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过年的仪式感</h3><h3> 马上又要过年了,年年都有人吐嘈过年越来越没意思、越来越没味道了。为什么现在没有了年的味道?</h3><h3> 到了一定年龄,总是想起小时候过年,总感觉还是小时候最有年味儿。以前,年在我们心目中是多么重要,小孩子对过年是多么的期盼,过年又是多么的开心快乐。</h3><h3> 世界各个国家都有各类节日,我没有出过国,对外国的节日不了解,但从引入中国的洋节和媒体报道可以略知一二。节日不外乎吃喝玩乐,中外如此。外国的节日,注重公众参与和公开化、群体化,重点在于狂欢、娱乐,基本没有人员圈子界限;中国的传统节日,则把重点放在家庭、亲人、好友之间,关注的是血缘、亲情、友情,互动的是各类圈子,如亲人圈子、朋友圈子、同学战友圈子、同事关系圈子等等,主题是祭祀、团聚、互访,祭拜列祖列宗,活在当下的人们交流延续情感。当然也有纯娱乐的,如元宵节,也仅此一节而已。</h3><h3> 我们节日内容如此丰富,人们为什么还是感觉越来越没有年味了?因为缺少了过年的仪式感,中国人向来是注重仪式感。韩国人老是和我们中国人抢中国的传统节庆还要申遗,因为他们整了一套有流程规范和仪式感强的东西。我们国家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节庆的仪式越来越简化,除了节庆的各种吃,年轻一代主动参与人数越来越少,节日对他们没有了吸引力。</h3><h3><br></h3> <h3> 什么是仪式?说白了就是一些耗时耗力耗钱的非必要的动作,仪式感就是日常生活中不能称之为仪式但也同样算是多余的动作的行为,人们在一个个是在看似多余的动作中品味不一样的生活。比如过年要蒸馒头倒年糕灌香肠祭灶掸尘等这一系列繁琐的程序为什么要亲力亲为,实际上就是一个静心的过程、品味的过程。在一套繁琐耗时的动作里,在热气腾腾烟雾缭绕中,在灶堂旺盛的红红火苗映照中,在一家相聚的欢声笑语中,我们在集中做事的同时,心灵得到了净化和升腾。</h3><h3> 再比如贴春联,贴春联用的都是家里用面熬的浆糊,过去都是纯木头门和门框,用面粉做的浆糊粘上的春联非常结实,要把原来的春联清除掉是非常不容易,几个钟头搞不定。这就得全家上阵,小孩子可以帮助做做清除的工作,累得满头是汗。当看到自己参与的劳动成果时,心里的快乐与成就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现在新房子,瓷砖墙和金属门,好多人家也不贴春联了,贴春联也是用的双面胶或者透明胶,几分钟就完成,当然粘贴的牢固程度有限,过不多久也掉了。当看到红红的春联挂满门楣,你就会感觉你在迎接着新年了。</h3><h3><br></h3> <h3> 社会发展了,进步了,许多物品和劳动可以通过金钱的方式实现。掸尘请家政服务钟点工,无需费神费力。年货有了全年无休的商场超市,再也不用费尽心思地亲自制作准备。买了新衣服也早早穿在身上,不再延迟留到年初一。<h3> 仪式感的特点就是这种行为可有可无,但一定是耗费时间的。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有了这些仪式感一定能让你的生活多了许多趣味,多了对家庭生活不易的认知,多了对天地神的敬畏,多了对一粥一饭情感。</h3><h3><br></h3></h3> <h3> 现在年夜饭越来越丰盛,不是在饭店就是一帮老头儿老太在厨房忙乎,年轻人越来越吃不出年的味道。春节晚会还是年年都在播,大多成为我们刷手机的背景音。大年夜没有了熬夜守岁,大年初一起床的时间是越来越晚。过年的仪式越来越精简,到最后连对过年的期许都精简掉了,记得纪录片《舌尖上的新年》有这么一段话:“年味越来越淡,只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夜饭失去了吸引力……母亲每到过年就抱怨:吃什么呢?你们想吃什么呢?儿女们都说随便,您随便做。只好年年依旧。”这随便的结果是,节日不再像节日,年味越来越淡。物质的丰富,让我们感受不到新衣裳、年夜饭带来的喜悦感,仪式的精简,让春节变成日历上可以连续休息一周的符号。</h3> <h3> 仪式感不需要繁文缛节、大费周章,也许只是那一点小心思、小用心。社会进步,我们要与时俱进。至少要让年轻一代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我们的祖先是干什么的,我们的家在哪里,我们要往哪里去。过年,我们能够找到回家的路,我们能够参与到过年的一个小小程序里,都是幸福的,一些看似琐琐碎碎但却刻骨铭心的家庭小传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