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郑安平风情人物画:长不腻、雅不俗、形不类、拙不枯、润不肥。作者: 郑安平,当代画家。初名宝勤,后改名为安平,字超,号雍州散人、古雍州人、卧龙居士,故又有“雍州郑”、“风情郑”之称。创作室为滴石斋。曾任教凤翔。善绘画,主攻人物,山水、花鸟皆精,习书法,以行、草最为擅长。其画造型严谨、笔法自由、墨法有致、通篇场景宏大,阵容回环曲折,扬溢出生活本质的味道;其书法结字紧峭,笔画挺拔刚健,潇散奔放,又严守法度,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郑安平风情人物画长卷《关中庙会》系列作品,亦有《庙会社火》、《庙会小吃》、《看大戏》。纸本。纵150厘米,横10600厘米。《关中庙会》是作者研究历代名家的突破,如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明代仇英的《上元图》,清代巨作《南巡图》,近代蒋兆和《流民图》,现代画家刘文西《陕北人》等。笔墨“集千家精髓,凝炼一长卷”的集古今长卷大成者,又不是纯粹的集古今画的罗列,在研究上强调不与人同。米芾《自叙帖》中说:“古人画各各不同,若一一相似,则奴也”。郑安平崇尚古人的创新精神,所以在精研中他也不囿古法,胆敢独造。在研究中把融入自己血脉的庙会生活用笔墨表现出来,在构图、笔墨、造型上突破:长不腻、雅不俗、形不类、拙不枯、润不肥。</h3> <h3>正月里来正月正,張燈結綵掛紅燈,門契對聯随风飘,老人眉開皺紋展,小孩新衣蹦跳歡,炮竹聲聲四方傳,春到福到新年到,廟會大幕徐徐開!</h3> <h3>凤翔先秦雄风遠揚,史稱古雍州,乃中华龙脉所在,汉為九州之首!廟會以廟為中心而展開,古雍州更是庙会文化十分繁盛!<br></h3> <h3>祭祀文化深入人心</h3> <h3>告天祈愿,表達对美好生活的祈求和嚮往</h3> <h3>千年巨柳根深葉茂 訴說祖輩歲月傳承</h3> <h3>宅屋前後古槐參天守望著生生民眾</h3> <h3>質樸篤厚的農人與世無爭 淺淡生存傳遞著高原厚土的夢</h3> <h3>小孩兒異樣純凈的眼神,告訴你這裏未來還將繼續~~~</h3> <h3>男耕勞作是先前最大的營生</h3> <h3>織布機女眷依舊還在 唧唧復唧唧成為回憶</h3> <h3>關中廟會豐富的物資</h3> <h3>生活素材</h3> <h3>廟會上的小吃</h3> <h3>廟會上的交易</h3> <h3>廟會上的群眾</h3> <h3>質樸的社火遊演</h3> <h3>社火場景一瞥</h3> <h3>廟會上的小吃</h3> <h3>寫生筆墨練習</h3> <h3>寫生作品</h3> <h3>鼓手水墨練習</h3> <h3>看戲場景練習</h3> <h3>寫生作品</h3> <h3>行走在鄉間的民間藝人</h3> <h3>廟會社火上演筆墨大戲</h3> <h3>一段故事一段傳承</h3> <h3>作品主要是描绘庙会文化中的社火表演。整个画面呈平面的俯视构图,长卷式的场景描写,建筑安排为流观式曲折多变,人物分布为密集式的参差穿插,相互交映形成壮美的欢乐的海洋。</h3> <h3>全场共描写了闫家务大队五个村子不同的社火样式,由左向右依次是:西村车社火。前面锣鼓开道,彩旗迎风飘展,随后就是社火队。所有的社火芯子都是站在农用拖拉机上,穿着戏剧服装按照戏剧中某个情节摆布,每个车上为独幅情节。他们穿过农舍旁的树丛缓缓由西向村中心前进。</h3> <h3>准备入场的是槐北村的马社火。由于观看社火的群众早已挡住了去路,开路的“二杆子”放起“惊天雷”,围观的群众唯恐躲避不及,听一声响,好几天耳朵都会木木的嗡嗡作响,前面的群众很快闪开路面让行。</h3> <h3>紧跟在后面骑着摩托的旗手打着写有“槐北村马社火”的彩旗,再后面是一帮关中汉子,甩开膀子抡起鼓槌、打起钵,那气势与他们厚实、霸气的性格相得益彰。随后就是穿着戏剧服装,拿着道具骑在马上装扮成了马社火,他们穿过人群鱼贯而行,从斜上方走过来。有部分社火队员还忙里抽闲,被农户叫到家里去转一圈,讲究祈福、辟邪,朴实的主人则一定会给红被面和红包。</h3> <h3>整个画面以社火巡演为中心,以社火芯子游动为主线,老百姓围绕着社火巡演或聚或散,此起彼伏,又穿梭在农家建筑群落中波澜起伏的壮观的狂欢场面。<br><br></h3> <h3>表现形式:写实性水墨长卷《关中庙会》系列作品在人物造型上以写实为主。东晋画家、理论家顾恺之在其《论画》曰:“凡生人亡右手揖眼视而前亡所对者。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趋失矣”。明确提出了“以形写神”的论点,有两层意思:其一,绘画是以形写神,形是绘画的基本因素;其二,形的描写是为传神服务的,形似只是手段,传神才是要达到的目的。南朝时期美术评论家姚最在评论湘东殿下(即画家梁元帝萧译)是说他“学穷性表,心师造化”。 “心师造化”就是以自然事物为师,在“心”这一主观因素之内,达到主、客观的统一。现代著名画家、改良派代表人物徐悲鸿先生认为:“艺术来源有二:一曰造化;二曰生活”。</h3> <h3>作品在笔墨上选择水墨来表现。笔墨是用笔用墨塑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有效途径,是水墨画最主要的语言形式。笔墨的内涵是高深的,不同的画家有不同的修养、气质、审美取向,直至人格都能在作品的笔墨间体现。</h3> <h3>题材的思想性《关中庙会》系列作品是一幅风俗性的绘画长卷,具有很强的叙述性。画者正是利用关中农村过庙会这一活动作为引子,展开对关中风土人情的细致描绘。庙会本是祭祀的日子,也是人们走亲访友的好日子。</h3> <h3><br>画面的构图前面谈《关中庙会》系列作品中的三幅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都采用了长卷式构图来展现庙会丰富的内涵,突出画面主题。在选材与构图上郑安平一手伸向传统,一手把握现代。从典型的古今多幅长卷代表作中汲取营养。<br></h3> <h3>由此可以看出:从古到今中国人物画以实实在在,真实人物为造型的写实主义绘画有它强大的生命力,从未中断过。其次,在郑安平的创作中人物繁多,运用单一的某种意象造型往往容易板,也想在自己创作中把原生态的人物形象来表现,反映父老乡亲亲切的音容笑貌。因此在人物造型上选择了写实的造型手法。<br></h3> <h3>《关中庙会》系列作品是表现当代繁荣的传统庙会文化,以及人民群众生活幸福安康的景象。生活是轻松的、喜悦的、活跃的;要表现这一中心,郑安平在笔墨上选择了轻松自由的水墨来表现。以书法运笔绘画出轻松流动的水墨线条,自由活泼的墨色变化。结合线条的疏密变化、墨色的浓淡变化、空间的虚实变化,使整个画面主题思想和水墨表现相得益彰。<br></h3> <h3>再往前就是正在中心场地表演的南村社火,这个村社火特点是以秧歌队为主,还有锣鼓队,舞龙舞狮表演。他们一行载歌载舞,尽情得表演。里三层外三层的乡亲们喜气洋洋的观看着表演,可以用一句歌词来描述:咱老百姓,今儿嘛真高兴。这也可以说是一年中老百姓的“狂欢节”了,劳累一年的疲劳在此时彻底的消散得无影无踪。冲出重围是一个村高跷社火刚刚表演完,演员们在卸妆或整理道具。许多演员放下道具就加入到观看的队伍中,乐滋滋的看着其他村的表演。</h3> <h3>郑安平在创作《关中庙会》系列作品之前,一方面注重搜集生活素材,另一方面查阅了大量的美术资料,经过反复的分析比较,对以上四幅作品的长卷式构图进行借鉴。</h3> <h3>他的创作题材庙会文化涉及到商品交易、唱大戏、耍社火、杂耍、小吃等内容,因为人物数量多,活动繁杂等一系列原因,只有采用分段式长卷构图才能“熔万象于一炉”,将这一古老的民俗文化现象悉数全面展现给后来欣赏者,以便更好地保护和传承。<br></h3> <h3>画面人物造型繁多的物象,有条不紊地组织画面。在用线塑造方面,这两幅作品都注重中国传统的铁线描去勾画对象的轮廓与结构。笔笔着力,一丝不苟,高质量的线条。很好的体现了描绘对象的形体与风貌。着重用西方写实的造型来刻畫时代主题,在背景上并没有置入自然环境和道具,作者特意引导读者通过典型的人物神情和动态描写进入丰富的想象之中。从而在内心产生强烈的共鸣和震颤。把不同时间的不同人物活动场面用特写的镜头去安排组合,人物众多,场面宏大,在画面造型上他一方面借鉴了传统人物风俗画的长处,如神情动态的生动性,环境、道具与人物的协调一致性,线条的苍劲与变化性。另一方面,画者在自己的作品中,能结合这个时代的新特点去进行画面形象的组合,力争使它更有时代新意,更好的体现时代特征,努力画出自己的特点。</h3> <h3>首先,通过庙会热闹场景的描绘是对几千年农耕文明所积淀的庙会文化的记录,庙会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民俗文化的“活化石”,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用绘画的方式来记录,就是在记录当代人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记录庙会文化在当代的发展状况,为后人用自己的方式留下研究的依据。</h3> <h3>其次,这幅作品是通过对改革开放后现代农村经济大繁荣,老百姓安居乐业,适逢庙会同欢共乐场面的描写,反映老百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日益提高,在一系列富民政策指引下,建成了稳定、繁荣、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h3> <h3>运用写实的造型手法刻画了数以千计的老百姓原生态的形象,反映关中地区民风淳朴、善良,老百姓个性开朗、大方、热情、豪迈、奔放。其四,运用绘画的方式给欣赏者和民俗文化工作者对庙会现状和发展提出深深的反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城市化进程不断的加剧,现代工业文明对传统农耕文明冲击下,传统庙会文化逐渐分解、甚至消失,面对这一现状我们如何保护传统庙会文化,值得所有人深思。通过品评郑安平所作得《关中庙会》系列作品,我认为在这个时代有它深刻的历史内涵,和深远的历史价值,记录、保护、呼吁并存。另外,从专业角度看,通过这次创作,能在绘画创作中大胆实践,能在中国画写意人物方面有所探索,对以后中国画的发展也有积极意义。<br></h3> <h3>郑安平先生:陕西凤翔人,西安美院中国画系写意人物创作与研究方向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 现为陕西省人民政府黄楼书画会会员、陕西省国画院画家、西安美术学院教师、西安廣播電視大學教師、陕西书画产业基地、秦汉艺术协会、力邦艺术港签约画家。曾多次参加展览并获奖:1997年于凤翔师范文化长廊举办“郑安平个人书画作品展”;2002年《阳台壮苗》参加 “宝鸡市教职工书画作品展”,获优秀奖。 2004年《心声》参加 “宝鸡市廉政建设书画作品展",获二等奖;2009年《哭泣汶川的脊梁》参加 “陕西省庆祝建国60周年画展”;2011年5月于西安美术学院举办“郑安平研究生毕业作品——关中风情水墨百米长卷展”;同年5月获西安美术学院毕业优秀作品一等奖,“院长提名奖”,“红星奖一等奖奖学金”;同年6月《关中庙会》系列作品参加陕西省美术博物馆“时空留痕——西安美术学院优秀作品展”作品《庙会小吃》被西安美术学院收藏,同年10月《关中庙会》系列作品受陕西省文化厅之邀参加中德文化展;2012年5月《哭泣汶川的脊梁》参加 “陕西人精神”5.23讲话美术作品展;2013年5月参加澳门主办的“湛澳”书画联谊展;同年8月于陕西书画产业基地举办关中风情个展;2014年1月陕西书画产业基地举办“意笔风情水墨作品展”。作品及论文发表:2010年作品《待》、《正午》发表于《神州诗书画报》;2010年学术论文《中华元素之凤翔泥塑》发表于《唐都学刊》;2014年作品《雪域之子》艺术核心期刊《艺术市场》。</h3> <h3> 对郑安平《关中庙会》系列作品的背景知识、基础技法、基本临写以及临创转换几个方面请点击上网查询名家系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