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老家的味道

月白风清

<h3>汉中市历史悠久,是汉家的发祥地。自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首置汉中郡,为秦36郡之一,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公元前206年,汉王刘邦以汉中为发祥地,筑坛拜韩信为大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逐鹿中原 ,平定三秦,统一天下,成就了汉室天下四百多年,自此,汉朝、汉人、汉族、汉语、汉文化等称谓就一脉相承至今。</h3><h3> 汉中文化久远,流传下来很多名小吃,比如浆水面、核桃馍、菜豆腐等。其中,汉中面皮是&quot;汉中风味小吃四绝&quot;之首,2010年,根据《汉中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汉中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quot;汉中面皮&quot;列入汉中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h3><h3>。</h3> <h3>汉中米豆腐之一,润滑鲜嫩、酸辣可口。它用大米淘洗浸泡后加水磨成米浆,然后加碱熬制,冷却形成块状&quot;豆腐&quot;即成。</h3> <h3>汉中猪血豆腐干--有名的黑暗料理,相传始于明代晚期,快400岁了。外观虽不好看,却好吃,是中华豆腐干家族中的特有品种,它不仅是民间食品,历史上还是供皇帝食用的贡品。</h3> <h3>红艳艳的血豆腐干--是用刚杀猪时取的新鲜猪血,加上自制的豆腐和猪瘦肉混合,加上调料搓成团,再上炕烘制而成。</h3> <h3>舌尖上的美食之--汉中锅贴 实际上是一种&quot;花卷&quot;。除了面以外,里面仅有一点点由"盐、花椒、肉末"组成的内馅。汉中锅贴又称锅边油花子,因为在制作过程中它是紧贴着锅边的。</h3><h3><br /></h3><h3><br /></h3> <h3>锅贴的来历--据说,隋末时,兵荒马乱,打仗的士兵很难吃上热饭。有一天,做饭的士兵将锅烧热准备煮面,这时突然传来战斗的号角声,厨子慌乱之下将未拉长的面条扔进锅里,等他开锅后才发现锅里根本没加水,面条全贴在了锅边上,上面还是软的,下面已镀上了一层金黄色。这时大家也顾不了那么多,拿出来一吃,上软下脆,很是爽口。这种面食流传至今,便演化成了今天的锅贴。后来人们在制作锅贴的工艺上进行了更新,又添加了许多佐料,经过水蒸油煎,不仅保留了锅贴松软酥脆的口感,吃起来还油滋滋的,让人回味无穷。</h3><h3><br /></h3><h3><br /></h3> <h3>锅贴的制作方法比较独特。将发好的面擀成面饼,里面抹上油、盐、花椒粉等佐料,再卷成一个个长卷,排放进大锅里面。锅内放进少许猪油和清油,在锅的尖底处倒扣一个有着很多小孔的&quot;盆&quot;。由于锅沿是倾斜的,卷子在重力作用下就不断向下集中,等熟了之后,下面也被煎成了金黄色。</h3> <h3>槟豆凉粉--是汉中著名的传统小吃,当地人夏天吃凉粉消暑解渴,冬天则爱吃热凉粉,称热打铁。热凉粉的调料与凉粉调料迥然不同。事先要配制,熬好调料汤,把大香、花椒、胡椒等加水煮沸,再加入油盐和少量干粉,熬成稀糊。食用时不用盐、酱、醋,只要在热凉粉碗里浇上红油辣椒和调料汤就行了。味香色佳,经济实惠,冬日之晨吃一碗,顿神志清爽,一身轻松,余味无穷。</h3> <h3>浆水拌汤是一道由面粉等食材制成的美食,以清淡为主。槟豆凉粉+浆水拌汤是标配</h3> <h3>年三十清早,街上老面馍馍店自觉地排上长队,热气腾腾的馍馍一出锅,大家都期盼着能够买上一大袋子,实在惹人眼馋!</h3> <h3>肉夹馍是陕西著名小吃。2016年1月,入选陕西省第5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英文名:Chinese hamburger(中国汉堡)</h3><h3>肉夹馍,实际是两种食物的绝妙组合:腊汁肉,白吉馍。肉夹馍合腊汁肉、白吉馍为一体,互为烘托,将各自滋味发挥到极致。馍香肉酥,肥而不腻,回味无穷。</h3> <h3>白吉馍源自咸阳。是用上好面粉揉制后做成饼形,置铁铛板上略烤成型,放入炉膛侧立,上下隔着铁铛板的炭火烘烤,稍顷翻面,双面松脆微黄即可。外脆里嫩是难得的境界。上品白吉馍揉制充分,火候恰到好处。制好的白吉馍形似&quot;铁圈虎背菊花心&quot;,皮薄松脆,内心软绵。可单独食用,配腊汁肉同食味道更佳。</h3> <h3>腊汁肉历史悠久,闻名中国,配上白吉馍,有着中式汉堡的美誉,扬名中外,深受人们喜爱。腊汁肉夹馍由三十多种调料精心配制而成,由于选料精细,火功到家,加上使用陈年老汤,因此所制的腊汁肉与众不同,具有色泽红润,气味芬芳,肉质软糯,糜而不烂,浓郁醇香,独特风味。</h3> <h3>陕西手工擀面</h3> <h3>核桃馍是陕西宁强著名的传统小吃,此馍小如瓷盏,色城隍,味浓郁,入口香酥,食后每一回味,便觉余香自舌本间生。自古北上西安,南下四川的旅客,慕其名者都要买上几封,或馈赠亲友或自家品尝,以增添生活中的佳趣。</h3> <h3>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攻破津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逃到西安避难,地方官为了讨好,曾将此核桃馍进陈御用。虽然人们没听说那时的县太爷捞到什么赏赐,但此事一经传扬开来,这馍在群众中却从此身价百倍,一直为人们所艳称。</h3> <h3>陕西八大怪之--&quot;锅盔当锅盖&quot; 相传唐代修乾陵时,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过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受到惩罚。于是,便有士兵在焦急之中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饼。</h3> <h3>香酥肉饼</h3> <h3>&quot;白菜粉条水煎包&quot;据说和汉高祖刘邦有关系。</h3><h3><br /></h3><h3><br /></h3> <h3>相传两千多年前,刘邦与其母被秦兵追杀,逃至丰县东城时已是黄昏时分。当时母子二人又饥又渴,恰好遇到一家包子铺正欲收幌关门,其母便向店主讨食。店主见二人可怜,就把烧汤剩下的粉丝剁细,再加入调料做成包子,随后又把包子放入平底锅中煎熟,并且用豆面、小米面混在一起熬成粥,供母子二人食用。刘邦与母亲食后顿觉精神备爽,并得以顺利逃至沛县,免遭劫难。后来刘邦登基做了皇帝,其母却然念念不忘那顿救命饭。于是,刘邦特意从家乡请来了当年丰县开包子铺的那一家人,将他们迁至长安新丰宫,圆了其母想吃水煎包与面粥的心愿。</h3> <h3>  汉阴炕炕馍,是一种上面粘满芝麻核桃和花生的圆形或长方形的烙饼。有圆炕炕和长炕炕,由于采用天然木炭置于特制瓦片上焙炕而成,故名炕炕馍。</h3> <h3>&nbsp; 相传,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成就霸业,张良(字子房)担任军师为刘邦谋事,是西汉朝廷极为关键的名臣,被誉为&quot;汉初三杰&quot;之一。<br /></h3><h3>&nbsp;&nbsp;&nbsp; 张良晚年多病,便在留坝县紫柏山隐居,&quot;辟谷、道引&quot;修炼。 &quot;辟谷&quot;又叫&quot;不食谷&quot;,而只吃瓜果蔬菜之类。张良在&quot;辟谷&quot;初期,由于不食&quot;五谷&quot;,身体不见好转,反而卧病在床。当地百姓得知消息,纷纷带着当地人们食用的&quot;炕炕馍&quot;前来探望张留侯。食用炕炕馍后,张良体力较前有了好转。从此,张良虽然&quot;辟谷&quot;但唯独不辟炕炕馍,每日练气功来保养,身体逐渐康复,还到全国云游四方。随着张良的云游,&quot;炕炕馍&quot;也跟着名声远扬,流传至今。</h3> <h3>汉中面皮,是陕西南部汉中地区著名特色小吃。相传始于秦汉,一般是把大米浸泡后磨成米浆,上笼蒸成薄皮儿,趁热抹上菜籽油,切成条状,依个人口味调入油辣子、味精、精盐、醋、酱油、蒜泥水等佐料,拌匀即可食用。</h3> <h3><br /></h3><h3>&quot;汉中面皮&quot;与秦始皇和汉高祖刘邦的故事。</h3><h3>据传汉中面皮起源于公元前231前213年的秦始皇鼎盛时期。《长安县志》和《留坝县志》描述汉中面皮的起源有这段文字:秦始皇在位时,汉中当地有稻田十万亩,但有一年久旱不雨,稻田干枯,打下的稻谷尽是稻秕,碾出的大米质量太差,无法向皇帝纳贡。当时有位姓朱的农民,他将打下的新大米碾成很细的粉末(当地人称为&quot;米面面&quot;),又过筛罗后,再用水调成糊状,然后倾倒在甑子上蒸熟切成条状,名为面皮子,大家尝后个个称奇。他带着面皮子和纳贡的人来到秦镇,将面皮献给秦始皇,皇帝吃了面皮美味可口,倍加赞赏,并令今后汉中地区的贡物只能献大米制成的面皮。</h3><h3> 又有一传说,刘邦在汉中称王,命萧何修筑山河堰,粮食连年丰收。农民为改善生活,把米粉(当地人称为&quot;米面面&quot;)加水调稀,蒸成薄皮,切条凉拌而食,味道很美。一日,刘邦微服出访,进入百姓之家,好客的农民便以凉拌蒸饼丝条招待。刘邦边吃边称赞,此&quot;面皮&quot;遂逐渐传播开去。</h3><h3><br /></h3> <h3>面皮+菜豆腐,这种搭配是当地早餐主角。也常与花生稀饭、浆水拌汤、锅贴、核桃馍,茶叶蛋,菜豆腐汤等搭配同食。</h3> <h3>汉中地区过年十分热闹,家家户户都煮好腊肉或者腊汁肉,年三十天,宾客盈门,桌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特色美食,实在令人垂涎欲滴呀!</h3> <h3>汉中血豆腐</h3> <h3>红烧土公鸡</h3> <h3>柴火烘制豆腐干</h3> <h3>炸&quot;麻食&quot; 贾平凹先生在《陕西小吃小识录》称作&quot;圪咜&quot;(陕北语)。关中人称作麻食、猫耳朵。现在,绝大多数都以白面为主要原料。掐指蛋大面团在净草帽上搓之为精吃,切厚块以手揉搓为懒吃。</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