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读初一的时候,很痴迷地爱上了剪纸。那时候的剪纸,所需的材料,就是一张彩色光滑的蜡光纸,一张当作底板用的塑料板,一支铅笔,还有一枚大姑寄回来的、爸用过淘汰的德国进口剃须刀片--- 银色的Gillette(吉列)刀片。</b></p><p class="ql-block"><b>蜡光彩纸主要有红橙黄绿这几种颜色,背面一律是浅白色;六、七分钱一张,很贵。大小大概有现在标准复印纸的一倍长宽;如果节约合理利用纸张,足可以剪刻出十几二十枚漂亮的人物、动物和花草。</b></p> <p class="ql-block"><b>那时的我,嘴巴仍很馋,肚子也常犯饿,可是再谗再饿,对剪纸的爱远远超过了对零食的渴求。我口袋里的零钱,几乎用来买彩纸。为了多买几张彩纸,我节省乘公共汽车的钱,头顶烈日,徒步从西郊的20中学到城里的新华书店也在所不惜。</b></p><p class="ql-block"><b>那个年代,无论做啥事,唱啥歌,就连穿衣的审美观,万众总能达到共识:千篇一律。每场兴起的运动或每个活动,人们总有一种高涨的热情,惊人的步调一致,而且流行起来如火如荼。</b></p><p class="ql-block"><b>剪纸,成了那个时候的风气。在学校,下课铃声一响,女同学们就会迫不及待、兴奋地围在一起,拿出心爱的剪纸和前一个晚上完成的作品。</b></p><p class="ql-block"><b>精致的剪纸总是被夹放在课本里,它们被小心翼翼地拿出来,放在课桌上让大家互相欣赏,赞叹;然后互相交换,借用复制。复制的过程很简单:为了不浪费彩纸,先按剪纸的大小,用刀片划切出一小块空白彩纸,把剩下的一大张彩纸轻轻叠放好下次再用;接着我们把剪纸放在塑料板上,空白面在上的彩纸压着剪纸;用左手把彩纸压稳压平,右手则握着铅笔:短粗的笔头在彩纸上来回涂抹,不一会儿彩纸的背面就黑灰分明,一览无余地影映出要剪刻的图像了。</b></p> <p class="ql-block"><b>多年后的某一天,和某位女同学通越洋电话,双方还没说几句,她突然在电话那头像发现新大陆,大声说,"我想起你当年刻的剪纸,太美了!好多同学都很羡慕你!现在还保存有吗?"</b></p><p class="ql-block"><b>让我花费不少时间和心血的剪纸当然没有留下来。爸不允许我剪纸,说影响学习。我有好些不被允许:不允许像两个姐姐那样学针线活,不允许学钩织毛衣;所以至今我拿针线做缝补扣子的活儿都是笨手笨脚的。我曾经偷试踩过家里的蝴蝶牌缝纫机,缝纫机机头的针线居然是原地踏步的!</b></p><p class="ql-block"><b>现在我明白了爸当年的心思—— 爸要我好好读书。</b></p><p class="ql-block"><b>我很多的剪纸是在爸妈睡着后,趴在被窝里完成的。</b></p> <p class="ql-block"><b>20中食堂里的灯光很昏暗,食堂很简陋,地面是有点坑洼不平的泥地。食堂在学校最里面倾斜下坡的地方。我们不常去打早餐,但有一天早晨爸叫我去了。在进门左手边的墙上,我看到了一幅让我眼睛为之一亮的彩画:一个小女孩拿着一把扫帚的卫生普及宣传画。我当时马上涌上一股冲动要把它扯下来,带回家,因为我知道我可以把它画线连接刻成一大幅很漂亮的剪纸。</b></p><p class="ql-block"><b>那些天,我对那张彩画日思夜想,放学后光顾徘徊现场好几次,思想激烈斗争 —— 我最终还是没有胆量伸手作案破坏这个社会文明卫生宣传,从而保持了当年"少年儿童时代无犯罪的清白记录"。</b></p> <p class="ql-block"><b>周未的今天,在网上看到可爱的猴年剪纸,让我想起我曾经那么热爱的中国民间剪纸,那种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美的享受的镂空艺术。</b></p><p class="ql-block"><b>那是值得中国人承传的古老悠久的民俗文化。</b></p> <p class="ql-block"><b>两年前的今天写下这篇小文。</b></p><p class="ql-block"><b>来美近二十年,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最美好的回忆是童年时代过的年。那过年特有的粽子、年糕、爆米花、糖果……是一辈子吃到的最好吃的东西。无论现在走到哪,都不会忘记那曾经又浓又香的年味。</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