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蒙特勒镇依傍在日内瓦湖的避风湾,周围是葡萄园,背后是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景色十分壮丽。海明威、卓别林等都曾在这个田园诗般的小城居住过。坐在车里,沿途看到山坡上大片大片的绿,一列列地沿着山坡扑面而来,这就是瑞士著名的葡萄庄园了,高高的坡顶是庄园主的城堡。瑞士有2万公顷的葡萄园,瑞士人把99%的香醇美酒留给自己,只拿其中10%与世人分享,以后若有机会,一定要去葡萄园参观酿酒的过程。到了蒙特勒镇,看见路边停着的警车居然是在停车位里横着竖着都能放下的SMART,这样卡通的警车,真是让人忍俊不住,也许瑞士的警察只是用来微微一笑的,而不是用来张牙舞爪的。可惜当时在行驶着的车上,隔着旁边停着的车辆,没拍到如此可爱的警车。说来奇怪,在整个行程中,几乎没见到过警察,是瑞士的治安好到用不着警察?</h3> <h3>在蒙特勒,因为我们强烈要求自费加了一个行程中没有的景点西庸城堡,所以没有时间去欣赏蒙特勒的全景了,只在下车的地方匆匆扫了几张街景。</h3> <h3>9世纪,为从意大利穿越阿尔卑斯山脉而来的东方商人们建造缴纳过路税和物品税的海关而修建了西庸城堡,城堡修建在突出湖面的岩石上,从远处望去,好像是浮在水面上,城堡有壁垒森严的城墙和高塔,把着通往意大利的咽喉要道圣贝尔纳山口,环着护城河,征收赋税也好,兵家相争也好,都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这座城堡曾囚禁了博尼万四年,当年三个宣扬宗教改革的步枪手,一个被主教赐斩,一个逃之夭夭,剩下博尼万被关在城堡潮湿的地牢里。1816年,这个故事给拜伦带来了创作灵感,于是成就了名诗《西庸的囚犯 》。如今的城堡是一座博物馆,城堡的一些厅室也可出租作为盛大庆祝活动的场所,比如会餐、鸡尾酒会和音乐会等。</h3> <h3>城堡的第一庭院,1584年地震后被重新修整过。</h3> <h3>这是酒窖,哥特式的拱门是那个时期建筑的特点。</h3> <h3>这是监狱,阴暗的地牢里有为数不多的"窗户",囚徒们当年被绑在石柱上,锁着脚镣,遥望窗外明媚的阳光和就在眼前却遥不可及的美丽景致,聆听一切听得到的天籁之音,而判决则遥遥无期,可以想象,那是怎样的一种折磨。</h3> <h3>地牢里的厕所,只有2个厕位,垃圾和废物从这2个口子里直接排到河里。</h3> <h3>地牢与外界连接的楼梯狭小到只容一人通过。</h3> <h3>从地牢出来,通过这个们,进入各个厅室,由于时间限制,没来得及听讲解,所以对这些厅室的功能不甚了解,完全是到此一游了。</h3> <h3>一间小房间正在播放小电影,有游客在影中人举起枪的那一刻配合地举起了双手作投降状,呵呵,做人最要紧的是自娱自乐嘛。</h3> <h3>展厅中恐怖的画,不知道画中人是不是当初被严刑拷打的囚犯呢?</h3> <h3>西庸城堡在匆匆游览中结束,个人觉得,如果没时间听讲解的话,真的不必买门票进去了,因为进去了也是一头雾水,只要在外面参观下城堡的外观,在湖边与城堡留个影就行了。</h3><h3><br /></h3><h3>西庸城堡出来,我们乘车前往洛桑。洛桑是日内瓦湖畔的第二大城市,被誉为"奥林匹克之都",是国际奥委会和奥林匹克博物馆所在地,也是世界上收藏奥运会资料最全面的地方,洛桑也是瑞士联邦最高法院的所在地。洛桑更是一个极具活力的大学城,云集了众多理工科大学、音乐学校、酒店管理学校、美术学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洛桑有很多具有特色的美术馆、博物馆、还有众多的历史遗迹,使得整个城市都体现着一种高雅的气息,可惜,我们没有时间去领略去享受这种文化艺术。</h3><h3><br /></h3> <h3>相比较奥林匹克纪念馆之类的景点,我更喜欢在日内瓦湖边溜达,当我试图找最佳角度拍湖景的时候,小伙伴们已经奔景点而去了,每每仓促地拍完一张照片,小伙伴们已经在很远很远的地方了,所以那一天的湖边,总有一个中国女人举着相机一路向大部队狂奔过去,想像一下吧,在那种宁静的环境里,一个狂奔着的女人,有多么地不和谐!</h3><h3><br /></h3><h3>也许从小生活在水乡之故,我对水总是有一种特别的亲近感,总觉得,一个地方要是没水,就缺了灵气,水是构成完美风景不可缺少的一个元素。而这个城边的日内瓦湖,更是让我欢喜不已,湖大得像海,如水晶般的湖水清澈眩目,湖边风情万种的建筑一座连一座,大家闲闲地坐着,聊着天,吹着风。。。。。。湖上白帆点点,令人不可抗拒的瞬间就爱上它!</h3> <h3>河边的人们悠然地享受着这宁静。在瑞士,有很多人在公共场合安静地看书,在这一点上,我们是很惭愧的,阅读的时间都被网络取代,不管走到哪里,都是玩着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低头一族,其实,我们真的有那么多朋友圈要维护吗?我们接受的那么多信息真的是有用的吗?我们跟网络上的人交流真的比跟家人交流还重要吗?</h3><h3><br /></h3> <h3>离开洛桑,我们前往在日内瓦湖南端的城市钟表之乡日内瓦,它不仅是联合国的欧洲总部所在地,也是国际红十字会的发源地,被誉为和平之都。日内瓦是瑞士最有法国味的城市,这里到处充满着自由的气息。</h3><h3><br /></h3><h3>去日内瓦的路上很堵,但即使这样,也没有车按一声喇叭,更没有随便穿插的车,有行人要过马路,车主们还是很自觉地停车等候。导游对我们说,日内瓦的大喷泉不一定天天开的,照这样的堵法,即使今天开着,我们也不一定能在它关闭前赶到了。大家一听,未免有点失落。行车至一半,远远地看到了喷泉的影子,小伙伴们都欢呼起来,导游说今天一定有重要会议,我们人品都不错啊。大家一边密切关注喷泉的起落,一边在心里祈祷大喷泉千万别在我们赶到之前关了。</h3> <h3>气势逼人的大喷泉是日内瓦的象征,也是当地人的骄傲,它能喷射出140米高的水花。我们抵达的时候,车还是堵着,导游让司机就近把我们放下,我们连奔带跑地赶到湖边,去近处感受其磅礴的气势是来不及了,只能远远地观赏。当夕阳西下,喷泉和岸边的房子都变得光芒万丈,在这时,才真正理解了从小一直在作文里引用的"金色阳光"这个词的含义。</h3> <h3>日内瓦湖边有个小广场,称为英国公园,公园里的大花钟鼎鼎有名,它是拥有世界上最长秒针的植物钟,它的秒针长达2.5米,各秒点的距离为27厘米,钟表周长为15.7米,直径为5米。它表面的倾斜度在钟表的精密度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花钟由6,500种各色各样的植物装饰而成,运转准确,是日内瓦作为钟表产业的象征,也是瑞士钟表高超工艺的体现。据说花钟每个时点都有不同的花儿开放,可惜,我们是没时间等在旁边验证了。站在这个花钟前,感受瑞士人民对细节的讲究,很自然地会联想到用眼眶夹着一只放大镜全神凝视钟表零件的机械师、穿着制服笑不露齿却能一眼望穿你有多少家底的银行经理……不由感叹,瑞士人确实很适合做机械、银行等与细节有关的行业。</h3> <h3>公园里父亲与孩子们在嬉戏,乐人在吹弹,老人牵着狗狗在散步、年轻人在慢跑……都是怡然自得的样子。</h3> <h3>天色已晚,虽然大家游兴正高,但也不得不听从导游的指令去下一个景点联合国欧洲总部。无缘融入到这个城市去感受它的气息,只能在车上浮光掠影地领略一下了。</h3> <h3>到达联合国欧洲总部的时候,天已经完全黑了,总部的大门已然关闭,大家只是在外面广场上象征性地拍了拍照片,也算是到此一游吧。</h3> <h3>瑞士的行程到日内瓦就结束了,虽然是一国深度游,还是有诸多遗憾,整个行程中,我们几乎没有在任何一个城市好好逗留,没有时间去参观城市里的大教堂博物馆和各类艺术殿堂,没有时间去看看他们的夜生活,没有时间去老城区看一看历史的遗迹,没有时间去教堂聆听唱诗班的天籁之音,没有时间融入到村庄里去摸一摸牛羊喝一杯奶茶,没有时间去滑滑雪打打雪仗,还有在沙夫豪森,只远远地观赏了莱茵河大瀑布,没有领略到水流凌空飞落的雄浑壮丽……无奈纵有一箩筐的遗憾,过客终有归期。</h3><h3><br /></h3><h3>旅行是件很神奇的事,看到什么记住什么,完全是很个人的事,你为之激动万分的美景,在别人眼里也许不过尔尔,又或者,一场风一场雨或一个很脏的WC或一个不友善的当地人,就会在你心里毁了别人眼里的好风光。所以,我写的这些,都带有我严重的个人色彩。</h3><h3> <br /></h3><h3>旅途中的种种感受,往往决定于出行时的心境。说实话,这次瑞士行前,我并没有把情绪调整到最佳,朋友甚至批评我:拜托你能不能兴奋点啊?!可瑞士,即使在我情绪并不高涨的时候依然让我惊喜不断!这个位于欧洲中心地带的内陆国,面积只有四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布满了草地、雪山、湖泊和森林,那高耸绵延的山峰、深邃宁静的碧湖以及葱郁肥沃的牧场,配以童话般的精致建筑,构成一幅幅宛若梦境的壮丽画面,令无数旅游者陶醉……瑞士之美,不在于哪个景点,而是在汽车上火车上任意一刻的不经意一瞥,每一个转角每一个瞬间,都美如天堂。在瑞士,时刻有赖在这儿不想回的念头跳将出来。</h3><h3><br /></h3><h3>这篇隔了这么久才补记的流水帐,已然不能恰如其分地展现当时的美景表达当时的感受了,就用回来那天发的朋友圈作为本篇流水账的结束语吧:</h3><h3> </h3><h3>结束为期九天的瑞士之行,这九天,我是童话世界里的匆匆过客,原以为会有时间在琉森湖畔点一杯饮品,在慵懒的阳光下看天鹅嬉戏看一朵云如何飘移……可是,没有,应接不暇的美景让人舍不得停下脚步停下快门,面对如此美景,总遗憾自己拙劣的技术、仓促的时间和不太给力的微单不能把它们淋漓尽致地表达。瑞士,完全当得起"风光无敌"这四个字,它的每个角落都能给人惊喜与愉悦。目前为止,我所抵达过的地方,除了九寨沟,其他实地的美景一般都逊色于图片,而瑞士则相反,瑞士的美景根本不用PS,我拍到的照片都不是瑞士的最美风光,最美的是汽车和火车飞驰而过的村庄田园湖畔和雪山,看着那一路的无限风光,由衷地感叹,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有多么地幸福,而我们只是短暂的停留。也许,我们最终想抵达的不是美景,而是那样的生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