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老家过大年

老惑

<h3>2016年底,地处深山的家乡栾庄通了高速,回家的时间由2:30小时缩为40分。回家的路顺了,过年回家的心更迫切了。</h3> <h3>斗大的灯笼在村口迎接回家过年的游子</h3> <h3>喜鹊也在枝头欢叫</h3> <h3>还未进家,家中房顶上迎风飘动的五色彩旗,大门口火红的福字,已在招手了。</h3> <h3>进入家门,石榴树上红色的灯笼,一幅幅由本地曾担任多年校长的我的姐夫李路深先生书写的隶书春联已把个石屋石墙石头地面的石头小四合院装点的红红火火,喜气盈盈。</h3> <h3>过年了,老祖宗要请回家中供奉。</h3> <h3>给老祖宗上个香,不管走到哪里不能忘根。城里回来的孩子正在补这一课。不磕头了,面对老祖宗鞠个躬。</h3> <h3>晚辈给长辈拜年是要磕头的。磕头暂免了,红包是不能免的。</h3> <h3><font color="#010101">醇厚的家乡油炸糕、年糕的味道从厨房溢出来!</font></h3> <h3>满桌的酒菜端上来。这已不是四十年前的山乡了,乡味中更多地加进了现时的美味。</h3> <h3>全家人欢欢喜喜团聚的时刻,总有在后台忙碌的身影。几十年前是婆婆在张罗,在忙碌,现在是婆婆的儿媳我们的妯娌及妯娌在外工作的儿媳们。爱心、孝心、奉献心,就这样在一年年的春节中得以传承。</h3> <h3>维系全家亲情的二位老人早已走了。一条维系亲情的红绳还系在弟兄们心里,平时各忙各的,过年了,一条红绳又把四大家牵在了一起。</h3> <h3>四十年前的小弟兄们,转眼都鬓发苍苍了。举起杯,平日的牵掛都成了杯中的祝福。</h3> <h3>一代一代的新人在成长。远在外地上学的孩子回来了,上班的终于放假了,哪个家长不倚门翘首期盼着一年一度的这一天!</h3> <h3>老的少的坐在一起,家里的事,亲戚的事,朋友的事,外边的事,不是光为了享受美味,一家人团聚在一起,互道衷肠,还要互通信息。</h3> <h3>数年不回来过年了,吃过午饭到街里走走。这是栾庄的“王府井大街”。路面上过去规则不一的已被踩光了的石头不见了,换之洋灰铺地,虽然好走了,但上百年小村的风貌被淹没在了洋灰缝里,世世代代乡味变了味道。</h3><h3> 街里没有了往年互相串门拜年的乡亲。只见到了街头大门口一位老人带着孩子。</h3> <h3>空心村在这里也不例外。这是地处冀晋交界的百十来户、四百多口人的村庄,民风淳朴,崇文崇德。从这里先后走出了一位省长,一位厅官,一名处级干部,5位博士生,还有医学专家、一名研究生,全国名牌大生4名,大中专毕业生70多名。现在外求职打工的人数几乎超过了留守的村里人。</h3><h3> 人们从山里走向山外,奔波打拼,在外成家立业。有的老人跟孩子出去过年。家乡,成了一些人留在心里的记忆。能回来过年的大大减少,往日热闹的街道如今不免有些落寞</h3> <h3>街道好安静,只有两个孩子牵着一条小狗走來。</h3> <h3>村中的这口公用水窖还在。</h3><h3>这是个出了名的干早缺水的山庄。祖祖辈辈靠吃水窖中储存的雨水而生存。因此姑娘找婆家首先看家中有无水窖。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靠本村在外当过省长的赵修先生的呼吁协调周旋,该村结束了吃雨水雪水的历史,家家户户吃上了甘甜的泉水。</h3><h3>吃水不忘打井人。希望让这个水窖永存,能做个见证。</h3> <h3>碾子、磨子磨面已成历史,它们是村里的文物,理应得到珍护。</h3> <h3>村里不少人已用上了煤气炉、电磁炉,但也有人继续用柴火做饭烧炕。</h3> <h3>村里堆积了那么多干柴。</h3> <h3>储存柴火不一定是为了用,它只是乡亲的亲结,毕竟柴火陪伴了多少代靠它取暖做饭的人。</h3> <h3>像挨过饿的人储存粮食,从困难年代走过来的人存钱一样,存点东西,备而不用,才是长远之计,心里才感到踏实。寅吃卯粮,是败家子的作风。</h3> <h3><font color="#010101">它们还像当年一样,列队等侯着主人的使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里的民居和陕北的土窑洞不同,这里石头多,就地取材方便。用石头砌成冬暖夏凉的窑洞,这种窑洞结实,美观,祖辈传袭至今。 门前原来袓辈盛粮的大瓮已成历史,被弃在旮里旯拉。如能‘沿街扣起来,转换为景观岂不更好!它们毕竟是百姓曾经的生活用具,一年年陪伴过我们!</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里的窑洞曾是大队部的窑洞。八十年代初黑白电视刚实行时,其中一间窑洞放着一台黑白不清的电视,全村人挤在这里看模糊不清的春晚-。如今电视换了一代又一代。一块块石头垒砌起来的窑洞因为主人走了,有的也被闲置起来,真有点可惜。交通发达了,从村里进市4O分钟,等于桥东到桥西的时间,如果被买不起房子的城里人租用岂不物尽其用,两全其美!</font></h3> <h3>现在民居更进一步了,门前的石雕与石头窑洞相映成景。</h3> <h3>喜鹊登梅、梅鹤同春等石雕图案,为别具特色的民居增添了文化气息,增添了喜气和吉祥。</h3> <h3>精美的石雕文化处处可见</h3> <h3>村里贴春联是祖祖辈辈过年的风俗,过去再穷贴对联不能免,现在更是如此。</h3> <h3>红联配着红灯笼,处处洋溢着吉祥和喜庆。</h3> <h3><font color="#010101">与别处不同的是,这里的对联大都是自编自写。</font></h3> <h3>千万别小看了这穷乡僻壤,这里有两把刷子的大有人在。</h3> <h3>这里村民信基督教的不少,从春联中可看出主人的信仰。</h3> <h3>春节回家,不能不去望友。赵明生家是多年的世交。门前修竹,院中拱门,室内书画。这是高官之家,也是文化之家。好几年的春节有德国英国老外们来拜访</h3> <h3>赵明生的大伯曾任过湖北省委副书记、吉林省省长;其父亲任教师,爱好书法,生前为乡亲赠送条幅无数;赵明生书画无师自通,隶书、工笔画不亚于专业人士,而且是井陉县出名的陶画、制陶的专家。</h3> <h3>细看墙上掛的陈旧的照片中,有赵明生的大伯与邓小平等政要的合影。</h3> <h3>每年春节回来,总要来这里感受浓郁的文化气氛。往年是赵明生的父亲80多岁的赵克勤叔叔给我赠送他书写的楷书条幅。老叔走了,今年又是赵明生兄为我赠送墨宝。</h3> <h3>1976年,赵明生兄将他自画自做的细瓷茶具作为结婚礼物赠送,今天赵兄又将其2018年刚画出的2幅牡丹相送。有朋如此,一生荣幸。</h3> <h3>就要返程了,再看一眼2016年719特大洪水肆虐过的河道。</h3> <h3>这里又恢复成了村里人的菜园。</h3> <h3>我们在洪水冲毁后从仙台山一步步艰难走出来的石滩,不久就变成了宽敞平坦的公路。</h3> <h3>村口还矗立着习近平总书记的画像</h3> <h3>幸福生活是干出来的。家乡人的生活在一代代人的苦干中一步步改变!祝愿乡村越变越美,愿乡亲们的生活步步提高!</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