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农村的夜漆黑而冷寂,但知青房中用墨水瓶做的煤油灯,却闪烁着知识的星光,吸引了生产队的青年男女,天南地北的神吹闲聊。一个绰号叫“猪倌” 的社员,个子细长眼睛细眯面带常笑,穿一身以举家之力,宠而制之的深兰色华达呢中山套装,不管是天晴下雨或是做活路、赶场都不脱、不洗、不换的三不,从崭新笔挺的刀刀裤儿,一直穿成皱巴巴的油腊片。这种始终如一的穿着方式,除去贫穷造成的生活习惯不算,倒也有些斯文的个性形象。他常跟知青学拉二胡或借书看,虽然手姿如爪,运弓笨拙滑音跑调,但那杀鸡杀鸭的颤音,倒充分表达了向知识青年靠拢,学习“先进文化”的愿望。<br></h3><div><br></div><div> 一天,他拿起一本《三国演义》随口念道:“曹操日诸葛亮……” 真是语惊四座,哗然之余,大家猛然一阵爆笑,弄得他搔首无措一脸茫然。我一把抢过书看:明明是“曰” 字嘛!你咋个读成“日” 字呢?“曰” 字要扁些,“日” 字要长些,这个你都认不出来嗦?大家七嘴八舌的纠正起来,弄得他脸红筋胀无地自容。从此,继张飞杀岳飞的民间熟语之后,“曹操日诸葛亮” 就成为高草公社四大一小的笑料。</div><div><br></div><div> 在天天背太阳过山,早上一出工就盼着太阳快点落山,少有接触文言文的社员眼里,大多是只知“日” 而不识“曰”的。就连大队干部在念批林批孔文件时也是:“孔子日:……” 、“我们要狼狼的批……”,一个民兵排长说:“我们贫下中农知识渊博,没有你们知识青年的水平高”。在那个大革文化命的特殊年代,所谓知识青年肚里也没有几多墨水,何况广阔天地中的贫下中农耶。</div><div><br></div><div> 时隔五十多年,关于日字的笑话仍作为知青聚会的笑料与谈资,遗兴之余其实难怪,中国汉字点划细微之差形近难分,难免谬误横生。“曰”字甲骨文写作口字上加“-”划,下象人口扁横之形,上面“-”表示口中之舌,如铃般摇舌鼓唇发出声音,声音无形就以“-”划象之。“曰” 是古代文言文或文白夹杂的文体表现方式,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说” 、“说出”或“说道” ,如《论语》中的“子曰:……”。“曰” 字的另有“为” 或“是” 的意思,如《尚书·洪范》:“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日” 字金文写作“⊙”,甲骨文因锲刻的方便写作“日” ,中之一“·”象征太阳发出的精气“光” 和“热” 。曰、日二字形虽相近但字义大别,中华文字形义精深难辩,发生谬误实属难免。</div><div><br></div><div> </div><div><br></div><div> </div><div><br></div><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