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68年冬天,为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我们一百多名初、高中“老三届”的省直机关干部子女,跟随父母陆续来到黄河以北的山东省革委齐河“五七”干校(原六一农场)的三个分场。按照父母所在的机关我们被分配到各营(分场),又被分散安排到干部的班排中。那时的我们,带着满腔的热情和对前途的无知与憧憬,在齐河这片广阔天地,开始了劳动改变自我的干校生活。在父辈的陪伴和扶持下,我们以积极的热情投入到农业劳动中,经历了播种、施肥、灌溉、锄草、收割等农耕作业,也饱尝了恶劣自然环境下黄河故道风卷黄沙的侵袭。在与干部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中,他们的成熟、睿智与我们的单纯、热情相得益彰,给农场带去了新的活力,打破了以往的沉闷气氛。我们一起播种收获、一起学习讨论、一起排练节目下乡演出。父辈们丰富的阅历、博识的才华、坚定的信念给予了我们极大的影响和帮助,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和环境中,他们的传承和教诲对我们此后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建立起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p><p class="ql-block"> 1969年10月底,干校撤销,干部返城,农场一下失去了往日的欢声笑语,留下的知青陷入了迷茫和凄凉之中,此时,留守农场的干校领导决定:将三个营区的知青集中到一营,组建一支由留守干部担任连长、指导员的连队,将132名知青分为三个排12个班,命名为“青年连”。连队领导以强烈的责任感和多年共青团工作的经验,带领全体知青继续坚守在农场,抗严寒、战风沙,利用冬季农闲开展翻红压沙、改造土壤大会战。当连长的集合哨声划破农场沉寂的天空,扛着铁镐、铁锨上工的知青队伍成了场区南北大道上的一道亮丽风景。在那个滴水成冰的冬天,大家度过了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大会战中不知敲断了多少根钢钎、手上磨起了多少水泡和血泡,双肩红肿疼痛,难以入眠。但就是这支以“青年连“命名的红二代知青队伍,以战天斗地的豪迈精神砸开了一米多厚的冻土层,将红土一锨一锨的挖出,翻压到盐碱层上,最终圆满完成了大会战的任务,令农场的干部职工刮目相看。在繁重的劳动间隙,连队领导有计划的穿插了丰富多样的思想教育活动,如:学习毛著、学用演讲、结对互帮、忆苦思甜、参观学习、集合拉练、体育比赛、文艺演出…。在单调、茫然的生存环境中,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象一支强力粘合剂,迅速将一伙相同家庭背景、相同理想追求的青年人牢固地凝集在一起。那时,理想虽不清晰,但朝气让我们迸发出火热的力量,在正确的思想和方法引导下,我们收获了长满老茧的双手、能抬能扛的臂膀、吃苦耐劳的精神、奋发向上的品格。人生长河中一段短暂的经历,在每一个青年连人的内心刻下了深深的永远抹不掉的印记。 </p> <h3>前左王建立 车生力 李力前 薜剑阁 后左姜爱民 王维青 张卫宁 周陈年 陈俊山</h3> <h3>青年连五班合影 后左朱庆林 庄宇光 张卫宁 苏伟心 中左张立君 田溉 庄健 前左庄新华 董惠青 赵爱华 杨丽曼</h3> <h3>干校时期二营女知青,前左王文強 王丽华 后左李新 宫晓琴 唐淑华</h3> <h3>干校时期三营男知青,左起鞠国福 姜爱民 李力前 庄宇光 苏伟心</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左起车生力 鞠国福 王维青</span></p> <p class="ql-block">冯晓春: 1969年秋天,大众日报一位搞摄影的干部,为我们在干校三营拍下了这几张珍贵的照片。左起 冯晓春 庄新华 张立君 赵爱华 杨丽曼 董惠青</p> <h3>白凤海: 拍摄于69年10月28日,干校二营。那天是干校的干部撤离返济的日子,当时正在吃午饭,就听李老(李岷嶺)在门外喊:“小白,快出来照張像!”说着进屋拉起我就走,来到院门口停放的拖拉机旁,匆匆照了这張合影。看,那大补丁衣裤,连那双解放鞋也补了好几个补丁,但就这匆匆的一瞬间,定格记录了农场生活的真实面貌,留下永久的记忆!</h3> <h3>董道立: 这张照片与上一张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拍照的,当时我和王炜(中)在二营发电房当电工,白天做发电机组的保养与维护,同时要做晚上发电的准备。<br> 那一天中午,我俩顺着绿荫成行的小路回宿舍,刚进院就听后面有人喊“王炜、王炜”,回头一看,原来是党校的干部张叔叔(左),手里拿着120相机说“快要走了,照张相吧“,于是我们三人来到二连院外,这儿正好停着黄一青开的“东方红五十四”拖拉机,我们三人照了五七干校的唯一照片。<br> 没想到,七O年元旦,省直机关发票,去八一礼堂看拥政爱民联欢会,在等候入场时,突然有个干部模样的人举起手高喊“小董、小董”,原来是党校的张叔叔,由于我们互不知道对方的地址,所以照片无法送达,张叔叔竟然用这种守株待兔的办法,将照片送到我的手中。<br></h3> <h3>王建立: 拍摄于1969年底,团部及一营最外部那条大沟的边上。左起 王建立 王维青 修鹏 鞠国福 </h3> <h3>前左王建立 王维青 后左马建 鞠国福 拍摄于1969年底,一营果园内抽水机房的外边。</h3> <h3>林宇寰: 1969年10月干校撤消,我们跟随三营二连的干部一起回济休假时七姐妹去山师拍的。前左李和平 单建华 孙玉清 曹淑珍 后排林宇寰 任伟 耿黎明。<br> 四十五年后,当我们又聚到一起的时侯,我拿出了这张照片,始料不及的是: 照片中的其他六人竟全然不记得有过这次合影,可叹岁月对记忆的冲蚀,我手中的照片成了孤本。但使我感到欣慰的是这张照片给其中的5人留下了上山下乡时期的唯一影像。</h3> <h3>左起李新 王文強 王丽华</h3> <h3>左起姜爱民 薜剑阁 李力前</h3> <h3>侯玉玲: 照片拍摄于1970年的春季。是青年连拖拉机班的全体女战士,左起侯玉玲 梁宏 孟繁芝 李兆芹。每年春播、秋收时节,拖拉机班的男战友开着拖拉机为各营的春播秋收忙碌着,我们女战士负责维修。那一年领导安排我们到德州市学习,有的到拖拉机厂学车工,有的到汽修厂学习维修。正是这次学习的机会,使我们有幸留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br> 每当看到照片上那稚嫩、熟悉的脸,会勾起我对往事深深的回忆,心里就涌现出今生永远也抹不去的温馨!每当我看到这张照片,心底便升起一种今世永远割舍不下的情怀!耳边就响起“青春的岁月是首歌“那婉转起伏、动人心弦的歌,泪水便夺眶而出。</h3> <h3>李新 王文强<br>王文强: 我和李新的这张合影自己都找不到了,非常感谢提供此照片的亲爱战友,我们甚至回忆不起拍照的具体年月,由此深感时光不饶人。离开齐河后,我俩虽大多时间天各一方,但友谊永存、联系沒断。我现在只能忆起此照拍于人民照像馆。当时通讯及交通不便,我从花园庄步行至李新家,然后步行去照像馆。我俩从干校至今,五十年过去了,半个世纪的友谊啊!每每想起,激动万分。</h3> <h3>张益城 张肖嫣<br>张肖嫣: 我和张益城是1969年1月10日去了干校三营。后因我胃病加重,回济南治疗休养,同年10月下旬张益城回济南休假并看望我,我们一起去人民照相馆留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 </h3> <h3>李和平 胡秀兰<br>胡秀兰: 1970年春节,青年连放假,从农场返济,我与李和平相约出去游玩,这张照片留念于泉城路明湖照相馆,19岁的我俩浑身散发着青春的气息,笑得好开心呀,年轻真好。</h3> <p class="ql-block">胡秀兰 任伟</p><p class="ql-block">任伟: 我和胡秀兰在干校、青年连时是好朋友,放假时回济南,我俩也在一起玩耍,这张照片是在人民照相馆留下了我俩永久的战友情纪念。</p> <p class="ql-block">王丽华 张肖嫣</p><p class="ql-block">王丽华: 我和张肖嫣是山师附中的校友,她高我一级。干校时期我在二营,她在三营。干校撤消后成立了青年连,我俩又在一个连队里相逢,并且都被分到二排,校友相见分外高兴,1970年回济休假时我们相约照了这张合影。</p> <h3>前右王雪欣 左 宋青 后右李和平</h3> <h3>张洪波: 这是1970年春季,青年连后期、确定兵团成立、留守农场的军代表撤离时和电话班的合影。电话班的业务是综合性的,有话务、广播、打字、总机维护、架线、电影放映等。<br> 当时班里的姜建国已调二营去当排长,广播员刘丽缺席。左一李建政,电话班的元老,聪慧活泼,任广播和話务员 ; 左二军代表 ; 左三张益城,话务员、广播员,业务熟练,笑容甜美,电话班的业务及形象代表 ; 左四石建军,青年连四大帅哥之一,聪明好学,爱好军事,理想是当飞行员 ; 左五王主任 ; 左六张洪波,副班长,负责总机维修,架线及维修,放电影等,业务较熟,人比较老实,干校时人送外号"迷糊" ; 左七王法兰,班长,年龄比较大,工作能力强 ; 左八打字员吕健华,工作认真,比较低调,谨慎的人。 </h3> <h3>青年连连长 曲永高</h3> <h3>青年连指导员 戴可义</h3> <h3>青年连副指导员 刘温贤</h3> <h3> 1970年3月,济南军区山东生产建设兵团正式组建,青年连被整建制编入二师九团一营三连,我们穿上配发的土军装,按部队编制、由现役军人及农场干部担任连长、指导员,实行半军事化管理。此后我们之间便有了“战友“这一称谓。经历了干校及青年连时期的思想重塑和劳动锻炼的青年连人,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九团的基层领导骨干,兵团筹建初期即有多人被派往一、二、三营担任排长,并且陆续抽调人员充实到兵团、师、团机关、团宣传队、机务连,以及派到新组建的一营四连和新二营担任基层领导,同时三连也陆续补充了许多年龄较小的新战士。 在部队和地方干部的带领下我们亦农亦武,广阔天地中,兵团战士以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顶骄阳冒烈日,晴天一身汗,雨天两腿泥。在一眼望不到边的农田里、在战天斗地的口号和农机的轰鸣声中,以火样的激情战“三夏“、用稚嫩的身体抗“三秋“。汗水与泪水、青春与追求、岁月和生命、希望和憧憬伴随着我们成长。艰苦的磨炼让每个人发生了脱胎换骨的改变,许多人在农田管理、果树栽培、畜牧饲养、蔬菜种植、农机维修、房屋基建、炊事管理等方面成了技术领军人物。斗转星移,冬去春来,数度风雨,青春留痕。一张张泛黄甚至有折皱的照片,幸运地定格了一个个美好的瞬间;展现了当年那一段色彩斑斓的人生轨迹;记录了铭刻心底的有苦、有泪、有歌、有爱的青春年华。 <br> 从1970年底开始,九团的小部分老战士陆续被推荐去参军、上学,大部分被调往工业团,主要是去了王村七团、济南八团和潍坊六团,由农业劳动转为工业生产,还有一小部分人留了下来,直至1975年兵团解散。 </h3> <h3>曹永利: 1970年3月兵团筹建时,我们调到三营担任排长。这是在三营九连拍照的。前排右起车静 曹永利 后排右起:高日成 刘作杰 房省立 黄一清。</h3> <h3>当年左玉珂、刘作杰、高日成调到三营八连,车静、房省立、曹永利调到三营九连,这张照片是70年麦收前在三营照的,右起 曹永利 车静 左玉珂。</h3> <h3>兵团成立后从青年连调到三营拖拉机班的王利建(后中) 崔新年、黄一青(前右一、二)。李強(前左一)由九团调到八团工会工作后,是他将兵团生活的回忆文章连同此照片发表在报刊上。</h3> <h3>刘作杰: 这是1971年3月底,小麦起身时,也是高日成和房省立临上学前,在三营发电房附近的麦田里照的,是九连的周副连长给拍的,左起 黄一青 房省立 刘作杰 高日成。<br>高日成: 山东小麦起身期为3月20号前后,齐河县早一些,胶东晚一点。春节过后,天气变暖,小麦先返青,再起身,然后抜节,抽穗。从照片上看,小麦已经起身。</h3> <h3>1971年春天三连二排四班在果园劳动休息时拍摄。后排左起耿黎明 李建华 马文秀 秦岭 前排左二起唐淑华 马黎 李美晨</h3> <h3>李立新: 三连二排五班在果园里劳动休息时团部宣传股田股长给拍的合影。前排左二李立新 左四张益城 右一胡秀兰 后排左一陈学芳 左二赵兰芝 左五翟英。</h3> <h3>徐指导员与三连饲养班合影,后左起苏燕勤 张春荣 左四赵爱华 左五王民胜 前左起郝青梅 隋淑英 单建华 王秀芬</h3> <h3>王瑞华: 三连三排 后排左一王瑞华 左二刘荣青 左四孔会英</h3> <h3>李立新: 1971年底,三连三排八班战友在宿舍门前照了这张合影。后左起李燕 王希华 顾秀英 解芳,中左一刘青 右一李立新 前左起丁一平 程小英 候福银。当时由于新战士的到来,连队人员增多,原来的一排分成了两个排,全连由原来三个排变成了五个排,我们二排五班就成了三排八班,这里面有三、四个新战士年龄才十四五岁。</h3> <h3>李新:1972年春天,三连七班为欢送董惠青和王文强去上学而拍的。前排左起 李华 马桂华 杜银芳 李江捷 柏建华 李新 后排左起 张秋兰 周庆 王文强 董惠青 庞晓英 周丽 展玉萍。<br></h3> <h3>三连编筐班 前左二李新</h3> <h3>单建华: 1970年3月农场被生产建设兵团接管,青年连被编入九团一营三连,当年的4月1日三连成立了女子饲养班,全班共7人,张春荣任班长,单建华任副班长,人员全部是原青年连的战友,后来逐渐扩大增加了部分新战友。这几张照片是饲养班被团部树为全团学习的先进典型后由团部宣传股派专人拍摄的。时间是1970年的春天。 弹指间五十年,我们从青春年少到两鬓白发,辛苦多多,经历多多,但是唯有这段经历使我们回味无穷。 </h3> <h3><br> 单建华:这张是走出去到农村向有经验的老农学习饲养方法。左起郝青梅 王民胜 王秀芬 李新 苏燕勤 单建华 张春荣</h3> <h3>单建华:团部刘政委到饲养班探望并指导工作。后排右起王秀芬 李新,中排右起翟平 单建华 刘政委 王民胜 左一苏燕勤</h3> <h3>单建华:出版报批判“下乡镀金论“</h3> <h3>单建华:农忙时节干好本职工作外,参加大田劳动。后排抬筐前 张春荣,后苏燕勤,前排推车单建华,右二抬筐王秀芬,右三拉车郝青梅,推车王民胜。</h3> <h3>朱庆林: 这张合影是1970年春青年连解散、兵团筹备初期三连炊事班的人员,因此大部分是青年连的人,当时食堂已由操场西搬到了东边。前排左曹伟 隋淑杰 王万利 中排左王雪欣 耿黎明 李美晨 后排左朱庆林 龙连航 张鲁伟 谭六青 赵利平</h3> <h3>三连指导员、连长与炊事班合影,前左三徐沛先 左四张欣莹 后左一薜长明 左二赵利平 左四孙副连长 左五龙连航</h3> <h3>三连炊事班男战士在食堂门前的合影,右一赵利平。</h3> <h3>赵利平: 我从小喜欢摆弄机械,干校期间曾参加过内燃机培训,使我对柴油机、拖拉机更加感兴趣。记得有一次王利建开着拖拉机压场,我看了手痒痒,经他同意让我开了几圈,感到很爽。这张照片是拖拉机班到三连作业,当时我正在做饭,看到拖拉机停在篮球场上,脱掉围裙也没顾的脱套袖就跑出去,正好穆念文也在场,我俩爬到拖拉机上留下了这张照片。</h3> <h3>左 宋小斌 右 薜剑阁</h3> <h3>穆念文: 这是我(后中)在1972年春离开兵团前与保管室的战友们的合影。 <br> 青年连被编为九团一营三连后,在一营的范围内,大家都称之为老三连,许多新战友有时候也会对外人骄傲的说我是老三连的,可见三连在兵团的影响力,实际上也是青年连的影响力。</h3> <h3>穆念文: 1972年春季,调到工业团的老战士都陆续离开,我和鞠国福(后排右三、右四)也即将去上学之前,在勤杂班宿舍门口照的。<br> 当时由于人员减少,三连由五个排缩编成三个排,我所在的保管室被编入连部直属的勤杂班,由保管室的5人和马车、牛车班的人员组成。</h3> <h3>前左陈学芳 李立新 后左赵兰芝 王万和</h3> <h3>左起王万和 唐淑华 李立新</h3> <h3>左起赵利平 鞠国福 穆念文</h3> <h3>房立明: 这是1970年冬季在三连的果园里拍的,当时是穆念文的弟弟来兵团探亲,带着相机给我俩照的。</h3> <h3>王建立</h3> <h3>李顺成</h3> <h3>房立明</h3> <h3>张卫宁: 这是1972年在机务连线路施工时拍摄的。青年连初期,我们二排五班几个男生临时抽调随农场郭技术员竖杆架线,之后我留下学习电工,1971年九团组建机务连被编入电工班,主要承担线路架设、配电安装和团部一营供电保障。此照之前施工中发生过一次险情。那是在二营竖杆架线时,因雨水淋湿踏板棕绳,又加日后连日暴晒,我正弯腰放板下杆,棕绳突然断开,头朝下从杆顶摔落下来。幸好这根杆刚离开场院硬地,整个头深深扎进杆基隆起的沙土中。事后检查是轻微脑震荡,逃过人生一劫。此后登杆工具换上尼龙绳。</h3> <h3>张洪波</h3> <h3>穆念文</h3> <h3>单建华</h3> <h3>李立新</h3> <h3>胡秀兰</h3> <h3>张益城</h3> <h3>王民胜</h3> <h3>马 黎</h3> <h3>吕同玲</h3> <h3>左起李立新 孔慧英 王小文</h3> <h3>左三蓝青山 右一郭卫民</h3> <h3>左起 车静 刘迎平 左玉珂</h3> <p class="ql-block">左起 唐淑华 王雪欣 宫晓琴 拍摄于1972年春节 济南人民照相馆</p> <h3>潘韶霞 李建政<br>李建政: 1970年春天,兵团成立不久,一营三连领导派我和潘韶霞参加团部到济南招收兵团战士的工作,我们这个组由薜连长负责,驻地在历城县委招待所。在此期间,我们做为工作人员,脱产学习了一周,主要掌握有关招兵的政策和地方民情。征兵工作历时三个月,我俩利用空隙时间,在人民照相馆合影留念,这一段经历也随这张照片深深的记在了脑海里。</h3> <p class="ql-block">张益城 车济民</p><p class="ql-block">张益城: 我和济民初中同窗三年,是形影不离的同学和闺蜜。68年毕业时恰逢机缘同去了干校,难得的是我姐妹俩还分在一个班。成立青年连我们才依依不舍的分开,虽不能再朝夕相处,但我们的心始终在一起。这是我俩返济探家时去人民照相馆照拍的照片,它记载了我们携手并肩共同经历过的那段难忘的青春岁月。</p> <h3>吕健华 吕同玲<br>吕同玲: 1970年秋天,我和吕健华被从九团团部的话务班和打字室调到了泰安兵团部警通连话务班,她是班长,我是副班长,我们军训,架线、开垦荒地,在美丽的泰山脚下留下了我们的足迹和辛勤的汗水。有一天劳动收工后我俩结伴上街拍了这张合影。</h3> <p class="ql-block">林宇寰 苏燕勤</p><p class="ql-block">林宇寰: 1970年秋天,我和苏燕勤作为骨干从三连饲养班调到了新组建的四连,我任女排排长兼连队文书,她任饲养班班长。四连养猪的任务是为各连饲养班提供仔猪,`养的是三十多头母猪,两头种猪和几十头猪崽,除饲养外还要配种、接生、劁仔猪、预防接种等,责任重、技术含量高并非常的艰辛,经常要在天寒地冻的夜晚里,一个人蹲在位于一营与二营之间的旷野上、点着小油灯的猪圈里等待接生。尤其是小苏负责喂养的那两头种猪,像狮子般高大威猛,经常在发情时吼叫着拱开圈门出来恶斗一场,场面惊心动魄,这时就要全班出动,泼水、棒打,最后才由兽医连长和勇敢的小苏将混身带着多处伤口的它们撵回各自的圈里。 1972年我俩被推荐去上学,当年4月下旬回济查体,我们相约穿上了洗的发白的土军装,去人民照相馆留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5月4日离开了兵团。至此结束了艰辛的养猪工作,也终结了令人难忘的知青生涯。</p> <h3>曲东红 马黎<br>马黎: 我和曲东红1972年初从九团一营三连一起调到潍坊六团十一连,分配在一个班,当时她是班长,我是副班长,我们朝夕相处结下深厚的友谊。75年兵团解散前夕,我们相约来到照相馆拍照留念,分别四十多年来我们虽一直未曾联系过,但我们共同战斗生活的情景仍历历在目,难以忘怀。</h3> <h3>李顺成 袁 仁</h3> <h3>九团成立宣传队后,曲永高连长以及多名青年连战友调到宣传队,这是1970年冬天,宣传队在潍坊庆祝二师成立演出结束后,师团领导与全体宣传队成员合影。前排左一车济民 左二曲东红 左四刘迎平 左五蓝青山 右一彭建新 中排左二郭卫民 右一曲永高 后排左三王炜 左五庄宇光 左六王少军。</h3> <p class="ql-block">车济民 彭建新</p> <p class="ql-block">曲东红 郭卫民</p><p class="ql-block">郭卫民: 九团宣传队是1970年9月成立的,团政委刘佃明是禹城武装部来的。他在禹城吕剧团找了导演,派我们去学习样板戏,在学习快结束的时候,我们四人穿着演出服,到照相馆分别照了这两张合影。当时照相馆摄影水平都很差,演出服也不是正规的军装,领章帽徽都是演戏用的,但是作为向往穿军装的年轻人来说就如获至宝啊,美滋滋的就去照相馆留影纪念啦。</p> <h3>房省立: 这是1971年九团第一批被选拔进入山东农学院的工农兵大学生,左起 兰兰 王建平 房省立 高曰成。</h3> <h3>1973年秋天九团排长集训合影,因人员较多,分男女照了两张拼结在一起,前排右三左玉珂。。</h3> <h3>郭卫民: 1973年夏天,参加山东兵团组织的通讯报道学习班,休闲时在泰安岱庙的合影。左起 郭卫民 戴可义 宫兆瑞 袁宏达。</h3> <h3> 调到团部宣传股的刘温贤 (前左一)、房立明(后右一)</h3> <h3>王丽华: 我是1970年4月由九团一营三连调到二师政治部宣传科担任放映员。为二师师部干部、战士和师部驻地的单位和老百姓服务。每晚都安排放映任务。白天对胶片进行检查、剪裁,对放映机进行保养、维护,还要去炮八师和地方影院交换电影片,工作十分忙碌,但是非常开心!直至1972年4月推荐去山东医学院上学。</h3> <h3>董道立: 1971年9月我从九团一营三连与仇振国、于凌毅、夏吉晶、黄一青、王法兰等十九名战友调到二师七团(王村)。我和黄一青被分配到一营四连,做电子仪器的维修工作。1973年七团改为独立一团,这年冬天毛主席发出"还是野营拉练好"的指示。我们打起背包参加了拉练,每天步行几十公里的山路,晚上宿营住在老乡家中,就象当年的老八路一样,帮老乡打扫院子挑水。紧接着又对兵团战士进行轮训, 这张照片是军训时拍的,一个月的训练把我晒的黑黑的,工作服反穿着,腰系子弹袋,肩背着56式半自动步枪,自我感觉酷毙了。 训练结束时进行了实弹射击和投手㨨弹的考核, 由于试射时1发打了个10环,我骄傲地认为我一定会成为神枪手,一走神6发打了个56环,连前十都没进,我带着遗憾结束了那次军训。</h3> <p class="ql-block">李顺成</p> <p class="ql-block">李顺成: 以上二张照片是七一年从九团调到六团,即从农业团调到工业团后照的。青年连战友当时从九团三连调到六团十二连的战友最多,有修鹏、陈良、刘波、谭五青、张伟、庄建、袁仁、薜剑阁、田溉等,从农业团到工业团,对我们来说是上了一个台阶,主要是早晨不用出操和队列训练了,在车间里劳动不风吹日晒了,八小时下班后的时间比较自由了。开车床的照片,是七四年九月我入党后照的。去潍坊的战友每年回济过春节时,我们都聚在一起,骑着自行车到各家给老人拜年,老人们对我们也很熟悉,拜年问好其乐融融。我很怀念那段时光,怀念已故的战友。</p> <h3>2014年12月</h3> <h3>2015年3月</h3> <h3>2015年5月</h3> <h3>2016年1月</h3> <h3>2016年12月</h3> <h3>2017年4月<br></h3> <p class="ql-block">2018年10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2021年6月</p> <p class="ql-block">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已过去了半个世纪,千万人的运动推动了时代的剧变,也被时代所改变,因此造就了我们坚韧、乐观、奋发进取的人生信念。我们当中有不少人先后参军、上学、入团、入党。经历磨练,厚积薄发,走向社会后,成为祖国向现代化迈进的中坚力量。当我们重温一生中最刻骨铭心的岁月时,我们共同的青春时光被定格在那个火红的年代,虽然岁月改变了我们的容颜,却永远剥夺不了那段厚重的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