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说起仪式感,最常喜欢引用童话《小王子》里的那句话:“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h3><p><br></p><p>从古至今,我们都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规定了很多仪式感。</p><br><h3>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无序的、混乱的、无规则的世界里,平淡如水是常态,“受挫遇险”是常事。但如果把某件事情赋予了仪式感,就像在无涯的黑夜里为自己点了一盏灯,整个人都能散发能量和底气。<br><br>我们抱怨着仪式感的繁冗和无用,回想却是仪式感串起的记忆。<br>穿新衣,放鞭炮,是我们的童年,<br>一年年的年夜饭,人有增有减,不禁感叹相聚的重要;<br>走街串巷拜年,互相寒暄中,才意识到时光的变迁。<br><br>马上又到新年了,放下手机,有仪式感的事情还有很多。<br>和妈妈一起做顿年夜饭,和爸爸一起再贴贴春联;<br>努力守夜感受辞旧迎新那一刻的美妙和郑重。</h3><h3><br></h3><br> <h3>去亲戚好友家坐坐,再远通个电话聊聊家常;</h3><h3><br>美国亚特兰大日报社做过这样一个研究调查,发现在家里“gathering stories and memories”(收集故事和回忆)所带来的幸福感远胜于物质的满足甚至学业事业上的成就。</h3><h3><br>留下的回忆和带来的幸福感是源源不断的,不会因生活的变化而改变。</h3> <h3>这句话,用在过年再恰当不过,越是懒得,越是无味。<br><br>仪式感,是让平凡日子发光的魔法,是我们对庸常生活的回击。</h3> <h3>那时候小孩子过年一定要缠着妈妈早早买新衣,放在衣橱里,得向小伙伴炫耀好几回,要是买晚了,还会和妈妈哭鼻子。<br><br>按老理儿,今天腊月二十四是大扫除的日子,早晨吃完饭就要开始一天的忙活,妈妈指挥着全家,角角落落必须到位,小孩子即使帮不上什么忙,也要跑里跑外,递抹布倒垃圾,兴冲冲地参与这一年一度的重要时刻。<br><br>大年三十妈妈准备年夜饭,小孩子们就要和爸爸贴春联。一定是用现熬的浆糊,贴的时候还热乎乎的,哪个屋贴那对儿,这时候就必须争论一番,好炫耀自己一年的语文学习成果。<br><br>晚上团圆饭是要请长辈先入桌的,小孩子再困也总要嚷嚷着熬到十二点听听噼里啪啦的鞭炮声。<br><br>第二天早早就要起来拜年,小孩子是要跟着爸爸妈妈身后的,等到了十来岁才可以和同辈组队出门,那就意味着从此便可以独当一面了。<br><br>每年大年初一还有一个必须的仪式,就是照全家福。在院子里挑一个干净的背景,全家人整好衣帽穿戴整齐,喊一声响亮的“茄子”,新的一年喜气洋洋开始了。</h3> <h3>仪式感,不仅仅是生活里的小情趣,也是一种强大而积极的暗示。<br><br>记得微博上看到有一位师范学院的老师,那天正要告别35年的教师岗位,正式退休。<br>最后一堂课,丈夫送来了鲜花为其庆祝并拍照留念。下课后,夫妇二人相伴骑着自行车回家。<br>这简单的一束鲜花不仅仅是多年婚姻的美丽注脚,是爱情的仪式,更多的是对退休失落的消解,在以后的岁月每每回想起这一天,这位老太太想必都是甜蜜的。<br><br>你看仪式感化解了黯淡情绪,化作一抹鲜活的色彩点缀在岁月的长河里</h3> <h3>我们自己创造仪式感,也享受别人带来的仪式感,仪式感承担起了传递。<br>当第一次收到生日礼物,亲笔写的“生日快乐”的标签,感动得一塌糊涂,<br>现在还常常想起~<br><br><br><br></h3> <h3>一个拥抱是仪式感,一次远行是仪式感,一张贺卡是仪式感,一碗热粥是仪式感,一顿西餐是仪式感,一枚钻戒也是仪式感。。。仪式感具体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们喜欢以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浓浓的爱意。<br><br>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仪式感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它既不需要你大费周折,只要用心一点、努力一点,就是最恰当、最合适的心意。<br><br>所以,这世界上万千种仪式感,其实最后都是一句话: " 任时光匆匆流去,我只在乎你。 "<br><br>生活除了苟且,还有诗歌与远方。。。<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