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小时候,生活的全部意义就是过年。因为过年不仅仅可以穿新衣服,还可以吃的平日里做梦都能梦到的美食。</h3><h3> 那是一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填饱肚子都是一种奢望,不要说美食了。几乎所有的家庭宁愿平时节省一点,也要在过年那几天奢侈一回。</h3><h3>当时不明白大人为什么要这样,直到现在才明白,那是一种尊严,一种仪式感,更是一种美好的祝愿。</h3><h3> 所有美食中孩子们最喜欢的是果子。</h3> <h3> 老家的果子,可不是果树开花结的果实,而是一种油炸的面食。话说在以前只有富有的人家才能吃上树上结的果实,穷苦人家是没有的,于是人们为了寻找精神上的安慰和心理上的平衡,勤劳聪明的人民就发明了一种美食,用面团捏成果子的形状,在油里面炸一遍,起名叫“果子”。别看外形简单,但制作过程却很复杂。一般人家会在前一天晚上准备好炸果子的面团,面团不能太软,也不能太硬;要放在温度合适的地方醒面,温度太高活着太低都会影响果子的外形和口感。面团经过一夜后如果里面有很多马蜂窝状的气孔,就可以了准备下一步了。</h3><h3> 离除夕还有四五天,妈妈就开始忙活了。吃过中饭,就把醒好的面团切成小块,放在案板上开始擀了。这时奶奶也准备烧油锅了,我和妹妹弟弟在一旁看着大人忙活,偶尔帮点倒忙。面团擀成合适的厚度,切成一个个□正方形,并在表面切成对角线痕迹,然后放在一边继续醒,直到看到膨胀,这时就可以下油锅了。</h3> <h3> 跳入油锅中的面包像个调皮的孩子,几秒钟内就鼓起来圆圆的肚子,这时妈妈和奶奶就会异口同声的说涨了,涨了,就是成功了,之前所以的努力都在这一刻来检验。</h3> <h3><font color="#010101"> 上好的果子,有两个标准:一是外形方正鼓圆,二是颜色金黄。要炸出上好的果子,要掌握四个诀窍:一是醒面要恰到好处,不能太过,也不能没醒开;二是果子必须切的方方正正,不能变形;三是切好的果子,必须再发酵一遍,洛南人称之为“泛”,意指让切好的果子,活泛起来;四是要掌握好火候,这也是最难的一步,因为火太凉炸出来的果子偏白,太热炸出来的果子偏红。</font></h3> <h3> 在老家炸果子是一件很神圣,也很神秘的事情,一般不喜欢别人打扰。有一种说法是,过年时各路神仙都下凡了,如果有人开门,万一哪个神仙跟进来口馋了,在没炸好的果子上咬一口,剩下的果子就做不好了。所以炸果子一般是在晚上进行的。</h3><div> 果子,属于细粮面食,在过去,普通人家只有在过年时才能奢侈一下。所以,过年走亲戚,时除了带一些烟酒副食,通常也会带果子。意在告诉他们,我们家的日子还过得去,你看都有果子吃。</div><div>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但每逢过年,人们还是不厌其烦的炸果子,我想这不仅是一种饮食习惯,更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只是不知道还能流传多久,因为会制作的人在慢慢减少。</div><div> 回不去的是童年,不变的是年味。</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