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记之一

三碗不过冈

<h3>  一回到老家,朋友客气,当即叫了几个能出来的哥们一起吃饭,算是接风。可一共才喊来四个人。临近过年,能出来的人不多,因为家乡的风俗,从农历二十四小年开始,以后的每天都算过年,亲朋好友多的,年饭要从这天起一直吃到正月初十,安排的非常紧。因此,能出来的哥们都不易。</h3><div> 我朋友顺手拎了一瓶四特酒,这是国内有名的二线酒,在江西以喝四特为主。四特也成了我们这待客的标配。随后我们找了一家熟悉的风味馆子。过年期间,每家馆子店都人满为患,从高大上的宾馆酒店到路边的苍蝇馆子店莫不如此,都是需要预订的。好在我们来的早,找到一个包间,里面是一张十二个人坐的大转桌。桌子太大,坐太开让我们失去了亲密感。于是我们只坐一边,吃菜时只要稍微转动就能很方便地夹到菜。但面对桌子上一大片开阔地,我们仍然觉得有些奢侈。</div><div> </div> <h3>  上菜之前,照例先倒酒。于是大家异口同时地告饶,都说还是不喝酒好。这么多年来,朋友能有如此共识,这是第一次。话虽这么说,酒还是会倒上。虽然是妥协了,但大家都表明,只此一杯,不能多喝。</h3><div> 在等菜的空隙,大家聊起各地喝酒的风俗,纷纷谴责某些地方,专门给客人灌酒而自己少喝的不良风气。比如有的地方,以喝倒客人为欢,一桌不倒上两个,算请客失败;还有的地方客人喝三杯,主人陪一杯。更有甚者,先上来七杯酒,客人喝四杯,主人陪三杯。往往是什么菜都没上的情况下进行的。干喝,太考验客人的酒力了,同时也考验主人的劝酒水平。有时为了让别人多喝点酒,口水都说干了。但只要你接了杯子上了酒,往肚子里一倒,保证满座皆欢。一切不容易都值了。</div><div> </div><div> </div> <h3> 说话间,菜也陆续上桌,不知不觉一瓶酒就见底了。正当大家长舒口气,准备叫店家上饭时,我朋友不知从哪又拿来一瓶四特,和上一瓶一模一样的四特。像变戏法一样,不得不让人怀疑他是早有准备的。于是,当即受到我等三个人的强烈抵制。手舞足蹈地拒绝,头摇得跟拔浪鼓似的。但我朋友坚持,说客人难得回来一次,实属难得。于是另外二个哥们也就“勉强”同意再开一瓶。只是口称这回一定悠着点喝。</h3><h3> 为了安慰我们的情绪,我朋友又另外增加二个菜。这样,我们又对着空旷的桌子,一边天南地北地闲扯,一边不止时机地互相敬酒。</h3><div> </div> <h3> 事实上,我到最后都没想通,我朋友是怎么以一敌三的方式说服我们开第二瓶酒的?我们的拒绝中又包含着多少赞同的成分?<br></h3><div> 这场酒奠定了整个正月的基调:我们不在喝酒,就在去喝酒的路上。</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