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芳华属于临夏师范

chenhua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引 子</b></h1><h3><br></h3><h3>在抗日烽火年代中诞生,在教育改革的洪流中成长的临夏师范学校,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教育教学水平,在世人心目中,她永远是一所名副其实的临夏最高学府,曾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特别是为基础教育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岁月无情催人老,芳华刹那褪春晖"一所沉淀着悠久文化底蕴,寄托着人们美好希望的学校,终究没有抵得过历史变革的沧桑,淡出了历史的舞台,师范的背影与我们渐行渐远……一代师范生深情告白:“我们没有母校了。”一代教育人无不惋惜:“一所具有七十年历史的学校,怎能说没就没有了呢?”</h3><h3><br></h3><h3>作为一名普通的师范人,我的芳华奉献给了临夏师范,师范远去,师范的情怀依旧,梦里,常常萦绕着临夏师范的人和事,演绎着激情燃烧的中师岁月……</h3> <h5><font color="#b04fbb">我的课堂教学</font></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初为人师</b></h1><h3><br></h3><h3>1984年,我刚满21岁,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临夏师范学校,一干就是22年。</h3><h3><br></h3><h3>7月,晴朗的一天,我满怀欣喜去学校报到,走进校园,没有一栋楼房,全是平房,一条主干道直通学校最北段的大礼堂,主干道两旁间隔种植的松树和白杨树茁壮成长,左侧一排平房是教学用房,右侧平房是实验室和图书室,两侧平房的后几排是教师办公室和宿舍,再往左侧的一片高地上,有一排平房作为学生宿舍。大礼堂前有一个简陋的砖砌中心花园,春夏时节鲜花盛开,还有一个葡萄架是学校唯一的人文景观,引来无数学生拍照留影。当时的校园,一排排平房整齐划一,更像是一个营房,我心目中最高学府的高大形象,有些大打折扣。好在这些平房还比较宽裕,新来的老师均分得单人单间的办公室兼宿舍,在当时物资匮乏,住房紧张的情况下,也是叫人羡慕的待遇了。</h3><h3><br></h3><h3>同年,与我一道分配到学校的年轻教师,还有语文教师刘文礼、数学教师陆有俊、心理学教师郭爱玲(女)、物理教师林刚和音乐教师唐芳(女),我们的到来给多年沉寂的校园带来了欢声笑语,老教师们兴奋的说:“好啊,从来没有一次分来这么多的年轻教师,看来,师范学校要活了。”正如老师们所期盼的那样,临夏师范从那时起整顿探索,开始发展,1985年至2000年走向了辉煌的发展时期,我骄傲,我伴着学校的发展,共同走过了一段黄金时代。</h3><h3><br></h3><h3>初为人师,由于年轻气傲,那时,天不怕,地不怕,我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满怀信心,幽默的教学语言,熟悉的专业知识,很快赢得同学们的喜爱。记得,开学的第二周,我刚进教室准备讲课,忽见后面坐着时任教务主任的陈临录老师(后来担任校长),心里一怔,早就耳闻这是一位治学严谨,德高望重的老教师,他来听课,其实对一位新教师来说,就是一次检验,看你能否胜任教学工作……我稍作心里调整,暗示自己,在这关键时刻千万不能掉链子啊,那堂课,是一节技法训练课,内容是《黑体美术字的写法》,我言简意赅的讲解了下美术字的间架结构和书写要领后,准备示范具体的写法,打格子是第一步,方才发现没有带直尺,情急之下,顺手拿起讲桌上的班务日志,比划了两个格子,完成了示范,讲解示范只用了10分钟时间,我给同学们留了30分钟作业时间,大多同学按照我的示范和要求完成了课堂作业,我用最后5分钟时间,选了几幅比较典型的学生作业,做了作业讲评和课后小结……当下课铃声响起,见平日里不苟言笑的陈老师,望着我,眼里充满着微笑,我如释重负,我明白他对我的课是满意的,由于当时对他比较敬畏,加上我还有一节课,我就没来及向陈老师赐教。后来,我们慢慢熟悉后,谈及那堂课时,陈老师笑着对我说:“真不错,课堂语言精练,讲解清晰,示范到位,学生课堂作业也不错,是个好老师,我一听就是个 ‘免检产品’,不过,技法训练课,以后还是要准备再充分些啊,但你很机智……”不经意的言谈里,我听出了陈老师对我一针见血的批评与期望,也许是先入为主的感觉,在后来我的20余年教学生涯中,除了公开课和优质课竞赛,再也没有一位校级领导单独检验或听过我的课。很快,与我一道分配的6名青年教师,均成了大家心目中好老师、教育教学的骨干力量。</h3><h3><br></h3><h3>师范教育是全科教育,语数外、理化生、音美体、政史地和电教等的专业老师一应俱全,好多活动的开展都以教研组为单位,记得当时,生活还不富裕,但每个教研组都备有一口煮肉的大锅,每遇节令或教研组内同事获奖,周末,都要煮上一锅羊肉聚餐,分享喜悦与快乐,老教师对年轻的新教师关爱有加,新教师敬重老教师,同事之间相处和谐,亲如一家。</h3><h3><br></h3><h3>那时,我们在自己的宿舍门前,开辟了一个羽毛球场地,每当课余和课外活动时间,就开始打比赛,后来,带动不少的老教师也加入了我们活动的行列;年轻的教师和学生们打成一片,常常一起打球、听音乐,一起畅想着学校的发展,每当比赛,呐喊声,欢笑声此起彼伏,那工作之余的放松,真叫一个酣畅淋漓。大多年轻教师以校为家,有时,周末也不回家,三五成群聚集在某个办公室里,打打牌、下下棋,那时的校长和学校领导都没有架子,经常与我们一同下棋打牌,输了照样钻桌子、受惩罚……踏入师范,初为人师的那段光阴是欢愉的,学生们的眼里满满的都是对老师们的羡慕,我时常想,对学生们来说,当时我们亲力亲为、师生同乐的一些文体活动,实则是一种课堂教学言传之外,潜移默化的身教过程,也是中等师范学校育人本色的体现。 </h3> <h3></h3><h3></h3><h5><font color="#b04fbb">当年,新建的教学楼。</font></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亦师亦友</b></h1><h3><br></h3><h3>1985年,我进校的第二年,84级4班的班主任包宗鼎老师,由于工作调动,学校选派我继任4班的班主任,当时,为了因材施教或是便于管理,学校按照同学们的入学成绩,由高到低依次分班的,1班自然是好班,4班相对就成了师生心目中的“捣蛋班”,第一次与同学们在班会课上见面,发现同学们的年龄与我相差无几,个别同学们的眼神里透出的是对我的极不信任,带这样的一个班,我心有忐忑,也是对我的一个挑战,为了尽快熟悉每个同学,我在一个大号硬皮笔记本上,记录了48名同学的基本情况,并随时记载和发现他们的表现和点滴进步,也许,这就是今天普遍通用的学生成长袋的雏形吧。</h3><h3><br></h3><h3>中师教育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以自我管理为主是班级工作的鲜明特征,因此,我从班级组织的建设入手,提出了班委每学期改选一次,班干部轮流坐庄,让更多的同学体验为班级服务的感受,锻炼他们的能力。在与同学们慢慢的交往中,我发现“捣蛋班”的学生,学习并不差,所谓的“捣蛋”只是胆子大一点,好动一点,个性张扬,爱与老师较劲而已,这样的学生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视集体荣誉为生命,在当时拼命加刻苦的“死学”氛围下,我以为这正是他们身上难能可贵的地方。记得有位同学,相貌堂堂,俊朗洒脱,但由于学习成绩赶不上,有些自卑,终日少言寡语,萎靡不振,我说:“你个大四肢长,排球打得不错,只要你牵头组织同学们打好排球比赛,你照样是大家心目中的好学生啊。”一席话激起了他的热情,后来,成为了同学们爱戴体育委员。我班由于不乏在文学艺术、音体美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因为兴趣被激发,在三年的学校生活里,夺得了不少音乐舞蹈、体育竞赛、美术展示、写作和演讲比赛等方面的冠军与名次,还有一些学生由于爱好写作,走向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学生的发展,犯错是正常的,有些同学的问题,堵是堵不住的,发现其长处,激发兴趣,因势利导才是有效的班主任工作方式与育人的方法。</h3><h3><br></h3><h3>当时,每到期末考试,我们班的学习成绩相对落后,我经常在班会课上,鼓励大家:学习不能光满足于课堂上的知识与眼前的考试,今后,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要注重课外知识,广泛阅读,拓展学习,博学才能为师……功夫不负有心人,1987年毕业季, 87届师范生迎来了千载难逢的保送西北师大深造学习的机会,这也是临夏师范历史上第二批保送生,为确保公正与公平,87届的4个平行班各选出10名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通过师大测试,择优录取,结果,我们的4班独占鳌头,一举考取4个保送生名额,其余班级均未考取,昔日“捣蛋班”鹤立鸡群,令人刮目。陈临录校长无比喜悦的对我说:“正是天大的好事啊,没想到你带班还有一手啊”</h3><h3><br></h3><h3>周记和大楷是师范生必做的作业,也是临夏师范育人的独特方法之一,每周批阅一次周记和大楷,是班主任的重要工作之一,我时常通过周记,掌握班级动态,了解每个学生的思想变化……三年的师范学习生活,我和同学们摸爬滚打,从师与生、到亦师亦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和感情,如今,30年过去了,大家以“我们的4班”为荣,依然密切联系、常来常往,犹如一个大家庭般和睦相处。</h3> <h5><font color="#b04fbb">我和美术教师在校园写生。</font></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一专多能 </b></h1><h3><br></h3><h3>师范的培养目标很明确:面向农村,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师范生大多来自农村的尖子生,生活俭朴,学风严谨,他们普遍具有吃苦耐劳,学习刻苦的优秀品质。学校的课程设置涉猎文科、理科、艺术、体育和教学教法等二十余门课程,内容虽没有深度与难度,但量大面广,非常适合基础教育教学工作。</h3><h3><br></h3><h3>那些年,当你走进师范校园,迎面扑来的是朗朗的读书声和悠扬的琴声;花园边、树荫下,常会看到美术老师,带着学生们写生画画;操场上,除了生龙活虎的比赛健儿,还有专门学习队列操练和喊口令的学生;校园的每个角落,随处可见,三五成群学生们,人手一块小黑板,有的在练粉笔字,有的在画简笔画,还有的把小黑板挂在墙上,正在板书、试讲……</h3><h3><br></h3><h3>临夏师范的课程设置,从来没有厚此薄彼的主课副课之说,特别是,进入90年代,学校基本形成了必修课、选修课、课外活动和教育实践四大块有机结合的、系统的新中师教学方案,必修课强化牢固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选修课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课外活动张扬了学生个性发展,教育实践提升了毕业生的质量,特别是每学期一周的劳动教育,培养了师范生扎根农村,清贫乐教的做人本色。那些年,老师们教学热情高涨,除了认真钻研、使用好中师统编教材外,还利用课余时间,自编教材和讲稿,丰富和拓展教学内容,如,定期做一些专题讲座,开阔学生们的视野;艺体技能课的老师,还为学生们组织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兴趣小组,选修他们感兴趣的一些知识与技能。我曾组织辅导过许多兴趣小组,印象比较深的是简笔画兴趣小组,活动内容把绘画与教学方法密切联系在一起,以学习课堂的形象符号语言和教学挂图创作为目的,很受学生欢迎,当时,报名选修的学生比较多,为广泛展示与交流小组的学习成果,我还创办了“简笔画小报”,没想到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h3><h3><br></h3> <h5><font color="#b04fbb">当年,我创办的《简笔画小报》</font></h5> <h3>每学年分别举办一次大型的全校春季运动会、音乐汇报演出和师生美术作品展览,是师范学校的常态工作,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热切期盼。90年代末,随着改革与发展,学校不断总结经验,把这些活动相继整合起来,以学校艺术节的形式,集中展示汇报,质量更高,规模更大,整个艺术节庆活动,由艺术专业老师指导,学生自主组织完成,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素质能力。</h3><h3><br></h3><h3>当时的中师毕业生,各个一专多能,“三字一话”(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和普通话)、“琴棋书画”都能露两手,非常适合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时至今日,中师生已成为一个时代的品牌,在农村边远地区,他们依然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抢手货,基础教育战线上的顶梁柱。</h3><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身正为范</b></h1><h3><br></h3><h3>临夏师范的老师是培养教师的教师,学校一直秉承“学博为师,德高为范”的校训,特别关心年轻教师的成长和师资队伍建设。</h3><h3><br></h3><h3>1984年底,我刚参加工作不久,第六届全国美术展览在北京举办,这是因动荡年代停办,文化部与中国美协恢复工作后,举办的一次全国大型展览,无论质量和规模都是空前的,作为一名对自己专业钟爱有加的青年教师,这是一次多么难得和渴望学习的机会啊,当时,我的前辈,手把手教我站稳中师美术教学讲台的,德高望重的我州美术教育家孔德良先生,积极为我呼吁争取,时任学校党总书记的苏建华老先生,博古通今,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很富有教育情怀,他说:“这又不是疗养,而是一次学习机会,更应该让年轻人去参加……”就这样,我和孔德良老师一同前往北京观摩学习。</h3> <h5><font color="#b04fbb">我和孔德良先生在北京。</font></h5> <h3>那些年,还有一大批身正为范,受人尊敬,在州内外声望极高的师范教师群体,激励与影响着青年教师的成长,执教严谨,教法娴熟的张世清老师;指导耐心,善于疏导,坚持依法教学的石怀安老师;擅长教育学与教育见习、实践的赵国珍老师;为人平和,教法得当的吴致祥老师;力求直观教学,善于激发学生兴趣的金玉川老师;敢于直言,认真踏实的刘雯老师;教态和善,教法灵活的龙学才老师;认真负责,任劳任怨的杨正昌老师;清贫乐教,笔耕不缀的陈祖云老师;热爱学生,研究探索教法的汪瑛老师;授课语言干练,板书整洁的陈桂花老师;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王贞明老师……当时受到全州教育界,尤其是中小学老师的爱戴与尊重,在群众中有威信,声望高。虽然,我与这些老教师共事时间不长,但他们身正为范,为人师表的高大形象,一直是我坚守中师教育的楷模,教学艺术与课堂人生境界里的精神榜样。1994年,在学校的培养与关怀下,我赴内蒙参加了教育部举办的全国中师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班,接受了高层次的中师教育理论培训,时任教育部师范司司长孟吉平为我题字鼓励,他还说:师范的教师是教育的嫡系部队,师范教师的素质直接关乎中国教育的发展。此后,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教育日益得到重视,2000年,我被评为首批“甘肃省骨干教师”。同年,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启动实施,临夏师范承担了大量的教师培训工作,我也参与了项目少儿课外读物的开发和教师流动培训的工作。</h3><h3><br></h3> <h5><font color="#b04fbb">我曾经一起共事过的部分老教师。</font></h5> <h5><font color="#b04fbb">1994年7月在内蒙全国中师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班上,与教育部师范司孟吉平司长合影。</font></h5> <h3>记得当时,学校还为每一个教研组订阅了《师范教育》杂志,定期组织教学竞赛和教学研讨会,学术氛围浓郁,教师论文频频发表或获奖,学校还鼓励和资助青年教师通过自学、函授、脱产进修等途径,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学历水平,2000年前后,在学校的组织协调和关心下,近40名50岁以下要求上进的教师,踊跃报名学习,结业于西北师大教育管理研究生班;近10名青年教师取得了农村教师硕士研究生学历。</h3><h3><br></h3><h3>陇原名校临夏师范,作为当地基础教育的母基,培养了一大批老中青三代,扎根乡村,甘于清贫,乐于奉献,德高为范的师资队伍,为当地教师队伍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h3> <h5><font color="#b04fbb">陈临录、贾元明校长和部分老教师在一起。</font></h5> <h5><font color="#b04fbb">那时,定期开展的全省中师美术教学研讨会。</font></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中师情怀</b></h1><h3><br></h3><h3>忆往昔,临夏师范学校,是甘肃十大师范之一,誉满陇原。</h3><h3><br></h3><h3>1940年4月,国民政府为“造就西北边疆师范”,在甘肃省创办“国立西北师范学校”,直属教育部领导;1941年校址由兰州市十里店迁至临夏东郊尕庙台;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甘肃省临夏师范学校,开创了临夏历史上中等专业教育的先河。学校一迁校址三易其名,艰苦创业,探索发展,在漫长的办学历程中培养了近两万多名合格的基础教育师资和优秀的教育管理干部,为全州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h3><h3><br></h3><h3>22年的教学生涯,我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临夏师范学校,深爱着学校的一草一木,学校一步步的发展,看在眼里,喜在心头。1985年第一栋教学楼拔地而起,在时任党总书记苏建华和校长张魁武的带领下,师范学校进入了标准化建设时期,1986年边海莹校长走马上任,他大刀阔斧整顿三风,推动教学改革,关心教师生活,1987年第一栋家属楼建成,32户教职工住上了楼房,还为青年教师修建了周转房,稳定了教师队伍,1991年建成电教图书综合楼,1993年以陈临录为校长的领导班子,进一步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步伐,1994年造型独特的音乐楼建成使用,1995年理化生实验楼落成,1996年以贾远明为校长的学校班子,一如既往的推进学校发展,1998年由教师集资修建了第二栋家属楼,50户教职工喜迁新居。这一时期,学校还积极筹备举办了60华诞庆典,我还亲手设计了学校大门,以蜡烛和书本为基本元素,表达了对母校深深的眷恋,新校门落成后,受到广大师生和社会的肯定与好评。2000年前后,为了提高教师学历,中师教育面临进退两难的抉择,2003年常生强校长,临危受命,为了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规划了三年升格大专,五年争办本科的发展目标,在短期内,建成了学校新的教学楼、文化广场、生活服务中心和学校高级讲师住宅楼,当时,学校总建筑面积达18000平方米,标准化硬件建设得到根本性改观,校容校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但在中师教育纷纷转型的历史大背景下,临夏师范终究没有等到她的70华诞,2009年6月30日改制为河州中学。师范悄然远去,但根植于我心中的师范教育情怀永远不变。</h3><h3><br></h3> <h5><font color="#b04fbb">当年,我为学校设计的新校门。</font></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尾 声</b></h1><h3><br></h3><h3>回忆我的芳华,当初选择中师的美术教师,是我人生最为精彩的一段乐章,也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我无怨无悔。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自豪,我拥有一个“师范人”的称号,我骄傲,我是一名师范的美术老师。</h3><h3><br></h3><h3>芳华已失,岁月静好。</h3><h3><br></h3><h3>师范人和临夏师范一同梦落芳华,也许是师范教育前进的路上,走了一个小小的弯路……今天,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春风扑面吹来,温暖人心,我们呼吁重整师范教育体系,我们期盼,师范教育回归原点。</h3><h3><br></h3> <h5><font color="#808080"><b style="">作者简介‖</b> 陈 华,1963年生,男,中师美术高级讲师,甘肃省骨干教师,曾在临夏师范从事美术教学22年,2006年中师停止招生后,被调到临夏州教育局督导室,主要从事教育科学研究和教育督导工作,先后担任临夏州教育学会美术教育研究会会长、临夏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现为州政府兼职督学、中国锐普PPT认证设计师。</font></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