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我们那个村叫王桥村,应该跟这座桥是分不开的。小时候,这座桥是乡亲们上曹甸街、走亲访友的必经之路,桥的位置地处绿草荡的上游,荡里的河水很大很急,这座桥经历太多的雨水冲击,现在这座桥要改造了,即将完成它的历史使命。不远处一座崭新的大桥即将竣工,但波澜不惊的老桥,仍坚守最后的岗位。</h3> <h3>我的老家在绿草荡的北边,外婆家在绿草荡的南边,小时候走亲戚只能依赖水路,坐荡里的渡船到对岸去要半天时间,现在居然在绿草荡上架起了一座大桥,成了264省道的一部分,骑电动车从桥这边到对面去,只有几分钟的时间,这怕是祖祖辈辈都没有想到的事情吧。</h3> <h3>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个‘’家‘’应该是父母住的老家。如今,外地打工的基本都在城里或外地买房,过年的时候,在老家贴过春联后就将父母接走了,空留猫狗在家。</h3> <h3>人在外打拼,不回家过年的越来越多。门口长满了杂草,但无论如何春联还是要贴的,不能自己贴那就只好委托在老家的亲戚代劳了。</h3> <h3>春联是好多年未贴了,尽管邻居家老宅已经墙倒屋塌也要保留,就等拆迁补偿了,那三颗水杉树是老家和邻居家的分界树,左右两家的地盘划分的清清楚楚。自己的退路,不能轻易说放弃。</h3> <h3><font color="#010101">天南地北的闯荡,有的都成了腰缠万贯的大老板了,在南京、上海都安了家,老家的房子再破也舍不得拆掉,因为只有这里才是童年记忆的地方,与拆迁补偿多少钱无关。</font></h3> <h3>农村小学早已不存在了,乡镇读书的也不多了,在外打工的大部分都在城里一步到位买了房,由爷爷奶奶进城陪读。后面这没门没窗、风雨飘摇的空宅,连春联都没法贴,只能有时间回来看看就行了。</h3> <h3>春节期间的农村小店应该是一年中生意最好的时候,但这家处于十字路口的小店却关门了,人都进城或到镇上买东西去了。</h3> <h3>故土始终有人在坚守。老奶奶正在为大年初一早上搓汤圆。为了照看鱼塘和蟹池,全家只有在大船上过年,虽然农村老家的房子离大船并不远。</h3> <h3>农村孤寡老人仙逝后已经无人问津的小房子,但房前屋后的空地还是被周围的人家充分利用起来,长点油菜或者栽树。</h3> <h3>以前村子里人再多,也没有什么人信耶稣教。近几年来农村人越来越少了,信耶稣教的人反多了起来,这也许是留守老人在排解孤独、寻找精神寄托吧。</h3> <h3>前几年农村过年还有不少本地的“要饭花子”上门要钱,络绎不绝,现在已经看不到了,农村实行的低保政策、扶贫措施效果还是很明显的。</h3> <h3>父母亲已经习惯了农村的老家生活,不适应城里的生活习惯,所以,每年过春节的时候,我们弟兄俩两个家庭都要回老家和父母团圆,住上两三天。合过影,我们要进城了,父母又企盼着来年再团圆。</h3> <h3>城市化进程在不断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快速发展。绿草荡边的人们已愈走愈远,虽然在外打拼,不管住在什么地方,但心里总有一处永远挂念的地方,那就是故土,自己的根。</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