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 2002年10月25日是我第一次到苏丹的日子。我们一行五人没有翻译,没有领队,这远天远地的心里真没底,一路不顺。第一关在首都机场,因带了工具被要求开箱检查耽搁了时间,尽管一路小跑,还是几乎误了登机时间,乘务人员在登机口焦急的叫着我们几个人的名字,登机后刚刚坐定,飞机就起飞了。</b></h3><h3><b> 飞机在香港启德机场转机,感觉机场很大很漂亮,可惜没有时间光顾,忙着办转机手续、找登机口,没想到又出了问题,同行的人被认为随身行李超重,要求托运……。 </b></h3><h3><b> 几乎飞了近十个小时,凌晨约4:30到了迪拜(中间有约四个小时的时差)。迪拜机场好大呀 ,凭着我们这一点点蹩脚英语,东问西问费了不少周折,总算出了机场找到Air Hotel,算是住下了。这里很热,感觉太阳晃的睁不开眼,因为下午还要转机,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观景。再次登机时有了前面的经验,比较顺利,飞了近五个小时到达了目的地苏丹首都喀土穆。不爽的事情再次发生了,在香港托运的行李丢了一件,为此我们是最后走出机场的人。</b></h3><h3><b> </b></h3> <h3><b> 这是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地方一一GIAD工业园区,似乎苏丹所有的重工业都在这个园区里,园区很大也很漂亮,据说是意大利人帮助设计的,但毕竟是非洲,干旱、荒漠的痕迹比比皆是。</b></h3> <b> 圆顶子的建筑是展览馆,高大的圆柱形建筑是科技楼(除了一层外其它楼层没有装修,可想而知他们的经济比较困难)。</b> <h3><b> GIAD大桥,是我们每天晚饭后出来散步的地方,不知多少个晚上我们在这里侃大山、看在桥下公路上过往的车辆、看在星空中夜航的飞机……</b></h3> <h3><b> 这是我们住的宾馆。据说是三星级,但设施却不能和国内同日而语。</b></h3> <h3><b> 这园区里的每一条小路我们都走过,每一座建筑都进去参观过。</b></h3> <h3><b> 宾馆门前的花草树木。</b></h3> <h3><b> 穆斯林国家的标志性建筑清真寺。每到夜晚和清晨,喇叭里传出的领颂人洪亮的祷告声回荡在空旷的“原野”里,还是挺神圣的。</b></h3> <h3><b> 2003年新年在喀土穆总统府前。</b><b>总统府、中苏大剧院等都依尼罗河畔而建,喀土穆几乎没有大一点的商店,只有小店铺和市场,那时甚至没见过马路上有红绿灯,过十字路口时司机们都是用手势互相礼让,当然车也开得很慢。整体感觉贫穷落后。</b></h3> <p><b> 喀土穆市场的景象同我40多年前在农村插队时的旗里差不多。</b></p> <h3><b> 苏丹过穆斯林和西方的节日,新年没有什么节日的氛围。北方公司和厂领导过来看望大家,带来了家书、小小的慰问品等,一起相聚共进晚餐,还算热闹。</b></h3> <h3><b> 2003年1月31日是除夕,团组人员相聚在veila欢渡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下午3点收看中央台春节联欢晚会(时差五个小时),此时此刻尽管远离祖国,心里却是暖暖的。晚上7点钟电视里传来新年钟声,初一到了,大家互相拜年,放炮(不知从哪搞来的小鞭炮),象征性的点了旺火,大家围着旺火跑着、笑着喜气洋洋。</b></h3> <h3><b> 年夜饭开始了,来自重庆枪厂的陶厨师做了十菜一汤,国内带过来的68度白酒随便喝(在这样的穆斯林国家里能喝到酒很不容易)。尽管是美味佳肴但大家都没怎么吃,只是互相敬酒,说着祝福的话,到后来就是醉话……,对亲人、家乡的思念都在这里面了。</b></h3><h3><b> </b></h3> <h3><b> 过了GIAD大桥向北走,不远处是农田,顺着田埂穿过农田就是尼罗河。尼罗河是这个国家的“母亲河”,我们所到之处看到的是公路、村庄、清真寺、农田和果园都沿河而建,除此之外大部分是荒漠,几乎没有人烟。尼罗河在此处的水质像黄河水一样黄而浑浊,河水静静地流淌着,两岸长满了各种不知名的自然生长的低矮树木,叶子多是针状,只有一种叶子和果实硕大,据说那碗口大的果实有毒,我们给它起了个名字叫“毒果树”。这里没有喧嚣、没有现代化,一切是那样的古朴、自然。</b></h3><h3><b> </b></h3> <h3><b> 尼罗河畔的“毒果树”</b></h3> <h3><b> 12月以后河水减少露出一片片河床,这里有小小的贝壳,还有闪着金子般光芒的沙砾。我们光脚漫步在柔软的沙滩上,迎着习习微风,吟唱着家乡的歌儿,心灵是那样的安宁和享受。</b><br></h3> <h3><b> 尼罗河畔“野炊”。有时在GIAD工作的伊朗小伙子们背着他们的“头”约我们一起去尼罗河,烧茶、煮咖啡、烤土豆、在水中嬉戏,田野里拍照,感觉他们也挺有情趣。</b></h3> <h3><b> 在尼罗河“游泳”。</b></h3> <h3><b> 尼罗河畔的庄稼地</b></h3> <h3><b> 喀土穆总统府前观看换防仪式。</b></h3><h3><b> 每个月的第一个周五(他们的休息日),在总统府前都要进行隆重的换防仪式,仪式开始时穿着红色制服的军乐队在行进间奏乐,然后就是身着蓝色制服与白色制服的士兵进行位置交换。多人、三人、双人、单人互相变换。虽观看过多次,最终也没搞明白是怎么回事,只对他们行进时的姿态、立定、敬礼的夸张动作感觉很搞笑,留下深刻印象。</b></h3> <h3><b> 换防仪式后和站在指挥台上的军官合影。据说他是个将军,观看的人都可以同他合影留念。</b></h3> <h3><b> “水坝”是我们每逢重大节假日都来休闲的景点之一,这个地方就是一个水库,对于干旱的苏丹来讲是少有的。不少当地人也举家开车到这里来游玩。我们的主要活动是在水库大坝下面的树荫下打扑克、午餐,按照伊斯兰风俗现场宰杀一只羊,大家一起动手窜羊肉串烧烤,再炖上一大锅羊骨头,就着带来的面包、鸡蛋、果汁美餐一顿,热闹、快活感觉还不错。</b></h3> <h3><b> 芒果园里摘芒果</b></h3> <h3><b> 在苏丹朋友家做客。这里无论是干部还是工人住的都是带小院的平房,比较宽敞,只是干部家里有家具,摆设要讲究一些,工人家里比较简陋,三、四个间房里基本都是床,院子里也是空空荡荡。</b></h3> <h3><b> 厂长Ibrahim在家里设宴招待团组女同胞,为此他夫人整整忙了一天,准备了一座丰盛的晚餐,披萨、大大的长方形蛋糕等甜点,席间Ibrahim拿出了他们结婚时,娘家陪嫁带来的自制香水让大家试用,这香水看起来颜色像酱油,用起来味道像Medicine,热情的女主人还把我们装扮成苏丹妇女同她合影留念。苏丹人对我们是非常友好的。</b></h3> <h3><b> 团组的女同胞欢送贺美珍回国,在宾馆前合影留念。</b></h3> <h3><b> 炮塔组的同志们合影</b></h3> <h3><b> 我们五个人乘坐同一航班来苏丹,在同一桌子上就餐,虽然工作不在一起,但大家相处、生活在一起很快活。</b></h3> <h3><b> 靶场试验。举目望去,四周都是荒漠,不远处孤零零的山是暗红色的,像是被火烤过一样,这里看不见一棵树一根草,遮阳只能借助坦克的阴影。</b></h3> <h3><b> 苏丹古老的水渠。有树有水的地方就算是景点了。</b></h3> <h3><b> 苏丹喀土穆机场。2003年九月初终于完成了任务可以回国了,坐在飞机上心情无比轻松,回国的感觉真好!</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