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春节

<h3><b>地域人文</b></h3><h3> 我的故乡位于湘鄂边界长江中的一个椭圆形小岛上,四面环水。交通主要靠水路。行政上隶属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毗邻湖北省监利县。面积约20平方公里,岛上一年四季分明,绿树成荫,水土资源丰富。岛上居民约1万来人,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物产主要有水稻和棉花,副业以捕鱼为主,饲养六畜。我的先辈们就生活在这里。在童年的记忆中,祖辈们始终都是忙碌着,春耕夏种秋收冬修。春天播种育苗,夏天双抢打药除草,秋季收割,冬天栽油菜、修水渠、修防洪大堤。那时的冬天,乡亲们都是用最原始的肩挑人扛筑起防洪大堤。存在我记忆中的只有泥泞的道路、交通的滞后、物质的匮乏、勤劳善良的乡亲。我家所在的村子大部分属于刘、朱两大家族,朱刘两姓联姻也较多,说起来都属于自家人,所以出门都是亲戚。风俗多与湖北省监利县类似。父亲那时是公社船队的大夫,基本上在外跑船。我的童年,还有寒暑假也是经常在船上度过的,经常去南县、汨罗、长沙等地。五岁时来过长沙一个知青家里,印象就是现在的下河街一带。所以相对来说,比起儿时的玩伴,我的童年还算很幸福的,但物质的匮乏还是同样存在的。</h3><h3> 那时的年对于我们来说,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时间。因为我们有美食,平常饭菜只有素食,很少见到荤腥,甚至连鸡蛋都是留着卖钱。过年甚至还有新衣服。每年年底,家里都会准备年货,除了自家饲养的鸡鸭猪外,还会去湖北监利县朱河镇(记忆中那是很大的一个城市)去购置一些年货,添置一些过年的食材与物质。所以儿时的我们经常盼着过年。</h3><h3><br></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年三十</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 敬茶</b> 三十清早,就会有人来敲门了,这是家族里的新媳妇来给长辈们敬红茶了,实际上就是红糖水,然后还留点副食品之类的。长辈们都必须打发红包(那时也没有红包之说就是直接拿点钱)。这时的我们是最高兴的了,因为不仅可以喝到红糖水,还有副食品吃。</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 团圆饭</b> 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在自家大堂里放挂鞭炮。母亲就开始忙碌起来,简单吃点早餐,就开始准备团圆饭了。我们就开始写对联,在饭前一定要贴好。团圆饭要准备一大桌菜,鸡鸭鱼肉、还有丸子、尤其我们那边的胡藕,炖汤很香。一切准备就绪后,父亲会要求我洗手,开始在神龛上,大门边,锅灶旁等地方装香烛,说是敬祖宗、土地公公、灶神等。然后就开始关大门(意思是关财门),在堂屋里鸣放鞭炮(这挂鞭炮越大越响为最好)。这时全家人就可以吃团圆饭了,团圆饭是很丰盛的,都有十大碗,还有小香槟酒喝,一起热热闹闹过年了。父亲往往会说些话,相当于总结报告,总结今年,畅想来年。饭后开始收拾,尤其值得一提的扫地,不能往外扫,要从大门内往里扫,不能把财扫出去。那是经常每家每户喜欢比较,看谁家鞭炮响的早,就说明人家准备充分,来年一定有好收成。我们有时看别人家响起了鞭炮就老是催促母亲,所以我们那里的团圆饭时间大多都是在中午。</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h3> <h3><b> 祭奠祖宗</b> 记忆中,三十上午我经常准备香烛、祭奠祖宗的纸钱、柴油灯及纸质的围罩。纸钱都是我们自制的,用买回来的厚厚的一摞草纸裁成长方形块,然后用专门的打孔器打成铜钱样,用白纸分装包好,然后用毛笔在上面写下先人的名讳。所以那时候毛笔字写的好人是很令羡慕与尊敬的。准备好柴油灯,注意换灯芯,还要填满柴油,因为三十晚上有灯不能灭的规矩。傍晚时分,父亲总会带着我们兄弟姊妹们去爷爷奶奶坟上,用树枝固定好纸质的围罩,把柴油灯放在围罩中间并点亮,防止灯被风吹熄灭。装上香烛,鸣放鞭炮,众人一起作揖,然后离去,等初一接年后,再来拜年收灯。</h3><h3><b>守岁</b> 下午就开始洗澡,穿新衣服。那是每家堂屋里都会有围起一个的小火炕(相当于小火炉),上面会总会有几个钩子,挂着烧开水的壶,父亲总会把火烧得旺旺的。晚上那时还没有春节晚会,也没有电视机。我们都坐在火炉旁守岁扯谈,母亲在火炉上开始做卤菜以及准备来年餐桌上的美食(因为要从今年吃到明年,意味着年年有余,初一一般不开大灶台)。卤菜很香,味道很美,母亲一边做,我就一边吃。大约晚上九十点就陆续上床睡觉,准备初一的早起接年。</h3> <h3><b>初一</b></h3><h3><b> 接年</b> 初一大概凌晨4、5点,天还没亮,大人就开始喊起床了。全家都起来梳洗完毕后,准备接年物质。母亲一般都准备几个小碟子,每个碟子里都盛满不同的副食品。父亲拿条长凳摆在家门口,将装满副食品的碟子摆放在长凳上,还装杯酒,两边是香烛,在各个重要的位置(比如神龛、灶台等)都装好香烛后,全家人都到站在凳子后面,开始燃放鞭炮(一样要求越响越长越好)接年。众人作揖拜天拜地,父亲把酒洒在地上,依次把每个碟子里副食品捏点丢在地上,让天神土神们先享用,大家回屋分享副食品。然后给自己父母拜年,一般都会给点零用钱(现在的红包)。然后再逐家逐户去拜年。</h3><h3><b> 拜年</b> 拜年就是我们小孩的主要职责。初一主要是给家族长辈们拜年,要挨家挨户去拜年。每户都会打发点副食品、糖果之类,碰见条件差点也会打发自家做的糙米糕,我清楚记得我最不喜欢吃这种糙米糕了,但是我也会收着并谢谢。初一所有家族里拜年下来要2个多小时,所有刘姓小孩成群结队拜年的也挺好玩的。</h3><h3> 初二主要给舅舅拜年。有女朋友的就去岳母家拜年,有时我也会跟着哥哥去未来嫂子家去拜年。反正都是跟着吃喝,还能接点压岁钱,都是崭新的票子。</h3><h3><br></h3> <h3><b>遗憾</b></h3><h3> 然而, 1998年洪水肆虐故乡后,我的祖辈们响应政府号召,进行分散插队移民安置,故乡也不复存在,春节习俗已荡然无存。家中父母兄弟姐姐相继来到长沙打拼,且均在长沙安家定居。自大学毕业后留在长沙工作定居后,一直想回农村过个春节,找回故乡过年的感觉,无奈没有亲人在农村未曾实现。</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