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光辉最新生活随笔:闲话买花过年

美文

<h3>  昨天去樱花园北面的花鸟市场,一进大门便看到里面的人头攒动,熙熙攘攘,买花的人比往常多了好几倍,每个花市门前全都挤满了人。再一细看便得知买花的人大概可以分成两大类,一是穿着时新的年轻女子,大都属于衣食无忧的小资;二是衣着华丽的贵妇。还有少数人不在此二类之列的男士,什么小公务员呀,因为当上了大领导亲自采购的甚少,还有什么小生意人呀、教师医生呀,等等。当然,还有少数老少爷们悠闲悠闲地乱转,大概是一些专业养花的玩家,说起花鸟鱼虫口若悬河,口吐莲花。<br></h3><div> 后天便是新春佳节了,买花者自然全都是为了过年,大概是想让春天早一些降临吧?买些美丽的鲜花装点自己的居室,增添一些新年的气氛。因而,花市里的玫瑰、节节高、蝴蝶花、海棠,一片的姹紫嫣红,自然还有纯白花瓣嫩黄芯的兰花,也就格外的芳姿幽雅起来了。</div><div> </div> <h3>  其实,国人过年买花想图个平安吉祥,很多花草都有着喜庆之意,被国人认同的年花主要是年桔、水仙、桃花。牡丹代表了富贵,竹子可以看成了平安,葫芦代表了福禄,满盤金黄的大桔代表了吉利,想得到爱情的人自然要买桃花,因为这种花能给人带来桃花运;想发财的人就去买一盆发财树。除此而外,还有许多花种让人各取所需。在晋代以椒花作为春节时亲人之间的赠品,《晋书》就记载了刘臻的妻子陈氏在年前去买了一束椒花,在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赠送椒花给自己的爱人,并写了一首《椒花颂》:“标美灵葩,爰采爰献。圣容映之,永寿于万。”</h3><div> 祭祖奉祀都是需要花卉的。这一天,我是想买几束鸢尾花,去坐落在古淮河畔的张纯如纪念馆,为一代华裔女作家的塑像献花祭奠。作为祖籍江苏淮安的张纯如(1968年-2004年),是美国华裔女作家、历史学家,在1997年出版的《南京大屠杀》描写了日军在南京强奸、虐待、杀害大批中国平民的详情,被纽约时报列为推荐读物,被书评称为年度最佳书籍之一。她的英文名字叫Iris,也就是鸢尾花。正是因为这个原故,我接到创作张纯如长篇纪实文学的任务之后,也就格外地留意这种花了,只可惜在诺大的花市找了好几个来回也没能买到。</div><div> </div> <p>  在中国古代买花的历史十分的悠久,据白居易的《买花》所描写,在唐代最为繁华热闹的花市要数长安的牡丹花市了。白居易的《买花》一诗开头就写道:“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可见,那个时代的花市已经是十分的繁华了。到了宋代开始,卖花行业更是有了长足的发展。宋人赵朴在《成都古今记》中记载道:“正月灯市,二月花市,三月蚕市,四月锦市,五月扇市,六月香市,七月七宝市,八月桂市,九月药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其中正月二月的灯市、花市就是在春节前后,先民们买花的日子。每当春节将至,花市来临,大街小巷搭棚设台,百草千花馨香飘荡,真可谓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了。在宋朝国都,每至春节来临,“万花烂漫,牡丹、芍药、棣棠、木香种种上市。卖花者以马头竹篮铺排,歌叫之声,清奇可听。晴帘静院,晓幕高楼,宿酒未醒,好梦初觉,闻之莫不新愁易感,幽恨悬生,最一时之佳况。”(《东京梦华录》)。在《清明上河图》里就有两处卖鲜花小摊,一个在城内“孙羊正店”门口,一个在城门外的路边,旁边便有市民在买花。由引可见,我国在春节前后买花的传统由来已久。</p><p> </p> <h3>  现在的人们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所以买花过年也就成了一种时尚。过年之前,去买几盆花放在家里装点气氛,增加美感,又能净化空气,确是一举多得的美事,这便是精神生活的一种需求了。今天上午,我去出席在文化馆举行的迎春书画展,看到那些原本属于书斋的奢侈艺术,如今也走进了平常百姓的生活,书画家也不再凤毛麟角,变得多如牛毛起来,书画展成了大众生活的一种普通消费了。这就如同百姓买花一样,追求的是一个心理满足。</h3><div> 当然,过年去买花的前提自然是口袋里要有些银子,如果囊中羞涩,甚至身无分文,自然是不会产生这种买花过年的雅兴。鲁迅先生曾在《“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里就说过这样的一段名言:“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由此,我在想当年的灾民和焦大,如今肯定是越来越少了,他们今天肯定也会喜欢兰花、也会爱上林妹妹的。只是灾民和焦大虽然数量大减,可毕竟这个贫困群体依旧存在,他们“不去种兰花”,“也不爱林妹妹”,过年时自然也就不会去买花的了,难怪我在花鸟市场没有看到“焦大”们。</div><div><br></div><div><br></div> <p>作者简介</p><p> 吴光辉,国家一级作家、兼职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江苏省作家协会理事、江苏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书画院特聘书法家;</p><p>1998年起从事散文创作,作品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作家》、《人民文学》、《文艺报》、《文学报》、《北京文学》、《散文》、《美文》、《散文百家》、《广西文学》、《文学界》、《作品》、《山花》、《钟山》、《雨花》、《延河》、《啄木鸟》等报刊发表;</p><p> 多篇作品被《散文海外版》、《散文选刊》、《作家文摘》、《文学教育》、《读者》、《中外文摘》、《报刊文摘》等转载;</p><p>作品入选《2008年度中国散文》、《2008中国随笔排行榜》、《2009中国散文排行榜》、《2009年中国散文年选》、《2010中国随笔年选》、《2010中国散文排行榜》、《2011中国随笔年选》、《2011中国散文年选》、《2011中国散文排行榜》、《2013中国散文精选》、《2013中国散文年选》《2014年中国最美散文》《2015散文精选集》《2016中国散文年选》《2016中国年度散文作品》等选本;</p><p>《泪读历史巧合》荣获2009年中国随笔排行榜第九名、《黄河祭1938》荣获2013中国当代文学最新排行榜散文类第二名;</p><p> 曾获得第四冰心散文奖、第五届老舍散文奖提名、第九届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首届江苏紫金文艺期刊作品奖等。</p><p> 作品多次被中国作家协会年度文学白皮书推介评价。</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