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h3> <h3>已经与支教老师梁俊分别两年的孩子们,再次与老师合唱起这首清代袁枚的小诗《苔》时,都已泣不成声。</h3> <h3>2013年,梁俊和妻子去贵州石门坎支教,他发现乌蒙山里的这些孩子学汉语很困难,所以他用吉他弹出这些诗词,没想到孩子特别喜欢,两年多时间他们记住了一百多首诗词。</h3> <h3>梁俊说,大山里的孩子就像苔花一样,虽然很小,也要学牡丹一样勇敢地开放。</h3> <h3>我觉得这群山里面的孩子,身边所拥有的资源是很有限的,可是他们却有着最纯真的爱。</h3> <h3>"梁俊老师就是想通过这首诗,告诉这群山里的孩子们"我们即使拥有的不是最多,但依然可以像牡丹花一样绽放,我们不要小看了自己"。</h3> <h3>梁俊老师给了孩子们希望的种子,于是,种子种在了每一个孩子的心里,在他们的生命中开了花。</h3> <h3>说是乡村教师梁俊选择了《苔》,不如说是袁枚的《苔》选择了梁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