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在制作这一篇南极行美篇前,首先要感谢我的侄女雯雯为我们此次南极探险旅立下了汗马功劳,使梦想中的南极行能够这么快的得以实现。</h3> <h3>你在地图上,看到的是千年不变的南极;你来了,见到的是千姿百态的南极。你只心想,那永远是十分遥远的南极;只有你的到来,才有十分亲近的南极。不知一股什么力量,使我转机三次飞越二万多公里来到智利的蓬塔阿雷纳斯港登上了午夜阳光号,开始了飞猪南极探险旅游。</h3> <h3>《海达路德午夜阳光号》是一艘2003年建造的极地探险船,客定载客量970人,床位636,总吨位16151,长135.75米,宽21.5米,破冰级1C,巡航时速15节,看起来它好像有些老了。</h3> <h3>船长致欢迎词,并介绍了船上主要高级管理人员和探险队员。</h3> <h3>他(她)们是即将带领我们登陆与巡游的科考队员们</h3> <h3>他(她)们是将十二支队伍从各个不同出发地出发的驴友们带到午夜阳光号上 。具说有一支队伍一共转了五次机才到达。感谢我们的领队们!</h3> <h3>上船第二天就开始学习南极大陆公约及巡游与登陆的知识与规定。南极 Antarctica 被人们称为第七大陆,是地球上最后一个被发现、唯一没有人员定居的大陆。全洲无定居居民,只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考察人员和捕鲸队。1911年12月挪威阿蒙森探险队首次到达南极极点。</h3> <h3>船上的每一天都有关于南极大陆冰川、海洋生物、企鹅、海豹、鲸鱼种类与分部等各类讲座,使我们受益匪浅。</h3> <h3>经过近二十小时风平浪静的航行,下午16点船只进入德雷克海峡,风力明显增强,到了晚上九点以后,整个船体摇晁的厉害,以至于你不的不躺在床上,以保持平衡。 到南极大陆需经过德雷克海峡,俗称魔鬼西风带,800公里需要48小时,是世界上最宽、最深的海峡。值得注意的是,风浪非常厉害,好像太平洋与大西洋的狂风巨浪都集中在这里,船像散了架似的,行李箱似乎在打滚,人随时会从床上翻下来,不少人在床上睡了二天颠了七荤八素。</h3> <h3>早晨八点播报:昨晚上德雷克海峡风速毎秒36米、浪高9米。</h3> <h3>茫茫大海 只有它们不拒风浪一路随行……</h3> <p>2018年2月1日经过二天三晚的德克雷海峡风浪考验,清晨拉开窗帘,远远望去,便是一片奔腾的蔚蓝,未被外界打扰的南极大陆宛若璞玉。</p> <h3>大海深处是漂浮的冰山,冰山远处云舒云淡。远远望去那红点点就是我国1985首建的长城科考站。</h3> <h3>海面上的科考队员在做登岛前的准备工作。</h3> <p>南极第一站乔治王岛,是南设得兰群岛中最大的岛屿,以乔治三世命名。1819年探险家WilliamSmith发现并命名了该岛。王岛长95公里(59英里),宽25公里(16英里),岛屿面积1.150平方公里,超过90%的表面被冰川覆盖。1821年,由11位船员组成的Melville领主号在岛上成功度过了冬天。乔治王岛上的人类定居点仅限于研究站点,现属于阿根廷、巴西、智利、中国、厄瓜多尔、韩国、秘鲁、波兰、俄罗斯和乌拉圭。多数站点为永久性运行,进行生物学、生态学、地质学以及古生物学方面的研究。</p> <h3>登陆第一站——长城站,位于乔治王岛。1985年,年近50的中国第一位南极科考队队长郭琨在极度缺乏物资装备,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带领591人穿越5个风带、4个季节13个时区来到南极,他们几度面临死亡历经27天,在难以想象的恶劣环境中建立起了中国第一座科考站,开启了我国南极科考的事业,从此改变了中国人在南极洲的地位。还顺带"绑架"了一群企鹅供人们去动物园参观,比如大连老虎滩极地海洋动物馆的帝企鹅,就是中国的科考队员们申请了捕捉的书面许可证后从南极带回去的。</h3> <h3>很想在此标志牌下留个影,无奈小红旗内正在修路不得入内,将它拉近了拍一张。</h3> <h3>长城站四周的岛屿上布满了各种鸟类与巴布亚企鹅。</h3> <h3>透过茵茵的绿波,瓦蓝瓦蓝的天空一片纯净。</h3> <p>离开长城站下午三点我们的驶向下一个海弯——威尔敏纳弯。</p> <p>进入威尔敏纳,整个船只被南极半岛的群山和巨大的冰川包围着,海面上漂浮着形状各异的浮冰,造就了它独特的气质和令人室息的美景。</p> <p>海上巡游,是坐冲锋艇在洋面上穿梭。行驶在冰川怀抱,满是浮冰的海面上,只觉得世界是如此的安静。巡游是一种身置仙境,恍如隔世的过程,在万仞冰山下,在海面浮冰中,享受着南极的灿烂阳光和纯净空气,哪感觉是无以伦比的。在此想到,原来日子也可以这么过,人间、天堂模式自由自在地切换。冰山,随处可见的冰山,透亮的洁白中露出幽蓝色迷人光芒。浮冰温润四射,云被风拉扯成了各种妖娆的姿态,纯白、干净、且神秘,美得词穷。洋面上漂泊着无数大小不一的浮冰,像一块块宝石般镶嵌在墨绿色的缎子里,或泛蓝或泛绿,好一幅唯美的海洋冰川画卷。</p> <h3>下面的照片是各个巡游时间段拍摄的,这些奇异的浮冰,大的堪比我们几十层楼的大厦,与我们船大小的浮冰比比皆是。颜色之美不言而喻,浅蓝色、浅绿色、宝蓝色等等。形状各异,随你想像,浮在海面上的冰山五光十色,露出的冰山一角与海面下的体积是15:85。当第一次看见那巨大的傲游自如的鲸鱼,吃饱了就睡的韦德尔海豹、斑点海豹,在海面上灵活跳跃的企鹅群,都让我们目不暇接,欣喜若狂,童心未泯。</h3> <h3>海豹突击队员们慵懒地躺在上面晒着日光浴。</h3> <h3>我是南极燕鸥哦</h3> <h3>静静的、远远的等待它换气喷水翻尾巴,等拍摄完我的手指巳近僵硬麻木。</h3> <p>巡游艇撑舵手</p> <h3>每次巡游都有不一样的感受,有人一激动,作出了这样的表情包。</h3> <h3>南极第三站丹科岛,这是一个长1.6公里的岛屿。它坐落在ERREA海峡的南端,在GRAHAM高地的西海岸。该岛得名于在1897-99年比利时科考探险时代的一名在此丧生的地质学家的名字。丹科岛上栖息着大约1700对金图企鹅。还可以看到雪藻类植物,还有蓝眼鸬鹅,白鞘嘴鸥,黑背鸥等海鸥。</h3> <h3>登岛不一会,风就裹着雪花漂漂洒洒,让我们感受到南极多变气候与寒冷。但有憨态可掬的企鹅宝宝摆出了各种姿势让我们拍摄,也使我们忘却了寒冷。</h3> <h3>我们有我们上山下海的特殊通道,千万别踩到它哦。</h3> <h3>按照规定登岛客人必须与岛上主人保持五米以上的距离,当然如果它来亲近你,那是你的荣幸。</h3> <h3>那边有只斑点豹,我们回去吧。</h3> <h3>我怎么走出来了?(我是船上的企鹅🐧)</h3> <h3>我俩合个影吧!</h3> <h3>在山顶上见证到了这一对情侣,并拍摄了这一难忘的瞬间。祝福他们有情人终成眷属!</h3> <p>2月3号我们的船深入南极半岛(Andvord),这里距威尔海仅有50公里。当游轮驶入这个海湾时,即刻被南极半岛的山脉和冰川所包围。在南极的夏季,港湾里的景色非常优美,在海湾的尽头是纳克港。纳克港的名字来源于1900年初在此停靠过的一条捕鲸船的名字。</p> <p>以下这组照片同一地点两个时间段,清晨四点三刻至六点左右,美伦美换。</p> <p>日月同辉</p> <p>纳克港也是南极半岛为数不多的可以登陆南极大陆的地方。徒步登上山坡扺达企鹅岩石,眼前是纳克港的绝妙美景,但身后壮丽的冰川横亘在山峦上,隐藏着巨大的裂缝,冰川异常活跃并且经常因为突然坠落水中造成危险的浪涌,让徒步者不能前行。</p> <h3>巨大的嗡鸣声,这里刚刚发生冰裂。</h3> <p>原本预计穿越南纬65度,这是真正到达南极圈的一个量化标准。传说中的南极拉美尔水道是世界上最漂亮最狭隘的海峡,只能刚刚过一艘大船,没料到一块大大的浮冰把水道堵的严严实实,游轮只能调头改变航向,也在我们心中留下了少许遗憾。</p> <h3>2月4日清晨我们的游轮扺达达摩角,海面上一片宁静,阳光灿烂,老天爷是如此的眷顾我们。</h3> <h3>雪地徒步前的准备工作。</h3> <h3>雪地徒步有別于前几日的登山活动,这里长年冰雪覆盖,积雪深度达千米,最为神奇的是这千年积雪全部是由细小冰粒组成。</h3> <h3>当你在之前无人涉足的地方徒歩,爬上高山,穿越积雪覆盖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的广袤平原,站在这蓝与白的辽阔疆土上,在它的面前情不自禁的感叹自己的渺小……</h3> <h3>我们的美女教练。</h3> <h3>在雪山上我们尽情的摆酷。</h3> <h3>这座小绿屋是以前英国探险者居住的房子,现已成为南极唯一的博物馆,里面保存着当年探险者所用过各种实物。</h3> <p>因受徳雷克海峡气流云团影响,我们游轮提前半天返航,少了一次登陆与巡游的机会,留下了少许的遗憾,但在船上观日落,看星空也是美美哒。</p> <p>南极似画,水墨则轻,油彩太重。南极像诗,七言和散文都不适合。我想南极自有南极的语言,自有南极的旋律、节奏和风格。而我任何想象、语言和表达都远不可及。我庆幸自己这次探险旅行的决定,更得意自己在这亿万年原始之地留下我的足印,也许人类都这样肤浅,在美景之中容易满足和陶醉。我们的船回到了蓬塔阿雷纳斯港结束了17天的南极探险之旅。我用手机拍下了行程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下南极的方方面面,可以让所有人共享和自己的回味。</p> <p>以上是这次南极旅行的总策划崂山为大家叫早时我在甲板上拍摄的海湾景色,是不是特别的美?要知道这已是崂山第12次到南极了,对南极已经有了一种特殊的情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