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红萝卜,咪咪甜。看到,看到要过年。出生在50、60年代的人都是听着这首川西民瑶长大的。年年都过年,每年盼过年。过年放火爆,吃汤圆,穿新衣,大人发压岁钱。这些都是儿时的梦想。今年过年,和家人在腊月二十七就来到了崇州街子古镇过年。</h1><h1> 大年初一,早餐吃汤圆,牌子是思念牌的。望着碗里热气腾腾的汤圆,脑海里浮想起儿时过年的场景。想起了小时候母亲做的汤圆。香甜、糯、软入口即化。一晃时间已过去这么多年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汤园的画面,还深深地印在脑海里,留下了永远不可忘却的留念。</h1><h1> 小时候我的家住在位于一环路边的铁路新村,铁路新村共有35幢三层红砖地板屋。修建于50年代末的铁路新村房屋在成都市还是挺不错的小区。配套有子弟校,供应站,澡堂,餐馆(三八食堂)生活很方便。铁路新村围墙外是一条小河沟。水清澈见底。沟右面是苗圃。种植各品种花草及奇珍异木。左边是农村,金牛区的前进大队。铁二局的牛奶场都在前进大队地界里。前进大队大片大片菜地种植了很多供应城市的蔬菜,林盘地里.住着三五家农家,大队所在地有一个代销店,俗称(堡堡店)。有一些日用商品供应当地农村人需要。</h1><h1> 过年吃汤圆都需要把买回来的糯米加工成糯米粉,住在铁路新村的人家都上前进大队租用农户的石磨来完成。从我有了记忆后每年到了年关时都去前进大队加工糯米粉。母亲每次买回糯米后,再掺和一点大米,在水里浸泡两天,用桶装上泡好的糯米就和母亲一起去前进大队农户家租用石磨加工糯米粉。从铁路新村17栋和铁二院宿舍之间一条路通往前进大队。顺着这条路往前走沿着铁路新村围墙就出去了(现在这条路命名为沙州街),出了围墙就上了前进大队的机耕道。路的两边田间种满了各类蔬菜,一片一片的林盘地。在袅袅升起的炊烟处有几户农舍。林盘中一户农家院子有一条橙上面支起的是一付石磨,有十几户人在排队等着推汤圆粉。我们排在别人后面等待。每次去大概都需花费半天时间。石磨下面放一口大铁锅,磨好的糯米浆就流入铁锅里。轮到我们磨时,母亲推,我放料,随着石磨缓缓旋转,嗄吱嗄吱地发出声音。乳白色糯米浆伴着我们的念想从石磨上下缝隙徐徐而下,流向出口,入铁锅,我邦着母亲将锅里浆舀进事先准备好的布口袋。磨完后每次还用清水洗一下磨盘里的残浆一起装进布袋。当年物质匮乏,一点一滴都要拾起。我和母亲抬着磨好的糯米浆沿着来的机耕路一高一矮往回走,虽然累,心里暖洋洋的。到家后用绳子将布袋吊在方桌下面换子上。滴达、滴达。经过一晚上滴水,将粉拿出来掰成一小块,小块放在簸箕里太阳下晒干,过年期间遇上天气不好,糯米粉就会发红,包出来的汤圆还会发酸,汤圆心子都是自家做的。那时年龄小,就帮母亲剝花生,捶核桃。将花生米、核桃仁放进石兑窝里,一上一下将其捣碎,母亲炼一点猪油,放入红糖。混合在一起,我家的汤圆心子就做好了,其香无比,那个香味是现在市场所买的汤圆心子无法比的。大年初一,母亲早早起床,搓好了糯米粉就开始包汤圆,我和弟弟就在旁边观看,一个,两个一会就包了一盆,母亲包的汤圆个头大小均匀,放在盆里真好看。包在最后母亲将一枚一分的硬币包进汤圆里,看谁的运气好,吃到这个汤圆。寓意来年有钱花,新年有福气。父亲负责煮汤圆,一会的时间,香甜可口的汤圆就放在我们面前。咬上一口,香气四溢。吃在嘴里,甜在心里。妈妈的味道,儿时的年味,至今还回味无穷,久久不能忘记。</h1><h1> 那个年月,那个年龄,一切都是单纯和美好,虽然贫寒清苦,却处处洋溢着童趣的快乐。那时候过年简简单单,平平凡凡,一家人其乐融融,浓浓的年味, 现在过年再也看不见有人排队推汤圆,晒糯米粉,做汤圆心子了。生活的便捷,各大卖场,超市都已开在家门口,什么品牌汤圆都有售卖,想吃买上一袋丢进锅里煮好就吃。不象过去的年代,人们盼过年,过年才有汤圆吃。我总觉得还是儿时的汤圆好吃,今生今世再也吃不上我母亲做的汤圆了,留下的只能是深深地回忆。</h1><h1> 回不去的是过去,抹不去的是记忆。一年又一年,嗟坨的岁月,象那陈年的老酒,闻到香醇,喝下陶醉。一暮一暮留下的是那么美好的回忆。 </h1><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