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 25, 25);"> 第一节:郡望概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 25, 25);"> </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参阅查询各种姓氏书籍及网络和全国各地《贾氏家谱》的过程中,关于贾氏的郡望与堂号大都阐述引用的不太全面完整。归纳整理了一些贾氏的郡望与堂号,尤其是堂号,有的著名,有的是分支或地域性所用,但也遗漏颇多。辑录于此,以飨贾氏宗亲广知备查。</span></p><p class="ql-block"> “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或范围内的名门大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45, 231, 202); color: rgb(25, 25, 25);"> 唐代始著郡望。由于某一姓氏的姓源或发祥、聚集、变迁之地非止一处,于是一姓常常不止一个郡望,但通常以其中一个郡望为主,以区别主从及尊卑。《钦定四库全书•重编琼台藁•卷十》收录的明代大学士丘濬公所作的《贵溪丘氏族谱序》说:“自唐人著郡望,而以河南望,丘良以襄公父子之显融故也。”旧唐书载,丘和、丘行恭父子二人死后均“谥曰襄”,故“襄公父子”就是指丘和、丘行恭父子。可见,唐朝时河南郡的名门望族有丘和家族。而丘和家族就是当时的河南郡望。刘汉王朝时就明文规定,凡刘姓之人就可免除一切徭役,享受“六百石”的中级官吏的待遇。李唐王朝的编修姓氏书中,也明文规定了姓氏尊卑的排列。唐贞观十二年,吏部尚书高士廉奉诏撰修《氏族志》时,因沿袭魏晋南北朝旧例,以山东崔姓为第一,皇族李姓为第二,唐太宗大怒,亲自出面干涉,改李姓为第一,外戚之姓为第二,崔姓降为第三。武则天执政时,修纂《姓氏录》,改武姓为第一。唐时,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和太原王氏,并称“五姓七族”,门第最为清高。子女婚嫁首重门第。即使身为宰相的李义府也因不属“五姓七族”中之望族,在为其子向山东崔氏求婚时,也遭精通拒绝。最能说明姓氏贵贱,而且一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的姓氏书,当数宋朝编撰的《百家姓》。《百家姓》的前八姓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赵姓是国姓,当然位居傍首,钱为吴越王之姓,其余六姓为皇后外戚之姓。</span></p><p class="ql-block"> 历代的姓氏书中,其中有一类是以论地望为主。如唐代柳芳的《氏族论》和南朝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百家姓》刻本,也往往在每个姓氏前面注明了“郡望”。如隋唐时期,在我国北方形成的“四大郡望”:范阳(今北京至河北省保定一带)卢氏、清河(今河北省清河一带)崔氏、荥阳郑氏(今河南省郑州一带)、太原(今山西省太原一带)王氏。《新唐书•柳冲传》所载的柳芳《氏族论》:郡姓者,以中国士人门第阀阅为之。制:凡四世有三公者曰膏粱,有令仆者为华腴,尚书、领护而上者为甲姓,九卿若方伯者为乙姓,散骑常侍、太中大夫者为丙姓,吏部正员郎为丁姓。凡得入者,谓之四姓。秦代与西汉时期还没有郡望之说,“郡”是由春秋战国到秦代几百年间逐渐形成的地方行政区划。春秋时,秦、晋、楚等国有边地设县,后逐渐在内地推行。春秋末年以后,各国开始在边地设郡,面积较县为大。战国地在郡下设县,逐渐形成县统于郡的两级行政区划制。秦统一中国后,分全国为36郡,后增加到40多郡,郡下设县。郡、县长官均由中央政府任免,成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权组织的一部分。汉至隋唐继承了秦代的郡县制,但是具体的郡县划分有所不同。隋唐时代,往往州、郡的名称能相互代用,但大多数时期称“州”不称“郡”。到了宋代,“郡”的行政区划已经作废。门阀制度形成于东汉,是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所谓门阀,亦即门第阀阅,指封建社会世代显贵,影响大,权威高的姓族家门。这些所谓“高门大姓”一般地说由家族人物的地位、权威和声望自然造成,一旦形成则显赫无比,十分威严,并世代传承。有时官方尚作明确规定,宣称某姓为望族大姓,甚至具体划分姓族等级,确定门阀序列,各姓族权益的地位不等,这就是所谓的门阀制度,始于西汉,形成于东汉,汉代刘氏皇族引经据典,论证其为帝尧之后,是高贵的血统,声称他们天生是要称王做帝的。东汉时期,门第等级观念已十分盛行,门阀制度初步形成。一些官宦、名流的宗族亲属往往高官厚禄,数世不衰。如弘农华阴杨氏,四世四人官至三公;汝南平舆许氏,三世三人官居三公等,皆成为当时令人称羡的高门大族。中国古代官宦人家的大门外有两根柱子,左边的称“阀”,右边的叫“阅”,用来张贴功状。后世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门阀世族、士族。汉武帝时“独尊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且他们门生故吏遍天下,形成一股社会力量。其后代承家学而累世为官,到东汉中叶便有了世代官宦的大姓豪族。门阀制度魏晋南北朝时盛行,在门阀制度盛行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与高门望族相比,门第较低,家世不显的家族则被称为“寒门”、“庶族”。他们即使也有一定的土地、财产,其成员也有入仕的机会,但总的说来,他们在政治生活中极受压抑,其社会地位也无法与门阀士族相比。当时用以铨选官吏的“九品中正制”正是这种门阀制度的集中表现。所谓“九品中正制”就是根据门阀家世、才行品德,由各地“中正官”采纳乡里舆论,将人才分为九个等级进行推选,以任用官吏。但是,以家族为基础而盘踞于地方的门阀士族,很快就垄断了荐举权,其结果便是只论门阀家世,不论才行品。出身于名门望族的“衣冠子弟”,即便无才无德,总被列为上品优先入仕,得授清贵之职,而出身孤寒的庶族子弟,即便才德超群,也被列为下品,即使入仕,也只可能就任士族所不屑的卑微之职,以致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门阀士族不仅各自控制地方权力,同时还左右朝政,国家法令又明文规定士族有荫族、袭爵、免役等多种特权。士、庶这间有严格的区别,所谓“士庶之别,国之章也”。士族自视甚高,不与庶族通婚。如有士族与庶族通婚,或就任一般由庶族人所担任的官职,称为“婚宦失类”,是十分耻辱的事,会因此而受到排挤和嘲讽。在门阀制度下,不仅士庶界限十分严格,而且不同姓氏也有高低贵贱之分,甚至在同一姓氏的士族集团中不同郡望、堂号的宗族也有贵贱、尊卑之分。唐代柳芳在其《氏族论》中对此作了明确的论述:在南北朝时,“过江则为侨姓”,王、谢、袁、萧为大;东南则为“吴姓”,朱、张、顾、陆为大;山东则为“郡姓”,王、崔、卢、李、郑为大;关中亦为“郡姓”,韦、裴、柳、薛、杨、杜首之;代北则为“虏姓”,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首之。以上“侨姓、吴姓、郡姓、虏姓”合称“四姓”,“举秀才,州主簿,郡功曹,非四姓不选”。即使在上述“四姓”中,也因门第阀阅而有等级高下之分:凡三世有位居三公者为“膏粱”,有令、仆(射)者为“华腴”,有尚书、领、护以上者为“甲姓”,有九卿若方伯者为“乙姓”,有散骑常侍,太中大夫者为“丙姓”,有吏部正副郎者为“丁姓”。为维护、推行门阀制度,载录门第、区别族系的谱牒之学因而十分盛行。在南朝刘孝标所注的《世说新语》中,引证的家谱、家传达数十种之多。这种别贵贱、分士庶的门阀制度,不仅的魏晋南北朝时十分流行,而且影响深远,成为维护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准则习俗。南宋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对此有一段十分精辟的论述:“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簿状,家之婚姻必有谱系。历代并有图谱局,置郎中吏掌之,乃用博古通今之儒,知撰谱事”,以便使“贵有常尊,贱有等威”。在封建社会里,最尊贵的姓氏是皇帝的姓,称为“国姓”。皇帝对有功的臣僚赐“国姓”以示褒扬,接受赐姓者无不以此为荣。隋唐隋朝开始创立并实行开科取士,任官选吏不全论出身,贵庶子弟一律同视,使至魏晋以来的世家大族失去了政治特权。到宋代,郡的行政区划已经取消。</p><p class="ql-block"> 近现代郡望现象到现在尚不绝迹,归因于人们的寻根念祖的观念意识。现在人们还很重视自己姓氏的来历和郡望,特别是现代寓居异国他乡的华人,大都把自己的姓氏、郡望、家谱视为命根子,常常以同姓、同郡望来联宗认亲。</p><p class="ql-block"> 据资料统计,在当今台湾2200万人口中,汉族占96.4%以上,几乎每一个姓氏都保留着传统的姓氏郡望,以示不忘对故土先人的眷恋之情。台湾同胞每遇红白之事,多在门前悬挂标有郡望的灯笼,以示世人。尤其近年来随着全球寻根热的兴起,海外炎黄子孙纷纷归国,旅游观光,寻根问祖。姓氏郡望成为他们追寻家世渊源,谒祖朝宗的重要依据。“姓氏郡望”这一传统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团结海内外炎黄子孙,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等方面,仍具有现实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 第二节:贾姓郡望辑录</p><p class="ql-block"> 一:郡望</p><p class="ql-block"> 我国郡之设置,始于春秋至秦汉,为地方行政区划,其后时置时废,直至隋唐。魏晋南北朝时,由于门阀世族享有政治特权,世代雄居高位,各郡相继出现了一批声势显赫的豪门大族,为该郡所仰望,时称“望族”,故曰“郡望”。</p><p class="ql-block"> (1)武威郡:西汉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在原匈奴休屠王的地域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肃民勤东北),为凉州的州府所在,历史上曾称“西凉”、“姑臧”。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黄河以西、武威以东的地区。西汉朝元鼎年间(公元前116一前111年)以后辖地在今甘肃省黄河西部、武威东部及大东河、大西河流域地区。东汉时期移治到姑臧(今甘肃武威)。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诸国皆建都于该地。据《元和姓纂》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东汉时,贾谊九世孙贾秀玉为武威太守,被封为肃侯,其孙车骑将军贾龚迁居武威,龚子贾诩,三国时为曹魏太尉,被封为寿乡侯。东汉太守享秩二千石,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与朝廷九卿地位相差无几。而太尉在汉魏时位为三公之一,掌管全国军事,位高权重。在武威一地,贾氏世代高官,极为荣耀,据《太平寰宇记》载:“凉州武威郡六姓之首为贾氏。”故此我武威贾氏宗支将此地作为郡望。</p><p class="ql-block"> (2)洛阳郡:洛阳郡,东魏天平初改河南尹置,治洛阳县(今河南洛阳市东北),领洛阳、缑氏二县。北周因之隋开皇三年(583)废。以今河南洛阳城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河南郡,存在于中国汉朝至唐朝时期的行政区划,辖区大小不一,中心地带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秦朝时期为三川郡,西汉初年改为河南郡,东汉、曹魏、北魏时期曾改为河南尹,隋文帝时废置,隋炀帝时复设,唐高祖时再次废置,改为洛州,河南郡成为别称,唐玄宗时期置洛州为河南府。河南贾氏,从西汉初年起开始兴盛,汉文帝时的第一流大文学家、政论家、思想家贾谊就出生于洛阳,其政治才能凤毛麟角,贾氏以此为郡望,世代荣昌。</p><p class="ql-block"> (3)长乐郡:南北朝时期北魏及后来的隋朝所置,治所在今河北省冀州市、阜城县东部一带。诩公之子贾玑,后迁居长乐,子孙在此繁衍,从魏晋至隋唐,官居显位者代不乏人,除大将军、太守、刺史而外,还有一些朝中的贵臣,如唐德宗时的名相贾耽,均为长乐贾氏。以长乐做为郡望,对贾姓也说得上是光宗耀祖。历史上的长乐郡有两处,上面是其一,其二是唐朝时期所置长乐郡,治所在今福建省闽侯县一带。</p><p class="ql-block"> (4)临汾郡: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设置临汾郡,治所在临汾县(今山西省临汾市)。辖区包括今山西省临汾、汾西县之间的汾河流域和浮山县、安泽县等地。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年),临汾郡改名平阳郡。唐朝建立平阳郡改为晋州。山西临汾、襄汾一带为古之临汾郡,是我贾氏发祥地之本源,是贾国之所在地。三国魏豫州刺史贾逵,逵之子西晋宰辅贾充一族均为山西襄汾人。</p><p class="ql-block"> (5)平阳郡:三国时代魏正始八年(公元247)分河东设立的郡级行政区划,郡治在秦置的平阳县(故址在今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以此为中心,平阳郡包括了今天山西省西南部黄河以东汾河流域的十二个县,大致与临汾市辖区相仿。平阳之名此后被长期使用,除隋朝时曾短暂称临汾外,基本被各代通用。明清时期的平阳府,范围超过魏晋的平阳郡,大致包括今天临汾市与运城市两个地级区划。湖南贾氏有出自此郡望者。</p><p class="ql-block"> (6)武陵郡 :武陵郡,中国西汉时设置的郡,在今湖南省、湖北省、贵州省、重庆市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境。“武陵”这一地名,最早出现在西汉初年。西汉武陵郡治,历来有二说。 一曰治索县,二曰治义陵,考古工作者已发现该城遗址。关于武陵郡设置的时间,《水经注•沅水》记为“汉高祖二年(前205年)”。新莽时期曾将武陵郡改为建平郡,临沅县改为监元,孱陵县改为孱陆,仍属荆州治。简介:《汉书•地理志》记载:“武陵郡,高帝置,莽曰建平。属荆州。(领)县十三:索(今常德市武陵区、鼎城区、汉寿县地,故城今常德市东北六十华里)、孱陵(今湖北公安县与湖南南县、华容、岳阳、安乡、澧县等县地)、临沅(今常德市武陵区、鼎城区大部和桃源县地)、沅陵(今沅陵、沪溪、吉首、麻阳等县地)、镡成(今洪江市和黔阳、靖县、绥宁、会同、通道、怀化等县地,错入今贵州省境)、无阳(今芷江、新晃、怀化等县地,错入今贵州省境)、迁陵(今保靖县地,错入今四川省境)、辰阳(今辰溪、麻阳、花垣、凤凰等县地)、酉阳(今永顺、龙山、古丈等县地,错入今四川省境)、义陵(今溆浦县地)、佷山(今湖北长阳县地)、零阳(今澧县、慈利、石门、临澧等县地)、充(今大庸、桑植县地)”武陵郡又称“义陵郡”。其来历据晋人常林《义陵记》云:“项羽弑义帝于郴,武陵人缟素哭于招屈亭,高帝闻而义之,故曰义陵。”郡治义陵县(一说治索县)。建置时间,据《后汉书•郡国志》武陵郡下原注:“秦昭王置,名黔中郡。高帝五年(前202)年更名。”《水经注·沅水》记为“汉高祖二年(前205年)。唐朝和明朝有贾谊后裔迁居于此兴盛,世代繁衍,遂以此为郡望。湖南新宁及洞庭湖南岸常德、益阳之贾氏所用。</p><p class="ql-block"> (7)河东郡:古代河东郡有四:(一)指今整个山西省。(二)秦朝初期置郡,治所在今山西夏县,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夏县、临汾市、万荣县、永济市、闻喜县一带。东晋时期移治所到今山西永济蒲州镇。隋唐两朝为蒲州河东郡。隋朝时期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在明朝被并河东县,划入蒲州。(三)唐朝时期有河东道,又设河东节度使,道治在蒲州,节度使治所在太原。(四)宋朝时期有河东路,治所在并州(今山西太原)。大金国时期分为河东南路、河东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明朝时期并河东县入蒲州。从以上资料可知,河东郡历代治所均在山西境内,山西是贾氏发源地,贾氏族人以此为郡望也情有可理,和临汾郡同出一脉,只是叫法不同罢了。</p><p class="ql-block"> (8)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一)郡、国名。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治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曾改称辽东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国末期,其地归入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二)司名。明朝洪武四年置定辽郡卫,明洪武八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三)军镇名。明朝“九边”或“九镇”之一,是明朝在北部边境长城防线陆续设立的九个军事重镇,为了防犯残余的北元势力。辽东镇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后移辽阳;明朝末期废黜。(四)地区名,泛指辽河以东地区。历代贾氏族人迁徙居此,以居地名望为郡,也在情理之中。</p><p class="ql-block"> ( 9 ) 渤海郡:汉文帝前元十四年河间哀王薨,无后,国除,分为河间、渤海、广川三郡。渤海郡治浮阳(今河北沧州沧县旧州镇)。至西汉中后期下辖:浮阳、中邑、章武、柳国、阳信、高成、定国、童乡、千童、重合、重平、高乐、东光、阜城、修市、南皮、景成、参户、束州、东平舒、文安、安次。相当于今河北省沧州市东部、天津市东南部、山东省德州市东北部(乐陵,庆云一带)、山东省滨州市北部。南朝宋孝武帝侨置,治临济城(今山东高青县高苑)。属冀州。北魏、东魏属青州。北齐废。隋大业三年(607年)以沧州改置,治阳信县(今山东阳信县西南西程子坞)。辖境相当今山东省滨州市、商河县以北,乐陵市庆云县及河北省南皮县以东,黄骅市以南,东至海。唐改置为棣州。晋•贾坚世居此郡。</p><p class="ql-block"> (10)乐陵郡:是东汉末到隋朝初的郡。东汉建安二十五年(220年)置乐陵郡,治所是厌次县(今山东省惠民县)。曹魏改置乐陵国,封武帝曹操之子曹茂为乐陵王。统县五,户一万一千;厌次、乐陵、阳信、新乐、漯沃。相当于今山东省滨州市一带。十六国和北魏再改为乐陵郡。治乐陵县,北魏统县四:乐陵、阳信、厌次、漯沃。户二万四千九百九十八,人口八万五千二百八十四。隋朝开皇初年废置。乐陵郡代表人物唐相贾耽。在此居住的贾氏族人以此为郡望,也是荣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第三章:堂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第一节:堂号概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第二节:贾姓堂号辑录</p><p class="ql-block"> 古代家族祠堂,有的会起某个与本姓或与本家族名人有关的堂名,也称“堂号”。这种堂号一般成为本姓或本家族的代称,以区别于他姓或同姓不同宗、同宗不同支派。堂号多以本姓或本家族中名人的功名、科第、文学、乡望等称之,往往多系自所创立,常用于宗祠和谱牒之中。为此一个姓氏也会出现众多不同的分支自创堂号。</p><p class="ql-block">(1)武威堂:以望立堂,典出武威郡,亦称西凉堂、姑臧堂,贾氏适用广泛。</p><p class="ql-block">(2)洛阳堂:以望立堂,典出洛阳郡,亦称河南堂,适用于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浙江、安徽等地贾氏。</p><p class="ql-block">(3)长乐堂:以望立堂,典出长乐郡,亦称闽侯堂,适用于河北南皮县等地贾氏。</p><p class="ql-block">(4)至言堂:典自西汉贾山。贾山,颍川阳翟人(今河南省禹州市),善写文章,初为颍川侯灌婴给事,后为文帝大臣。以直谏,规劝,建言著称。贾山曾给汉文帝写过一篇《至言》,借秦朝的灭亡做比喻,谈治乱之道。《至言》对于西汉初年以及西汉中期散文的影响有首开范例之功,“ 雷霆万钧 ” 这个成语就来源于《至言》,贾山的后裔以“至言”为堂号,至言堂也是贾姓人中最为著名的堂号。山东省聊城市莘县大张家镇双庙村贾氏用此堂号。</p><p class="ql-block">(5)治安堂:典自西汉政论家、文学家贾谊。贾谊,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人,时称贾生。汉文帝时为博士,不久迁太中大夫。遭毁谤,被贬为长沙太傅,后为梁怀王太傅。曾多次上疏,批评时政,建议削弱诸侯王势力,主张重农抑商。所著政论鸿文有《过秦论》、《治安策》等。《治安策》一文,陈述时弊,提出使国家长治久安的方略。尊贾谊为先祖的贾氏族裔于是用“治安”作为堂号,贾氏适用广泛。</p><p class="ql-block">(6)绣衣堂:江苏淮安市涟水县贾氏,明代四世祖贾进,官至奉政大夫陕西道监察御史,有政声,致仕后,朝廷勅旨锡绣衣并建坊,入乡贤祠,配享黉宫春秋崇祀。后裔以此为荣,称贾进为绣衣公。清咸丰十年重订三十六部贾氏宗谱时,由文谊堂改为“绣衣堂”,延用至今,适用地江苏淮安市涟水县及绣衣公一脉贾氏。</p><p class="ql-block">(7)太傅堂 :典自西汉文学家贾谊,曾任长沙太傅,后裔以“太傅”为堂号。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东乡秦梅园《贾氏宗谱》清光绪版有载。</p><p class="ql-block">(8)至安堂:以此为堂号的贾氏族人,取意西汉贾山的《至言》篇和西汉贾谊的《治安策》合二而命名。</p><p class="ql-block"> (9)武陵堂:由武陵郡而得名,湖北省恩施市一支贾氏、云南省一支贾氏、陕西省石泉县一支贾氏所用。</p><p class="ql-block">(10)永怡堂: 典自明朝大臣文学家贾三近。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贾三近后裔,以其书房名“ 永怡 ”为堂号。</p><p class="ql-block">(11)永思堂:浙江省海宁市贾氏忠节堂之黄湾村分支堂号,本为一族。</p><p class="ql-block"> (12)永慕堂:浙江省义乌市东街道永和村、佛堂镇燕里村贾氏所用,武威郡分支堂号。</p><p class="ql-block">(13)永清堂:安徽宿州市一支贾氏所用,据考字辈和山东单县武威郡先贤堂一致,系从该支迁去安徽,堂号系家族人口繁多,支系自创堂号。</p><p class="ql-block">(14)忠节堂:其含义为知忠孝,识大节,秉礼仪。浙江海宁贾氏后人、贾谊54世孙贾哲,在元末朱元璋部队鄱阳湖大战中,取得赫赫战功,被授海宁镇抚,后升凤阳左卫,敕封武略将军,明太祖朱元璋御赐“忠节堂”巨幅匾额。为此,浙江省海宁市、河南省商丘市贾氏族人以忠节堂为贾氏堂号。</p><p class="ql-block">(15)忠义堂:陕西省榆林市一支贾氏的《贾氏家谱》、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大湖村一支贾氏的《贾氏族谱》所用。</p><p class="ql-block">(16)忠孝堂:甘肃省陇南市徽县银杏树乡《贾氏宗谱》、贵州遵义市贾氏家族所用。</p><p class="ql-block">(17)孝思堂: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贾氏、河南洛宁县陈吴乡谷圭村贾氏所用。</p><p class="ql-block">(18)孝感堂: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一支贾氏家谱所用。</p><p class="ql-block">(19)孝友堂:事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诗•小雅•六月》:“侯谁在矣,张仲孝友。”毛传:“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 取“孝友”为堂号,就是期望贾氏后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江苏锡邑尹城村、浙江浦江县白马镇等贾氏有用。</p><p class="ql-block">(20)孝馨堂: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南杨庄乡东大云疃村一支贾氏的《贾氏家谱》所用。</p><p class="ql-block">(21)孝义堂:浙江金华市浦江县白马镇旌坞村贾氏所用,本族分支自创堂号。重修“孝义堂”记载:献山贾氏宗祠厅里派(即旌坞上半村)之“孝义堂”,据传系太祖以仙八公为首的本族先人热心公益事业,于明朝嘉靖廿九庚戌年(1550)建造孝义堂的里厅堂楼,距今已460多年(该堂楼的中堂地上,有碗碎片镶嵌的“将扇”图案,意指堂楼系仙八公为首建造之凭)。若干年后,孝义堂中厅及外厅由后族太祖相继建造,于民国元年全部建成,距今也有100多年历史。“孝义堂”重于忠孝节义。上祖先人曾用楹联来规范家训家规,传达本家族的文化基因。上联是“孝思奉先祖百世同堂相见仍然如故”,下联是“义方贻后训千秋佳节俎豆始终不懈”。其中提倡“忠孝、勇义、友善、仁德、勤俭、诚信”等理念,给后世留下了及其宝度的精神文明财富。</p><p class="ql-block">(22)锡纯堂:浙江金华市浦江县白马镇旌坞村贾氏所用,本族分支自创堂号。</p><p class="ql-block">(23)贤孝堂: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一支武威郡贾氏家谱所用。</p><p class="ql-block">(24)世纶堂:(世伦堂)典自唐代大诗人杜甫《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诗句:“ 世掌丝纶美 ”。湖北省黄石、大治、武穴,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南源村等地贾氏所用。</p><p class="ql-block">(25)世美堂:典自唐代大诗人杜甫《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诗句:“ 世掌丝纶美 ”。也有叫“济美堂”,演变别字之堂号。湖南、湖北省黄石市贾家坳、阳新、通山、大冶、广济、蕲春及江西省、安徽省等省地贾氏所用。 父子继美的典故:唐朝的故事,典自贾氏长乐郡代表人物贾曾、贾至父子两人。唐朝贾至曾经为尚书左丞,唐玄宗受命诏书是其父贾曾所撰,而传位唐肃宗的诏书则是贾至手笔。玄宗赞叹:“昔先天诰命,乃父为之辞,今兹命册,又尔为之,两朝盛典出卿家父子手,可谓“继美”。 这就是父子继美来历,“济"字实乃别字,同样湖南有个“济美堂”也是同样。后人就用“继美”做为堂号。</p><p class="ql-block">(26)维则堂:江苏省常州市毗陵(旧称)贾氏有用, 老谱记载系南宋末年徙常州。</p><p class="ql-block">(27)继美堂:唐朝贾至,父贾曾,祖父贾言忠,三代为官,贾至为最。祖孙三人历安史之乱前、中、后,皆不与奸佞贪官为伍。贾至曾经为尚书左丞(宰相),玄宗受命诏书是其父贾曾所撰,而传位肃宗的诏书则是贾至手笔,玄宗赞叹:“两朝盛典出卿家父子手,可谓“继美"矣。”这就是贾氏“继美堂”之渊源。贾氏有用济美堂的,“济”字,实乃别字。浙江诸暨市狮子山贾家坂贾氏有用。</p><p class="ql-block">(28)掌纶堂:出自上面同一典故,江苏省无锡、常州贾氏有用。</p><p class="ql-block">(29)棠棣堂:典自唐朝初期廉臣贾敦颐、贾敦实二公的棠棣碑典故。《旧唐书•良吏传》及《新唐书•循吏传》记载为贾敦颐,2009年冬河南省洛阳市第二考古队新发掘出土的唐代贾君墓志铭为贾敦赜(ze),实为一人,今山东省菏泽市人。初唐时期任过数州刺史,素以廉洁著称。墓志佐证了一些史书记载之不足。湖北省等地贾氏有用。</p><p class="ql-block">(30)敦睦堂:敦睦,亲善和睦。出自《新唐书•李邕》:“敦睦九族,平章百姓”九族”是指以自己为中心,上推四代包括父亲、祖父、曾祖、高祖,下推四代包括儿子、孙子、曾孙、玄孙,合为九代。取敦睦为堂号,就是期望贾氏后人亲善和睦之意。山东新泰市楼德镇贾氏有用。</p><p class="ql-block">(31)敦伦堂:河南信阳商城县汤泉池镇《贾氏族谱》所载,谊祖后裔,始自洛阳。</p><p class="ql-block">(32)延寿堂:浙江省绍兴市山阴贾氏家谱所用。</p><p class="ql-block">(33)源远堂:江苏省宜兴市萧塘乡、山西阳泉市平定县大石门村贾氏所用。</p><p class="ql-block">(34)追远堂:祭祀虔诚,追念先贤。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山西省高平市河西镇苏庄村贾氏、陕西省韩城市党家村贾氏、山东省邹平县贾氏、山东聊城冠县贾曲村贾氏、山东省胶东旧家贾氏、江苏连云港贾氏、浙江温州瑞安市茶山雅川贾氏等用此堂号。据查温州雅川贾氏追远堂建于明代,以前叫 “时思堂” 。</p><p class="ql-block">(35)先贤堂: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白浮图镇、单县,安徽省宿州市等地贾氏有用。</p><p class="ql-block">(36)尚志堂:贾氏洛阳堂分支堂号,大清光绪七年创立。河南省登封市大金店镇一支贾氏所用。</p><p class="ql-block">(37)河东堂:以望立堂,东北地区贾氏所常用。</p><p class="ql-block">(38)辽东堂:以望立堂,亦称扶余堂、襄平堂、辽阳堂、凌东堂。东北地区贾氏多用此堂号。</p><p class="ql-block">(39)乐寿堂:山西代州崞县一支贾氏的《贾氏家谱》所载。</p><p class="ql-block">(40)乐善堂:2019年4月24日,河南许昌长葛市和尚桥镇贾庄村贾文祯,在老家发现一块木制老匾额,上书正楷“乐善堂”三个大字,是在走房过庭上悬挂的,有几百年了。本支贾氏系明初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入,有谱、有字辈、但无堂号。此次重大发现,填补了该支贾氏无堂号之憾。据考此“乐善堂”,系明末清初自创堂号。</p><p class="ql-block">(41)硖石堂:以地名所取, 地名有二:(一 ) 陕西省宝鸡市硖石镇;(二 )本文所指,浙江海宁市硖石镇 ,古称夹谷,地处杭嘉湖平原,因境内有东西两山夹峙而得名,唐朝始,峡石更名为硖石。自古学风兴盛,民风淳厚,名人辈出,此地贾氏以此为堂号,或者是厅堂之号。</p><p class="ql-block">(42)韫玉堂:韫;蕴藏,包含。玉: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解释是:“玉,石之美者。”在古代人们常用玉来比喻和形容一切美好的人或事物。以“韫玉”为堂号,期望贾氏家族能出才智出众的人才。湖北省丹江口市(均阳)(均阳,旧称)贾氏第七代春农公贾笃本,遵先父贾洪诏之遗志,修建贾氏祠堂,号为“韫玉堂”。湖北省光化县、均阳(丹江口市)贾氏所用。</p> <p class="ql-block">(43)文和堂:“文和”二字取自曹魏贾诩,诩公字文和,武威郡肇基者之一,武威郡贾氏同时在诩公时达到顶峰,荫泽贾氏武威遗胄千年,因此,武威形成了贾姓第一个郡望,其中诩公功不可没。武威郡也成了天下汉族贾氏的代表。说贾姓出自武威就是此意,这个是广义的武威;狭义武威指真正的武威贾氏和其后裔。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贾氏有用此做堂号。</p><p class="ql-block">(44)文谊堂: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贾氏有用此堂号,谊公后裔东晋迁至江苏昆山,后至涟水,曾用“文谊堂”。文,汉文帝,谊,谊公;富意也颇鲜明。</p><p class="ql-block">(45)文雅堂:山东省聊城市莘县一支贾氏的《贾氏家谱》所用。</p><p class="ql-block">(46)文生堂:江苏省扬州市一支贾氏所用。</p><p class="ql-block">(47)半闲堂:南宋宰相贾似道,字师宪,号悦生,浙江天台县屯桥松溪人。他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葛岭修建的别墅名“半闲”。宋•周密《齐东野语•贾相寿词》:“贾师宪,当国日,卧治湖山,作堂曰半闲。” 悦生后裔,以先祖别墅名“半闲”为堂号。</p><p class="ql-block">(48)元亨堂:北京市密云区一支贾氏的《贾氏家谱》所用。</p><p class="ql-block">(49)双凤堂:指北魏齐郡益都人贾思伯及其弟贾思同,二人皆以才德并美著称。据《北史》记载:二人曾师事北海阴凤,″业竟,无资以酬,阴凤遂质其衣物″,时人为之语曰:“阴生读书不免痴,不识双凤脱人衣。”贾氏以此为荣,于是便以“双凤”为堂号。</p><p class="ql-block">(50)三兴堂:从河南周口市贾兰生、贾振华编著的《贾姓》一书所知,系贾氏自立堂号。</p><p class="ql-block">(51)三策堂: 典自西汉贾让的《治河三策》。因贾让是贾谊五世孙,后裔以“ 三策 ”为堂号,纪念先祖。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咸宁市通山、等地贾氏所用。</p><p class="ql-block">(52)四兴堂: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扶沟县等地 “五磙贾”第四磙贾氏 ,江祖后裔所用,1987年修谱始创。寓意五磙贾第四门“兴国、兴家、兴业、兴祖”,繁荣昌盛,人丁兴旺。</p><p class="ql-block">(53)四府堂:江苏扬州高邮市、宝应县贾氏所用,据传,本家族先祖曾任职过四个地方的知府,故名“四府堂"。</p><p class="ql-block">(54)五凤堂:典自北宋初名臣贾黄中,今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人,唐朝宰相、地理学家贾耽八世孙。曾任翰林学士、给事中、参知政事、秘书监等职。黄中幼聪悟,每日清晨,父命正立,展书卷令其读,称 “等身书” 。六岁举童子科,七岁属文,能触类赋咏,十五举进士,授校书郎。黄中与宋白、李至、吕蒙正、苏易简五人同拜翰林学士,北宋翰林学士、工部尚书扈蒙赠诗:“五凤齐飞入翰林。”虽也有其它姓氏出名人称五凤者,或别姓氏称五凤堂者,但与贾姓无关。另据湖南新宁贾氏族人在清朝光绪辛丑年(1901)曾编撰《贾氏族谱》一套,其序言中写有其祖先“或三虎并号或五凤齐飞”, “五凤齐飞”一句亦证明湖南新宁贾氏族人乃汉代政论家贾谊的后裔。据史料记载:元末明初,贾谊后人贾惟德的曾孙贾寿、贾祥为明朝打天下有功,被朱元璋敕封为“五凤之家”,新宁贾族清代家谱中的“五凤齐飞”应源于此,堂号也应出自此事而创。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等地贾氏有用此堂号。</p> <p class="ql-block">(55)五福堂:古代五福是长寿、富贵、康宁、道德、善终。取此堂号,寓意吉祥。大明洪武二年从山西河曲县石槽沟村迁徙到现山西原平市施家野庄村的一支贾氏用此堂号,始迁祖谓德才公,增广生员。</p><p class="ql-block">(56)五美堂:河南新郑市辛店镇贾岗村贾氏所用。1991年根据家谱新续字辈: “恭宽信敏惠"五字寓意所起,属贾氏自创堂号。</p><p class="ql-block">(57)六合堂:大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移民至河北邯郸市武安县,又迁徙至河南省林州市的一支贾氏所用堂号。</p><p class="ql-block">(58)六庆堂:贾氏家谱有载,适用地不详。</p><p class="ql-block">(59)九荣堂:九荣堂,是山东临沂市费县著名教育家、民主人士贾尔卓的堂号。在城北乡崮子村,贾尔卓在万松别墅筑有草房三间,这是他用以读书、教学和接待客人的地方。早年他为这三间草房题名“爱吾庐”,取陶渊明“众鸟欣有托,我亦爱吾庐”诗意,以示自己不趋炎附势,乐守田园,耕读自安的情怀。抗日战争爆发后,贾尔卓把自己的九位子孙送上抗日最前线参军参政,抗日民主政府每年春节都要在贾家大门上挂上九副光荣牌,这在全县被迅速传为佳话,“爱吾庐”很自然地被人们誉为“九荣堂”,贾尔卓更是喜不自禁,欣然应允。自此,他便把自己的堂号更名为“九荣堂”。</p><p class="ql-block">(60)贻德堂:安徽六安市裕安区韩摆渡镇与石婆店镇青龙村贾氏所用。该支贾氏于明朝末年(1605年),自山东济宁兖州市谷村镇邱府村(或枣林岗)迁入安徽六安市石婆店青龙嘴,至今已历17世,始迁祖贾德忠,属武威郡贻德堂。</p><p class="ql-block">(61)庆德堂:河南南阳方城县券桥乡黄庄村贾氏所用,约自创于清中期,当地贾氏保存的民国地契文书中有载。</p><p class="ql-block">(62)政德堂:河南洛阳新安县石寺镇贾氏宗亲的宗祠所用。2018年6月,以元末始迁祖贾政的名字寓意所起,属贾氏自创堂号。</p><p class="ql-block">(63)仁德堂: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一支贾氏的《贾氏家谱》所用。</p><p class="ql-block">(64)怀德堂:北京市平谷区一支贾氏的《贾氏家谱》所用。</p><p class="ql-block">(65)功德堂:辽宁省沈阳市浑河区一支贾氏的《贾氏家谱》所用。 </p><p class="ql-block">(66)世德堂:山东省济宁市一支贾氏、浙江绍兴市上虞区贾氏,《贾氏家谱》所用堂号。</p><p class="ql-block"> (67)成德堂:四川巴中市通江县一支贾氏所用。</p><p class="ql-block">(68)种德堂:安徽一支贾谊后裔贾氏所用,本族《贾氏家谱》有载。</p><p class="ql-block">(69)同德堂:河南洛阳宜阳县董王庄乡贾氏、安徽砀山贾氏、 山东青岛城阳区惜福镇科埠村贾氏等《贾氏族谱》所用。</p><p class="ql-block">(70)树德堂:江西萍乡市贾姓堂号树德堂,“树德立人,厚德达人”,属自创堂号。</p><p class="ql-block">(71)德馨堂:山西省平阳一支贾氏的《平阳贾家谱》所用。有两处:其一是山西省平阳(旧称平阳郡、平阳府,后废,在今山西省临汾市境内),其二是浙江温州市平阳县。</p><p class="ql-block">(72)德善堂: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王因镇沿河庄村一支贾氏的《贾氏家谱》所用。</p><p class="ql-block">(73)明善堂:宁夏回族自治区一支贾氏的《贾氏家谱》所用,以始祖明善公为名,自创堂号。</p><p class="ql-block">(74)积善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出自《周易•坤•文言》。山东省阳谷县十五里元镇贾垓村、山东济宁市嘉祥县纸坊镇、广东广州从化区鳌头镇民乐村、安徽阜阳市、安徽六安市霍邱县等贾氏所用。</p><p class="ql-block">(75)慈善堂: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一支贾氏所用,属武威堂之分支堂号。</p><p class="ql-block"> (76)务本堂:福建福州市长乐区琴江满族村贾氏家族所用。此家族从清初至民国,贾氏十几代人在海军任职,被称为“海军世家"。</p><p class="ql-block">(77)报本堂:浙江义乌市贾伯塘村一支贾氏所用。</p><p class="ql-block">(78)笃本堂:湖北省鄂州市贾氏一支曾用此堂号。</p><p class="ql-block">(79)积庆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取积和庆,称积庆堂,有积善余庆之意。山西省临汾市安泽县杜村乡碱土院村另一支贾氏所用。</p><p class="ql-block">(80)昼锦堂:江西省高安市景贤贾家古村贾氏宗祠所用。据《汉书•项籍传》 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之句,反其意而用之,故名昼锦堂。高安市畲山贾村,明洪武年间贾氏先祖刑部尚书、礼部尚书贾信所创堂号。其后,因族裔枝繁叶茂,逐渐创立了多个分支堂号,有厚德堂、崇顺堂、崇义堂、怡爱堂、洪发堂、种德堂、养恬堂等,有的是厅堂之号。</p><p class="ql-block">(81)式好堂:山西忻州市代县阳明堡镇、雁门关乡的《贾氏族谱》载:贾氏“式好堂”,族谱曰:式好堂何非合族也。曷言乎非合族?贾氏族繁,本支散处。有居于州城者,有居于乡村者,有迁居五寨者,有卜居太原者。虽阳明堡为始祖住城所在,由明及清来,冕仍云绵绵延延,多聚族于斯,然亦不过合族三之一。况式好堂仅仅专门乎?则非合族也。其不直曰式好堂,而必冠以贾氏式好堂者,思礼贾公十五代孙景冉公之堂名也。式好堂之谱,不失其伦,则贾氏之谱,率亲上之、率祖下之,联而绳牵矣。</p><p class="ql-block">(82)种玉堂:南宋末年,谊公后裔有一支贾氏因避祸易贾为蓝,郡望未变武威郡,堂号:贾国•蓝氏“种玉堂”。现成为江苏省南京、扬州等地望族,人口约两万余人,遍布海内外,是贾氏的重要分支之一。</p><p class="ql-block">(83)进策堂:安徽省定远县池河镇贾圩村贾氏所用。祖上传说祖籍是凤阳县人氏,因明朱洪武在此修建皇陵,被赶出地境,到贾圩村落户。</p><p class="ql-block">(84)长沙堂:安徽滁州市定远县张桥镇武威郡长沙堂贾氏所用。从知情人提供的旧帐本中得知此堂号,也是世代口传。据老人说是和安徽合肥市贾大郢的贾氏,是明初同期从山东费县、成武迁入皖的。长沙堂,寓意西汉贾谊,在长沙为官四载。整个定远县用此堂号的约万余贾氏,张桥镇有一千余口贾氏。</p><p class="ql-block">(85)威武堂:据浙江义乌市《洋川贾氏宗谱》记载:南北朝时期的义乌贾孝,“风神秀俊,才智过人,精通将略之书,熟习韬铃之事;齐梁间,仕云麾将军,封威武侯,谥梁国公”。故“威武”成为了义乌洋川贾氏之堂号。</p><p class="ql-block">(86)戏彩堂:江苏扬州市高邮贾氏最为鼎盛的时候,是清代贾国维家族。他于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中进士,殿试后钦点一甲三名,中了探花。据说在以前贾府老宅门头之上曾高悬“探花及第”匾额。据高邮地方史志记载,清代甲申(1704)冬,康熙皇帝曾御书“戏彩堂”匾额及对联并貂服一领赐予贾国维,康熙南巡时,贾国维扶母叩谢皇恩,康熙诰封‘叶太宜人’,赐‘有福老人’额。</p><p class="ql-block">(87)崇文堂:山东邹平市解家庄旧贾氏家谱所载,属追远堂分支自创堂号,现已不用。</p><p class="ql-block">(88)崇报堂:浙江温州市瓯海区茶山村小宗贾氏宗祠所用,明朝时曾用《时思堂》,大宗统用《追远堂》。</p><p class="ql-block">(89)崇凤堂:河北省保定市一支贾氏的《贾氏家谱》所用。 </p><p class="ql-block">(90)贾凤堂: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马家乡大堰村一支贾氏的《贾氏家谱》所用。</p><p class="ql-block">(91)谢恩堂:某省一支贾氏的《贾氏家谱》所用,适用地域不详。</p><p class="ql-block">(92)衍庆堂:安徽六安市霍邱县贾家湾该支贾氏所用。据谱载:该支贾氏明朝从山东迁入该地,因繁衍支系过多,各立堂口,此系一支贾氏的堂号,其来历寓意,当地族人也不知晓。</p><p class="ql-block"> (93)槐荫堂:山西广灵县贾家大院,清进士贾联堂曾在此社台山上院居住,因排行“大门”,用堂名“槐荫堂”。</p><p class="ql-block">(94)序穆堂:浙江省海宁市丁桥镇皇岗村一支贾氏所用,与忠节堂、永思堂为一脉之分支堂号。</p><p class="ql-block">(95)义合堂:山西省临汾市安泽县杜村乡碱土院村一支贾氏所用。</p><p class="ql-block">(96) 祀先堂:山西省霍州市大张镇小西张村一支贾氏所用,祠堂砖雕刻有“嘉庆二十三年”。推测为清代初期本地贾氏所立。</p><p class="ql-block">(97)福兴堂: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大阳河村一支贾氏所用,祠堂门楣有“长沙世第”横批 。</p><p class="ql-block">(98)俊秀堂: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贾氏所用,是本地洛阳堂后裔、《贾氏族谱》编修者贾子山依父名,新创堂号。</p><p class="ql-block">(99)仁义堂:黑龙江省部分地区、辽宁省铁岭市铁岭县熊官屯乡、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张秀屯镇北杨庄村、陕西韩城市党家村等支系贾氏的《贾氏家谱》所用。</p><p class="ql-block">(100)明月堂:天津市东丽区新立街道泥窝村一支贾氏的《贾氏家谱》所用。</p><p class="ql-block">(101)泰贾堂:河南省信阳市息县岗李店乡贾后寨村贾新庄一支贾氏的《贾氏家谱》所用。 </p><p class="ql-block">(102)名人堂:辽宁省铁岭市铁岭县一支贾氏的《贾氏家谱》所用。 </p><p class="ql-block">(103)琴鹤堂:山东省乳山市一支贾氏的《贾氏家谱》所用。 </p><p class="ql-block">(104)咏春堂: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一支贾氏的《华州贾氏家谱》所用。</p><p class="ql-block">(105)大贵堂:北京市平谷区王辛庄放光村一支贾氏的《贾氏家谱》所用。 </p><p class="ql-block">(106)堰狐堂: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一支贾氏的《贾氏家谱》所用。</p><p class="ql-block">(107)茶话堂:河南省信阳市息县岗李店乡贾坡村贾氏的《贾氏家谱》所用。</p><p class="ql-block">(108)护族堂:山东省济宁市一支贾氏的《贾氏家谱》所用。 </p><p class="ql-block">(109)中天堂: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一支贾氏的《贾氏家谱》所用。 </p><p class="ql-block">(110)济世堂:甘肃省会宁县大沟乡郭庄村一支贾氏的《贾氏家谱》所用。</p><p class="ql-block">(111)晋阳堂:贵州晋阳堂是贵州省和四川省一支贾氏共用的堂号,《贾氏家谱》有载。</p><p class="ql-block"> (112)福满堂: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胡集镇一支贾氏的《贾氏家谱》所用。</p><p class="ql-block">(113)燕诒堂:浙江省东阳市南溪一支贾氏的贾氏祠堂所用。</p><p class="ql-block"> (114)旺先堂:山东德州市武城县一支贾氏家谱所用。</p><p class="ql-block">(115)正谊堂:陕西安康市紫阳县清代《贾氏家谱》有载,适用于紫阳县蒿坪镇。</p><p class="ql-block"> (116)推敲堂:由唐代诗人贾岛骑驴作推敲之势吟:“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之句而创。</p><p class="ql-block">(117)同仁堂:河南信阳市固始县张老埠乡一支贾姓的《贾氏家谱》所用。</p><p class="ql-block">(118)敬先堂:河南周口市淮阳县贾氏家族所用,1985年修的《贾氏族谱》有载。</p><p class="ql-block">(119)奉先堂:河南洛阳伊川县江左镇贾村五十年代保存的“中堂云谱”上有用。</p><p class="ql-block">(120)布衣堂:云南永善县《贾氏家谱》所载、四川等地贾氏有用。</p><p class="ql-block">(121)国臣堂:河南新乡市长垣县贾氏一支所用。还有国贤堂,因此支始迁祖讳国臣、国贤二兄弟,后人以名命堂号,纪念先祖。</p><p class="ql-block">(122)中和堂:河南驻马店市泌阳县贾楼乡贾氏所用,此家族还用有读书堂、五福堂等,系家族分支自创堂号。</p><p class="ql-block">(123)棣鄂堂:江苏镇江市京口区大港镇厚角村贾氏家族曾用此“棣鄂堂”,系自创堂号。</p><p class="ql-block">(124)寿栎堂:浙江平湖市新仓镇金家弄贾氏所用。本族清代诗人贾敦复的《知止斋诗集》上书“寿栎堂贾氏藏稿”。</p><p class="ql-block">(125)善扶堂:山西忻州市董村镇游邀村贾氏族谱所用堂号,自创于清代。</p><p class="ql-block">(126)南山堂:江苏省贾氏一支《贾氏家谱》所用。</p><p class="ql-block">(127)白虎堂:网络上有此说法,适用于贾氏某一分支,但地域所用不详。</p><p class="ql-block">(128)雅儒堂:网络上有此说法,适用于某一支贾氏,但地域所用不详。另浙江温州瑞安市有雅儒村,谓贾谊后裔。</p><p class="ql-block">(129)绍洛堂: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九女镇一支贾氏所用。</p> <p class="ql-block">(130)荣兴堂: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贾氏所用,武陵郡分支堂号。</p><p class="ql-block">(131)吉安堂:贵州省遵义市贾氏一支家族所用,代表先祖是从江西吉安府之地迁入。</p><p class="ql-block">(132)崇本堂:安徽合肥市庐江县贾氏所用。</p><p class="ql-block">(133)善庆堂:安徽合肥市庐江县贾氏所用。2018年本族五修族谱时,商议把各支分堂号:进策堂、崇本堂、善庆堂合并修改同称“恭四堂”。</p><p class="ql-block">(134)闾庆堂:江苏常熟市一支贾氏宅院所用,创于清代,现贾宅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135)鹿溪堂:河南偃师市贾屯村贾氏后裔,于2020年首修家谱时,为纪念始迁祖的轶事,依据本地古地名传说,而新创堂号。</p><p class="ql-block">(136)璧德堂:河南宁陵县李伯引村贾氏2020年首修家谱,自创堂号。取清代始迁祖贾楚璧的璧字,以此纪念缅怀先祖之意。</p><p class="ql-block">(137)慈勇堂:河南林州市横水镇东屯村贾氏,新修家谱时,自创堂号。</p><p class="ql-block">(138)虞远堂:河南郑州荥阳市汜水镇西邢村,2006年贾氏自创堂号为“虞远堂”。虞者,盼也,娱也,另有企盼后人继承唐叔虞之美德之意。</p><p class="ql-block">(139)致远堂:致远,出自诸葛亮的《戒子篇》。山东博兴县贾氏家族命名“致远堂”,取博兴贾氏始迁祖贾志端名字中的“志”的谐音“致”字,隐喻“致远堂”族人为贾志端祖之后裔,2018年新创堂号。</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 25, 25);">(140)白沙堂:河南郑州经开区锦程花园贾氏宗族所用堂号。相传,明末清初年间,本族七世祖贾秉,自山西洪洞从军辞别故土,转战南北,后驻中牟县白沙镇小张庄村西北烽火墩守军并娶妻定居于此,开枝散叶,迄今三百多载,现有500多口人。家庙堂号以居住地白沙镇取名为“白沙堂”。</span></p><p class="ql-block">(141)恭四堂:安徽合肥市庐江县贾氏,2018年第五次修族谱是崇本堂、进策堂和善庆堂三支合修的家族文化宝典,经三支族人协商,这三个堂号合并修改同称“恭四堂”。原有堂号不再使用。</p><p class="ql-block">(142)懋德堂:陕西紫阳县贾姓始祖贾懋,落籍紫阳已数百年,没有现存的贾氏祠堂,也无有关堂号的记载。为继承和发扬先祖艰苦创业、以德传家的优良品质,让所有贾姓后辈永远牢记懋公的恩德。2020年经贾氏宗谱编委会广泛征求意见,取始祖贾懋之名,自立堂号为“懋德堂”。</p><p class="ql-block">♦️威武堂:据浙江义乌市《洋川贾氏宗谱》记载:南北朝时期的义乌贾孝,“风神秀俊,才智过人,精通将略之书,熟习韬铃之事;齐梁间,仕云麾将军,封威武侯,谥梁国公”。故“威武”成为了义乌洋川贾氏之堂号。</p><p class="ql-block">♦️(142):圣德堂:山西怀仁市鹅毛口贾氏,2021年新修《贾氏族谱》自创堂号。据谱文堂号所述:此支贾氏始迁祖,由山西原平神山村辗转山阴故驿、古城,徙鹅毛口定居,二百年矣。因年远代湮,虽功德卓著,人口皆颂,然芳名大号,早已失传。然我始祖智为人师,诗礼传家,文章济世,应有文字相传,想战乱灾异,四处奔走,定毁于烽火,故而不得传考。今为补遗去憾,虽不能妄揣始祖之名号,却可以堂号显之。故经族人提议,编委会研定,补始祖堂号为“圣德堂”。使后世子孙晓其祖德,知其所出。“圣”者,崇高也,圣人也,儒学之师;“德”者,善行也,德祖也,道家之尊。以“圣德“为堂号,上可明儒、道之根本,下可为儒、道之传承。此当为“传道授业”之师者身份也。</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严重警告: 版权所有,翻录、转载、不注明出处者,将以著作侵权行为必究!!!)</p><p class="ql-block">谊公裔孙河南贾慧升整理 </p><p class="ql-block">2018年7月18日修订于洛阳贾谊故里</p> <p class="ql-block"> 第一节:堂号概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堂号,本意是厅堂、居室的名称。堂号是家族门户的代称,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因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往往数世同堂,或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于某一处或相近数处庭堂、宅院之中,堂号就成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号。同姓族人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祠、家庙的匾额上题写堂名,因而堂号也含有祠堂名号之含义,是表明一个家族源流世系,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是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所以,堂号和郡望一样,都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特有的范畴。也是中国人进行寻根问祖时不可不先熟悉的一个概念。</span></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的名门望族大多有本家族的堂号。高大宽敞的厅堂上,悬挂著书写堂号的匾额,每逢年节喜庆之日,还在门前挂起书写着堂号的大红灯笼。当地的老百姓谈论某一家族时,喜欢以“某某堂”来称呼。例如:吴昌硕祖家被称为“三让堂吴家”、瞿秋白祖家被称为“八桂堂瞿家”等等。堂号产生的宗旨大致有三:一是牢记祖先的郡望,二是彰扬祖先的功业道德,三是训诫子弟继承发扬先祖之余烈。堂号包括郡望总堂号和自立堂号。</p><p class="ql-block"> 堂号来历:“堂号”多源自本姓祖上某一历史名人的典故事迹或趣闻佳话。</p><p class="ql-block"> 例如:孟姓的“三迁堂”,相传孟子幼时家靠墓田,孟子就学埋坟、哭丧的事。孟母为了教育好儿子,就迁到集市旁边住。孟子又学叫卖东西的声音,孟母只好又迁。最后迁到学校旁安家,孟子学习礼让进退。由于孟母三迁,注意家庭教育,使孟子成为圣人。</p><p class="ql-block"> 丘姓有“扶风堂”、“吴兴堂”、“河南堂”、“齐郡堂”,其“河南堂”出自丘和、丘行恭父子官居极品,富可敌国,其后裔中有几十位大官,是为河南郡当时最为显赫的名门望族,以郡望为堂号。“河南堂”就成了丘和公后裔祠堂的总堂号。</p><p class="ql-block"> 赵姓的“半部堂”,出自北宋王朝开国宰相赵普“半部《论语》安天下”的典故。</p><p class="ql-block"> 周姓的“爱莲堂”,出自北宋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他在《爱莲说》中,曾赞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p><p class="ql-block"> 卞姓的“忠贞堂”,来源于卞氏第三世祖卞壸为国牺牲的光辉历史。后来,晋明帝追封卞壸为忠贞公,旌表其居为“忠孝之门”,敕卞氏堂名为“忠贞堂”。</p><p class="ql-block"> 谢姓的“东山堂”,出自东晋著名政治家谢安的典故。刘姓的堂号“蒲编堂”,典出三国蜀汉皇帝刘备故事。杨姓的“四知堂”,出自东汉杨震拒收贿赂的故事。王姓的“三槐堂”,出自北宋王祜“植三槐,自知子必贵”的故事。韩姓的“昼锦堂”,是北宋社稷重臣韩琦致仕归里,在相州故居修造厅堂之名。典出《史记·项羽本纪》,秦末项羽统兵破咸阳亡暴秦后,思归江东,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后以富贵还乡为“昼锦”。孙姓的“映雪堂”,出自西晋孙康映雪夜读的典故。郑姓的“著经堂”,是赞颂东汉著名的经学大师郑玄在学术上的巨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堂号变革:从宋代开始,一些文人雅士喜欢把“堂号”署在诗文书画作品上。后来,干脆自己命名一个“堂名”,在文化交流时签署使用。</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这些文艺家已把家族的“堂号”逐步演化为个人的“斋名”。文人为书斋所取之名,又称为“室名”,例如:宋代文人蔡京的“六鹤堂”、陆游的“双清堂”,元代文人黄公望的“三教堂”,明代文人汤显祖的“玉茗堂”、吴文华的“济美堂”、谭元春的“岳归堂”,清代文人秦荣光的“养真堂”、陈廷庆的“谦受堂”等。</p><p class="ql-block"> 以先祖的名言为堂号:以先祖名言为堂号的姓氏不少,其中以杨姓“四知堂”最为扬名。</p><p class="ql-block"> 以先祖的名著为堂号:周姓堂号“爱莲堂”取自周敦颐的《爱莲说》。</p><p class="ql-block"> 以先祖的传说为堂号:张姓是大姓,分支堂号较多,其中有一个叫“百忍堂”。唐朝山东郓城人张公艺,活到100多岁,长寿经验就是一个“忍”字。他的族人曾把张公艺一生中忍让的事迹记录下来,写成《张公艺百忍全书》。此书在明末清初时广为流传,影响很大。有一支张姓后人遂以“百忍堂”为堂号。另外还有以血缘关系命名堂号,以地域命名堂号,以先祖的祖籍地为堂号等。</p><p class="ql-block"> 广义:堂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堂号与姓氏的地望相关,或以其姓氏的发祥祖地,或以其声名显赫的郡望所在,作为堂号,亦称“郡号”或总堂号。同一姓氏的发祥祖地和郡望不同,会有若干个郡号。</p><p class="ql-block"> 狭义:也称自立堂号,在同一姓氏之间,除广义的郡望之外,往往以先世之德望、功业、科第、文字或祥瑞典故,自立堂号,其形式多种多样,五花八门,不胜枚举,若按每姓一个堂号来计算的话,全国至少有数千至一万个堂号,是姓氏文化中有待开发、整理、研究的资料宝库。</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有祖先崇拜传统的一个民族。在每个家族中,往往都有一个场所来供奉已去世的祖先的神主牌位,所以,旧时的每个家族都会有本家族的祠堂,并给它取一个堂号,目的是让子孙们每提起自家的堂号,就会知道本族的来源,记起祖先的功德。</p><p class="ql-block"> 堂号是宗法社会的产物,在传统宗法社会中,它对于敦宗睦族,弘扬孝道,启迪后人,催人向上,维护家庭、宗族和整个社会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中国传统社会的终结,祠堂在中国大陆不是成了历史,就是成了文物,因此,新的堂号不可能再产生,但是,旧有的堂号却仍然留在各姓各族人们的记忆中。</p><p class="ql-block"> 随着中国政府的开放改革和全球华人寻根热潮的兴起,许多大陆宗祠被恢复,族谱被续修,因此,堂号再一次被人们抬了出来。不过,今天的堂号,已经没有了宗族主义的负面作用,有的只是给人们寻根问祖、缅怀先祖、激励后人的积极意义。特别是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对于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堂号都必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p> <p class="ql-block"> 二: 堂号</p><p class="ql-block"> ■古代家族祠堂,有的会起某个与本姓或与本家族名人有关的堂名,也称“堂号”。这种堂号一般成为本姓或本家族的代称,以区别于他姓或同姓不同宗、同宗不同支派。堂号多以本姓或本家族中名人的功名、科第、文学、乡望等称之,往往多系自所创立,常用于宗祠和谱牒之中。为此一个姓氏也会出现众多不同的分支自创堂号。</p><p class="ql-block">(1)武威堂:以望立堂,典出武威郡,亦称西凉堂、姑臧堂,贾氏适用广泛。</p><p class="ql-block">(2)洛阳堂:以望立堂,典出洛阳郡,亦称河南堂,适用于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浙江、安徽等地贾氏。</p><p class="ql-block">(3)长乐堂:以望立堂,典出长乐郡,亦称闽侯堂,适用于河北南皮县等地贾氏。</p><p class="ql-block">(4)至言堂:典自西汉贾山。贾山,颍川阳翟人(今河南省禹州市),善写文章,初为颍川侯灌婴给事,后为文帝大臣。以直谏,规劝,建言著称。贾山曾给汉文帝写过一篇《至言》,借秦朝的灭亡做比喻,谈治乱之道。《至言》对于西汉初年以及西汉中期散文的影响有首开范例之功,“ 雷霆万钧 ” 这个成语就来源于《至言》,贾山的后裔以“至言”为堂号,至言堂也是贾姓人中最为著名的堂号。山东省聊城市莘县大张家镇双庙村贾氏用此堂号,其余地域不详。</p><p class="ql-block">(5)治安堂:典自西汉政论家、文学家贾谊。贾谊,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人,时称贾生。汉文帝时为博士,不久迁太中大夫。遭毁谤,被贬为长沙太傅,后为梁怀王太傅。曾多次上疏,批评时政,建议削弱诸侯王势力,主张重农抑商。所著政论鸿文有《过秦论》、《治安策》等。《治安策》一文,陈述时弊,提出使国家长治久安的方略。尊贾谊为先祖的贾氏族裔于是用 " 治安 "作为堂号,贾氏适用广泛。</p><p class="ql-block">(6)绣衣堂:典自汉代贾谊的故事。贾谊,洛阳人,十八岁以通诗书墨文称于郡中,文帝召为博士,二十岁为太中大夫,他改革制度,易服色绣衣,制法度,兴礼乐,拜梁王太傅,写《治安策》,后裔就以“绣衣”为堂号。江苏涟水县武威郡贾氏有用。</p><p class="ql-block">(7)太傅堂 :典自西汉文学家贾谊,曾任长沙太傅,后裔以“太傅”为堂号。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东乡秦梅园《贾氏宗谱》清光绪版有载,其余地域不详。</p><p class="ql-block">(8)至安堂:以此为堂号的贾氏族人,大概是取意西汉贾山的<<至言>>篇和西汉贾谊的<<治安策>>合二而命名,适用地域不详。 </p><p class="ql-block">(9)永怡堂: 典自明朝大臣文学家贾三近。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贾三近后裔,以其书房名“ 永怡 ”为堂号。</p><p class="ql-block">(10)三策堂: 典自西汉贾谊的《过秦论》上、中、下三篇论文,后裔以“ 三策 ”为堂号,纪念先祖。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等地贾氏所用。</p><p class="ql-block">(11)世纶堂:(世伦堂)典自唐代大诗人杜甫《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诗句:“ 世掌丝纶美 ”。湖北省、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南源村等地贾氏所用,其余资料不详,适用广泛。</p><p class="ql-block">(12)世美堂:典自唐代大诗人杜甫《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诗句:“ 世掌丝纶美 ”。也有叫“济美堂”,演变别字之堂号。湖南、湖北省阳新、通山、大冶、广济、蕲春,江西省、安徽省等省地贾氏所用,其余资料不详,适用广泛。 </p><p class="ql-block"> 父子继美的典故:唐朝的故事,典自贾氏长乐郡代表人物贾曾、贾至父子两人。唐朝贾至曾经为尚书左丞,唐玄宗受命诏书是其父贾曾所撰,而传位唐肃宗的诏书则是贾至手笔。玄宗赞叹:“昔先天诰命,乃父为之辞,今兹命册,又尔为之,两朝盛典出卿家父子手,可谓“继美”。 这就是父子继美来历,“济"字实乃别字,同样湖南有个“济美堂”也是同样。后人就用“继美”做为堂号。</p><p class="ql-block">杜甫诗一首:</p><p class="ql-block"> 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p><p class="ql-block">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p><p class="ql-block">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p><p class="ql-block">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p><p class="ql-block">欲知世掌丝纶美,池上于今有凤毛。 </p><p class="ql-block">①世纶:意为世掌丝纶, 父子或祖孙相继在中书省任职的称为世掌丝纶。②凤毛:是用了一个典故:南朝时有谢凤和谢超宗父子,他们文章风格和成就都很出众,于是梁武帝就称赞他们说,“超宗殊有凤毛”。意思是想说谢超宗终归继承了父亲谢凤特有的风格和才华。</p><p class="ql-block"> (13)棠棣堂:典自唐朝初期廉臣贾敦颐、贾敦实二公的棠棣碑典故。《旧唐书.良吏传》及《新唐书.循吏传》记载为贾敦颐,2009年冬河南省洛阳市第二考古队新发掘出土的唐代贾君墓志铭为贾敦赜(ze),实为一人,今山东省菏泽市人。初唐时期任过数州刺史,素以廉洁著称。墓志佐证了一些史书记载之不足。湖北省等地贾氏有用,其余资料不详。</p><p class="ql-block">(14)辽东堂:以望立堂,亦称扶余堂、襄平堂、辽阳堂、凌东堂。东北地区贾氏多用此堂号。</p><p class="ql-block">(15)敦睦堂:敦睦,亲善和睦。出自《新唐书-李邕》:“敦睦九族,平章百姓。” “九族”是指以自己为中心,上推四代包括父亲、祖父、曾祖、高祖,下推四代包括儿子、孙子、曾孙、玄孙,合为九代。取敦睦为堂号,就是期望贾氏后人亲善和睦之意。山东新泰市楼德镇贾氏有用,其余资料不详。</p><p class="ql-block">(16)维则堂:江苏省常州市毗陵(旧称)贾氏有用, 老谱记载系南宋末年徙常州。其余资料不详。</p><p class="ql-block">(17)孝友堂:事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诗.小雅.六月》:“侯谁在矣,张仲孝友。”毛传:“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 取“孝友”为堂号,就是期望贾氏后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江苏省(无锡市)锡邑(旧称)尹城村贾氏有用, 其余资料不详。</p><p class="ql-block">(18)忠节堂:其含义为知忠孝,识大节,秉礼仪。浙江海宁贾氏后人、贾谊54世孙贾哲(字,希贤),在元末朱元璋部队鄱阳湖大战中,取得赫赫战功,被授海宁镇抚,后升凤阳左卫,敕封武略将军,明太祖朱元璋御赐“忠节堂”巨幅匾额。为此,浙江省海宁市、河南省商丘市贾氏族人以忠节堂为贾氏堂号。其余资料不详。</p><p class="ql-block">(19)继美堂:唐朝贾至,父贾曾,祖父贾言忠,三代为官,贾至为最。祖孙三人历安史之乱前、中、后,皆不与奸佞贪官为伍。贾至曾经为尚书左丞(宰相),玄宗受命诏书是其父贾曾所撰,而传位肃宗的诏书则是贾至手笔,玄宗赞叹:“两朝盛典出卿家父子手,可谓“继美"矣。”这就是贾氏“继美堂”之渊源。浙江省诸暨市狮子山贾家坂贾氏有用,其余资料不详,适用广泛。</p><p class="ql-block">(20)掌纶堂:出自上面同一典故,江苏省无锡、常州贾氏有用,其余资料不详。</p><p class="ql-block">(21)延寿堂:浙江省绍兴市山阴贾氏所用(山阴,旧县名,现绍兴县),其余资料不详。</p><p class="ql-block">(22)源远堂:江苏省宜兴市萧塘乡、山西阳泉市平定县大石门村贾氏所用,其余资料不详。 </p><p class="ql-block">(23)先贤堂: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白浮图镇、单县,安徽省宿州市等地贾氏有用,其余资料不详。</p><p class="ql-block">(24)尚志堂:贾氏洛阳堂分支堂号,大清光绪七年创立。河南省登封市大金店镇一枝贾氏所用,其余资料不详。</p><p class="ql-block">(25)河东堂:以望立堂,东北地区贾氏所常用,其余资料不详。</p><p class="ql-block">(26)白虎堂:网络上有此说法,适用于贾氏某一分支,但来历资料地域所用皆不详。</p><p class="ql-block">(27)雅儒堂:网络上有此说法,适用于某一支贾氏,但来历资料地域所用皆不详,另浙江温州瑞安市有雅儒村,贾谊后裔,是否用此堂号,待考。。</p><p class="ql-block">(28)半闲堂:南宋宰相贾似道,字师宪,号悦生,浙江天台县屯桥松溪人。他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葛岭修建的别墅名“半闲”。宋.周密《齐东野语*贾相寿词》:“贾师宪,当国日,卧治湖山,作堂曰半闲。” 悦生后裔以先祖别墅名“半闲”为堂号。另有资料显示有丰闲堂,据考疑似 “半与丰” 之笔误造成,待考,其余资料不详。 </p><p class="ql-block">(29) 硖石堂:以地名所取, 地名有二。(一 ) 陕西省宝鸡市硖石镇。(二 )本文所指,浙江海宁市硖石镇 ,古称夹谷,地处杭嘉湖平原,因境内有东西两山夹峙而得名,唐朝始,峡石更名为硖石。自古学风兴盛,民风淳厚,名人辈出,此地贾氏以此为堂号,或者是厅堂之号(待考)。</p><p class="ql-block">(30)五凤堂:典自北宋初名臣贾黄中,今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人,唐朝宰相、地理学家贾耽八世孙。曾任翰林学士、给事中、参知政事、秘书监等职。黄中幼聪悟,每日清晨,父命正立,展书卷令其读,称 “等身书” 。(著书等身的成语就由此而来)六岁举童子科,七岁属文,能触类赋咏,十五举进士,授校书郎。黄中与宋白、李至、吕蒙正、苏易简五人同拜翰林学士,北宋翰林学士、工部尚书扈蒙赠诗:“五凤齐飞入翰林。”虽也有其它姓氏出名人称五凤者,或别姓氏称五凤堂者,但与贾姓无关。●另据湖南新宁贾氏族人在清朝光绪辛丑年(1901)曾编撰《贾氏族谱》一套,其序言中写有其祖先“或三虎并号或五凤齐飞”, “五凤齐飞”一句亦证明湖南新宁贾氏族人乃汉代政论家贾谊的后裔。据史料记载:元末明初,贾谊后人贾惟德的曾孙贾寿、贾祥为明朝打天下有功,被朱元璋敕封为“五凤之家”,新宁贾族清代家谱中的“五凤齐飞”应源于此,堂号也应出自此事而创。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等地贾氏有用此堂号,其余资料不详。 </p> <h3><font color="#010101">■(31)韫玉堂:韫;蕴藏,包含。玉: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解释是:“玉,石之美者。”在古代人们常用玉来比喻和形容一切美好的人或事物。以“韫玉”为堂号,期望贾氏家族能出才智出众的人才。湖北省丹江口市(均阳)(均阳,旧称)贾氏第七代春农公贾笃本,遵先父贾洪诏之遗志,修建贾氏祠堂,号为“韫玉堂”。湖北省光化县、均阳(丹江口市)贾氏所用,其余资料不详。</font></h3><h3><font color="#010101"></font>(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2)绍洛堂: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九女镇一支贾氏所用,其余资料不详。</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span>(33)笃本堂: 湖北省一支贾氏曾用,其余资料地域不详 。</h3><h3> (<span style="color: rgb(1, 1, 1);">34)</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积善堂: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出自《周易-坤-文言》)山东省阳谷县十五里元镇贾垓村(原山东省寿张县贾垓村)、山东济宁市嘉祥县纸坊镇贾氏、广东广州从化区鳌头镇民乐村、安徽阜阳市贾氏、安徽六安市霍邱县等贾氏曾用,其余资料不详。♥</span><br></h3><h3>(35)追远堂:祭祀虔诚,追念先贤。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山西省高平市河西镇苏庄村贾氏、陕西省韩城市党家村贾氏、山东省邹平县贾氏、山东聊城冠县贾曲村贾氏、山东省胶东旧家贾氏、江苏连云港贾氏、浙江温州瑞安市茶山雅川贾氏等用此堂号。据查温州雅川贾氏追远堂建于明代,以前叫 “时思堂” 。山东这支是从山西迁入的,疑为一支,待考。其余资料不详。</h3><h3> (36)孝思堂: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贾氏、河南洛宁县陈吴乡谷圭村贾氏所用,其余资料地域不详。 </h3><h3>(37)孝感堂: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一支贾氏家谱所用,其余资料地域不详。</h3><h3>(38)荣兴堂: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贾氏所用,武陵郡分支堂号,其余资料地域不详。</h3><h3>(39)文和堂:“文和”二字取自曹魏贾诩,诩公字文和,武威郡肇基者之一,武威郡贾氏同时在诩公时达到顶峰,荫泽贾氏武威遗胄千年,因此,武威形成了贾姓第一个郡望,其中诩公功不可没。武威郡也成了天下汉族贾氏的代表。说贾姓出自武威就是此意,这个是广义的武威;狭义武威指真正的武威贾氏和其后裔。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贾氏有用此做堂号,其余资料地域不详。</h3><h3>(40)序穆堂:浙江省海宁市丁桥镇皇岗村一支贾氏所用,与忠节堂、永思堂为一脉之分堂号,其余资料地域不详。</h3><h3>(41)永思堂:浙江省海宁市贾氏忠节堂之黄湾村分支堂号,本为一族,其余资料地域不详。 </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42)五福堂:古代五福是:长寿、富贵、康宁、道德、善终。取此堂号,寓意吉祥。大明洪武二年从山西河曲县石槽沟村迁徙到现山西原平市施家野庄村的一支贾氏用此堂号,始迁祖谓德才公,增广生员。其余资料地域不详。</span><br></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43)慈善堂: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一支贾氏所用,是武威堂之分支堂号,其余资料地域不详。 </span><br></h3><h3><font color="#010101">(44)六合堂:大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移民至河北邯郸市武安县,又迁徙至河南省安阳林州市(隆虑)的一支贾氏所用堂号。其余资料地域不详。</font></h3><h3><font color="#010101">(45)义合堂:山西省临汾市安泽县杜村乡碱土院村一支贾氏所用。其余资料地域不详。</font></h3><h3><font color="#010101">(46)积庆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语句出自《周易.文言传.坤文言》。取积和庆,称积庆堂,有积善余庆之意。山西省临汾市安泽县杜村乡碱土院村另一支贾氏所用。其余资料地域不详。</font></h3><h3><font color="#010101">(47)贤孝堂: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一支武威郡贾氏所用,其余资料地域不详。</font></h3><h3><font color="#010101">(48) 祀先堂:山西省霍州市大张镇小西张村一支贾氏所用,祠堂砖雕刻有“嘉庆二十三年”。推测为清代初期本地贾氏所立,其余资料地域不详。</font></h3><h3><font color="#010101">(49)武陵堂:湖北省恩施市一支贾氏、云南一支贾氏所用,其余资料地域不详。 ♥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50)福兴堂: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大阳河村一支贾氏所用,祠堂门楣有“长沙世第”横批 ,贾谊后裔一支无疑,家谱有记载,其余所用地域不详。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51)永慕堂:浙江省义乌市东街道永和村、佛堂镇燕里村贾氏所用,武威郡分支堂号,其余资料地域不详。</font></h3><h3><font color="#010101">(52)昼锦堂:</font>江西省高安市景贤贾家古村贾氏宗祠昼锦堂,据《汉书·项籍传》 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之句,反其意而用之,故名昼锦堂。高安市畲山贾村,明洪武年间贾氏先祖刑部尚书、礼部尚书贾信所创堂号。其后,因族裔枝繁叶茂,逐渐创立了多个分支堂号,有厚德堂、崇顺堂、崇义堂、怡爱堂、洪发堂、种德堂、养恬堂等,有的是厅堂之号。</h3><h3><font color="#010101">(53)俊秀堂: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贾氏所用,是本地洛阳堂后裔、《贾氏族谱》编修者贾子山依父名新创堂号。</font></h3><h3><font color="#010101">(54)三兴堂:从河南周口贾兰生、贾振华编著的《贾姓》一书所知,系贾氏自立堂号,适用地域不详。</font></h3><h3><font color="#010101">(55)四兴堂: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扶沟县等地 “五磙贾”第四磙贾氏 ,江祖后裔所用,1987年修谱始创。寓意五磙贾第四门“兴国、兴家、兴业、兴祖"繁荣昌盛、人丁兴旺。</font></h3><h3>(56)种玉堂:南宋末年,谊公后裔有一支贾氏因避祸易贾为蓝,郡望未变武威郡,堂号:贾国.蓝氏“种玉堂”。现成为江苏省南京、扬州等地望族,人口约两万余人,遍布海内外,是贾氏的重要分支之一。其余资料不详。</h3><h3><font color="#010101">(57)仁义堂:黑龙江省部分地区、辽宁省铁岭市铁岭县熊官屯乡(始祖:贾恩)、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张秀屯镇北杨庄村等支系贾氏的《贾氏家谱》所用。</font></h3><h3><font color="#010101">(58)南山堂:江苏贾氏一支《贾氏家谱》所用,其余地域不详。</font></h3><h3><font color="#010101">(59)忠孝堂:甘肃省陇南市徽县银杏树乡《贾氏宗谱》所用,其余地域不详。</font></h3><h3><font color="#010101">(60)明月堂:天津市东丽区新立街道泥窝村一支贾氏的《贾氏家谱》所用,其余地域不详。</font></h3> <p class="ql-block">■(61)德善堂:山东省济宁兖州市王因镇沿河庄村一支贾氏的《贾氏家谱》所用,其余地域不详。</p><p class="ql-block">(62)明善堂:宁夏回族自治区一支贾氏的《贾氏家谱》所用,以始祖明善公为名创立。</p><p class="ql-block">(63)仁德堂: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一支贾氏的《贾氏家谱》所用。</p><p class="ql-block">(64)泰贾堂:河南省信阳市息县岗李店乡贾后寨村贾新庄一支贾氏的《贾氏家谱》所用。</p><p class="ql-block">(65)名人堂:辽宁省铁岭市铁岭县一支贾氏的《贾氏家谱》所用。</p><p class="ql-block">(66)崇凤堂:河北省保定市一支贾氏的《贾氏家谱》所用。</p><p class="ql-block">(67)贾凤堂: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马家乡大堰村一支贾氏的《贾氏家谱》所用。</p><p class="ql-block">(68)功德堂:辽宁省沈阳市浑河区一支贾氏的《贾氏家谱》所用。</p><p class="ql-block">(69)世德堂:山东省济宁市一支贾氏的《贾氏家谱》所用。</p><p class="ql-block">(70)谢恩堂:一支贾氏的《贾氏家谱》所用,适用地域不详。</p><p class="ql-block">(71)孝馨堂: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南杨庄乡东大云疃村一支贾氏的《贾氏家谱》所用。</p><p class="ql-block">(72)德馨堂:山西省平阳一支贾氏的《平阳贾家谱》所用,有两处:其一是山西省平阳(旧称平阳郡、平阳府,后废,在今山西省临汾市境内),其二是浙江温州市平阳县。</p><p class="ql-block">(73)琴鹤堂:山东省乳山市一支贾氏的《贾氏家谱》所用。</p><p class="ql-block">(74)文雅堂:山东省聊城市莘县一支贾氏的《贾氏家谱》所用。</p><p class="ql-block">(75)咏春堂: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一支贾氏的《华州贾氏家谱》所用,其余地域不详。</p><p class="ql-block">(76)大贵堂:北京市平谷区王辛庄放光村一支贾氏的《贾氏家谱》所用。</p><p class="ql-block">(77)元亨堂:北京市密云区一支贾氏的《贾氏家谱》所用。</p><p class="ql-block">(78)怀德堂:北京市平谷区一支贾氏的《贾氏家谱》所用。</p><p class="ql-block">(79)堰狐堂: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一支贾氏的《贾氏家谱》所用。</p><p class="ql-block">(80)茶话堂:河南省信阳市息县岗李店乡贾坡村一支贾氏的《贾氏家谱》所用。</p><p class="ql-block">(81)护族堂:山东省济宁市一支贾氏的《贾氏家谱》所用。</p><p class="ql-block">(82)中天堂: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一支贾氏的《贾氏家谱》所用。</p><p class="ql-block">(83)忠义堂:陕西省榆林市一支贾氏的《贾氏家谱》、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大湖村一支贾氏的《贾氏族谱》所用,其余资料与地域不详。</p><p class="ql-block">(84)济世堂:甘肃省会宁县大沟乡郭庄村一支贾氏的《贾氏家谱》所用,其余地域不详。</p><p class="ql-block">(85)晋阳堂:贵州晋阳堂是贵州省和四川省一支贾氏共用的堂号,《贾氏家谱》有载,其余适用地域不详。</p><p class="ql-block">(86)福满堂: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胡集镇一支贾氏的《贾氏家谱》所用,其余资料和适用地域不详。</p><p class="ql-block">(87)燕诒堂: 浙江东阳南溪一支贾氏的贾氏祠堂所用。</p><p class="ql-block">(88)同德堂:河南洛阳宜阳县董王庄乡贾氏、安徽砀山贾氏、 山东青岛城阳区惜福镇科埠村一支贾氏的《贾氏族谱》所用。</p><p class="ql-block">(89)报本堂: 浙江义乌市贾伯塘村一支贾氏所用。</p><p class="ql-block">(90)双凤堂: 指北魏齐郡益都人贾思伯及其弟贾思同,二人皆以才德并美著称。据《北史》记载: 二人曾师事北海阴凤,″业竟,无资以酬,阴凤遂质其衣物″,时人为之语曰:″阴生读书不免痴,不识双凤脱人衣″。贾氏以此为荣,于是便以″双凤″为堂号。</p> <p class="ql-block">■(91)旺先堂:山东德州市武城县一支贾氏家谱所用,其余不详。</p><p class="ql-block">(92)文谊堂: 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贾氏有用此堂号,谊公后裔东晋迁至江苏昆山,后至涟水,曾用“文谊堂”。文,汉文帝,谊,谊公;富意也颇鲜明。</p><p class="ql-block">(93)务本堂: 福建福州市长乐区琴江满族村贾氏家族所用。此家族从清初至民国,贾氏十几代人在海军任职,被称为“海军世家"。“务本堂”—— 贾勤将军故居,民国初年扩建,石框大门,砖木结构,四面封火墙。三进三天中,七柱出游廊。大门屏风写“海军部七周年纪念感言”,系先祖贾勤将军于1936 年海军部成立七周年纪念活动时发表。后堂屋隔扇上方花格“务本堂”和后堂屋前门上额花格“树德莫如滋”都十分精致。</p><p class="ql-block">(93)正谊堂:陕西安康市紫阳县《贾氏家谱》有载,其余适用地不详。</p><p class="ql-block">(94)式好堂:山西忻州市代县阳明堡镇、雁门关乡的《贾氏族谱》载:贾氏“式好堂”族谱曰:式好堂何非合族也。曷言乎非合族?贾氏族繁,本支散处。有居于州城者,有居于乡村者,有迁居五寨者,有卜居太原者。虽阳明堡为始祖住城所在,由明及清来,冕仍云绵绵延延,多聚族于斯,然亦不过合族三之一。况式好堂仅仅专门乎?则非合族也。其不直曰式好堂,而必冠以贾氏式好堂者,思礼贾公十五代孙景冉公之堂名也。式好堂之谱,不失其伦,则贾氏之谱,率亲上之、率祖下之,联而绳牵矣。</p><p class="ql-block">咸丰四年岁次甲寅十六代孙寿安谨记。</p><p class="ql-block">(95)六庆堂:贾氏家谱有载,适用地不详。</p><p class="ql-block">(96)文生堂: 江苏省扬州市一支贾氏所用,其余不详。</p><p class="ql-block">(97)敦伦堂: 河南信阳商城县汤泉池镇《贾氏族谱》所载,谊祖后裔,始自洛阳。</p><p class="ql-block">(98)永清堂: 安徽宿州市一支贾氏所用,据考字辈和山东单县武威郡先贤堂一致,系从该支迁去安徽,堂号系家族人口繁多,支系自创堂号。</p><p class="ql-block">(99)衍庆堂: 安徽六安市霍邱县贾家湾该支贾氏所用。据谱载:该支贾氏明朝从山东迁入该地,因繁衍支系过多,各立堂口,此系一支贾氏的堂号,其来历寓意,当地族人也不知晓。</p><p class="ql-block">(100)进策堂:安徽省定远县池河镇贾圩村贾氏所用。祖上传说祖籍是凤阳县人氏,因明朱洪武在此修建皇陵,被赶出地境,到贾圩村落户。祖传对联一副:胶东世泽,太傅家声。字辈:文章克亚、育行全修、世泽长润、永学勤忠。据此考证系太傅贾谊后裔,胶东侯贾复之后。</p><p class="ql-block">(101)长沙堂:安徽滁州市定远县张桥镇武威郡长沙堂贾氏所用,从知情人提供的旧帐本中得知此堂号,也是世代口传。据老人说是和安徽合肥市贾大郢的贾氏,是明初同期从山东费县、成武迁入皖的。长沙堂,寓意西汉贾谊,在长沙为官四载。整个定远县用此堂号的约万余贾氏,张桥镇有一千余口贾氏,字辈为:春、兆、仁、爱、信、义、和、平、…。</p><p class="ql-block">(102)贻德堂: 安徽六安市裕安区韩摆渡镇与石婆店镇青龙村贾氏所用。字辈: 珍宗佩道谷,清尚先名立,安登世泽长,同心培本盛,继绪永隆昌,忠厚传祖业,千古源流芳,智发启万美,华国珍富强。(该贾氏公元1605年明朝末年,自山东济宁兖州市谷村镇邱府村(或枣林岗)迁入安徽六安市石婆店青龙嘴,至今已历17世,始迁祖贾德忠,属武威郡贻德堂,有《贾氏家谱》。)</p><p class="ql-block">(103)成德堂:四川巴中市通江县一支贾氏所用。</p><p class="ql-block">(104)种德堂: 安徽一支贾谊后裔贾氏所用,本族《贾氏家谱》有载。</p><p class="ql-block">(105)推敲堂:由唐代诗人贾岛骑驴作推敲之势吟:“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之句而定。</p><p class="ql-block">(106)同仁堂:河南信阳市固始县张老埠乡一支贾姓的《贾氏家谱》所用。</p><p class="ql-block">(107)敬先堂:河南周口市淮阳县贾氏家族所用,1985年修的《贾氏族谱》有载。</p><p class="ql-block">(108)奉先堂:河南洛阳伊川县江左镇贾村五十年代保存的“中堂云谱”上有用,其余不详。</p><p class="ql-block">(109)布衣堂:云南永善县《贾氏家谱》所载、四川等地贾氏有用,其余不详。</p><p class="ql-block">(110)国臣堂:河南新乡市长垣县贾氏一支所用。还有国贤堂,因此支始迁祖讳国臣、国贤二兄弟,后人以名命堂号,纪念先祖,现传十余世。</p><p class="ql-block">(111)九荣堂:九荣堂,是山东临沂市费县著名教育家、民主人士贾尔卓的堂号。在城北乡崮子村,贾尔卓在万松别墅住有草房三间,这是他用以读书、教学和接待客人的地方。早年他为这三间草房题名“爱吾庐”,取陶渊明“众鸟欣有托,我亦爱吾庐”诗意,以示自己不趋炎附势,乐守田园,耕读自安的情怀。抗日战争爆发后,贾尔卓把自己的九位子孙送上抗日最前线参军参政,抗日民主政府每年春节都要在贾家大门上挂上九副光荣牌,这在全县被迅速传为佳话,“爱吾庐”很自然地被人们誉为“九荣堂”,贾尔卓更是喜不自禁,欣然应允。自此,他便把自己的堂号更名为“九荣堂“。</p><p class="ql-block"> 九荣堂贾氏,自由费城东哨门里迁居崮子村,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百年来,九荣堂贾氏几代人就一直扎根这块沃土,并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建功立业,创造辉煌。</p><p class="ql-block">(112)虞远堂:河南郑州荥阳市汜水镇西邢村,2006年贾氏自创堂号为“虞远堂”。“虞”原为珍兽,白虎黑纹,尾长于身,乃仁兽也。该兽仁义,不食生(活)物,而自食,有至信之德。人君有信之德则应之义兽也。《说文》中有“虞”,视明礼修而所至。思睿信立白虎临,神龟在沼,听聪知止而名山出龙,貌恭礼仁则凤凰来仪。麟信而应礼,驺(疾行)虞(白虎)义而应信,凤凰灵鸟仁端也,驺(疾行)虞谓之仁兽。驺虞之仁何也?不食生(活)物也。故“虞”乃仁也、信也、德也。取“虞远堂",正此意也。虞者,盼也,娱也,另有企盼后人继承唐叔虞之美德之意。当年李世民曾到唐叔虞庙前拜祭,有感于唐尧、叔虞之德,而定国号为唐。</p> <p class="ql-block">(113)五美堂:河南新郑市辛店镇贾岗村贾氏所用。1991年根据家谱新续字辈: “恭宽信敏惠"五字寓意所起,属贾氏自创堂号。</p><p class="ql-block">(114)庆德堂:河南南阳方城县券桥乡黄庄村贾氏所用,约自创于清中期,当地贾氏保存的民国地契文书中有载。</p><p class="ql-block">(115)政德堂:河南洛阳新安县石寺镇贾氏宗亲的宗祠所用。2018年6月以元末始迁祖(贾)政的名字寓意所起,属贾氏自创堂号。</p><p class="ql-block">(116)四府堂:江苏扬州高邮市、宝应县贾氏所用,据传,本家族先祖曾任职过四个地方的知府,故名“四府堂"。</p><p class="ql-block">(117)戏彩堂:江苏扬州市高邮贾氏最为鼎盛的时候,是清代贾国维家族。他于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中进士,殿试后钦点一甲三名,中了探花。据说在以前贾府老宅(现在市区奎楼超市对面)门头之上曾高悬‘探花及第’匾额。据高邮地方史志记载,高邮贾氏在明清两代400多年间共出进士19人、举人7人、探花3人,属于标准的官宦世家。”</p><p class="ql-block"> 康熙南巡时献诗深受器重,贾府大院拓展至相当规模。相传康熙皇帝六次南巡都途经高邮,其中有一次当地举人贾国维献诗于康熙帝,帝甚喜,于是便赐贾国维随圣驾进京。后来贾国维考中了探花,平步青云,深受康熙皇帝的喜爱。</p><p class="ql-block"> 清代甲申(公元1704年)冬,康熙皇帝曾御书‘戏彩堂’匾额及对联并貂服一领赐予贾国维,康熙南巡时,贾国维扶母叩谢皇恩,康熙诰封‘叶太宜人’,赐‘有福老人’额。丁亥(公元1707年)春,康熙再次南巡,贾国维携弟奉母又一次谢恩,被赐予宫衣一袋、写画金笔一柄、泥金《心经》一卷、白金百两等。贾国维曾任翰林院编修、内廷供奉、上书房行走,官至吏部尚书,担任过《康熙字典》《佩文韵府》的纂修官,高邮民间称其‘贾天官’,在当时可谓权倾一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18)乐寿堂:山西代州崞县一支贾氏的《贾氏家谱》所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19)乐善堂:2019年4月24日,河南许昌长葛市和尚桥镇贾庄村贾氏宗亲贾文祯,向贾姓委员会贾姓家谱研究中心贾慧升反映,最近在老家发现一块木制老匾额,上书 正楷 “乐善堂”三个大字,是走房过庭上悬挂的,有几百年了,他爷爷都不知道是什么时间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本支贾氏系明初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入,有谱、有字辈、但无堂号。这次的重大发现,填补了此支贾氏无堂号之憾。据考此“乐善堂”堂号,系明末清初本支贾氏自创堂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20)中和堂:河南驻马店市泌阳县贾楼乡贾氏所用,此家族还用有读书堂、五福堂等,系家族分支自创堂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21)棣鄂堂:江苏镇江市京口区大港镇厚角村贾氏家族曾用此“棣鄂堂”,系自创堂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22)槐荫堂:山西广灵县贾家大院,清进士贾联堂曾在此社台山上院居住,因排行“大门”,用堂名“槐荫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23)孝义堂:浙江金华市浦江县白马镇旌坞村贾氏所用,本族分支自创堂号。重修“孝义堂”记载:献山贾氏宗祠厅里派(即旌坞上半村)之“孝义堂”,据传系太祖以仙八公(字伯文,号龙泉)为首的本族先人热心公益事业,于明朝嘉靖廿九庚戌年(公元1550年)建造孝义堂的里厅堂楼(并排三间),距今已460多年(该堂楼的中堂地上,有碗碎片镶嵌的“将扇”图案,意指堂楼系仙八公为首建造之凭)。若干年后,孝义堂中厅及外厅由后族太祖相继建造,于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全部建成,距今也有100多年历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孝义堂”重于忠孝节义。上祖先人曾用楹联来规范家训家规,传达本家族的文化基因。上联是“孝思奉先祖百世同堂相见仍然如故”,下联是“义方贻后训千秋佳节俎豆始终不懈”。其中提倡“忠孝、勇义、友善、仁德、勤俭、诚信”等理念,给后世留下了及其宝度的精神文明财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24)锡纯堂:浙江金华市浦江县白马镇旌坞村贾氏所用,本族分支自创堂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25)威武堂:据浙江义乌市《洋川贾氏宗谱》记载:南北朝时期的义乌贾孝,“风神秀俊,才智过人,精通将略之书,熟习韬铃之事;齐梁间,仕云麾将军,封威武侯,谥梁国公”。故“威武”成为了义乌洋川贾氏之堂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26)崇文堂:山东邹平市解家庄旧贾氏家谱所载,属追远堂分支自创堂号,现已不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27)崇报堂:浙江温州市瓯海区茶山村小宗贾氏宗祠所用,明朝时曾用《时思堂》,大宗统用《追远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28)寿栎堂:浙江平湖市新仓镇金家弄贾氏所用,本族清代诗人贾敦复的《知止斋诗集》上书“寿栎堂贾氏藏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29)树德堂:江西萍乡市贾姓堂号树德堂,“树德立人,厚德达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30)善扶堂:山西忻州市董村镇游邀村贾氏族谱所用堂号,创于清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31)鹿溪堂:河南偃师市贾屯村贾氏后裔,于2018年为纪念始迁祖的轶事而新创堂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33) 致远堂:致远,出自诸葛亮的《戒子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后人将“致远”含义进一步引申为远大的理想、事业上的抱负、追求卓越等。也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意境。山东博兴县贾氏家族命名“致远堂”也寓意了博兴贾氏家族秉承祖训,在跨入新时代后,开贾氏历史之先河,昭示了家族文化乘风破浪、势不可挡,奔向远方的意思。取博兴贾氏始迁祖贾志端名字中的“志”的谐音“致”字,隐喻“致远堂”族人为贾志端祖之后裔。贾氏新创堂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以上资料,有待完善,敬请赐教,在此谢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严重警告: 版权所有,翻录、转载、不注明出处者,将以著作侵权行为必究!!!)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谊公裔孙河南贾慧升整理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8年7月18日修订于洛阳贾谊故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贾慧升,字智超,号虬庵居士,1970年生,大学文化,河南平顶山市叶县人。中国道教全真龙门派玄裔弟子、平顶山市作协会员、平顶山市文学青年学会会员、中国国学文化研究会会员、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贾姓委员会驻会副会长、贾姓家谱研究中心主任、《贾姓文化》编辑部主任、青岛恒星科技学院姓氏文化研究院研究员、河南省家谱研究会研究员、家谱国际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姓氏文化顾问、天下谱局金华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姓氏文化顾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编著出版有: 《河南叶县治安堂•贾氏宗谱》、《河南登封尚志堂•贾氏宗谱》、《叶县毛张村史话》、《贾国良遗墨集》、长篇小说《一位国民党少校营长的黎明》、《中华贾姓通史》待印(五卷本)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电话:1553752381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微信: jiasheng1973</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邮箱: 1732309061@qq.com</p> <h3>贾氏五大郡望 及主要堂号</h3><h3> 武威郡:西汉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在原匈奴休屠王的地域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肃民勤),为凉州的州府所在,历史上曾称“西凉”、“姑臧”。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黄河以西、武威以东的地区。西汉朝元鼎年间(公元前116~前111年)以后辖地在今甘肃省黄河西部、武威东部及大东河、大西河流域地区。东汉时期移治到姑臧(今甘肃武威)。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诸国皆建都于该地</h3><h3> 洛阳郡:以今河南洛阳城为中心的河洛地区,</h3><h3> 长乐郡:南北朝时期北魏及后来的隋朝所置,治所在今河北省冀州市、阜城县东部一带;。</h3><h3> 临汾郡: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设置临汾郡,治所在临汾县(今山西省临汾市)。辖区包括今山西省临汾、汾西县之间的汾河流域和浮山县、安泽县等地。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年),临汾郡改名平阳郡。唐朝建立平阳郡改为晋州。</h3><h3> 武陵郡 指今洞庭湖南岸常德、益阳之贾氏</h3><h3> 武威堂:以望立堂。</h3><h3> 洛阳堂:以望立堂。</h3><h3> 长乐堂:以望立堂。</h3><h3> 至言堂:典自西汉贾山,给朝廷奏本谈治乱之道,借秦的灭亡做比喻,著书名为《至》。</h3><h3> 治安堂:典自西汉文学家贾谊。贾谊,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时称贾生。汉文帝时为博士,不久迁太中大夫。遭毁谤,被贬为长沙太傅,后为梁怀玉太傅。曾多次上疏,批评时政,建议削弱诸侯王势力,主张重农抑商。所著政论鸿文有《过秦论》、《治安策》等。尊贾谊为先祖的贾氏族裔于是用"治安"作为堂号。</h3><h3> 绣衣堂:出自汉代贾谊的故事。贾谊,洛阳人,十八岁以通诗书墨文称于郡中,文帝召为博士,二十岁为太中大夫,他改革制度,易服色绣衣,制法度,兴礼乐,拜梁王太傅,写《治安策》。后来家人就以“绣衣”为堂号者。</h3><h3> 太傅堂 :典自西汉文学家贾谊,曾任长沙太傅</h3><h3>,后人以“太傅”为堂号</h3><h3> 永怡堂: 山东枣庄贾三近后人以其书房名“永怡”为堂号。</h3><h3> 三策堂: 典自西汉治河功臣贾让治河三策,后人以“三策”为堂号。</h3><h3> 世伦堂:浙江, 上虞 南源 资料不详</h3><h3> 敦睦堂:山东泰安 资料不详</h3><h3> 维则堂:江苏, 常州, 毗陵 资料不详</h3><h3> 孝友堂:江苏无锡锡邑尹城 资料不详</h3><h3> 忠节堂:浙江海宁, 河南,商丘 资料不详</h3><h3> 继美堂:浙江, 诸暨 狮子山贾家坂 资料不详</h3><h3> 延寿堂:浙江, 绍兴, 山阴 资料不详</h3><h3> 源远堂:江苏, 宜兴,萧塘 资料不详</h3><h3> 半闲堂:悦生 后裔以先祖别墅名“ 半闲”为堂号</h3><h3> 敦睦堂:堂号由来:敦睦:亲善和睦。出自《新唐书·李邕》:“敦睦九族,平章百姓。”</h3><h3>“九族”是指以自己为中心,上推四代包括父亲、祖父、曾祖、高祖,往下推四代包括儿子、孙子、曾孙、玄孙,合为九代。</h3><h3>取敦睦为堂号,就是期望贾氏后人亲善和睦</h3><h3> 孝友堂:堂号由来:</h3><h3>孝友:事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h3><h3>《诗·小雅·六月》:“侯谁在矣, 张仲孝友。” 毛 传:“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h3><h3>有译文为:在等候谁呢?等候那位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张仲。取“孝友”为堂号,就是期望后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h3><h3> 绣衣堂: 江苏淮安涟水 谊公后裔东晋迁至江苏昆山 后至涟水 (曾用文谊堂 文 汉文帝 谊 谊公)</h3><h3> 三策堂: 江苏睢宁(可惜是尊谊公为先祖,兄弟三人 长房武威堂 二房三策堂 三房治安堂)</h3><h3> 永思堂: 忠节堂浙江黄湾分支</h3><h3> 贤孝堂 :安徽舒城1-4修家谱曾叫贤孝堂</h3><h3> 忠节堂 :明太祖朱元璋赐</h3><h3> 文和堂: 湖南新宁县</h3><h3> 文谊堂: 绣衣堂曾用堂号</h3><h3> 世美堂: 湖北黄石</h3><h3> 笃本堂: 湖北绍洛堂,山东成武九女镇</h3><h3> 积善堂:阳谷县十五里元镇贾垓村(原山东寿张县贾垓村)</h3><h3> 至言堂: 山东省莘县大张家镇双庙村</h3><h3> 追远堂 :山西省高平市河西镇苏庄村</h3><h3> 韫玉堂: 湖北光化均阳贾氏家乘六卷贾笃本撰修,韫玉堂:韫:蕴藏,包含。玉: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解释是:“玉:石之美者。”在古代人们常用玉来比喻和形容一切美好的人或事物。以韫玉为堂号,期望贾氏家族能出现才智出众的人才。</h3><h3> 贾至 与 继美堂:贾至 父贾曾 祖父 贾言忠,三代为官,贾至为最。祖孙三人历安史之乱前、中、后,皆不与奸贪官为伍 , 早年同 贾贲 先后为单父尉</h3><h3>贾至 曾经为尚书左丞(宰相,其实唐朝有三位贾姓宰相) 玄宗受命诏书是其父贾曾所撰,而传位肃宗的诏书则是贾至手笔 玄宗赞叹“两朝盛典出卿家父子手,可谓继美”。这就是贾氏继美堂渊源。</h3><h3> 孝思堂:山西万荣</h3> <h3> 〓秦朝三十六郡〓</h3><h3>
●秦三十六郡,是中国秦汉史中一个常提到的行政区划用词。和汉十三部一样都是表明一代行政区划的。</h3><h3> ●三十六郡: 河东郡 太原郡 上党郡 三川郡 东郡 颍川郡 南阳郡 南郡 九江郡 泗水郡 巨鹿郡 齐郡 琅邪郡 会稽郡 汉中郡 蜀郡 巴郡 陇西郡 北地郡 上郡 九原郡 云中郡 雁门郡 代郡 上谷郡 渔阳郡 右北平郡 辽西郡 辽东郡 南海郡 桂林郡 象郡 邯郸郡 砀郡 薛郡 长沙郡。</h3><h3>
●史家争分
《史记·秦本纪》和《史记·秦始皇本纪》都提到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初并天下为三十六郡,但没有列举三十六郡的名目。《秦始皇本纪》又提到三十三年“略取陆梁地(指五岭以南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但《史记》没有一处讲到秦末共有多少郡。因此,关于秦郡的设置经过和郡的名目,长期以来史学界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说法。
<br></h3><h3> (武威古城旧照)</h3> <h3> ■古代郡名对应的当代地址■</h3><h3>
1.京兆郡(三国时代设)——今西安市东北部(东晋侨置邓县今湖北)。
2.太原郡(秦代置)——今山西太原市西南部。
3.天水郡(西汉设)——今甘肃省通谓县西部。
4.汝南郡(东晋设)——今河南省商水县西北部。
5.南阳郡(战国时秦设)——今河南省南阳市。
6.平阳郡(三国时魏设)——今山西临汾市两南部。
7.河东郡(秦设)——今山西夏县西北部。
8.陇西郡(秦设)——今甘肃省临洮县一带。
9.渤海郡(汉设)——今河北省沧州市东南部。
10.河南郡(汉设)——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部。
11.济阳郡(西晋设)——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部。
12.西河郡(战国时设)——今陕西东部黄河两岸。
13.扶风郡(三国时设)——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南部。
14.谯郡(后汉设)——今安徽省毫州。
15.雁门郡(战国赵设)——今山西省朔县东南部。
16.东海郡(秦设)——今山东郯城县北部(东晋时侨置今江苏常熟县北,后又多次改置)。
17.颍川郡(秦设)——今河南省禹县一带。
18.吴兴郡(三国吴设)——今浙江省吴兴南部。
19.武陵郡(汉代设)——今湖南省常德市。
20.冯翊郡(三国魏设)——今陕西省大荔县(南朝时侨置襄阳)。
21.琅琊郡(秦设)——今山东省临沂县东南部。
22.鲁郡(西晋设)——今山东曲阜。
23.彭城郡(西汉设)——今江苏徐州市。
24.范阳郡(三国魏设)——今河北省北京西南部(古称幽州)。
25.河间郡(西汉设)——今河北省河间县。
26.中山郡(两汉设)——今河北省定县。
27.广平郡(西汉设)——今河北省鸡泽县。东晋时侨置河苘南邓县东南部。
28.上谷郡(战国时燕设)——今河北省怀来县东南后改易州今易县。
29.齐郡(西汉设)——今山东淄博市,后移历城今济南市。
30.安定郡(西汉设)——今宁夏固原县。
31.清河郡(西汉设)——今河北省清河县。
32.陈甾郡(西汉设)——今河南省开封东南。东晋时侨置安徽省毫州、寿县、.德等地。
33. 顿邱郡(西晋设)——今河南浚县北部。
34. 河内郡(西汉设)——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
35. 晋阳郡(秦设)——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
36. 上党郡(战国时韩设)——今山西长子县东南,后移到长治市,东晋时侨置安徽芜湖市两南部。
37. 下坯郡(南朝设)——今江苏睢宁县西北部。
38. 敦煌郡(两汉设)——今甘肃省敦煌县。
39. 平原郡(两汉设)——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部。后移到聊城县东北部。
40. 东阳郡(三国吴设)——今浙江省金华县。
41. 梁郡(三国魏设)——今河南省商丘县。
42. 蔡郡(春秋时设蔡国后改郡)——今河南新蔡县。
43. 荥阳郡(三国魏设)——今河南省荥阳东北。
44. 辽西郡(战国燕设)——今辽宁省义县。
45. 博陵郡(东汉设)——今河北省蠡县。
46. 赵郡(东汉设)——今河北省邯郸。
47. 魏郡(西汉设)——今河北省临漳县。
48. 东莞郡(东汉设)——今山东忻水县,东晋侨置常州。
49. 山阳郡(西汉设)——今山东金乡县西北,后移到江苏淮安,河南辉县等。
50. 豫章郡(西汉设)——今江西省南昌。
51. 江陵郡(西汉设)——今湖北省武昌。
52.东平郡(南朝设)——今山东省东平县。
53.高平郡(西晋设)——今山东省巨野县,后移到山西晋城东北又移到江苏省泗洪等地。
54.济南郡(西汉设)——今山东章丘县西北。
55. 始平郡(西晋设)——今陕西省兴平县。
56.平昌郡(东魏设)——今北京市昌平县。
57. 钜鹿郡(秦设)——今河北省平乡县。
58.高阳郡(东汉设)——今河北省高阳县。
59. 弘农郡(西汉设)——今河南省灵宝县。
60. 黎阳郡(西晋设)——今河南省浚县。
61.内黄郡(西汉设)——今河南省内黄县。
62.兰陵郡(西晋设)——今山东省枣庄市东南。
63. 千乘郡(西汉设)——今山东省高青县。
64. 东鲁郡(西汉设)——今山东曲阜。
65. 乐安郡(东汉设)——今山东省广饶县。
66. 松阳郡(东汉设)——今浙江省遂昌县。
67. 余杭郡(隋设)——今浙江省杭州市。
68.武功郡(战国秦设)——今陕西省眉县东渭河两岸。
69. 江陵郡(唐设)——今湖北省江陵县。
70. 武阳郡(西汉设)——今四川省彭山县后多次迁移。
71. 会稽郡(秦设)——今江苏省苏州市。
72.武威郡(西汉设)——今甘肃省武威县
73.长乐郡(北魏设)——今河北省翼县。
74. 渔阳郡(战国燕设)——今北京市密云县。
75.平陵郡(春秋时晋设)——今山西省吕梁地区的文水县。
76.延陵郡(西汉设)——今山西省天镇县。后移到江苏丹阳等地。
77. 晋郡(北魏设)——今山西省临汾,
78. 武城郡(南朝设)——今广西昭平县南。
79. 薛郡(秦设)——今山东曲阜境内。
80. 济郡(北魏设)——今山东济宁。
81. 临淄郡(秦设)——今山东淄博市。
82. 北海郡(西汉设)——今山东昌乐县。
83.东安郡(东汉设)——今山东沂水县。
84. 博陵郡(秦设)——今山东秦安县。
85. 沛郡(西汉没)——今江苏沛县
86. 宣城郡(西晋设)——今安徽省宣城县。
87. 新安郡(西晋设)——今浙江省淳安县。
88. 丹阳郡(西汉设)——今安徽省宣城县。
89.庐江郡(汉代设)——今安徽省庐江县。
90. 浔阳郡——今江西省九江市。
91. 新蔡郡(西晋设)——今河南新蔡县,南朝时侨置固始始县东北。
92. 新郑郡(秦设)——今河南新郑县。
93. 长葛郡(隋设)——今河南省长葛县。
94. 定安郡(南北朝设)——今越南,后多次改移。
95. 临淮郡(唐代设)——今江苏旰胎县。
96. 吴郡(汉初设)——今苏州。
97. 秦郡(东晋设)——今江苏六合县。
98. 广陵郡(东汉设)——今江苏扬州。
99. 盐官郡(三国吴设)——今浙江海宁县。
IOO.临海郡(三国设)——今浙江临海县。
101.括苍郡(隋设)——今湖北省襄樊市。
102.襄阳郡(东汉设)——今湖北省襄樊市。
103.蔡阳郡(南朝设)——今湖北枣阳市。
104.武昌郡(三国吴设)——今湖北省鄂城县。
105.晋昌郡(西晋设)——今甘肃省安西县。
106.南安郡(东汉设)——今甘肃省陇西县。
107. 辽西郡(战国燕设)——今辽宁省义西县。
108. 平卢郡(唐设)——今辽宁省朝阳市。
109. 巴郡(秦设)——今四川省重庆市北嘉陵江北岸。
110. 石郡(西魏设)——今四川省宣汉县。
111. 怀远郡(北周设)——今宁夏银川市东黄河两岸。
112. 始兴郡(三国吴设)——今广东韶关市东南。
113.南康郡(西晋设)——今江西省于都县。
114. 建平郡(三国吴设)——今四川巫山县。
115. 百济郡——朝鲜半岛曲雨邵
116. 古滇郡——云南昆明市一带
来自:萱梅睿 > 《古代地名》
<br></h3> <h3>■贾姓书籍与《贾氏家谱》部分图片<br></h3> <h3> ■《贾氏家谱》阅览</h3> <p class="ql-block"> •贾慧升,1973年生,大学文化,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人。姓氏文化学者、家谱研究专家。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贾姓委员会驻会副会长、贾姓家谱研究中心主任、《贾姓文化》编辑部主任、《中华贾姓通史》主编、河南省祠堂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青岛恒星科技学院姓氏文化研究院研究员、河南省家谱研究会研究员、家谱国际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姓氏文化顾问、天下谱局金华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姓氏文化顾问、《中国宗祠文化大观》副主编兼宗祠大观信息联络站站长、河南省祠堂文化研究院副院长。</p><p class="ql-block"> 编著出版有:《河南叶县治安堂•贾氏宗谱》、《河南登封尚志堂•贾氏宗谱》、《河南新安政德堂•贾氏宗谱》、《河南偃师鹿溪堂•贾氏家谱》、《河南宁陵璧德堂•贾氏家谱》、《中华贾姓通史》八卷、《叶县毛张村史话》等。</p><p class="ql-block">电话微信:15537523811</p><p class="ql-block">地址: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