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一、 绥德秧歌</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绥德秧歌是陕北秧歌的重要组成部分。陕北秧歌是广泛流传于陕北地区的一种古老的民间广场歌舞艺术,它与古代的傩仪和社火祭祀活动有着直接关系,在历史长河的繁衍过程中,它不断地吸收历代民间散乐、舞蹈、百戏的有益成分而融于自身,到了宋代,已形成了较为完整优美的歌舞艺术。此后,秧歌的规模越来越大,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1942年,在延安以至陕甘宁边区兴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秧歌运动,对传统的秧歌从内容到形式都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使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获得生机而更加繁荣兴旺。1943年,延安鲁艺文工团来绥,在城乡演出新秧歌,对绥德新秧歌运动起了积大的推动作用。此后,新秧歌已逐渐成为陕北以及全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民间歌舞艺术。</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传统的绥德秧歌在每年春节举行活动,一般从正月初三开始,叫“起秧歌”。起秧歌时由当地神会会长持伞率众去谒庙敬神,然后将伞交给伞头。伞头是秧歌队的指挥和领头人,他手持黄罗宝伞与虎铮发令,鼓乐齐鸣,秧歌队起舞歌唱,秧歌活动便正式开始。第二天,秧歌队开始排门演唱。排门演唱结束后,邻村秧歌互相拜访,开始秧歌彩门表演。到了正月十五,演唱进入高峰,除白天演唱外,夜晚秧歌队还要转“火塔塔”或“九曲”。十五过后,春节秧歌活动基本结束。</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秧歌队表演,由鼓乐开道,伞头领队,两行队员舞动过街穿巷。到了演出场地后,围成圆圈开始扭各种造型的大场秧歌,而后伞头领唱秧歌词,队员接后音,大场秧歌便结束。然后是小场秧歌演出。</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大场秧歌的乐器主要是大鼓、小鼓、大镲、小镲和唢呐,演奏的鼓点有《长流水》、《短流水》、《连三锤》、《花五锤》、《硬七锤》、《凤凰三点头》等,唢呐吹奏的曲牌主要是《大摆队》、《将军令》、《得胜回营》等。秧歌队的角色,除伞头外,其他队员则装扮成先生、货郎、小伙、小媳妇、老婆老汉、蛮婆蛮汉以及各种神话传说人物(如唐僧师徒、八洞神仙、十二生肖像)等,并配有搬水船(跑旱船)的、耍狮子的、踩高跷的、骑毛驴的等。服饰为各色衣裙、五色草帽等,手拿扇子、彩绸等道具。</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秧歌的基本动律为走、扭、摆,从走开始,继之扭、摆,从而组成一种活泼欢快、质朴粗犷的舞蹈形象。其基本舞步有“十字步”、“三进一退步”、“二进二退步”、“前进步”等,还有摇头、抖肩、颤腰、扭胯、屈膝以及各种舞扇舞绸动作。</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伞头领舞的大场秧歌图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反映民间祭祀活动的“天地牌子”、“五方图”、“日月图”等,有展示古代军事阵图的“黄河十八阵”、“八卦阵”、“秦王乱点兵”等,有表现人情风物的“酒坛子”、“黑驴滚咒”、“富贵不断头”等,还有花卉图案“梅花盛开”、“枣核乱开花”、“扇花”以及彩灯图案“九盏灯”、“九曲灯”、“十二莲灯”,等等。伞头领唱的秧歌词主要为四句七言,但要根据不同场合即兴编唱。</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小场秧歌则演出小型秧歌剧和舞蹈节目。秧歌剧主要是传统剧目,如《张良卖布》、《蛮婆算命》等,也新编一些时兴内容的剧目。舞蹈节目主要是传统的“踢场子”、“耍狮子”、“众水船”、“腰鼓”、“霸王鞭”、“跑毛驴”等。</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新秧歌在传统秧歌的基础上从内容到形式都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它不再谒庙敬神;秧歌队以举斧头和镰刀的工农代表领头,队员装扮的角色主要为工农兵学商的形象;大秧歌图案也增添了一些新的式样,如“五角星”等。小场秧歌节目以新编的秧歌剧为主,对传统的舞蹈节目如“踢场子”、“座水船”、“跑毛驴”等都进行了改革,并将小场秧歌节目众上了舞台。秧歌队演出时间也不限于春节期间,遇到盛大节日或迎送新兵、贵宾时,也组织秧歌队欢庆。</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1945年春节期间(2月20日),绥德分区在绥德县的吉镇举办了全区秧歌比赛,吉镇秧歌队名列前茅。其中吉镇村的马加有荣获一等奖。</span></h1><p><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二、吉镇村的文艺活动</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据《吉镇村志》记载,吉镇村自古以来就有闹秧歌搞文艺活动的传统,特别是40——70年代,在绥、米、佳、吴四县方圆百十里以内颇有名气,提起当年的剧目和演员,人们至今记忆犹新。到了80年代以后,随着集体经济的解体,村里再没有统一组织春节文艺活动。到了1995年,不甘寂寞的年青人,自发的按居住区域组织了三班秧歌队各闹各的。内容主要有踢场子,搬水船等传统节目。到了1997年, 后街的马军等年轻人,自己出钱请人,在中学操场举办规模空前的转酒曲活动,当时人山人海观看的人特别多。不料陡然起风,刮的点不着灯,唱了一曲“定风歌”后,风平浪静人们无不感叹。这样连续闹了三年,以后再没有闹过。</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自2000年新班子组建以后,在发展经济狠抓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通过各种措施狠抓精神文明建设,组织大型的春节文艺活动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2004年腊月23日,村支书马军、村主任马绥随,特邀请能编会导、能拉会唱的退休教师郑维忠,组织中断二十多年的春节文艺活动,共有140多人参加。从2005年正月十三日起白天谒拜机关、农户,晚上在村小学院内进行演出。演出的节目有自编自演的小品《一对老精神》、《夫妻造林), 现代歌舞《好日子》等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小剧目,还有踢场子、搬水船等传统节目。</span></h1><p><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2006年,在总结2005年经验的基础上,于腊月16日就召开了有20多人参加的筹备会,决定投资近3万元,购买导具、服装、乐器等,并成立丁由申婉惠、马新周、马锦庄、马建生分别为组长的剧务和轻重乐器组,从即日起各负其责抓紧排练。于正月初三至初七,白天褐拜机关单位、商店农户,晚上演出。节目有眉户剧《打工女》、表演唱《观花》、跑驴小品《回娘家》、快扳剧《夸吉镇》、秧歌剧《兄妹开荒》等具有时代气息的文艺节目;此外还有腰鼓、哑铃、水船等传统节目,深受群众好评。在演出的实践中,也培养发现了一批文艺骨干。在总结会上给20多位老艺人颁发了纪念品,对24位青年优秀演员颁了奖。在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上,村里还举办了焰火晚会,内容有转火塔、观灯等,既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又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span></h1><p><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三、2012年吉镇秧歌汇演</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2012年春节绥德县组织了秧歌文艺汇演,村支书马军组织了200多人的吉镇秧歌队代表吉镇镇政府参加了汇报演出,共去县城演出了三天,正月十一、十二去部分县级单位慰问演出小节日,正月十五参加全县秧歌游街表演,由于队伍整齐壮大,节目丰富精彩,演员独具表演特色,获得了绥德县2012年春节秧歌演出二等奖的荣誉。</span></h1><p><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ff8a00">赴县政府大院演出</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4fbb">整齐的乐队</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以下是县政府大院演出照片</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ff8a00">赴县人武部大院演出</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 四、过街视频</font></h1><h1><font color="#39b54a"> 2012年正月十五,吉镇秧歌过街绥德县城文化路</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