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水兴波

老百

<p>前几年,流行一部电视连续剧《铁齿铜牙纪晓岚》,其中大学士纪晓岚描绘成一名聪明机智的才子,其实历史上嘉庆帝在御赐碑文也赞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这位纪大学士的确具有幽默风趣的真性情,他诙谐机敏,常讥刺于笑谈之中。</p> <p>老百现就说一则有关纪晓岚的民间故事。某一天,有位达官,给母亲作七十大寿,特意重礼聘请纪晓岚,到寿堂亲笔题诗。那时纪晓岚的诗才很有名,人人以得到他的题诗为莫大荣耀。 </p><p>酒足饭饱之后,磨浓了墨,铺展了纸,堂上堂下挤满了来祝寿的亲朋好友,众目睽睽注视中,纪晓岚举起大笔,龙飞凤舞写下了第一句:<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你的母亲不是人。”</span></p><p>“啊”的一声,大家不禁发出了惊呼:“这不是骂人吗?”有的惊得张大嘴合不上,有的义形于色,有的甚至捋起衣袖准备采取行动。</p><p>在如此剑拔弩张之势,纪晓岚毫不动容,又挥动雄健大笔,写下第二句:<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九天仙女下凡尘。”</span></p><p>“噢......”大家不约而同发出了传的赞叹,都大大松了一口气,有的赶紧放下衣袖,有的发出由衷的微笑,有的甚至开始搜寻如何赞美这首诗的高级形容词。</p><p>在这欢欣赞叹的气氛里,纪晓岚笔锋一转,又写下第三句:<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养的儿子都象贼。”</span></p><p>“什么?”首先是那个达官吃惊的叫起来,仿佛脸上重重挨了一巴掌,火辣辣的不好受。紧接着,那些祝寿的亲朋们,有有嘴张得更大,有的更义形于色,有的袖子挽的更高,甚至跨前一步,伸手去揪纪大学士的衣领。</p><p>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纪晓岚不慌不忙写下第四句:<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偷来蟠桃孝母亲!”</span></p><p>“哈哈......”那达官又气又急变得煞白的脸,忽地红光满面,敞怀大笑起来。同时,张着大嘴的也赶紧陪出笑声,义形于色的顿时化作笑逐颜开,揪脖领的手势变成鼓掌欢呼!</p><p>这个趣闻,又有人说是明代“吴中四才子”之一的唐伯虎之作,也有说是明清文学家徐文长送给岳母的祝寿联。其实,都是民间传说而已,无法查证确切的记载。或许本身就是编造的,这样的诗民间文人应该会写,但放在名人身上就成了趣闻。</p><p>在此,老百暂且不去探讨是何人作品,但这首仅仅四句的诗,二十八个字,却有两个大的跌宕,掀起两回巨波危澜,牵引着那么多观众的情绪,发生两次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从金刚怒目,到赞赏迭起,再到老拳相向,最后落到鼓掌欢呼上,这真堪称是一个艺术的奇迹!</p> <p>这就是文学艺术的“尺水兴波”,其实,我国古代的文艺家,早就认识了波澜跌宕的魔力,并且从创作实践中,概括出一句十分形象的话来生动地表达它:“文似看山不喜平。”泰山之巍峨,华山之雄奇,武夷山之灵秀,其所以能吸引千百万游人,正在其参差曲折,跌宕错落,千幽万奇,令人神往。假令泰山、华山、武夷山等群峰,不于海拨千米之上,竟是一马平川,坦坦荡荡,一览无余,不须寻探,那么,定会使那些辛勤的攀登者们大失所望,浩然喟叹道:“还不如去看大西北戈壁滩哩!”因此,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大声疾呼道:“诗犹文也,忌真贵曲。”</p><p>从文学史上看,那些艺术巨匠,总是努力在自己的创作中,实践这一艺术规律,千方百计把自己的作品,搞得波澜迭起,引人入胜。</p> <p>晚唐时的著名诗人李绅,有一首传世力作《古风》:<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span>”</p><p>大地是慷慨的,只要你辛勤耕耘,便会付给你丰硕的报酬,<font color="#333333">“一粒”</font>就化<font color="#333333">“万颗”</font>;农夫是勤劳的,他们把辽阔物原野都种遍了,没有荒废一寸“闲田”,这能收获多少粮食呀,老百姓们该过幸福日子吧?诗的前三句赞美劳动创造财富,发现了一个丰收后过好日子的强烈的可能性,由“<font color="#ed2308">种一粒”</font>推到<font color="#ed2308">“收万颗”</font>,再推到<font color="#ed2308">“四海无闲田”</font>,一层层深入,一步步推到顶峰,结果怎么样呢?<font color="#ed2308">“农夫犹饿死!”</font>猛的一下跌了下来,希望化作肥皂泡,辛勤汗水付东流。</p><p>这个悲剧性的转折,是多么大的波澜呀!它不仅能在读者心中激起万丈怒涛,而且又启人深思:丰收的年景尚且这样,那么,要是遇上灾年歉收时,又会怎么样呢?不是会有更多的人饿死吗?这巨大的社会悲剧,又是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从而,有力的赢得了读者为农夫一掬同情热泪,深刻地表达了谴责残酷的封建剥削之主题。如果没有这一个强烈的转折,没有这一个巨大的跌宕,这首诗就会变得平淡无味,根本不可能流传千古。</p> <p>老百再说一则当代歌词家乔羽的故事。 </p><p>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在拍摄《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时,导演苏里偕同好友乔羽来到遐迩闻名的山西杏花村,酿酒厂主人以美酒款待,乔羽豪饮,不觉酩酊大醉。酒厂主人大概甚懂“斗酒诗百篇”的典故,并不醉客休憩醒酒,却取来文房四宝,铺展宣纸,让乔羽挥毫即兴作诗。</p><p>苏里有点慌了,示意老友莫献丑。可乔羽不睬不理,摇摇晃晃提起狼毫,不加思索,便行云流水落墨:<font color="#ed2308">“劝君莫到杏花村。”</font></p><p>苏里傻眼了,酒厂主人也面呈不悦之色,这个词坛著名的“乔老爷”真叫酒后失言,怎好以诗杜客呢?</p><p>可是,待第二句跃然纸上时,人们笑了,拍手叫绝。原来第二句诗是:<font color="#ed2308">“此地美酒能醉人。”</font></p><p>然后继续写:<font color="#ed2308">“我今来此偶夸量,入口三杯已销魂。”</font>写毕,乔老爷把笔一扔,倒头便睡。</p> <p>讲了以上几则趣闻,回头我们再看看现在一些作者,不论写文章还是创作影视剧,却常常易出现两个问题:</p><p>第一种情况例如散文或小说,作品平铺直叙,缺乏波澜跌宕,不能步步有奇,曲径通幽,引人入胜,这些作品,往往没有经过精心设计,结构布局、情绪变化、情节推移,几乎全是随随便便地写到哪儿算哪儿,只想匆匆忙忙把故事告诉人,结果读者看了开头,就已料到了结尾,兴趣索然!</p><p>第二种情况正相反,许多作品尤其是影视剧本,片面追求曲折回环效果,但由于作者对生活不熟悉,对生活中的矛盾斗争之变化曲折认识不透,没有从生活的丰富性中受到波澜跌宕的启示,而是关在书房里,去冥思苦想,为曲折而曲折,为波澜而波澜,结果当然不会好,不是曲折得离奇古怪,想入非非,就是违背生活逻辑,无法自圆其说。</p><p>所以,“尺水兴波”、波澜跌宕的本领,并非仅仅是一个表现技法的问题,而是首先从深入生活、研究生活中去寻求启示。</p> <h5>从纪晓岚《祝寿诗》看“尺水兴波”——读史明理之五</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