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万家灯火 他们的不眠守候

康桥

<h3>我们的万家灯火 他们的不眠守候</h3><div><br></div><div>本报记者 冯波</div><div><br></div><div>除夕之夜,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响彻漳河两岸。偶尔闪耀的礼花,缤纷着黑暗的夜空,迎接着新春的来临。</div><div>平顺县阳高乡境内的侯壁水电站工房里灯火通明。中控室内,当班班长王文庆目不转睛地盯着眼前的电脑屏幕,查看着机组运行的情况。中控室外就是日夜不停转动的水电发电机组,隆隆的机器转动声,和着窗外漳涛拍岸的和鸣,给这除夕的值班的时光增添了些许“诗意”。而享受这种“诗意”,对于这里的水电职工来说是惯常的,一年四季一天四班,不舍昼夜。</div><div>王文庆的家就在工房不远处的家属区,但是今天他还是提前十分钟来到了工位上。“电这东西来不得一点马虎,别说是除夕, 就是天大的事情也得保证安全生产。”他的这一班需要坚守到次日凌晨,于是家里早早准备好了年夜饭,吃完后赶快跑来,好让上一班的同事早点回家团聚。</div><div>侯壁水电站只是平顺县水电公司所属的14个水电站之一。公司生产办公室主任段宏斌说,“别的地方都一样,甚至有比这里更艰苦的地方。”</div><div>平顺县水电公司担负着阳高、耽车、石城三个乡镇的电力供应,这个面积达493平方公里的电力自供区内,分布着66个行政村,近万户的用电户。山大沟深、树密林茂给供电服务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自供区内仅各种电力线路总长就达近700公里,3座35KW的变电站更是保证用户正常用电的关键。</div><div>段红斌自1993年起就在水电公司供职,亲眼见证了公司的发展和农村电网发展的变迁。“以前,由于线路老化、设备简单、电量不足,一到春节前后,停电就成了常事儿,没少挨老百姓的白眼。这些年,随着国家对农村电网的改造升级,发电量的提升,农村居民的用电得到了根本的保证。”平顺水电公司目前年发电量稳定在六千多万千瓦时,而整个自供区每年的用电量也就四千多万千瓦时。</div><div>“虽然用电不愁了,但服务还得跟上。尤其是在万家团圆的时候,一定得保证安全。”匆匆扒拉了两口饭,段红斌和同事踏上了巡线的路。这暗淡的夜空里繁星点点,照耀着他们前方的路,他们用坚守点亮着河水两岸的万家灯火。</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