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br>风吹着杨柳嘛唰啦啦啦啦啦<br>小河里水流这哗啦啦啦啦啦<br>谁家的媳妇她走得忙又忙呀<br>原来她要回娘家<br>身穿大红袄,头戴一枝花<br>胭脂和香粉她的脸上擦<br>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br>身上还背着一个胖娃娃呀<br>咿呀咿得儿喂<br>一片乌云来,一阵风儿刮<br>眼看着山边就要把雨下<br>躲又没处躲,藏又没处藏<br>豆大的雨点往她身上打呀<br>咿呀咿得儿喂<br>淋湿了大红袄,吹落了一枝花<br>胭脂和花粉变成红泥巴<br>飞了那只鸡,跑了那只鸭<br>吓坏了背后的小娃娃呀<br>咿呀咿得儿喂<br>哎呀 我怎么去见我的妈……<br><br></h5><div><br></div> <h5><br><h5> 《回娘家》原名为“小媳妇回娘家”,是邓丽君在1982年首次演唱,其MTV由邓丽君本人和香港著名无线怪才艺人许冠英参与演出拍摄,选自专辑《初次尝到寂寞》。作曲是台湾著名音乐人,翁清溪,笔名汤尼,他也是《月亮代表我的心》《小城故事》的作曲者,那时刚刚改革开放不久,当时中国大陆地区是听不到邓丽君的歌曲的。一次偶然的机会,朱明瑛发现了这首动听的曲子,为了能让更多的人听到这首动听的歌,朱明瑛在1984年春晚报批节目的时候,“偷偷”做了手脚,在原作者一栏将原本出生在台湾的邓丽君,改成了她的祖籍河北邯郸,并因此将此曲报为“河北民歌”,曲名改为“回娘家”。正是这样,朱明瑛在那个特殊的时期,用勇气和智慧,将一首好歌唱响了千家万户。</h5></h5><h5><br></h5><h5><br></h5><h3><br></h3> <h5><br> 回娘家,在中国北方又称走娘家。是一种很有特色的中国岁时风俗。每年正月初二、初三,中国各地同胞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 <br></h5><h3><br></h3> <h5><br> 作为一种古老的中国民俗文化,新娘出嫁三天便回门,称为“归宁”、“三朝回门”、“头转客”,含有“成家不忘娘”之意。而新女婿去拜见岳父母,则有向他们表示“感恩戴德”之意,藉以增厚姻亲之谊。<br></h5><h3><br></h3> <h5><br> 初二日,山西大多数地区开始走亲戚。晋北和晋中多在初二回娘家,晋南多在初三。民谚有“正月初二路上看,尽是小生和小旦”,这正同如今正月初二上午满街巷携夫牵儿回娘家的城乡景观相映成趣。<br></h5><h3><br></h3> <h5><br> 大同一带则有正月初一接待女婿的习俗。晋南的新绛,初二是娘家去看望出嫁的闺女的日子,去时抬着食箩,担上食盒。一箩油食,一箩馍,礼品很重,尤其第一年,花样齐全,相当排场,一般是让外人欣赏、赞扬的。婆家取礼极轻,如果没有公婆就不取油饼,有则取。油饼表示敬老。回礼一般也是回馍,故有民谚道“河东人情薄,总是馍换馍”。<br></h5><h3><br></h3> <h5><br> 山西万荣农村视初二为鬼节,民国《万荣县志》载:“二日,新丧之家,亲戚咸来烧纸,女家特送锞串悬门首,邻里皆送锞纸,名曰‘首节’。”有的人家因不忍搅扰对新丧亲人的思念之情而停止拜年:“二日午前,新丧家门前插纸幡,曰‘过二节’。乡党俱送纸锞,己制止。是日,不拜节。”今万荣县人初二仍不出门拜节而在家祭祀。<br></h5><h3><br></h3> <h5><br> 晋中祁县也有出嫁女子初二祭去世父母之习,故不能在这天回娘家拜年。初三是看舅的日子,甥男甥女或单独去,或和父母一同去舅家看望姥姥和舅父母。<br></h5><h3><br></h3> <h5><br> 晋南的新绛,初二是娘家去看望出嫁的闺女的日子,去时抬着食箩,担上食盒。一箩油食,一箩馍,礼品很重,尤其第一年,花样齐全,相当排场,一般是让外人欣赏、赞扬的。婆家取礼极轻,如果没有公婆就不取油饼,有则取。油饼表示敬老。回礼一般也是回馍,故有民谚道“河东人情薄,总是馍换馍”。 <br></h5><div><br></div> <h5><br> 回家时要携带礼品,名为带手或伴手。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br></h5><div><br></div> <h5><br> 这一天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探访乃至小住。因为女儿在出嫁后,在婆家要操持家务,伺候公婆,还有应付各种妯娌、姑嫂关系,甚是辛苦,所以娘家会赶在节庆时接女儿回家来住几天,名为探亲,实则休息。却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姑娘对乡亲的切切的思念。<br></h5><div><br></div> <h5><br>回娘家之两轮车<br>说起两轮车,从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到摩托车,两轮的交通工具至今也是较为普遍且传统的交通方式。作为一种舶来品,自行车一度成为回娘家之路的主要交通方式。时至今日,仍有许多人坚持低碳环保的交通方式,骑自行车或电动车踏上回娘家的路。在农村,路途稍远的,便选择骑着烧油的摩托车回娘家。<br></h5><div><br></div> <h5><br>回娘家之骑着毛驴<br>在以毛驴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年代,骑着毛驴回娘家当时也是十分盛行。清晨起来,夫君先把毛驴喂饱,刷洗干净,在毛驴身上铺上一块干净的大红被面,出嫁的姑娘穿上结婚时娘家陪嫁的花棉袄,带上给娘家准备的礼品起程。男人牵,女人骑,夫妻赶着毛驴回娘家。 回娘家之独轮车<br>独轮车俗称“鸡公车”、“二把手” “土车子”,发明时间及发明人不详。听老人讲起,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许多姑娘结婚后回娘家时,便以独轮车为主要交通工具。丈夫推着车子,妻子坐在上面,两人双双回到娘家。<br></h5><div><br></div> <h5> <br> 中国人最亲密的是血缘关系,姑爷有“半子之劳”,俗话说“一个姑爷半个儿”。大年初二,姑爷精神抖擞,穿戴一新,带上丰厚的礼物去看望岳父岳母,正是一年一度作为“半个儿”见“亲娘”的机会,以慰问“二老”。有的地方称新女婿为“娇客”。对于“娇客”拜年,岳父母家无不盛情款待,希望女婿平时要好好关照爱护自己的女儿。<br> 大年初二回娘家的习俗,给出嫁的女儿提供了一个聚会的机会,让许久未见的姊妹们得以叙叙旧、话话家常。这一天,老少团圆,旧时有的人家也会选择这一天拍一张“全家福”照片。<br><br><br> </h5> <h5><br>回娘家之步行<br>曾经,在那没有自行车,没有摩托车,也没有公共汽车的日子,步行是回娘家的主要交通方式。如今来看,即便步行成为时下比较流行的健身方式,但步行回娘家的人们已经寥寥无几。<br></h5><div><br></div> <h5><br> 正月初一回娘家。因为女不祭灶,所以祭灶日亦不叫闺女回娘家。正月初一是一年之始,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嫁到夫家便是夫家的人了。大年伊始,阖家团圆,自然不便回娘家去。正月十五也是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日,恐媳妇回娘家举家不团圆。所以一般都是正月初二回娘家,正月十六回娘家。以便照顾到婚姻双方的团圆喜庆。<br></h5><h3><br></h3> <h5><br>其实另一首《回娘家》我很早就听过的……<br>陈蝶衣(笔名梁佩琼)词,姚敏(笔名梅翁)曲<br>背起了小娃娃呀回呀嘛回娘家<br>娘家嘛远在山呀嘛山脚下<br>又养鸡呀又养鸭呀还把我扶养大呀<br>姑娘到了十七八呀姑娘就出嫁<br>嫁了嘛一年整呀生下了嘛小娃娃<br>娃娃的长相像呀嘛像我的他<br>眉毛长呀眼睛大呀配上个小嘴巴呀<br>外婆一见娃娃到呀总是笑哈哈<br>回呀嘛回娘家呀身背着小娃娃<br>没有那车辆也没有驴和马<br>只能够呀走回家走的我腿也麻呀<br>只怕回到娘家门呀外婆不在家<br></h5><div><br></div> <h5><br>归宁诗<br>归宁初下七香车,欲向娘前说婿家。<br>未肯轻呼郎小字,赧颜低唤一声他。<br>今天,是大年初二<br>是出嫁女子回娘家的日子<br>古时称归宁<br>这一天夫婿要同行<br>所以俗称迎婿日<br>按传统礼俗的说法<br>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br>读读古代女才子的诗词<br>就可知出嫁女子回娘家有多么不容易<br>如梦令 小词代柬,约妹归宁<br>(清·陈珍瑶)<br>莫为离情消瘦。转瞬红闺携手。屈指近元宵,姊妹团圞如旧。知否。知否。恰好月圆时候。<br>孤雁儿 送大姊归宁<br>(清·陆茜)<br>那年人送春光去。曾几度、牵愁绪。今年春又送人归,肠断东风不语。莺吟燕舞,红飞绿倦,甚计相留住。 重帘依旧声声处。人去也、春无主。年年南浦唱骊歌,极目吴江云树。三篙初涨,一痕倩影,魂梦随君渡。<br></h5><div><br></div> <h5><br> 老百姓的家,就是真实的平淡。正像是应了那句话:平平淡淡才是真。年年都有个正月初二的回娘家的日子……<br></h5><h3><br></h3> <h5> </h5><h5><h5> 原创于2018年正月初二(图文网络)</h5><h5> <br> 李蘇霞<br> 📬 QQ:782272488<br> 📠 13835118068<br></h5></h5><h5><h5><br></h5><h5><br></h5><h5> 编辑:整理</h5></h5><h5><h5><br></h5><h5><br></h5></h5><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