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曾颜四大家族 通天家谱

五常朴而纯稻花香米

<h3>孔孟颜曾四姓为何使用“通天家谱”,辈分用字一致,千年不乱在中华大地,包括海外华人当中,且只有四姓是所谓的“通天家谱”,这四姓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孔、孟、曾、颜。这四家的祖先分别追溯到儒家的孔子、孟轲、曾参、颜回四大圣贤。而这四家的家谱所排的字辈——就是辈分命名所用的字——也完全是一样的。这充分表现了我们这个民族崇尚文化,重视血统的精神。</h3> <h3>孔子</h3><div>中国历代王朝,往往推崇儒学为正宗。汉高祖刘邦于“自淮南还,过鲁,以太牢(猪、牛、羊三牲各一)祭祀孔子”。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更是处于统治地位。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后周太祖郭威、宋真宗赵恒、清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为了表示尊重儒学,都到曲阜祭祀过孔子。中国历代王朝规定孔子、孟子、颜渊的后裔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专管祀典、祀产。曾参的后裔曾质粹,在明嘉靖十八年(1539),也由皇帝下诏特封为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div> <h3>孟子<br></h3><div>孔孟后人取名正式订出行辈,是从孔子第五十六代开始的。当时,明太祖朱元璋御赐孔姓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当时的“公”字辈是孔门第58代。因为孔姓五十六代孙孔希学及五十七代孙孔讷也曾在明初先后袭封衍圣公,所以把他们两个名字当中的“希”和“讷”的偏旁“言”也加上去,放在前面,共为十个字:即: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清代为避帝讳,将“弘”改为“宏”,“胤”改为“衍”)。</div><div>清圣祖康熙帝继位后,极力推崇圣人儒家思想,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南巡山东曲阜,专程拜谒孔庙,御赐孔姓派字“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四句20字定辈序。因曾子、颜回和孟子都是孔子的嫡系弟子,还将孔子的思想发扬广大,为此,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清圣祖御准此三姓同用御赐派字。其中,孔姓从第 61派、 颜姓第 62派、曾姓第63派、孟姓从第64派启用“宏”字辈。此后,孔、孟、颜、曾四姓统一辈字派谱,辈份互相联动,全国得到统一。</div><div>乾隆皇帝继续推崇儒家思想,曾先后八次朝孔,并于乾隆九年御赐十个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1774年2月17日(乾隆三十八年),朝廷诏告天下:凡孔、曾、颜、孟家族后裔都必须按先帝所御赐之20字取名,否则,不淮入其家谱,“四姓”家谱得到了帝王的肯定。孔、孟、颜、曾四姓真正成为“通天谱</div> <h3>曾子<br></h3><div>1920年,第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为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又立二十个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并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核准公布。</div><div>事实上,颜姓并没有使用这套派字,因为颜家与孔家有表亲关系,孔子之母为颜徵在,姓颜,所以未采用与孔门相同字辈,而是由皇帝另外钦赐一套传世字辈。颜氏自六十一世起为:公重从嗣胤,伯光绍懋崇。怀士锡振承,景世廷秉培。克建永沛昭,启裕显兆守。</div> <h3>颜子<br></h3><div>现在,这四姓子孙繁衍生息,遍布国内国外,异地相逢,只要一提名道姓,便知是哪一辈,就可以按辈分称呼。如果经济困难,还要互相资助。“通天家谱“不仅成为家族血缘关系的纽带,也成为中华民族绵延不息,传统文化传承不止的象征。</div><div>孔、孟、曾、颜后裔行辈五十字</div><h3>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h3><h3>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h3><h3>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h3><h3>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h3><h3>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br></h3> <h3>万仞宫墙(wàn rèn gōng qiáng )“万仞宫墙”原名仰圣门,是明代曲阜城的正南</h3> <h3>孔姓家谱辈分排列 (孔氏行辈字)</h3><h3>明洪武年间定十字(自五十六代至六十五代):希(士)、言(伯)、公(文)、彦(朝)、 承(永)、 宏(以)、闻(质)、贞(用)、 尚(之)、衍(茂)。</h3><h3>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二月十七日定十字(自六十六代至七十五代): </h3><h3>兴(起)、毓(钟)、传(振)、继(体)、 广(京)、 昭(显)、宪(法)、庆(泽)、 繁(羽)、祥(瑞)。</h3><div><br></div><h3>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定十字(自七十六代至八十五代):</h3><h3> 令、德、维、垂、佑,</h3><h3>钦、绍、念、显、扬。</h3><div><br></div><h3>后来,孔子七十六代孙、衍圣公孔令贻,报当时的北洋政府批准,又续了二十字: </h3><h3>建、道、敦、安、定,</h3><h3>懋、修、肇、彝、常,</h3><h3> 裕、文、焕、景、瑞,</h3><h3>永、锡、世、绪、昌。</h3><div>这二十个字,定下了孔子第八十六代孙至一百零五代孙的行辈。</div><h3><br></h3> <h3>儒家思想与祭孔礼仪,让大家感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同步。</h3> <h3>四平孔子学会 纪念孔子诞辰2568周年</h3><h3>75代孔祥志</h3><h3>75代孔祥福</h3><h3>72代孔宪丽</h3><h3>77代孔德娟</h3><h3>四位后人给老祖宗上香</h3> <h3>孔家72代 孔宪丽</h3> <h3>四平市孔子学会成立大会+孔子学会纪念孔子诞辰2568周年</h3> <h3>四平市孔子学会成立大会</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