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七岁那年,他是小村里的一名学生。知青老师因病未来上课,身为学习委员的他假传“圣旨”:“谢老师要我给大家上课!”于是,他有板有眼地给同学们上了一节数学课。那次经历,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一颗教师梦。</h3><h3><br></h3><div> 读师范学校的时候,他就有当教育家的想法。有一次,班上举办“我的梦想”主题班会。他就大胆地表露出自己的“野心”,当一个教育家,像苏霍姆林斯基,像叶圣陶。很多同学笑他自不量力。</div><div><br></div><div> 从此,他便走上了逐梦的漫漫长路。</div><h1><br><font color="#ed2308"> </font><font color="#b04fbb">扎根课堂,成就名师理想</font></h1><h1><br></h1><div> 18岁,他回到了自己的母校万村学校任教。因为坚信教师的梦想在课堂,他再一次躲进了书斋,钻研课堂教学,思考课堂创新。</div><div><br></div><div> 天道勤酬,多年的潜心钻研让他的课堂教学开始获得同行及学生的认可,特别是他坚持“滚动快速作文”,更是获得专家学者的高度赞扬。很多怕写作文的学生,到了他的手上,在30分钟内当堂就能写出六百字的作文。一个七年级的学生,在上过郑老师的作文课后写道:“初中,也许就代表着幸运吧!遇到了您,我们的郑老师;碰到了它,快乐的滚动快速作文。滚动快速作文课,一次次难忘的旅行,一部部精彩的电视剧。我愿这旅行没有终点,愿这电视剧没有大结局。那一幅幅场景,快乐、喜悦、感人,让我无从下笔,就让他永远留在心里吧!让我们静静地遐想吧,让我们聆听吧!”</div><div><br></div><div> 郑福良还经常受邀到外地进行讲座与交流。</div><div><br></div><div> 2012年,浙江丽水学院邀请郑福良在“浙江省成熟小学语文教师培训班”上作了《滚动作文体验式培训》的报告,把这次培训推向了高潮。他设计把培训的老师当作学生进行滚动快速作文流程培训,取名为体验式培训。</div><div><br></div><div> 课堂上学员过了一把学生瘾,起立、分组、选组长、写本组口号,开始就别开生面,大家兴奋不已,把成人学员带进了滚动快速作文的快乐之中!</div><div><br></div><div> 接着培训老师按滚动快速作文流程列纲、铺写、点评、反思等流程现场作文,个个认真写,人人争发言,声情并茂的作文赢得阵阵掌声,郑老师精到的点评让培训老师洋溢着甜美的微笑。</div><div><br></div><div> 伴随着名气越来越大,各种荣誉也接踵而至。全市骨干教师、全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全市语文首席学科带头人、再到全国中西部骨干教师。在成长的路上,郑福良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div><div><br></div><div> “教师的幸福就在课堂。因为你面对的不是一个个零件或一部部机器,而是和最有活力和潜力的生命在一起;因为你要做的事都是日日常新的事情,不像工人做产品医生做手术,熟悉了,不看到就能做。但要想做一个让学生迷恋你课堂的教师,不简单!”郑福良如此诠释他的课堂教学。</div><div><br></div><h1> <font color="#b04fbb">走出大山,绽放专家梦想</font></h1><div><br></div><div> 郑福良家有个书房,小巧别致,贴墙的书架,木制的沙发,一台电脑,简朴而雅致。可是,这里可以让灵魂宁静,让心灵脱去浮躁。<br></div><div>他有一本特殊的笔记本,纸张有些泛黄。扉页上用钢笔手抄了温家宝总理的一首诗《仰望星空》。扉页背面是他的自题:“我看见了满天的繁星,可我无法接近。”后面一页一页都是语文专家、大师们的题字或签名。最早的是1997年陈仲樑签的,有苏立康、余映潮、李镇西……这么多年来,他四处游学,向当今名师、专家学艺,以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姿态一心向学。</div><div><br></div><div> 2009年2月,郑福良参加了由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主办,江西师范大学承办的“中西部骨干教师培训班”,培训班班主任邹花香教授发现他在作文教学方面有独到见解和做法,于是就请他作了《滚动快速作文》的讲座,受到学员的好评。从此他的研究生涯开始了不断的攀升。</div><div>2010年,受江西师大文学院邹花香教授的邀请,在“国培计划——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培训班上作《作文新突破》的讲座。</div><div> ……</div><div> 几年来,他带着他的“滚动快速作文教学组织法”南下浙江,西入四川,北至甘肃、内蒙,东到山东……走到了哪里,他就把自己的教研成果播撒到哪里。</div><div><br></div><div> 回到梦开始的地方,郑老师有了更多理性的思考。教育家不是推出来的,教育家是做出来的!要想成“家”,自己必须去“做”,智慧去“做”,创造地去“做”,坚持着去“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做”。</div><div><br></div><div> 谈及未来,郑老师说的很含蓄:“脚踏实地,走一步,再走一步!”(记者占淑英)</div> <h3> 发布日期:2014-9-4 9:08:31<br></h3><div> 来源:中国铜都德兴网,记者:占淑英</div><div> 转发请注明出http://www.zgdx.gov.cn</div><div> 美篇制作:易卫军</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