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起玩色彩

安玲

<h3>李心来 4岁半 爱吃糖葫芦的鹦鹉</h3> <h3>“双翅理论”意思是说儿童美术教学中创造力和观察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他们就像飞机、鸟类的两个翅膀缺一不可,我们不能只为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而忽视孩子观察力的培养,也不能只为培养孩子观察力而忽视孩子创造力的培养,只重视某种能力,而忽视另一种能力,就像飞机、鸟类只有一个翅膀,是展翅高空得。因此,作为一个儿童美术老师选择课题很重要,我们既要选择儿童常见的、生活类的、可观察到的、容易上手的内容,也要考虑到这个课题儿童的创作空间有多大,是否能给不同的儿童以不同的创造空间。请看我辅导的作品</h3> <h3>无论普通的老师还是国内最顶级的专家,其所教学生作品都会受到老师思维、审美、技术等多方面的影响。那些大谈特谈充分尊重儿童个性,不给儿童任何干涉的理论绝对是个错误。如果是脱离儿童美术教学一线,掌握着美术教育话语权的政府职业专家,他们不干涉儿童的教育理念,只当做空谈就可以啦;最可怕的是从事儿童美术一线教学,在圈内有一定影响的老师,再谈不干涉儿童的理论就会给普通的老师以误导。只要儿童来到这个世上,他就会受到他所存在的环境的影响。不是我们不给孩子影响,而是怎么影响?是给孩子高层次的影响,还是给孩子低层次的影响?老师平时要政治、历史、文化、美术、教育学、心理学等多个方面丰富和提高自己的认知和能力,上课之前要从审美、能力、技术能多方面认真备课,这样上课时老师才能给孩子以高层次的影响。老师给予孩子影响的品味越高,孩子所受的相关影响或能力开发就越深刻,也就越有利于孩子充分长远的发展。</h3> <h3>我们在辅导孩子画画的过程中,经常发现那些上课认真听讲,画画很认真的孩子,出来的作品往往缺乏生气。而那些上课注意力不很集中,画得过程中也很淘气的孩子出来的作品往往更生动,更感人,这是为什么?第一,那些淘气的孩子看是注意力不集中,事实上他是以他最佳的方式在听课,这种方式更适合他本人特点。一个听觉发达的孩子你非要让他认真盯着黑板听课,反而会降低他的专注度和吸收度。年龄越小的孩子是用知觉听课,如果非让他用成人的理性听课方式去听课反而违背了孩子的认知规律,表面上孩子似乎听懂了不少知识,但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根本,画出的作品相对僵死,更接近老师的知识思维边界。而那些拥有自己听课方式的孩子,往往更能抓住老师的深远意图,造型与老师的知识范画相差甚远,却能深刻地表达自我。第二,老师们要明白艺术是一种表达。淘气的孩子胆子更大,更容易进入角色,更容易把自己的情绪、感觉、灵性表达于画面。而认真听课的孩子更容易受老师的影响,把老师所讲的知识翻版到纸上,而缺乏自我。这里强调一点,不是所有孩子都一样。</h3> <h3>儿童美术教学中老师是不是要干涉儿童的学习,是最近十几年争论不休的问题。一些专家,尤其是新课标培训的专家大力倡导美术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儿童的创造性,老师不能干涉。二十几年教学实践证明,美术课堂没有老师的干涉绝对是个错误。如果没有老师干涉,孩子们就会被简笔画、卡通画所干涉,画出的形象自然更接近简笔画和卡通画,很概念,缺乏观察和思考。画面没有布局,往往一片散沙。人物、动物缺乏相关场景,仅仅是孤立的形象。艺术性、生活性更谈不上。偶尔间出现一两张好作品,但不具有普遍性,长久性。我非常倡导老师在美术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老师要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在艺术规律艺术原则的范围内让孩子们大胆自由的表达,画出既有艺术性又有儿童形,还有创造性的好作品。</h3> <h3>什么样的儿童画教学才是好的教学?我个人认为,其中至少应该包含一条是“可复制性”。“可复制性”是指:一是你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其他老师拿来用也能教出好的作品;二是要做到你一堂课下来大多数孩子的学习感觉和创作出的作品都非常好。如果你的教学模式只适合你自己用;如果你的课堂偶尔间蹦出一张好作品,而99张作品是失败的,这说明你的教学必然是有问题的。我们尊重孩子的个性,提倡发展孩子的创造力,但绝不能放任不管。我们也绝不能听那些坐在书斋里的专家倡导的“完全尊重孩子个性,老师不能干涉”的理论。如果您的教学不能给于孩子更高的美术技法、知识、美术理论和规律等,那么简笔画和卡通画自然就会成为孩子的老师,孩子画出来的作品必然是概念化、模式化的,构图多数也是一盘散沙,无主无次。即使偶尔间也会出现几张精彩的作品,也只能说是碰巧,并不能代表这个孩子的美术素养和技法掌握的有多么好。所以说老师把传授高层的美术技能知识与孩子的多种能力的培养要有机地、巧妙地融为一体,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就既有高层次的审美和技能作为支撑,也有儿童相关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做到了艺术性和儿童性的有机的统一。</h3> <h3>李心来 4岁半 火红的向日葵</h3> <h3>什么叫美?严格的说没有统一的答案。婉约是美,豪放也是美;精致是美,粗犷也是美;完整是美,残缺也是美;写实是美,写意也是美。但好的儿童美术产品也有一定的标准,它必须是儿童心智的表达。我一直强调“儿童的画就是儿童的话”,是说话的话,一张好的美术作品必须是孩子内心世界的表现,儿童所画的任何事物,所运用的任何色彩都是儿童情感的一种载体,他所画的任何形象的东西都是儿童自己的一种折射,他所画的任何东西不是冰冷的形象,而是活生生的儿童本身,它是有生命的,它会呼吸,会说话,会和观众交流。我曾经问过好多家长,“死人”是不是人,几乎所有的人回答是:死人是人。我的答案是:死人不是人。为什么?因为人是有精气神的,人会说话,会干事,而这一切死人都不具备,所以说死人是具备人形象的一具尸体。所以说好的儿童画就如同一个活生生的人,那些千篇一律临摹的简笔画可以说就相当于死人。因此我倡导我们画“活画”,不画“死画”。</h3> <h3>量子力学的“不确定”原理彻底摧毁了牛顿建立起来的传统的确定性的经典物理学大厦,也颠覆了马克思的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我们不能说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只能说我们观察到的世界是什么。或者说根本就不存在一个客观实在的世界。在我们的儿童美术教学中,不同儿童所画同一形象不能有统一的、标准的评判标准,不能有唯一的形色要求。而要根据儿童自我对所画内容的认知做出判断,一切脱离具体儿童本体对儿童美术的评价都是不客观的、不科学的。</h3> <h3>儿童画要表现儿童的心里特点,但儿童画绝不是放任自流,什么也不管。如果儿童画放任自流的画,简笔画、卡通画就会成为他的第一老师,受其影响,出来的造型必然概念化、形式化。与其让简笔画影响儿童的审美造型,还不如老师用更高、更好的成人几千年积累下来的优秀美术知识影响孩子。但老师给予孩子的成人优秀知识时绝不能采用填鸭式的传授,而是把这些知识变成游戏,变成孩子可接受的方式让孩子接受,使孩子做出的作品做到艺术性、知识性、儿童性的高度统一。</h3> <h3>在我们的美术教学中,儿童的学习工具和老师的教学理念那个更重要?现实教学中我们绝大多数的美术老师缺乏对孩子的绘画工具使用方法和课程架构的开拓性。无论是固体的彩笔、油画棒,还是液状的水粉、国画等,勾线,平涂,还是平涂。一个优秀的美术老师必须有高层次的审美和创造性思维,能够把普通绘画工具的使用方法进行新的开拓,创造出新的绘画表现形式,能够把普通的绘画内容教出新的感觉、给人更高层次的审美。思维美术的彩炫画《酸甜可口的草莓》所使用的工具是我们美术教学中常用的工具,我只是换了一种使用方法,从新的角度进行切入,就给人一种别具一格的感觉。作品大胆、率性、自然、原态。即表现草莓欲滴的感觉,又突出草莓色彩,既有艺术审美的情趣,又不失孩子的童气。</h3> <h3>一个优秀的美术老师的标准,第一要有高层次的审美,第二要有创新教学的能力。老师的审美高,格局大,维度高,也就是说老师的学养高,教学的起点就不一样,给予学生必然是高层次的。第二老师要有不断创新教学的能力,不能原地踏步,吃老本,要做到与时俱进,自我否定,要给自己的教学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更加贴近孩子的心灵,展现出新的面貌。</h3> <h3>一切动物的学习首先表现为对父母同伴的模仿,在模仿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环境的变化做出自己的处理决定,也就是说所有的动物都是先继承再发展,最后内化为潜能。这就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孩子所模仿对象水平高低的问题。要求我们给孩子的东西必须是高水平的。无论我们给孩子看的画家作品,还是我们的示范,每一步在我们的能力范围之内尽量给孩子以高水平的展示。孩子没有甄别水平高低的能力,你示范的每一步孩子都会像海绵一样有意无意的全盘吸收。</h3><div>个人认为,艺术在视觉上最高境界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你所画出的作品让人感觉不是人为画出来的,而是自然界所固有的,让人看不出人为的痕迹,才是大境界。这就是我们老师在教学中要传达给孩子的艺术标准和审美理念,我们力求引导孩子,画出这种境界,感受到这种境界。虽然孩子不能理解,但让孩子慢慢感受,我的教学实践证明,几年过去以后,当两张水平不在一个级别的作品放到孩子面前,孩子一眼就能判断出作品水平的高低。</div> <h3>辩证教学。即强调老师的教,也强调学生的学。关键是老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多数的美术教学是,老师怎么画,学生怎么画,亦步亦趋,不能走样,学生完全是个复印机。我们的教学方法是启发式教学方法,老师运用创意的手法,层层启发学生,让学生动起来、思考起来。老师提出要达到目标,教给孩子创意的方法,孩子完全可以结合着自己的认知,寻找创作内容和相关的资料大胆实践。我们不干涉孩子具体干什么,我们可以升华孩子的创作思路,提供必要的创作手段。我们不苛求孩子的作品有多精细,我们关注作品能否和作者自己,和观众形成情感的对话,给观众以思考。</h3> <h3>现在和大家探讨一个重要认知“首次效应”,比如我们在泥塑教学中仅仅教些“搓个泥球球、捏个小鸭鸭、盘个泥条条”,孩子们对泥塑的认知就停留在极其肤浅的水平,谈不上对泥塑掌握多少技巧,更谈不上对泥塑艺术性的学习,最关键的是这种低水平的学习将影响孩子一生,即使长大以后,对泥塑的认知也会停留在这个水平。如果我们一开始给孩子的泥塑教学水平就很高,艺术性也很强,那么孩子就会对泥塑有个高水平的认知,对美也会有一个更高的认知,同样这个高水平的认知也将影响孩子一生。</h3> <h3>传统的国画教学一般要求孩子9周岁以上上课更合适,原因很简单,9岁以上的孩子有了一定的造型能力,临摹作品更像一些,事实上这种做法严重的违背了国画的精神。国画创作更强调作者情感的自然抒发和流露,更强调作品的精神世界,作品的形是为作品的精神世界服务的,形的准确与否并不重要,”得意忘形”才是国画的根本,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对画国画孩子的年龄完全可以放开,4岁就可以学习。年龄愈小的孩子往往更能表达国画的精神,对于他们来说,绘画就是一种游戏,无所谓对错,无所形是否准确,只要能够尽情的表达就可以。所以说四五岁的孩子画出的国画形不一定很准确,神态却很生动。</h3> <h3>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就是把生活的矛盾给夸张化、极致化。表现生活的重点是塑造气氛,要把气氛做足,使每一个观看的人的情绪都要被气氛所感染,而不是仅仅选择生活的一个场景。比如表现偏远农村,就要表现村民的生活细节,要从选材、造型、神态、环境多个方面表现农村的土气,不是一般的土气,而是土得掉渣,让人感受到这是中国几千年来农民的真正写照。</h3> <h3>“强神生形”意思是说,我们在教儿童绘画或者说做美术时,老师更应该启发孩子表达所画内容的内在精神。所画的形,所用的色都是为了表达内在的精神服务的,只要精神达到充分、尽情的表现,形自然而然的就会产生。我们一部分老师的学生作品之所以缺乏精彩,一个重要的原因他是把所画物体的形是否准确作为绘画要求的第一标准,神态的考虑相对不足。对于幼儿和小学低段学生来说造型能力相对较差, 儿童绘画更重视情感的自然宣泄,把画画作为表达情感的一种工具,形准确与否,从来不是儿童考虑的问题,他们觉得画画就是一种游戏,就是一件好玩的事。《山魁》年龄愈小愈加生动,年龄越小越不考虑形的存在,画起来更加酣畅淋漓,率性天真。</h3> <h3>何为当代性?应该说没有具体的标准答案。如果非要标准答案,我觉得“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最好的当代性。我在艺术探索上,我为什么选择具有现代视觉效果的绘画表现?原因是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甚至开始进入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时代,传统的中国画语言和表现形式对应着农耕文明,对应着慢节奏时代,在农耕文明时代,人们有时间去边品茶边欣赏一张作品,花上半天一天的时间都很正常。现代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信息爆炸的当量越来越高,在1秒之内,甚至更短的时间内抓不住人的眼球你就会被淘汰,我在选择上要求学生作品尽量有视觉效果,通过视觉引起别人的心理反应,对作品进行审视,能够花上几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与作品对话。我们每个人都来积极探索自己的教学方向,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是对中国美术教育的最好贡献。</h3> <h3>在美术教学中那些打着保护儿童原态性的幌子,而反对老师的干涉的教学绝对是一个错误。儿童无论大小在教学中老师都应干涉,关键是怎么干涉?是启发式干涉还是应试性干涉?是思想的干涉还是技法的干涉?是根据不同年龄段特点做不同的针对性干涉还是一刀切的干涉?美术教学需要干涉,需要科学的干涉。</h3> <h3>看看下面的图片!看懂了吗?看懂了再来问我啥时候学素描,如果孩子不理解、看不懂,就说明学早了,有家长一、二年级便让孩子学习专业素描去了,还沾沾自喜的晒朋友圈。如果一味让孩子画自己不理解的东西,孩子也不知道自己在画什么,为什么这样画的话?学习还有什么意义呢?学习不是为了取悦别人,更不能拔苗助长。</h3><div>孩子什么年龄就让他做什么年龄该做的事吧!</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