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村落

雲岡

<h3>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h3><h3> </h3><h3></h3><h3> 村落,在《辞海》中的注解只有两个字:“村庄”。在《辞源》中,也不过六个字:“乡人聚居之处”。早在《三国志》中,就有“入魏郡界,村落齐整如一”之说。现在,村落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村庄,二是泛指乡村、乡下。据此,我们可以把村落定义为:众多居住房屋构成的集合或人口集中分布的区域,包括自然村落(自然村)、行政村与村庄区域。那些规模较大、居住密度高、人口众多的村落则形成“村镇”、“集镇”。</h3><h3> 传统村落是在长期的农耕文明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她凝结着历史的记忆,反映着文明的进步,不仅具有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功能,且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具有重要价值。</h3><h3> 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农耕文明史的国家,中国广袤的国土上遍布着众多形态各异、风情各具、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h3><h3> 追根溯源,人类文明应该是从村庄开始的。当地球上最早的先民学会耕种土地、建造房屋,并以族群为单位定居下来的时候,就意味着村落的的开始。从这个意义上说,村庄即是人类告别风吹日晒雨淋,告别茹毛饮血,开始向农耕文明过渡的标志。</h3><h3> 上数三代,中国人有几个人不跟“农”字沾边?我是个标准的60后,虽说出生在这个小县城,但从三岁起就随父母下乡到农村了,是乡下长大的孩子,心中有着浓浓的乡情。</h3><h3> 人到中年总喜欢怀旧,怀念从前,怀念那一个个逝去的日子。好像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把什么丢在了逝去的岁月中,总想着要找回一些碎片,于是,就常常在记忆的河流中徜徉,一棵树,一株草,一湾水,都是一段美好的回忆。穿越时光隧道,去寻觅昔日的村落,或许,只有在那里,能够再次感受到心灵的悸动。</h3><h3> 我特别喜欢沉浸在儿时的乡村生活中。那时候,雨水很多,雨后,嗅着泥土的芬芳,庄稼开心,农民开心,孩子们更开心,就在村子里疯跑、撒欢,边跑边喊:“天爷天爷大大地下,谁谁家的馍馍车轱辘大,跌到房上把房压塌,跌到地上把地压塌……”。村子里的路都是土路,摔倒了也没关系,雨天,我们总是趿拉着沾满泥土的鞋子回家。冬天就更好了,下了雪,大人们躲在家里围着火炉或在热炕上喧谎,我们则跑出去在厚厚的雪地上踩脚印、打雪仗、甚至打滚,去涝池里掰冰溜子……</h3><h3> 清晨,鸡叫三遍后,当第一缕阳光刺破宁静的天幕,人们揉着惺忪的睡眼,摸索着穿衣下炕,草草洗漱后,女人们开始生火做饭,缕缕炊烟在空气中纠结缠绕,伴随着麻雀们叽叽喳喳的吵闹声弥漫在院子里,安静了一夜的村庄开始活跃起来。孩子们拖着哭声赖床不想去上学,大人们急躁地催促,鸡鸣、犬吠、牛羊欢叫着出圈……喧闹声传遍了整个村子。太阳渐渐升起来了,上工的钟声敲响起来了,人们从家里走出来了,集中在场院里听队长派活,然后涌出场院,四散走向田间。乡村的早晨就是这样温馨,就是如此富有诗意。</h3><h3> 今天,随着城镇化浪潮的冲击,那些曾经美丽的村落,正在一步步走向衰败。村子里的人越来越少了,青壮年劳力都外出打工了,特别是乡村学校拆并后,女人们都进城照顾学生了,许多村庄只剩几个老人留守,连鸡犬牲畜都很少了,家家户户铁将军把门,村子里空荡荡的,缺少生气,日头照耀下小巷白光光的,安静的出奇,安静的有些荒凉!</h3><h3> 破旧的院落里杂草丛生,农具也好久没有人用了,孤独地立在墙角;打麦场上,偶有发灰的草垛,孤零零地站在那里,像是复活节岛上的那些石头巨人,在守望者什么,打场的滚子,寂寞地躺在场院里……</h3><h3> 有的地方在搞旅游开发时,把景区周边的村庄悉数拆迁,取而代之的是水泥广场、水泥路面、钢筋水泥的商业门店。少了生机、少了人气,再也没有了鸡犬之声相闻、疏林村庄掩映的田园。</h3><h3> 曾几何时,农业、农村、农民作为中国的主体,承载了华夏文明五千余年,创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生活奇迹。如今,经济发展了,城乡结构正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村庄,也随着这种改变在一个又一个地整体消失。据资料显示,目前,全国的村庄正在以每年六百个左右的速度在消失。我不知道,这是现代文明的进步还是中华文化的衰退。人类的文明,是从村庄开始的,乡村是城市的根,她为我们提供了最基本的生活元素和发展空间,柴米油盐酱醋茶菜,哪一样不是来源于乡村?城市再大再繁华,只是树冠,根断了,树冠还能存活吗?</h3><h3> 失去一些,才会得到一些。但有些东西却一去不复返。</h3><h3> 乡村振兴,迫在眉睫!!</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