唯一对外开放参观的皇宫。这座建于19世纪的皇宫深藏在老城的一个小街巷。虽叫皇宫其实是当时的首相私人建造的住宅,宫殿取名于其一个妻子的名字″智慧”被称为智慧之宫,是19世纪摩洛哥最大的宫殿。</div><div> 巴伊亚宮集伊斯兰传统建筑的精美与雅致为一体,堪称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巴伊亚宫的大门简朴而不显眼,但迈进大门的一瞬你眼界豁然开朗,庭院深深别有洞天,狭窄的廊道和拱门把一个院子和另一个院子连结起来。宫內所有的院落房屋都围绕庭院中央天井向四处延展,每一个庭院都是另一番景象,不断给你带来新的惊喜。抬头仰视用雪松木雕刻的屋顶, 低头平视地面和墙壁是用各色马赛克拼粘的图案,这些匠心独具的建造者把马赛克用到了极致。精美雕刻的大门,镂空细琢的窗棂,每一处都是一件艺术珍品给人带来视觉的享受。房屋的采光设计合理,坐在窗前你可以看天,看水,看花,看草从不同角度细细地品味生活。</div><div> 肆意漫游在其中,安达卢西亚式的中庭,摩尔人的花园点缀在各个院落之间。绿树红花给这个古老的建筑群带来暖融和温馨。整个巴伊亚宮给人一种奢华而又艳丽,高贵而又典雅,你会感觉到当年摩洛哥王公贵族的生活品味和场景。</div><div> 有人说″没有马拉喀什就没有摩洛哥,没有德吉玛广场就没有马拉喀什",可见德吉玛广场的影响之重。德吉玛广场位于古城的西南,是世界最大的露天广场。198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是目前唯一还在使用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广场,2001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div><div> 德吉玛广场在公元12世纪建立,是当时马拉喀什的行刑广场,到了公元16世纪华丽转身为当地商业活动的集聚地,一直延续至今有500多年的历史。到一个地方都要逛当地集市,通过集市能了更好解到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渊源,往往会给你带来一些精神和味蕾双丰收。喧闹的德吉玛广场充满了异域风情,从白天到夜间一直游人如织,人声鼎沸,热闹非凡。舞蛇训猴的人四处招揽生意,蒙着面纱的摩洛哥妇女殷勤地推荐她的海娜彩绘,说书和算命的老人,各类杂耍的艺人,唱歌跳舞的柏柏尔人,摆摊叫卖果汁的穆斯林小哥随处可见。广场犹如一座奇妙的露天剧场,一城千面江湖上三教九流的人物齐聚一堂纷纷登台表演,你仿佛回到阿里巴巴40大盗的年代。穿梭其间你会感触到阿拉伯人率性的禀赋,感受到摩洛哥原生态的乡土气息。但在这里不要随意拍照,不经意间你还没来得及反应就会有人拿着帽子向你讨钱,说你照了他的蛇、他的猴、他的表演…。</div><div> 广场周围的大街小巷云集着各种商铺和摊位,它是世界最大的手工艺商贩聚集的传统市场。这里街道狭窄,大多都是用竹席和木板拼凑顶棚以遮挡太阳,斑驳的阳光通过竹间的缝隙一束束洒在石板路上,更加重了历史的沧桑感。市场按服饰、皮革、鞋帽、灯具、地毯分成数个购物区,具有阿拉伯风格的商品吸引着无数购物达人的眼球,他们在这中世纪的市场里寻觅猎奇,讨价还价地挑选自己的所爱,感受远古的气息。</div><div> 夜幕降临德吉玛广场的热闹达到了高潮。近百个大排档一字排开,数百盏灯把广场照的一片通红,整个广场上空炊烟袅袅,各种烧烤、砂锅、煮蜗牛、羊头、羊脑、羊杂碎香味扑鼻,幻化成一座囊括当地各类美食的小吃城,吸引着到访者的食欲。我俩也准备尝一下当地有名的塔吉锅,谁知我们刚一到,小吃摊的小哥们就将我们团团围住,过分的热情、过度的招揽使我们十分错愕,顾不上吃饭快速离去。不过这里的橙汁、石榴汁还是不错有机会还是要品尝一下的。广场四周有许多咖啡馆和饭店,楼顶上的阳台是欣赏广场夜景的好地方,不过需要事先预定。在那里你慢慢品味着咖啡和薄荷茶,吃着摩洛哥大饼,看着夜市熙熙攘攘的人流,摊主的吆喝声,震耳欲聋的音乐声,让你在这不眠广场渡过这难以忘怀的时刻。</div> <h3>马拉喀什的地标建筑库图比亚清真寺</h3> <h3>巴伊亚宫一一伊斯兰艺术博物馆</h3> <h3>庭院深深别有洞天</h3> <h3>热闹非凡的德吉玛广场</h3> <h3>买各类果汁的高位摊台</h3> <h3>耍蛇的人四处招揽生意</h3> <h3>一束束阳光洒在石板路上更显历史的沧桑</h3> <h3>上帝之城不眠广场的夜景</h3> <h3>&nbsp;&nbsp;&nbsp;&nbsp; 尽管内心不舍,道别的时刻依然如期而至。2017年11月2日飞机从卡萨布兰卡起飞,告别了这个彩色梦幻的国度,心中涌动起一种难以释怀的情缘。短暂的十天我们在愉快中渡过,在这片陌生而又熟悉的土地上,留下了我们的足迹、惊喜、抱怨和欣慰;了结了宿愿、增长了见知、开拓了眼界。</h3><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们穿行在兰白小镇,感悟它的清新脱俗,欣赏那夜空的星光璀璨;我们傲游在阿拉伯文化和建筑的瀚海中,见证了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碰撞和兼容。我们徘徊在麦迪娜古城的市井街巷,感受它的千年遗风和人间烟火;我们脚踏在直布罗陀海峡,笑迎海风领略地中海风情和大西洋的惊涛骇浪。</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们难以忘却舍夫沙夫孩子们深遂的瞳孔里露出的童真和善良,里克咖啡馆小哥们那真诚灿烂的笑容。我们怀念清真寺每天定时传出的诵经声和那一段慢节奏的悠闲生活,上帝之城不眠广场小吃摊上迷人的香味。</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美的人、美的事、美的景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脑海里。由于时间紧促摩洛哥的很多地方我们不得不舍弃,未成行的旅途总是让人期盼,留点缺憾会让人更加念想,我们会带着美好的憧憬期颐再来。</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再见摩洛哥!</div> <h3>我们的团队一一 一群快乐的老青年</h3> <h3>再见摩洛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