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三毛的好,不在于词藻的华美。</h3><div> 读三毛的作品,首先感觉到的就是她的文字很浅很淡,从小孩到老人谁都能读懂,却不庸俗,就像白居易的诗,言浅而思深,意微而词显。三毛对文字的处理非常直接,她的生命是什么面貌,她的文字就是什么面貌,她的单纯为她的文字卸下了沉重的负载。</div><div> 三毛的内心就像一个有情饮水饱的小女孩。在三毛的书中,她在沙漠中的生活是像诗一般的,似乎生来就是为了目睹世间万象。但我猜测,沙漠中的生活是会充满寂寥和恐惧的,也是会有琐碎的物质上的烦恼的。她的文字更像是她的庇护所,为她的曾经镀上了一层光芒。她的流浪和她所追逐的浪漫和自由满足了我们对于这种未知生活方式的幻想,但每每我看到三毛的照片,苍白,不挂一丝笑容,我会想:“这才是她真实的样子吧。”</div> <h3> 张爱玲告诉我们,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三毛只负责展示华袍,把找虱子的任务交给了读者。初读三毛的书,会对这种特别的生活方式感到惊喜。再读,就会发现她对人和事都美化了不少,流浪不是想象中那么浪漫,她只展示给我了一袭华袍。到最后,又会觉得,是真是假都无所谓,我看到了这一袭华袍,她让我爱上了我该爱的东西,这就够了。</h3><div> 有人批判三毛,说她误导年轻人,让年轻人都一天到晚想着去流浪。这不是三毛的错,这只能怪批判者和年轻人看事情太浮于表面,看不到华袍下的虱子。</div><div> 三毛作品的价值不在于深度,而在于温度。她从初中开始就不去上学,早早就学会了出走,她固然是向往自由的。但如果说她自由的思想认识有多深,我倒没觉得。三毛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我们或许永远没机会接触到的流浪生活,一种只需浪漫无需物质的生活,但她的初衷也只是逃离她少年时无趣无望的生活。</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