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西东》:贵在立意,弱在细节

东莞维记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h1><h1 style="text-align: lef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导言</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left;">本文约7000字,阅读约需20分钟,文章结构如下,大家可选择性阅读,欢迎并期待大家批评指正。<br></h1><h1></h1><h1><br></h1><h1 style="text-align: left;">一、故事简介</h1><h1 style="text-align: left;">(一)学风潮流觅真实</h1><h1><div style="text-align: left;">(二)家国危难取忠义</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三)动荡风云见真爱</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四)世俗洪流守初心</div></h1><h1></h1><h1><br></h1><h1 style="text-align: left;">二、影片赏析</h1><h1><div style="text-align: left;">(一)总体评价</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二)不足分析</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1、情节设计过于强调诗意抒情,不够扎实严谨</div></h1><h1></h1><h1>2、人物刻画略为随意,飘忽不定,模糊不清</h1><h1>3、对白台词不够精炼</h1><h1>4、情感刻画不够细腻</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故事简介</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3> <b> </b></h3><h3><b>(一)学风潮流觅真实</b></h3><h3><b><br></b></h3><h3>1923年的某个清晨,清华园的学生正围着公告栏查看成绩。吴岭澜的英文和国学都是满分,但物理却不及格,学校的转系建议令他相当失落。吴岭澜的强项是文科,但他跟随当时的风气攻读实科。他以为不管学什么,只要把自己交给书本,就有种踏实,但得到的却是迷惘。</h3><h3><br></h3><h3> </h3><h3>经教务长梅贻琦的点拨、泰戈尔演讲的启发,在当时清华众多卓越人物的影响下。吴岭澜从思考生命意义的羞耻感中释放出来。他不再迷惘,开始追寻自我的真实,转而攻读自己擅长的文科,最终成为清华教授。</h3> <h5>追寻真实的吴岭澜</h5> <h3><b>(二)家国危难取忠义</b></h3><h3><b><br></b></h3><h3>1938年,富家子弟沈光耀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面对日军侵华,沈光耀萌生参军报国的念头。沈母极为担心,千里迢迢赶来学校训导儿子。她教导沈光耀遵循家训,读书游历,享受人生,切勿贪图功名利禄。</h3><h3><br></h3><h3>沈母并不了解自己的儿子,沈光耀参军的真正目的是抵抗外侵,保家卫国。忠孝两难存,面对国仇家恨,在飞虎队教官和吴岭澜教授的影响下,沈光耀违背对母亲的誓言毅然加入飞虎队,最终在惨烈的鄂西会战中壮烈牺牲。</h3> <h5>投笔从戎的沈光耀</h5> <h3>(<b>三)动荡风云见真爱</b></h3><h3><b><br></b></h3><h3>陈鹏、王敏佳和李想是非常要好的朋友,高中同班,身世相仿。陈鹏就读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王敏佳和李想则供职于第九人民医院。陈鹏成绩优异,学校计划分配他到九所从事核工作。陈鹏开始拒绝,因为他放不下一直默默喜欢的王敏佳。当陈鹏察觉王敏佳更喜欢李想时,他选择退出并接受学校的工作安排。</h3><h3><br></h3><h3>看着自己高中时的班主任许伯常经常被妻子刘淑芬肆意打骂,王敏佳和李想写匿名信指责师母,不料被师母认出。面对众人的质问,一心支边报效祖国的李想选择了沉默,留下王敏佳独自承担。</h3><h3><br></h3><h3>那是1962年,非常时代给王敏佳带来悲惨命运。她被关押审讯,更在批斗中被毒打将死。此时,陈鹏出现了。他带王敏佳回当年收养自己的村庄养伤,自己则远赴青海参与原子弹研究。面对陈鹏的真情表白与不离不弃,遭受残酷打击的王敏佳不但重拾生存的勇气,更收获真挚的爱情。</h3><h3><br></h3><h3>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陈鹏踏上归途。只是,激烈的阶级斗争早已吞噬整个村庄,王敏佳已遭不测,留下的,只有她对陈鹏爱的誓言。</h3> <h5>不离不弃的陈鹏</h5> <h3><b>(四)世俗洪流守初心</b></h3><h3><b><br></b></h3><h3>张果果是某广告公司的中层。在争取亿家奶粉公司标书的过程中,张果果联系了一个来京产四胞胎的家庭,希望顺便撮合奶粉公司资助他们。然而事与愿违,张果果临时顶替缺席的上司David向奶粉公司推销方案,奶粉公司没有接受,转而选择另一家公司CELL,张果果因此被辞退。不久,张果果到CELL工作,一些人开始猜测他是否为了在CELL谋取更高的职位而故意令旧公司掉单。</h3><h3><br></h3><h3>未能争取到奶粉公司对四胞胎家庭的资助,张果果选择自己去帮助他们。Robert以自己的经历取笑张果果,认为这样只会换来无休止的求助,而四胞胎家庭连日致电要求见面的行为似乎也印证着Robert的判断。</h3><h3><br></h3><h3>Robert与David搞办公室政治,明争暗斗势不两立。Robert事后告知张果果,他被辞退的实情是David推卸责任的自保,借此希望张果果为报复而协助自己除掉David。</h3><h3><br></h3><h3>面对打击与质疑,张果果也曾迷惘,但最终坚持了自己的珍贵。他无怨无悔的帮助四胞胎家庭,不但为四胞胎起名、认他们为干女儿,更帮大人寻找工作、缴交房租;他拒绝Robert的请求,并无因David的自保而借机报复。</h3> <h5>坚守初心的张果果</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影片赏析</b></h1><h3></h3><h3> </h3><h3><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这是一部“散文”电影</font></b>,影片穿越近百年,讲述了四个时代故事,每个故事都紧紧围绕“青春苦短,身处世俗,寻找真实,无问西东”的主题,且相互勾连,寓意传承,形散而神聚;<b><font color="#ed2308">这是一部“情怀”电影</font></b>,写意而优雅,诗意而情真,动人心魄,催人泪下;<b><font color="#ed2308">这是一部“清流”电影</font></b>,如俗世洪流中的一股清泉,展现清华文人风骨,激励世人抵抗世俗、追寻真我。<b><font color="#ed2308">影片在立意上是难得的,其所推崇的真实——自由精神和独立人格(一位初一学生的认知)——是值得孜孜以求、为之呼唤的。</font></b></h3><h3><b><br></b></h3><h3> 影片的一些台词相当优美:“把自己置身于忙碌当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底里交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这些洋溢人生哲理、文艺气息的台词,赋予人物精神,予以观众启迪,足见编剧的文笔功力。</h3><h3><br></h3><h3>李芳芳身兼导演和编剧于一身,她调阅了大量历史资料,根据老照片、旧事件构建百年故事,从影评《&lt;无问西东&gt;是赤子之心的胜利》中罗列的10组历史照片与剧照、以及对李芳芳的专访(见:《&lt;无问西东&gt;导演李芳芳:我想拍出的是一片时光》)可见,李芳芳阐述的“真实”在电影中包括精神品格和事件影像两个方面,她致力于真实而艺术的还原当年情景与精神面貌,足见她的执着与诚意。</h3><div><br></div><h3>得承认,个人是相当喜欢该片的,第一次观影时即为故事所打动,不时泪涌。影片在立意上优于“心灵鸡汤”,可称“优秀”,但是,<b><font color="#ed2308">影片在细节处理上较为毛躁,不够扎实严谨,过于强调“情感”,忽略了“理智”,松散的故事勉强支撑理念旨意,结果令影片头重脚轻,影响了质量,降低了影响力,削弱了生命力。</font></b>如果对剧本进行进一步的修改与提炼,对情节作适度的修整,对台词作适度的提炼,通过增加片长来对一些细节作出铺垫或补充,影片将更有艺术价值。</h3><h3><br></h3><h3>个人认为,电影的“真实”应包括场景、情感和事件。影片在场景方面是下足了功夫,但在情感与事件的“真实”上仍不够细腻严密,主要有以下不足:<br></h3> <h3>(<b>一)情节设计过于强调诗意抒情,不够扎实严谨 </b></h3><h3> </h3><h3><br></h3><h3><b>1、不合常理,略为刻意,弱化真实感</b></h3><h3> </h3><h3><br></h3><h3>四个时代故事中,除吴岭澜的故事较为严谨外,其他三个故事都出现情节设计的瑕疵。这里着重分析“60年代故事”中两个露天电影情节。分析前先说说故事的一些时间节点。从药房药包上的日期可知,陈鹏三人相约见老师之日是1962年8月2日;从陈鹏已发放成绩单可推测,当时清华已开始放暑假,而第一次露天电影发生在王敏佳看陈鹏成绩单前,为此,<b>前一次电影露天电影肯定是在8月3日—8月31日暑假期间</b>。王敏佳是审讯后在露天电影场遭批斗的,从审讯人员《新中国日记》上的记录可知,王敏佳被审讯时是9月11日—30日期间,所以,<b>后一次露天电影一定是在9月12日之后</b>。</h3> <h5>药包日期:62.8.2</h5> <h5>审讯人员日记出现的日期:1962年9月11日</h5> <h5>审讯人员做记录,日期为1962年9月</h5> <h3>现在讨论两个露天电影情节:</h3><h3> </h3><h3><br></h3><h3>1)前一个露天电影。陈鹏匆匆忙赶去医院准备与王敏佳和李想一起看露天电影,但到了医院后发现王对李有好感,于是改变主意转身离开,赶回学校跟校长申请去九所工作。问题是:露天电影播放时正值清华暑假期间,校长何以会在办公室正常办公?退一步,校长回校办公,但电影准备播放时应是下午接近傍晚时分,从医院同事们准备结束洗床单事宜,可推测当时已临近下班。何以陈鹏回学校还能见到校长?是医院与学校很近,陈鹏赶到时还未下班,还是校长在加班?</h3> <h5>校长暑假加班办公</h5> <h3>2)后一个露天电影。与汇报会在同一单位同时同地举行。这与吴天明在《百鸟朝凤》中安排唢呐班与西洋乐队同台竞技如出一辙。目的是想强化王敏佳受辱与李想作报告的对比,但将同一医院的两个须较多人参与的活动安排在同一时间举行是极为不合常理的。另外,活动开始时正是大白天,举行露天汇报会还算正常,但播放露天电影则准备得太早了,医院完全可以且应该在表彰大会后再安排播放露天电影。再有,观众提前占位可以理解,但是不可能有那么多早早等待观影的观众,这些观众占位后更应做的事是参加汇报会。第三,从许多人都坐着等看电影了,证明当时已经下班,刘淑芬回到家门口时何以见到准备外出的许伯常?他是下班回家后临时外出,然后再回家吃晚饭?许伯常此刻是否更应是下班回家而不是外出?</h3> <h5>露天电影与汇报会同单位同时同地举行</h5> <h3>另外,陈鹏匆忙赶往批斗现场源自“心灵感应”到王敏佳的危险,这令影片情节脱离现实。而且,陈鹏赶到批斗现场时与慌张的师母刘淑芬擦肩而过,但他完全没注意到她的存在,这是不太合乎常理的。<b>个人认为,陈鹏应在奔跑中给予刘淑芬匆匆一瞥。</b></h3> <h5>突然请假源自“心灵感应”</h5> <h5>全无留意擦肩而过的熟人</h5> <h3>再举一例:</h3><h3><br></h3><h3>静坐听雨情节,渔翁雨中使用捕鱼工具“罾”在狭小的小河中捕鱼。这是一闪而过的快镜,影片大概希望借此表达一种诗意与写意,但细看可发现:罾网的宽度明显大于狭窄的河面,罾四侧的网线都高于水面,根本不是沉网待鱼进入的“等待”状态:这条小河根本不能使用罾网捕鱼!这明显是摆拍,过于牵强,显得虚假。(2018年6月23日补充)</h3> <h3>其他例子还有:</h3><h3><br></h3><h3> </h3><h3>(1)陈鹏和李想墓前的巧合相遇,这明显是安排陈鹏教育李想,以达到“死者已矣,生者如斯”的传承;</h3> <h5>假墓前的巧合相遇</h5> <h3>(2)卫兵关押王敏佳时不用锁门;</h3><h3><br></h3><h3>(3)许伯常优秀班主任的奖状上的班别(高三(二)班)与王敏佳作业本上的班别(高三(1)班)不一致;<br></h3><h3> </h3><h3><br></h3><h3>(4)老师许伯常保留了大量属于学生本人的作文本;</h3> <h5>奖状记录:高三(二)班</h5> <h5>作文本记录:高三级(1)班</h5> <h3>(5)张果果扔饺子馅时连碗筷一起扔进垃圾桶</h3><h3><br></h3><h3>(6)四胞胎家庭每天打十几个电话要求与张果果见面;</h3><h3><br></h3><h3>(7)张果果在四胞胎房间使用颜料画画。</h3> <h5>婴儿室用颜料作画</h5> <h3><b>2、情节节选片段化,有跳跃,削弱流畅性</b></h3><h3><b><br></b></h3><h3> </h3><h3>沈母会见郭氏兄弟是一个节选情节,只选取了郭氏兄弟送还沈光耀遗物道别、沈母翻阅画册行将完毕后的情节。影片安排郭氏兄弟向沈母解释沈光耀参军原因,据此可以推测郭氏兄弟知道沈光耀是违背对母亲的誓言而参军的。但影片之前从未出现郭氏兄弟知悉内情的情节,相反,影片是安排了他们偷听母子对话,但并不知道谈话内容。而且,郭氏兄弟的这种解释及沈母随后的表情令气氛上有种沈母被点醒的味道,这是不太合适的安排。<b>个人认为:(1)转交遗物的合适人选不是郭氏兄弟,而是沈光耀不惜牺牲保护、生还下来的负伤飞虎队战友——那个说打完仗后要回家见妈妈的战友;(2)对沈光耀违反誓言的解释,可由沈本人以遗书的形式展示,甚至不作解释,只由战友述说沈光耀的光荣事迹并对沈母作出安慰。</b></h3> <h5>郭氏兄弟的唐突解释</h5> <h3>其次,在郭氏兄弟解释完、未主动道别的情况下,沈母说:“那你们等一下”,然后从内堂捧出糖水说:“喝了吧,喝了再赶路。”影片原本希望借这碗糖水表达沈母对郭氏兄弟的如子关爱,但由于先前无安排郭氏兄弟道别的情节,结果是令这碗糖水成了唐突的“逐客令”,这与知礼得体的沈母是极难相称的。</h3><h3><br></h3><h3> </h3><h3>最后,郭氏兄弟道别时向沈母行跪礼,作为双胞胎,他们的默契是可以理解,因为影片已有铺垫,但是,<b>跪礼于礼不合,个人认为这个礼行得有点过了,以郭氏兄弟“晚辈+军人”的身份,行军礼更为合符人物的身份与礼数。</b></h3> <h5>过于煽情的跪礼</h5> <h3><b>3、事件重复强调,略为直白,削弱意会余韵</b></h3><h3><b><br></b></h3><h3>缺字印章的发现。陈鹏在中药房等王敏佳时,影片用三个镜头来展示陈鹏对缺字印章的发现。第一次是初看药包疑惑,第二次是再看药包复核,第三次是观察印章确认,这样的安排明显是在提示观众,结果是令情节过于直白。</h3> <h5>缺子印章重复展示</h5> <h3>同样情况出现在对陈鹏脱发的展示上,影片用了三个镜头来向观众强调陈鹏的脱发,这种刻意的提醒限制了影片的深度,挤压了观众观察和意会的空间。</h3> <h5>脱发的刻意提示</h5> <h3>其他例子还有新印章的遭遇。陈鹏握印章的手给了两次特写,印章跌在地上被熙来攘往的人群踢了三次,踩了一脚,折腾相当长时间才被陈鹏捡回,这印章的遭遇有些“套路”,略为做作和迂回曲折。</h3> <h3>(<b>二)人物刻画略为随意,飘忽不定,模糊不清</b></h3><h3> </h3><h3><br></h3><h3><b>1、陈鹏的经历过于传奇。</b>影片为陈鹏设计了一张个人简历:1940年5月11日出生,孤儿,党员,先是在云南建水县崇正书院就读,接着插班入读北京振华中学,最后保送入读清华大学。问题是:作为孤儿的陈鹏为什么可以从云南县城学校调动到首都的中学插班就读?是因为当时有特殊的教育政策还是其他原因?影片对此并无再作交代,为此,个人认为陈鹏的调动是编剧随意安排的,目的是要让两个时代故事因为陈鹏而勾连起来,但这种勾连由于缺乏必要的真实基础或经历交代而显得过于牵强。</h3> <h5>陈鹏的传奇简历</h5> <h3><b>2、陈鹏牵手王敏佳奔跑校园过于突兀。</b>影片四个故事的主人翁都有穿越清华园的桥段,这是利用呼应来强化各故事的联系。但是,陈鹏与王敏佳牵手奔跑处理得过于刻意。因为陈鹏发现王敏佳对李想有好感时,他已作出退出并特意疏远王敏佳的决定,这从他在宿舍与王聊天的冷淡态度可以看出来。但当他向王解释什么是“核”时,他却牵上她的手奔跑清华园。这种借机亲近的行为与先前刻意回避与疏远的态度一下子来了个180度的大反转,令陈鹏的性格变得相当飘忽和随意。</h3> <h5>前一刻:冷淡对待招人怒</h5> <h5>下一刻:牵手飞奔清华园</h5> <h3><b>3、王敏佳多次讲述主席合照故事的病态臆想。</b>王敏佳向同事展示照片,她详细介绍自己臆想的与毛主席合照的故事,展示各个年龄阶段的天安门照片。其中一个同事说“又是这个,走吧,走吧”,这说明王敏佳经常这样做。这情节令王的性格中多了些许病态。</h3> <h5>多次主动的臆想介绍令人物显得有些病态</h5> <h3><b>4、许伯常匿名信的漠不关心。</b>他从未对匿名信有过一丝的好奇、打听与了解。即便刘淑芬发现匿名信作者有可能是王敏佳时,他都不在意,更无联系爱徒(刘淑芬语)了解,完全一副置身事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他可以对妻子刘淑芬不理不睬,但不可能对匿名信不闻不问,更不会对自己关爱的学生王敏佳漠不关心,否则便会与之前的铺垫相矛盾。</h3> <h3><b>(三)对白台词不够精炼</b></h3><h3><br></h3><h3><b>1、部分台词未能切合意境</b></h3><h3><br></h3><h3>(1)郭氏兄弟的唐突提问。车辆抛锚,郭氏兄弟问主动察看车辆的沈光耀:“那步行到<b>新校区</b>要多久啊?” 这提问的潜台词是他们确定沈是西南联大的学生。但沈光耀跟乘客只是初次见面,车上的学生也只猜他是懂车的富家子,郭氏兄弟何来知晓或有依据猜到沈的身份?而且,沈光耀听到这提问时的微笑已暗示沈经此才知对方是来西南联大报到的学生,郭氏兄弟不可能比沈更聪明、更早猜到对方的身份。除非西南联大当时在昆明的别称为“新校区”,否则难以解释。<br></h3> <h5>问得奇怪</h5> <h3>(2)郭氏兄弟对沈光耀下跪的胡乱猜测。兄弟俩在宿舍窗外偷看,见沈光耀向沈母下跪。一个问:“<b>他们说啥呢?</b>”另一个答“不晓得,光耀这憨儿肯定把成绩单寄回去了。”另一个接着说:“那么好的成绩都要下跪,你说我们两个要把成绩单寄回家,那不要给打死!”此处是想侧面透露沈光耀的学习成绩优异,但这些对话却令人费解,因为兄弟俩都认为成绩好是不需要下跪的,而他们又明明知道沈光耀成绩优异,所以何来一下子就猜他因此而下跪?又或者,兄弟俩何以事先知道(或者事先猜测到)沈母对儿子成绩要求那么高?为此,郭氏兄弟其中一人在问了“他们说啥?”之后,另一个更应答的是“不知道,哎,他们是谁啊?光耀怎么下跪了?”</h3> <h5>胡乱猜测</h5> <h3>再者,郭氏兄弟是和沈光耀、阿山上山捉青蛇回来在宿舍区刚刚分手的,由分手到郭氏兄弟出现在沈光耀宿舍窗前,约为3.5分钟。跑了一整天、满身臭汗的郭氏兄弟即便不擦身、洗澡,光换好衣服再跑过去找沈光耀,恐怕3.5分钟也未必够用。何况,从他们后来的谈话内容看,他们并没有什么紧急事情要找沈光耀。于是,<b>郭氏兄弟的窗前偷看便显得毫无必要与难以置信——他们根本不该出现在沈光耀宿舍外。<font color="#ed2308">(2018年6月12晚重温,发现之前理解有误,沈光耀与郭氏兄弟分别时说了一句“一会见”,所以郭氏兄弟之后来找他,这剧情安排是合理的)</font></b></h3><h3>  </h3><h3>再延伸一下,郭氏兄弟离开沈的宿舍时遇见阿山和他的母亲,其中一个问阿山:“<b>阿山,今天卖了几碗?</b>”他们前一刻还与阿山和沈光耀一起在山上捉青蛇,何以几分钟后即问阿山这样的问题?更离奇的是,阿山很快就回答:“九碗!”难道阿山是第一时间就跟母亲了解今天的销售情况?</h3> <h3>(3)许伯常在刘淑芬跳井时的别扭呼喊。刘淑芬以为王敏佳被打死,怀着极度惶恐与自责茫茫然的走回家。许伯常见刘淑芬神情异常,于是跟着她回家。见刘淑芬跳井自杀,他异常激动喊出:“<b>淑芬!</b>”——许伯常的这一声叫喊是不符合其人物性格的,因为在此之前,他从未主动与刘淑芬打招呼,他对待刘淑芬的态度始终是极度冷漠的,这种长年累月的冷漠恐怕足以形成一种怨恨。影片中,许伯常对刘淑芬的称呼是“你”,所以在此一开口就叫“淑芬”,且叫得如此撕心裂肺悲痛异常,是不符合人物性格的。个人认为,他有可能喊出的是“不要!”</h3> <h5>别扭的呼喊</h5> <h3><b>2、部分台词过于强调背景交代,将过多的故事背景介绍交给第三方人物台词而非当事人亲身经历展示,这种手法便于观众快速了解故事背景,节约了篇幅,但往往导致人物言语跟对话环境和人物性格脱钩,令情节刻意,欠缺自然,举例:</b></h3><h3>  </h3><h3><br></h3><h3>(1)李想向丁院长作的啰嗦请假。李想与陈鹏、王敏佳相约去看班主任。下班时分,王敏佳隔空呼唤正在工作的李想,李想立即向身边的丁院长请假:“我们三个是中学同班同学,身世相仿。班主任老师对我们三个特别照顾。今天,我们想一起去看他。”这话很啰嗦,其中对三人关系的描述是毫无必要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李想根本不存在说明的必要与动机。这些话更多是说给观众听的,而不是说给丁院长听的。</h3> <h5>啰嗦的报告</h5> <h3>(2)陈鹏对老师的婚姻的莫名介绍。三人攀墙偷看师母打骂老师后,陈鹏向王敏佳和李想述说老师的婚姻。三人都是许伯常的学生,王与李应同样知道师父与师母这段婚姻的内情。为此,陈鹏说出此话是多余的,纯粹是向观众作背景介绍。</h3> <h5>突兀的交代</h5> <h3>(3)张果果父亲陈述李想牺牲的来龙去脉。张父跟张果果述说李想为救他夫妻两而牺牲的往事,并借此开导和教育张。根据剧情,张父每年清明都会去墓园拜祭李想,可以肯定,他以往应早就向张果果讲述过李想牺牲的故事,为此,此刻拜祭时是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如此详尽重复述说这段往事的,唯一的解释是,导演要借张父的口来向观众交代李想的救赎。张父尤其不应说最后一句话:据说,他牺牲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逝者已矣,生者如斯”——这明显是为了与之前的情节呼应,相当刻意。</h3> <h5>重复的讲述</h5> <h3><b>(四)情感刻画不够细腻</b></h3><h3><b><br></b></h3><h3><b>1、许伯常遇见刘淑芬时的异样表情。</b>许伯常外出,在屋外窄巷遇见精神恍惚的刘淑芬。两人驻足沉默对望片刻,许伯常低头表现出一种迟疑与尴尬(甚至有些愧疚),然后默默的从刘淑芬身边走过。许伯常这表情是不符合以往他对待刘淑芬一贯的“冷暴力”态度的。从前面的情感铺垫看,他对刘淑芬更多的是不理不睬的冷漠,他更多的应像往常一样冷漠的直视对方、平静的从她身边走过。</h3> <h5>之前:一直冷眼相待</h5> <h5>此刻:突然低头沉思</h5> <h3><b>2、陈鹏回到山村的表情变化。</b>完成核爆任务回到村口的陈鹏先是兴奋与高兴,但看到村里贴满了斗争标语后随即转为凝重。这是值得商榷的表情变化。因为,如果村里都已是贴满各种斗争标语,陈鹏这千里归途所经过的城市县镇肯定也看到不少类似的情景,而当他见到这些斗争场景时,更多的是应担心斗争会否蔓延到山村,批斗会否又降临到王敏佳头上。所以,陈鹏赶回村庄的心情更多的应是忧心忡忡、心情凝重,而不是初到村口的由喜转忧。</h3> <h5>转喜为忧不太合理</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