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我的家住在里横河桥,离着杭州古城墙外的护城河不远,我们都叫它“城河”,它的正式名称:贴沙河,是杭州自来水厂用来储备水源的河。</b></h1><h1><b> 城河有五六十米宽,河水清澈,又深。我小的时候就是围绕着它玩了,许多记忆的片段,仍清晰地印在脑海……<br></b></h1><h1><b> </b></h1><h1></h1><h1><b><br></b></h1><h1><b> 学 游 泳 </b></h1><h1><b><br></b></h1><h1><b> 我们小时候学游泳,可不象现在,要到正规的游泳学习班报班,有教练,有泳池,还有救生圈;还要有装备:泳帽、泳裤、专用眼镜。而我学游泳那是无意之中“被”学会的,记得还是小学一年级的暑假,和邻居几个小伙伴到城河边玩,坐在河边,双脚泡在河水中,真是凉快!那知一不小心就滑到河里,只有一米多身高,一下子被河水淹没了,吓得我双手拼命扑腾,两脚玩命蹬水,还呛了几口水。嗨!人没有再沉下去,扑腾扑腾地浮在水面,就这样学会了“踩水”,那就不怕水了。过了几天学会了手往前刨,双脚往后蹬的狗爬式泳姿。接着还学会了蛙游,还有仰泳。第二年,成为班里几个能横渡城河的游泳好手;接着还学会了自由泳、蝶泳。这些都是自学,动作肯定不规范,但架式有了。从此,游泳是自已最喜欢的运动项目之一。</b></h1><h1><b> 参加过横渡钱塘江;在佳木斯上学时,几个会水的同学,坐轮渡到对岸柳树岛,并向上游走了一干多米处下水,只有一个人身后用绳拖了个救生圈来做安全保障,几个人游了一个多小时,游了一干五百多米,横渡松花江。</b></h1><h1></h1><h1><b> </b></h1> <h1><font color="#010101"><b style=""> 丰 收</b></font></h1><h1><b style=""><font color="#010101" style=""> </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在不可预测的年份,城河到了暑伏天,赶上特大雷阵雨,就要发生“翻河”,我赶上过一次。那天,只见满天乌云密布,天好象都要塌下来,大家感到胸闷气短,一场大暴雨要降下来。奇怪?人们不是去躲雨,而是有的拿着篮子,有的扛着木盆,有的拎着木桶,纷纷往城河边赶,我们小伢儿就喜欢扎闹忙,跟着来到城河边。一看不得了,满河混沌,水面只见那一个个的鱼嘴,一张一合,,急促地呼吸着,泛起一片片涟漪。人们扑腾扑腾地跳到水中,伸手捉鱼,那些鱼儿都跟傻子一样,只顾着伸头张嘴呼吸,为了活命,谁知却成了人们的盘中美餐。此时大家忙活开了,有鲤鱼、白链、胖头鱼、草鱼、鲫鱼等等,大大小小都有,大的足有一米多长;抓着有往桶里装,有往洗脚盆里扔……丰收啦!人们兴高采烈地拿回了家,这能吃上好几顿免费的鲜鱼大餐。在那物资比较匮乏的年代,真是上天给予的恩赐啊!</span></b></h1> <h1><b> 钓 虾</b></h1><h1><b> 围绕着城河,大人们就有钓鱼、摸虾,到秋天还有钓黄鳝、螃蟹等的事干了。 </b></h1><h1><b> 至于,我们小伢儿只有钓钓小虾,小鱼,这是放暑假时经常干的事。先做淮备:钓竿,就是从扫大街的竹苕帚中抽出一根直溜点的小竹竿,把枝丫削掉。 钓钩,就是找一根缝衣针,用钳子夹着在煤炉里烧红,弯成小钩,在水中蘸一下,变成青蓝色后就有了钢性,所谓的“淬火”,这样钓钩就做成了。然后,在针眼中穿上缝纫线,用高梁杆截一小段,剝去皮,用刀划一条缝,根据水的深浅,往线上一卡,成了鱼標。还要去挖些小蚯蚓,将它穿在钓钩上作钓饵,一切就绪。</b></h1><h1><b> 一早来到城河,找石块多的岸边,将穿有钓饵的钩,轻轻地放入水中石缝口,由于城河水质好,清澈见底,不一会,看见一只大虾就慢慢的从石缝中探出头来,先用它的大钳,试着夹一下钓饵,看看没有动静,就一口咬住那钓饵,正慢慢的往石缝里退去的那一瞬间,一提钓竿,一只活蹦乱跳的虾被钓上来,心里那个高兴!小心翼翼地抓住虾,把它从钩上摘了下来,放进玻璃罐头瓶里。一上午能钓上十多只虾来。</b></h1><h1><b> 这样,父亲下班回来,吃夜饭时,下酒的菜就有了!</b></h1> <h3> 在横河桥大学路住时,就象这样沿街二层木结构的老房子,勾起少年时光的许多回忆。</h3> <h1> <b> 养 鸭 </b></h1><h1><b> 记得五年级时的初夏,父亲买了四只小鸭让我来养,一见这毛绒绒鹅黄色的小家伙,好是喜欢!连声说:好的,好的。</b></h1><h1><b> 可高兴之余,让我犯了难,这可怎么养?后来在奶奶的指导下,先是喂些麸糠和着剁碎了的莱帮子,也喂些剩菜剩饭。还拿出洗衣用的大木盆,从井里挑来水倒了进去,四个小家伙在水上游来游去,小小的红脚掌在水中拨来拨去,可是欢乐。</b></h1><h1><b> 几周下来,小家伙长大了许多,随着鸭身渐长,出现了脚已支撑不住,走几步就要趴下,息一息。一打听,说鸭也会缺钙,要添些晕食。什么螺蛳、小鱼、小虾呀等等。嗨!这不守着城河呢,我会水到那里摸螺蛳去。一放学,拿着小筐直奔城河,先是在河边的石缝里摸,准能摸上几颗螺蛳来,不到一会就摸上来小半筐。拿回家后,用锤子一一敲碎,小家伙蜂涌而至,互相挤着抢来吃,小小扁嘴啄开壳将螺蛳肉叼在嘴,一抬头咽进肚里,吃得可欢了。随着鸭子长大,食量增加,可河边的螺蛳,你也摸,他也捞,越来越少。一硺磨,到河的深处试试。跳到河里,深深吸口气,一个猛子扎到二、三米深的河底,由于憋不住气,着急慌忙地在石缝中摸一把,抓住几颗螺蛳,赶紧浮出水面,已是气喘虚虚,一看这几颗个头还挺大,赶紧游到岸边,放进小筐。随着一次次下潜,气憋得越来越长,一口气能在河底摸上几把,能抓上许多。由于河深,没人摸,所以螺蛳不但多,个头还大,不到一小时能摸大半筐,够小家伙美餐了。加上糠麸拌莱叶,小家伙长得可快,黄色的绒毛渐渐退去,长出白色羽毛,喔哟!好漂亮,还是北京鸭。尤其它们在大木盆中游过水后,羽毛雪白雪白的,走起来一扭一扭,可招人喜欢。</b></h1><h1><b> 很快三个多月过去,小鸭们羽毛丰满,长大了。随之,也就一一成了家里餐桌上的美味,可我心里可不是个滋味。</b></h1><h1><b> </b></h1> <h3>上述照片引用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