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每年的春节,对我来说都有些忧虑,感觉自己是犯上了过年焦虑症:过年意味着又长了一岁;又或是性格使然,不太喜欢热闹、不善言谈去亲戚家是一种压力,别人去会亲朋好友,而我更多的是喜欢宅在家里,管着电脑,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今年的春节,在几位热情同学的安排下,重温少年时的经历,让这个年增添了别样的色彩。</h3> <h3> 同学组织户外活动准备野餐,我们每人手上都不闲着,手上都带些活动材料,浩浩荡荡的向活动地点出发。</h3> <h3> 在路边的小水坑里,看到有一条大鱼,抓鱼经验丰富的同学,麻利的用随手拿着的畚斗去捕捉,为这条鱼“默哀”一下,很快就要成为我们的一味美餐。</h3> <h3> 到了活动地点,帅锅们开始建造“土窑”。年少时很少参与这过程,只享受最后的美食,今天很有兴致,在旁边观看,怎样用易碎小土块建起“高楼大厦供鸡藏身”。不参与还觉得很简单,在旁边看,才知道,也是一门大学问且每砌一块泥土都是技术活。他们说要先把“大门”安装上去,跟我们平时建房子不一样 ,平常建房子是先建“屋身大梁然后砌砖”。心想这“大门”除了送木材进窑里燃烧,还有一个重要的使命是等会鸡也是从这里赶进洞的。</h3> <h3> 很快,土窑封顶了,站在旁边观看的几位中学生,不约而同的说“太神奇”了,眼神里充满惊讶,我似乎有点没带脑说“我们那年代没电视电脑手机,我们同样玩得很快乐且环保”,女儿对我太了解,带着不屑的语气说“我妈的总结能力很好,什么都会跟学习联系在一起”……</h3> <h3> 土窑建好了,它的使命是要“烤鸡”,那接下来怎么办?又提了问题给几位初中生,让她们思考。而经验丰富的帅锅立马就地取材,拿着镰刀劈柴。</h3> <h3> 开始用木材烧土窑,又抛出问题:为什么要点燃木材烧土呢,鸡什么时候送进“窑洞”?难道跟烧烤不一样?当然这些问题主要是考那些中学生的,毕竟她们这一代,被我们剥夺了很多我们儿时玩过的玩意,与其说电子产品(智能手机)毁了这一代(现实中很多父母也是没耐心陪孩子而用电子产品打发孩子,省事),倒不如说是父母在某种程度上是帮凶,让TA们“深受其害”最后还归为孩子难管或电子产品是“元凶”,试想我们有提供给TA们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机会吗?作为家长的我必须深入反思。<br> 当然问题还没完,又问TA们“怎样提高炉火的燃烧激烈程度”,这样的提问目的在于让TA们活学活用,怎样把书本知识运用于生活中,当然作为平常,我们不需要提问或思考这样的问题,因为大家有生活经验,而作为化学老师的我,身边有中学生,很容易犯上职业病,有点神经质,哈。</h3> <h3> 一大早几位帅锅就起来准备的食材,用锡纸包了几层的,已经用调料腌制好的鸡,在土窑旁等待进窑的鸡。</h3> <h3> 土窑大约烧了一个多小时,窑顶的土块变成红色时,说明此时的土块已经吸收和储存足够的热量,这热量足以把鸡焖熟,不管外面的有多冷,温度多低,足以抗寒抗冷的情况下还可以把鸡焖熟,这就是土窑的神奇,实在有点为我们当地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这样玩法的祖辈们的智慧敬畏鞠躬。同时这不仅让我想到,平时看过一些文章,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的父母为了提高孩子的抗挫能力,人为地设置一些所谓挫折,以帮助孩子提高将来在现实生活中承受挫折的能力。其实成长过程中最不缺的就是挫折,人为地制造挫折,特别是由父母来制造,可能会导致孩子的心灵软弱甚至破碎,最终不仅不会使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增加,反而会使他们连极小的挫折都承受不了。因为孩子会觉得,连“我”至亲至爱的人都这么不靠谱,这么不可信任,那跟“我”无亲无故的人可以相信吗,安全感被严重破坏,以后遇到挫折或困难,能相信自己可以被善待的人吗,有继续活下去的勇气吗?要理解这一点并不困难:<br> 打个比方,武汉的冬天气温约在零度左右,但在过去取暖条件不太好的情况下,处处寒冷,家里比外面还冷,真的有寒彻骨髓的感觉,可武汉一向也以夏天酷热著名,但外人却不知武汉的冬天也会如此难受;而在北方的海拉尔,气温经常是零下几十度,但在那里过冬天,却是一件很舒服的事情,犹如我们这里的夏天一样,一点都不冷,因为屋子里有暖气。冷了,就在屋里呆一会儿,然后再出门,就不再会觉得那样的寒冷是一件很难忍受的事情了。 <br> 这是给我们的一个很好的提示:只有储备了足够的温暖,我们才经得起严寒的侵袭;如果总是漫无边际、从无间断的寒冷,那将会是无法承受的了,我们毕竟是人有感知觉的人,不是神或机器人。对心灵来说也是一样的,只有心灵得到了很多的满足、温暖、幸福的滋养,它才能够经得起挫折、严寒和伤害。对抗挫折的能力,或者跟获得的爱的多少更有关系,而跟设计“训练项目”无关,或者说:爱是最好的“挫折教育”。<br></h3> <h3> 此时,最颠覆我刚才建土窑时对“大门”使命的猜测,居然鸡不是从大门大方的给送进土窑里,而是先把大门封得严严实实的,然后是从窑顶上用铁钳夹开一些已经烧红的土块(暂放旁边待用),然后把那个事先包装好的鸡一包包的往土窑里放,在放的过程,不时的放上已烧红热的土块,达到每层都有土块,用积聚的热量去烤熟它们,等到所有的鸡都放进去时,然后把“土窑”推倒,把那些鸡埋进去,再铲一些土,把外面裹得严严实实的,这样是尽力阻止里面的热气往外冒,造成热量流失。</h3> <h3> 所有的程序都完成了,大家坐在土窑前,谈笑风生,大话西游,坐等品尝刚才的劳动的成果,时不时的从土窑里飘来香味,让人时不时的咽着口水,哈。这时间需要四十分钟左右。</h3> <h3> 很快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用锄头小心翼翼的挖出刚才放进去的鸡,几个中学生小学生很激动,打开一看,居然还有很多汤汁,色泽美丽,一下子食欲大增,迫不及待的赶快拿起来狼吐虎咽的吃起来。</h3> <h3>瞧,吃得多豪迈!……</h3> <h3> 我们这里称这样的活动叫“打窑子鸡”,这是我第一次全程参与活动的过程,我不清楚其他地方是否有这样的玩法,记录这过程的点滴,当然食材不仅仅是鸡而已,也可以鸭、地瓜、芋头……只要耐烤,觉得好玩的,都可以。感谢同学们的用心热情,让我过了一个极具有人生记忆的新春年,借此祝同学们在新的一年里:万事胜意!身体健康!幸福美满!成为越来越满意越快乐幸福的自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