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瀛札记

南浦有云

<h3>很多同学对日本文化风俗,思维习惯,历史事件有着极大的好奇。</h3><h3>AV如何起源?</h3><h3>怎样理解日本的厕所文化?</h3><h3>大型厂商背后的金主是哪些行业?</h3><h3>日本场所为什么不要给小费?</h3><h3>为什么日本人这么爱整洁?</h3><h3>日本打招呼为什么要鞠躬?</h3><h3>为什么不能随便使用"先生"的称呼?</h3><h3>为什么日本政府死不肯认"南京大屠杀"?</h3><h3>……</h3> <h3>到底这个尚武又非常爱美,粗暴又非常有礼貌;刻板又非常懂得变通;温顺又非常叛逆;高贵又非常粗俗;勇敢又非常怯懦;保守又热心于新鲜事物的民族是以何种姿态行于历史,立于世界。</h3> <h3>本书《菊与刀》,是来自美国的鲁思·本尼迪克特奉美国政府之命,作的一次研究、分析日本民族行为习惯的调查报告,旨在指导美国人管制二战后的日本。无心插柳柳成荫。这本书恰恰成为了打开日本民族精神特质和思维习惯神秘大门的&quot;钥匙&quot;,是史上描写日本文化的第一书。</h3> <h3>全书内容纷繁,经纬万端,最核心的内容当数日本森严的等级观念。几近严苛的观念及其衍生物,构成了日本人民族精神特质。日本人主动甘心于某一阶层,非被动和强加,恪守阶层规矩,不跨雷池、不逾禁区,遵守严格的界线来维持内心平和、集体利益、社会平衡。诸如他们待人接物的礼节、家国伦理等都严格遵守上下、亲疏程度的准则,这就不难理解日本敬语、鞠躬礼节会因对方的身份而变化和区别。</h3> <h3>那么森严的等级制度又是如何构建?</h3><h3>日本民族家庭和官方在小孩早期价值观念形成的时候便灌输了"负恩"与"情理"的观念,前者是告诉孩子,其生下来便需要"记恩"和"回报","孝"对父母,"忠"对天皇。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人的复仇心理,也是一种反"恩"的体现,通过"记仇"和"复仇"来回报让其蒙羞,受难的人;报恩的愿望有多强烈,报仇的动力就有多强大。"情理"则是其所在位置和阶层的尊严和名誉,为了尊严和名誉可以不惜一切。如果说"负恩"是让等级内各阶层安得其所,认清位置、谨记使命,那么"情理"则是让其心安理得,心甘情愿,不逾雷池。至于日本政府死不肯认"南京大屠杀"的原因逐渐明朗,按照鲁思的说法,"负恩"与"情理"是他们等级大厦的粘合剂,屠杀事件本身是非正义、非理性的,承认的话意味着天皇的失位,等级的失序,犹如年老长者出于家族等级利益考虑捍卫权威,不愿认错。</h3><h3><br /></h3> <h3>同时,正是日本人森严的等级观念促成了他们奋起扩张的普世使命。无序、乱伦、颠倒的世界现状激发了日本人为世界建立等级秩序的使命感。完全属于精神领域的使命意识让日本人具有强大的精神意志,二战时的专门撞舰的神风特攻队、军事操练中三天不吃不睡的特训、寒风中号召大家做暖身的柔软体操,以及大量身已俱灭,精神不死的英雄神话等都说明了日本人&quot;精神战胜物质&quot;的内心力量。由此进一步升华其精神意志,如不投降政策的&quot;牺牲精神&quot;,誓死效忠天皇的&quot;忠贞精神&quot;,心甘情愿为了重建家园而耻辱生存的&quot;隐忍精神&quot;。值得一提的是,大家熟知的武士道精神,正是等级观念以及衍生物的集中体现,日本民族赖以尊严地生存的价值精神。</h3><h3><br /></h3> <h3>鲁思说,&quot;人类一旦接受了某种价值体系,就不会在行为、思考中奉行相反的一套价值体系,这样只会导致混乱和不便。他们将力求更大程度的和谐一致,给自己提供了共同的理由和动机。一定程度的和谐是必要的,否则整个系统都会陷入溃散。&quot;这就是我们眼中的日本民族行事如此独特,思维多么怪异,他们又能融洽自处,和谐发展的原因。</h3> <h3>无论一个人的行为或观点是多么怪异,他的感受和思考方式总是会和他的经历有关联,同样,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也与他们的经历和处境有着某种关系。虽然不能直接就某种思维习惯和价值观念推理出如今让人费解的民族集体行为,但在某种程度上,这的确给了一种解释,现象总是表面的、单一的、机械的;本质又是深层的,多样的,综合的。《菊与刀》除了展示了日本民族性格、思维逻辑之外,还为了解个人命运,探索民族文化,迎接未知世界提供了深思路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