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坝-我的家乡

川苏子

<h3>2018.2.8号我带着儿子踏上了回乡之路,这是第二次带他回四川,外公外婆听说要带外孙回去可高兴了,一个星期前就日日盼呀盼天天数日历,好在现在列车提速了,当天就能到家。儿子也是一路兴奋,叽叽喳喳的,看着车窗外不停变换的风景,一天路程也没觉得疲惫乏味就到家了。</h3> <h3>途径湖北黄冈,隔着车窗拍下美景一张,因为心情好所以看什么都美。</h3> <h3>一路走来,翻山越岭过隧道,一程一景各不相同美不胜收。途径一个不知名的地方,静默中的小镇吸引了我,随手拍下。</h3> <h3>我家全貌,童年的乐园,一辈子的家。陈旧却有温度,我心心念念的地方。</h3> <h3>场院下的草垛子,每年收完稻,稻草都收集成树,是家里大黄的储备干粮,也解决一些农事之需。</h3> <h3>我家的大黄,爸爸的宝贝儿子,我儿子也是第一次在生活中看到黄牛,咋咋呼呼的,想靠近摸摸它又害怕,只能杵在那里看着它吃东西,像欣赏什么稀奇宝贝似的。</h3> <h3>屋后土梗子边的柏树独树一帜,柏树可以说是四川的家乡树,四季常青,随处可见,生命力也很顽强。</h3> <h3>隔壁邻居家的旧房子,当年捉迷藏的最佳藏身之所,是很和蔼可亲的一家人,现在已经人去屋空了,房屋也日渐破败,只有那些美好的记忆一直留在心间。</h3> <h3>水田里还有收割后的痕迹,年年岁岁如此,几只白鹅自由自在轻歌曼舞,见到生人不理也不怕,自顾自的在田边觅食,一步一摇很是优雅。</h3> <h3>屋前的黄泥田,在我小的时候每一块水田都整理的很干净,通通插上稻秧,放眼望去一弯一弯的绿油油。现在这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找事做了,村里只剩下老人孩子,无人耕种,良田荒芜长满了水草,倒是成了鸭子的乐园,在哪里觅食撒欢都不会被驱赶。</h3> <h3>我家的鱼塘,以前也是稻田,后来我们小辈也随大流到外面谋生活去了,剩下年老的父母没有那么多的粮食需求也做不动太多田地,索性买了几百条小鱼仔养上,也不特别饲养,只把吃剩的米饭倒进田里,也不管理,什么时候想吃就去钓一条起来,遇到山村邻居有需要的随便撒一网就够了,你别说这黄泥塘养出来的鱼还挺好吃的。</h3> <h3>这个物件在我老家叫做拌桶,往年收稻架手摇打谷机用的。现在不怎么用到了,今天为了捕鱼才搬出来打扫打扫装鱼用的。这老头是我爸爸,上了年纪身体也不是很好,但瘦小的身体劲儿还是挺足的,大概是长年劳作练出来的。</h3> <h3>全家总动员,拉网捕鱼,等会儿准备用这个拦截慌不择路的大傻鱼。</h3> <h3>经过布网,敲打水面,受惊的鱼儿开始不淡定了,到处乱窜,一会会儿就有鱼落网了,激起一圈圈黄泥浪。今晚有鱼吃洛!</h3> <h3>我家的土灶头,以前是咖啡色的灶面,使用年代太久破了,去年换了个白灶面,看起来整洁多了。大大小小四个锅,炒菜的,烧水的,煮饭的,备用锅,挺齐全的,我觉得比我城里的煤气灶实用多了。</h3> <h3>两个灶膛,一管烟囱,一把火钳,今晚就在这个大大的锅里煮麻辣鱼洛!我亲自上灶头。</h3> <h3>鱼肉,酸菜,配料齐全就等大厨出手了。在我家煮鱼可大气了,从来都是整条煮完的,六七斤的能煮两大盆,好在锅子够大,两尺宽的,随便烧。</h3> <h3>这个是扒耙,竹制品,农事必备。七零后八零后应该知道使用方法,扒点柴渣,稻草是极好的。</h3> <h3>家里的石磨只剩磨盘了,因为是双人腰磨,弃用了,小时候总是我跟妈妈两人架磨磨豆子,玉米,腰上横根扁担拉着石磨耳朵围着磨盘转呀转,开始几次晕的要小命啊,后来磨多了慢慢的也就习惯了。</h3> <h3>我家的地窖,冬暖夏凉,用来储存红薯最原始最实用的选择。</h3> <h3>地窖一般建在离家近,干燥有岩石不渗水的地方,一块石门稻草密封就可以了。</h3> <h3>风车,它不是装饰品,它是农家务农好伴侣。转动风筒,分离粮食跟杂质,原理就不说了,七零后八零后不解释也懂,九零后零零后自己脑补。</h3> <h3>大簸箕,农事必备,晾晒好家什。</h3> <h3>罗篼,挑稻挑麦子的必备用具,跟扁担是一套的,密不可分,家家都有好几担。</h3> <h3>鱼篓,都懂的,现在也还有,若干年后怕也要成古董了。</h3> <h3>虾耙,捞鱼用的,看到这个脑子里就浮现出以前在老家田边丢虾耙捞鱼的场景。</h3> <h3>簸箕处处挂,这里的农家一户人家总有三五个,晾晒各种豆子,小菜必用。</h3> <h3>今天逢赶集-明月集,带了儿子去,走路去的,就是为了体验,还有就是想去找找小时候的感觉。走走看看,每一处都有变化又都能看到当年的影子。沿途随便拍了一张留住这点熟悉又陌生的感觉。</h3> <h3>柏树青翠,茅草枯黄,原来的烂泥土路已经浇上了水泥,还算宽敞,儿子默默走在前面,看着这陌生又新奇的一切不知道在想什么……</h3> <h3>途遇牧羊老人。</h3> <h3>看,这人这羊这神情,是不是高度一致呢?</h3> <h3>闲来无事,拍拍我家的墙,五角星标志,那年头的时尚。</h3> <h3>拼花木窗,几经风霜,陪伴了几代人。</h3> <h3>古朴的晒席,服役多年,已不成样了。</h3> <h3>我家鸡养得多,生蛋鸡窝却只有三个,有时候这只母鸡要生蛋,那只母鸡还在窝里没出来,等不及了就慌慌张张自己找地方了。你看这个就是我家飞鸡的杰作,跳到牛棚檐缝里的稻草堆里安顿下来产蛋了。</h3> <h3>我妈养的这十来只鸡,天天打底10个蛋,幸好我回来帮她吃了,不然哪里吃的完,顺便把鸡也吃了,以绝后患。</h3> <h3>香肠,我爸爸专门给我准备的,原本他们身体不好没有养猪,知道我要回来,知道我爱吃香肠,就买了半头猪做了这些,天下父母心啊。</h3> <h3>腊肉,四川的腊肉我觉得是全国都出名的好吃,我也爱吃,每每在江苏吃到都特别亲切,毕竟家乡的味道,吃的是情结。我爸说你全带走,还有豆粉,红薯,你喜欢的都拿走,他可以什么都给我,而我想要的只有一个——父母健康长寿。</h3> <h3>行走的鸡肉,快到我碗里来。</h3> <h3>我妈妈做的菠菜面,两个煎鸡蛋,太美味了。</h3> <h3>抄手,还是原来的味道,喜欢。</h3> <h3>牛肉米粉,米粉不特别,关键在佐料,麻辣的,唇舌生香啊。</h3> <h3>在家就是吃吃逛逛,晒晒太阳,土梗子边的桑树疙瘩,挺好看的。</h3> <h3>我觉得这是艺术品。</h3> <h3>每到冬季爸爸就把桑树枝剪光,徒留根干在风中站成雕塑。</h3> <h3>这块门板承载了两代人的知识诉求,这首咏柳是我当年写的,还教妹妹们读,现在侄女儿又在上面添了新笔……</h3> <h3>我的窝,以前都是竹编打底稻草铺垫的,现在进步了,木板床垫棉褥了。不变的是这样的蚊帐带挂钩有门帘的。</h3> <h3>又一个赶集日-大石集,看到一个竹制品店,一目望去,各种竹制物件儿挂满店铺,忍不住走近了去一探究竟。门口摆着两把高粱梢子扎的扫把,也是多年不见了。</h3> <h3>蒸笼。小时候一到端午一家人就围成一圈做包子,一蒸好几笼,一开盖就抢得欢,那感觉真真好。</h3> <h3>斗笠,只可惜没看到蓑衣,不然绝配啊。一看到这些物件就能想起一段故事,戴着斗笠披着蓑衣插秧的情景立即浮现在脑海。</h3> <h3>鸟笼,捎箕,小巧精致。</h3> <h3>竹制品店一角,应有尽有。</h3> <h3>竹篮子,刷把,还有婴儿车,真是独具匠心,件件精品。</h3> <h3>这个虽然也叫背篼,但是不是背东西的,是专门为背娃娃设计的,我们小的时候都是这个背篼背大的,在里面垫上软垫子娃娃可以坐下来,是不是很人性化?只是现在进步了,带娃神器层出不穷,基本用不到了。</h3> <h3>撮箕,篓篓,大斑竹扫把。每一样都是童年的一抹记忆。</h3> <h3>集市卖猪肉的摊位,这里的猪肉膘头雪白干净还厚,一看就是好猪肉,很自豪的说这里的猪肉我觉得是质量最好,口感也是最棒的。</h3> <h3>特别介绍下我家大黄,这些年辛苦了。</h3> <h3>现在年纪大了,有些重活干不动了,我爸对他还是一如既往的好,干不动的就不让它干养着,有感情了。</h3> <h3>今天挖魔芋准备做魔芋粉。妈妈说别看就这么大两个,可以做一大盆呢。</h3> <h3>将魔芋洗净削皮,擦板放锅里把魔芋头磨细擦碎入水不停搅拌,煮开成泥,竖筷子不倒的时候加碱粉成型分块即可,看即将起锅的魔芋粉块。</h3> <h3>小灶头生火煮腊肉。</h3> <h3>起锅,香味四溢,先切两块偷吃了再说。</h3> <h3>灶膛下火红火红的碳灰,烤红薯洛。</h3> <h3>成功,香喷喷的红薯烤好了,我跟儿子各分一个还没离开灶门就吃完了。</h3> <h3>今天阳光明媚,跟儿子四处走走,看到这仙人掌,应该有些年代了。</h3> <h3>儿子到处跑,哪里都新鲜,追也追不上,也不会慢点等等我,这熊孩子。</h3> <h3>还特意让外公截了一段竹竿手里舞着,嘴里哼唧哼唧玩得不亦乐乎,我嘛跟在他后面打野,他游戏里这么说的,其实打野是什么我也不懂。</h3> <h3>今天天气特好,跟儿子一路玩到大马路上,太阳正好,儿子舞着他的打狗棒,嘴里念念有词,日子如此便好。</h3> <h3>快要回江苏了,赶紧把家里的老古董找出来拍下来,下次不一定看得到。这个是风箱,跟鼓风机是一个意思,小的时候烧柴火,细碎柴渣就需要拉风箱旺火。</h3> <h3>石臼,用来舂蒜泥的,早就不用了,还是被我翻出来简单去了点泥拍照带走,留个念想,都是当年自己用过的。</h3> <h3>这个是犁头,在我们这个地方多是山地,耕地得靠牛,这个就是犁地工具,由大黄出力在前面拉着,我爸负责在犁头后面吆喝掌舵,一项古老而又传统的艺术。</h3> <h3>大瓦坛子,每家都有好几个,辣椒坛子,泡菜坛子,干咸菜坛子,都是坛子。四川农家居家必备啊!</h3> <h3>晒席,服役多年,重伤不下火线,还在为人民服务,小猫趴晒席旁边晒太阳,我坐小猫旁边晒太阳。</h3> <h3>贴对联了,爸爸都贴歪了,不过我没告诉他,反正他看不清。</h3> <h3>大年初一吃汤圆,红糖汤圆四川传统,甜甜蜜蜜团团圆圆又一年。</h3> <h3>儿子说要尝尝看跟江苏的汤圆有什么不一样。他以为跟江苏的团子一样包的肉馅,告诉他是红糖还不信。</h3> <h3>吃完汤圆开始做年饭,今天四姨,大姨她们都要来我家团年,我负责打下手,各种跑腿,先帮妈妈拔蒜苗。</h3> <h3>吃完年饭大家庭合照。</h3> <h3>大家笑逐颜开幸福万万年。</h3> <h3>睡觉前跟儿子自拍合影一张,记录幸福时刻。</h3> <h3>我土生土长的小镇。</h3> <h3>在这里有我美好的中学时代。</h3> <h3>传说中的水巷子,找不到当初的感觉了,都变了模样,只有这棵神树依然四季飘红。</h3> <h3>明月街道。</h3> <h3>现在的明月中学,以前的明月职中。</h3> <h3>老初中外面的关庙,有点年代了,虽然已经破旧不堪还是有很多老人经常聚集在此聊聊天,看看戏。</h3> <h3>明月小镇上的高洞尼众禅院远近闻名,大年初一四面八方慕名而来赶庙会的人络绎不绝,上香祈愿吃斋饭,热闹非凡。</h3> <h3>兄妹俩,自从回到老家天天形影不离,说说闹闹,追追赶赶挺热闹的。下次见面不知道什么时候了,这样的画面我觉得就是岁月静好。</h3> <h3>明天就要返程了,从大英出发,今天先来住住,弟弟带我们钓鱼吃饭。</h3> <h3>分分钟鱼上钩,今晚就靠它了。</h3> <h3>玩吧,尽情玩吧!过了今晚我们就要离开这里回江苏了,希望你在这里的每一天都是开心的,回去以后每每想起都是美好的记忆。</h3><div>我每次回家都是匆匆忙忙,吃吃睡睡玩玩然后拍拍屁股就走了,带上一堆爸妈准备的家乡美食连同爸妈依依不舍的心一起带走了。然后一出门就开始想念,一念就是一年,两年,至到变淡变模糊……然后才想起又该回家了。这次不同,这次我把家乡打包带走了,可以在想家的时候拿出来看看,假装自己在老家。</div><div>家乡的山水,家乡的美味,家乡的农具,家乡的人,在这里有我的根,有我美好的童年记忆,还有爱我的父母亲。这里是我永远的家,我魂牵梦绕的地方--大田坝。</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