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州地坑院 - 中国四大古建筑之一

懒汉挣钱

<h3>陕县,古称陕州,位于河南省西部,三门峡以南,是西周时期“周召分陕”之地,(陕西省即意指陕县以西地带)。其历史溯源与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相齐。</h3><h3>塬[yuán]指中国西北部黄土高原地区因冲刷形成的高地,呈平台状,四边陡峭,顶上平坦。陕县地处黄土高原的边缘,塬的四周陡峭,顶部平坦,土质粘硬,地下水位较深,这种独特的地理条件,加之少雨的干旱气候,古代当地居民发明了一种独特的建筑结构 - 地坑院,当地的气候、温度、地理结构造就了地坑院民居的出现并延续上千年的主要原因。</h3><h3>地坑院的称谓非常多,有什么:“天井院”、“天井窑院”、“地阴坑”、“地窨院”、“地窑”、…,都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古遗迹发掘证明,这种民居结构约4000多年的历史了。</h3><h3>地坑院在河南三门峡陕县、山西运城、甘肃垅东的庆阳及陕西的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保存的较好的,特别是在陕县张村塬、张汴塬、东凡塬这三个高台平原地带,据不完全统计,在陕县集中连片的地坑院村落现还存有100多个,分布在县内6个乡镇,有近10000座院子,现存院子最早的有200多年的历史,居住已有六代人。地坑院是了解黄土高原民风民俗的一大景观,是中国民居中最有特色的生土建筑之一,更是研究人类原始“穴居”演进史的实物见证,是中华文明长河中历史遗产的精彩篇章。这种奇特的民居形式,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是我国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筑之一。</h3><h3><br></h3> <h3>当朋友介绍说有这么一处好玩儿的古建筑景点时,就驱车自驾前往参观,一路上路况非常好,似乎政府投资了不少钱,打通了这一带的交通路况。</h3> <h3>根据陕州地坑院官网介绍:陕州地坑院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乡北营村。是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政府精心打造的一个特色旅游项目。这里2011年开始建设,2016年5月23日正式营业。景区是在地坑院原有的基础上,搬迁了原住民,这些建筑多建于清末、民国初年,有1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73座中,53座保存完好,将20座地坑院相互打通,经过整修,面貌焕然一新,内设不同主题,向世人展示地坑院的历史演变及陕州地区人们的生活风貌与民俗技艺,当然还保留了部分窑洞向游客展示原始风貌。</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地坑院景区门票正面</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地坑院景区门票背面</font></h1> <h3>据说地坑院夜晚的灯会非常漂亮,想想也是,当繁星高照的夜晚,散落在四处的地下窑洞,如果挂上装饰灯,肯定是美不胜收的,对于外地游客来说,如果能够在这里留宿一夜观灯,那真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儿呢,门票还含灯会票价,可惜我们没有这个福气,没有看上灯会。</h3><h3>参观这里门票60元/位,退休人员半价,70岁以上可以免票。</h3><h3><br></h3> <h3>这是上世纪初,一位德国飞行员拍摄的地坑院鸟瞰图,也许是这里保留的开发为游览景区前,最原始的地坑院图片,应该是张弥足珍贵的老照片。</h3> <h3>地坑院景区有两道大门,先在民俗文化馆展厅里看看展板介绍,了解一下陕州历史、文化,最重要的是要了解一下地坑院形成的原因。</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陕州地坑院头道大门 </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 游客中心</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陕州地坑院二道大门 </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 民俗文化展览馆</font></h1> <h3>陕州地坑院景区官网的介绍牌上说了,现在展览的地坑院景区并非地坑院落自然分布的历史原貌。为了方便参观地坑院落,避免游客一家一家上上下下的很不方便。他们从地下打通了这20多家院落,将它们串通了起来,所以出了陕州地坑院二道大门–民俗文化展览馆,不用来到地面上,顺着指示牌走就是了。串通好的这20多家院落正好就构成了20多个民俗风情分馆,各有各的特色。(例如:第四个院落是“婚俗展示院”)</h3><h3>这是我在4号院落门口拍摄的指示牌,如果游客想到地面上,可以根据这块指示牌上面指示的门洞出口(共有8个)去地面。</h3><h3><br></h3> <h3>这是展厅里展览的一张历史老照片,我们找到了同一座地坑院,拍摄下现在的状况进行对比,当然这个院落经过了整修。</h3><h3><br></h3> <h3>据说每个地坑院中间都有一颗树,是为了标识这里有个地坑院,外人不要掉下来,也彰显了地坑院村落的“见树不见房”的特色。当然,这只是导游的一种说法,最重要的还是为了夏天给这个院落带来一片绿荫,并吸附院落地下阴湿潮气的理由可能更合理一些。这个照片可以看出,早先院落不一定都有防止上面人们掉下来的“拦马墙”,院落也不一定都有青砖满地,但是在院中一个角落挖“渗井”来解决排水是一定有的,一般井直径为1米,深5—7米,底部垫上炉渣,上面井口用青石板盖上,主要用来积蓄雨水,由于本地干旱少雨,据说没有哪家人的排水井满过(我想这也是地坑院在陕县存在数千年的主要原因)。也有人家在门洞的一侧挖有一个直径1米,深30米的吃水井(近百年来,技术进步,都改造为压水井了),解决生活用水,这就是地坑院住户的给排水系统。</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一号院是老罗家院子</font></h1> <h3>老罗家虽说始建于1901年,在中国百十来年的建筑都算不上古迹,但是作为窑洞来说,建筑材料既无钢筋水泥,又无砖石木料,仅靠黄土抠挖的窑洞能使用上百年,可见地坑院的结实程度,令人叹为观止。老罗家的院落连接着民俗文化馆展厅,主要用来做陕州的历史介绍。</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二号院是老杨家的院子</font></h1><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介绍地坑院民居布局的主要展厅</font></h3> <h3>老杨家的院子比老罗家的稍微古老一些。始建于1878年光绪年间,算是晚清建筑,介绍说居住过七代人,保存得如此完好显然和用来做展馆的重新修葺有关,不过一个半世纪的地窑确实很有代表性、很典型!</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老杨家院落的进出口通道</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老杨家的地坑院落一角</font></h1><h3><font color="#010101">地坑院出入口方向,老杨家的进出口通道属于直进型,从这个角度就可以看出地坑院与地面的关系。</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r></font></h3> <h3>地坑院的构造其实就是在平坦的土地上向下挖6米~7米深,长l2米~15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土坑作为院子,然后在坑的四壁挖10~14个窑洞,工程量2000个土方左右。窑洞高3米左右,深8米~12米,宽4米左右,窑洞两米以下的墙壁为垂直,两米以上至顶端为圆拱形。其中一洞凿成斜坡,形成阶梯形弧行甬道通向地面,是人们出行的通道,称为洞,是地坑院的入口。地坑院的入口有直进型、曲尺型、回转型3种。门洞窑多数只有一道大门(也叫锁门),有的做两道门,分称为大门和二门,旧时妇女的活动范围限定在大门内、二门外。</h3><h3>在门洞窑一侧挖一个拐窑,再向下挖深二三十米、直径1米的水井,加一把轴辘(后来是压水井)用于解决人畜吃水问题。地坑院一般为独门洞独院,也有二进院、三进院,就是一个门洞与2~3个地坑院相连。地坑院就形状而言,有正方形或长方形两种。</h3><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老杨家的地院落一角</font></h1><h3><font color="#010101">地坑院主窑方向。</font></h3><h3><font color="#010101">院子中间摆着一个巨大的“夯”的模型,这是建窑的主要工具之一,向人们展示着地坑院建设的不易。</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老杨家的主窑和厨窑</font></h1> <h3>地坑院地处黄土高原边缘,土层厚且坚硬,窑洞还是天然的温度调节器,冬暖夏凉,特别是它建造简单价廉,对昔日贫穷的村民来说,这样的建筑是再理想不过的了。所以地坑院千百年来受到黄河岸边豫西山区人们的喜爱,这是黄土高原地带生长的人与黄土深深的依恋之情,祖祖辈辈黄土人割舍不尽流淌着的血脉。地坑院这样一种简单的居住环境,一种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是汉文明长河中历史遗产的精彩篇章。</h3><h3>窑院窑洞一般是偶数,有8孔、10孔、12孔等,根据方位的不同,窑洞的重要性不同,用途各异,有主窑、客窑、厨窑、牲口窑、茅厕等,正对门洞向阳的一面是长辈居住的主窑,左右为侧窑,主窑一门三窗,其它窑洞一门两窗,主窑比其它窑洞都要宽大,以显示主人地位的尊贵。</h3><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主窑外景</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主窑内景</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老杨家的侧窑1(人物是蜡像)</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老杨家的侧窑2</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老杨家的侧窑3</font></h1> <h3>地坑院建造时十分讲究,要看风水,围绕阴阳鱼的八个方位,选取正东、正南、正北和正西的朝向来建造,可分为东镇宅、南离宅、北坎宅和西兑宅。老杨家院子大,有一个窑洞用来做地坑院构造方位的展示。</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储存粮食的窑洞</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储存粮食的窑洞通风口</font></h1><h3>我注意到,储存粮食的窑洞顶部有一个通风口,导游介绍说这个通风口直通地面,就是用来给粮仓通风用的,当然上面会有防雨措施,以免雨水倒灌。</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屋顶排水系统示意图</font></h1> <h3>在地坑院上面,为了防止行人、牲畜掉下去,同时也为了在下雨时雨水流不到院内,主人都要在四周修建一圈高40公分左右的拦马墙。拦马墙有用砖砌和土砌两种。居住在院内,排水和防渗是最主要的事情,这样可保证窑院的安全。</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院内渗井结构示意图</font></h1> <h3>地坑院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夏天窑洞内温度和地面相差10度,外面37度高温酷热难耐时,窑内温度只有20多度;而到冬天,地面温度零下七八度时,窑洞内温度在10度以上,人称“天然空调,恒温住宅”。</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老杨家的牲口窑</font></h1> <h3>在老杨家地坑院落的一角有一个牲口窑,也就是说这里的村民连自家的牲口也都是养在地坑院里。</h3><h3>这里并没有特别展示地坑院的厕所时是如何设计的,据介绍说厕所也有一个特定的窑洞。不过中国古代很少有冲水厕所,尤其是民间、在农村,基本上都是随地大小便。老杨家也许根本就没有安排厕所,一般就在牲口窑解决也说不定。</h3><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三号民俗展览院</font></h1><h3>院落中间展览着一个巨大的纺车模型,典型豫陕地区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状态。</h3> <h3>主窑里有位民间艺人自称是“捶草印花”技艺的唯一传人</h3> <h3>“老虎帽”是中国民间童帽的传统,这倒是很常见。</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四号婚俗展示院</font></h1><h3>这里是最热闹的一个院落。</h3> <h3>穿山灶是当地人的习俗,应该属于大户人家才用得起的吧。</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五号农耕展览院</font></h1><h3>这个院落展示了当地农民的农耕习俗和农耕用具,这和其他地区的农民差别不大。</h3> <h3>地坑院是一种“负建筑”形式,是地下四合院,因此有独特的排水特点。排水设计要点主要集中在控制汇水面积,防止雨水倒灌的“堵”、屋顶雨水的“排”和地下院落雨水的“渗”。</h3><h3>“堵”是汇水面积四周防线的设计;</h3><h3>“排”是设计窑顶排水坡度直接与村庄整体排水体系相连;</h3><h3>“渗”是利用黄土的天然特性,让雨水渗透。</h3><h3><br></h3> <h3>其他院落都是展示陕州当地的民俗、民风以及风土人情、本地特产的展览室。</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十二号人民公社院</font></h1><h3>这里演绎着文革期间的各种歌曲和舞蹈。</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十八号曲艺院</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陕州特产院</font><font color="#010101">(陕州果醋)</font></h1> <h3>中国古代人都迷信,建筑上喜欢搞些佛龛、土地爷什么的,这里的老百姓也不例外。</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地坑院出入口墙上的土地佛龛</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地坑院出入口通道里的佛龛</font></h1> <h3>地坑院景区官网介绍过,这二十多家地坑院为了方便游客参观,才从地下挖了连接通道,并不是传统建筑的一部分。</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窑洞之间通道</font></h1> <h3>这里有些出入的大门修葺的也不似普通老百姓的院门,我们从这里路过也就是参观一座博物馆的心态,他们建设的是不错,在这里拍个照还是蛮好看的。</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地坑院出口</font></h1> <h3>来到地面,看到景区还保留了一大片原生态地坑院,这里就贫穷破烂多了,想一想也对,以前老百姓哪有那么多钱用在院子的修葺上,前面连接在一起的那20多座院子,包括老罗家、老杨家的地坑院显然都是国家拨款修葺,为了参观用的,它们也是为了展现地坑院的建筑结构,其防雨措施、安保措施、上下水处理系统、马墙防护、进出口坡道…..等等都是那么的完好。这里才是真正原生态的地坑院,老百姓居住的原始状态。</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进出地坑院的通道原貌</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依旧有人居住的院落</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地坑院内室状况</font></h1> <h3>和这位姑娘闲聊了几句,她现在洛阳上学,她的父母、弟妹还居住在这座窑洞,她从小在这里长大,对地坑院很有感情,每个月都会回来探望父母。他的父亲不太爱说话,看上去有六、七十岁了,实际上还不到五十岁,自从建成陕州地坑院景区之后已经不能种庄稼了,只能靠收存车费、做些旅游纪念品的小生意,看上去生活得并不宽裕。</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从地面上看地坑院</font></h1> <h3>穷人家不一定都建有马墙,沿边拢个高坡防止雨水流进院子也就是了。如果不是被圈进了地坑院景区,可能连这一圈绳子都不会有。</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院落中间渗水井的原貌</font></h1><h3>这一家院落还没有修葺好,我们可以看出每家必须有的“渗井”的原始结构。</h3> <h3>关于渗水井的设计,这是地坑院排水系统最巧妙之处。这也是不管穷人富人家庭都必须有的设计结构。</h3><h3>黄土本身的渗透性能基本解决一般雨水天气的排水,为确保遇到大雨时能够及时排水,地坑院需要在院内的阴位,一般在厕所窑前,根据平面布局的位置挖出渗井。渗井直径约1m,深度和院天井深度一致,底铺炉渣。挖好后,盖上磨盘,石板或铁脚车轮,中间留孔,供排水用。盖沿厚约10cm,一半露出地坪,阻挡泥沙流入渗井。雨大时可掀开,加快雨水流入。天井院中的汇水面积主要由天井院面积和入口部分露天面积,除院心黄土渗透一部分雨水外,渗井基本可以解决历史最大年降雨量800mL的排水问题。</h3><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正在修葺的地坑院</font></h1><h3>这一家已经铺好了院落的地面,虽说渗水井只有7、8米深,而吃水井有30米以上深,它们挨的这么近,依然让人疑惑如何确保卫生状况。</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地坑院景区地面上的雕塑</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民俗文化园展示厅出口</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民俗文化园出口</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