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从1978年到2018年,四十个春节过去了。过去的四十年,在中国历史上将被打上改革开放的烙印而传承下来。毋庸置疑的是,四十年来,传统的春节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民俗里有些文化细节正在悄然消失,有些则获得了新的生命。<br> 文化是春节的“魂”。1979年春节前《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责问“为什么春节不放假”,使得春节文化“死灰复燃”起来。而以后四十年发生的种种变化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亦有着天然的联系。</h1> <h1>2016年BBC派了几个英国人来中国体验了一把原汁原味的春节,拍了一部纪录片《中国春节》,引得英国观众各种羡慕嫉妒恨……</h1> <h1>这片名的英文译名更炫酷,叫The Biggest Celebration on Earth。</h1> <h1> 我们越来越把创造、设计生命情境视为“最大的春节”的魂。在尊重生命多样性中,“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这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魂。<br> 春节民俗作为一种文化,对于当代社会人性价值观、情感价值观、伦理道德价值观、审美观等方面,起着框架作用。</h1> <h1>三十年来,无论我去了哪里,海岛的春节我从未错过。在基层过春节,使得我对改革开放有着异常清晰的感受。</h1> <h1>三十年来,我已由一个“豆”长成了一根“条”。</h1> <h1>变化的是容颜,不变的是身材和情怀。</h1> <h1>熊仔穿上宝宝姐小时候的衣服,是不是很合适呀😊</h1> <h1>要想头脑好,就得多读点马克思。</h1> <h1>海岛的年味不是从外面加上去的,而是在酿造过程中自然产生的。</h1> <h1> 大学时我喜欢过感恩节、圣诞节,因为外院每年的推陈出新总能带给我们无限惊喜。而年龄稍长,走出校园,便懂得皈依春节就是回归家园。我还因此发表文章抨击过中国人过度消费洋节。现在想想,这些也恰是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变化,这种变化更有时代性,更具历史沧桑感。我们生活中消极、保守的东西无法回避,生活本身的多样性才是真实的历史。<br></h1><h1> 过年的情景就像程序般在记忆深处不断闪现,然而叙述却怎么也赶不上回忆的速度。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天地合同,心已向暖。新春佳节到来之际,给各位美友拜年了! </h1><h1></h1><h1> <b>祝大家2018年</b></h1><h1><b> 平安幸福,健康快乐!</b></h1><h1><b> 财源滚滚,万事如意!</b> </h1><h1></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