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19)旗亭画壁夺第一——王之涣 </h3><h3><br></h3><h3>凉州词</h3><h3> 王之涣(唐)</h3><h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h3><h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h3><h3> 王之涣祖籍太原。太原王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王绩、王勃、王翰、王维、王昌龄,都出自这个大家族。年轻时的王之涣,颇有侠气,整天和一帮公子哥,纵酒狂欢,舞刀弄剑。有一天,他幡然醒悟,开始用功学习。后来兴冲冲地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但屡试不中。功名未得,诗名却大振,很快结交了一帮爱喝酒的诗友。</h3><h3> 一年冬天,王之涣和王昌龄、高适来到旗亭喝酒。酒过三巡,一群梨园弟子登上酒楼,摆开宴席。其中四位乐伎开始演唱各个名家的诗作。王昌龄见此景,提议道:“咱哥几个都负有诗名,不如来个比赛,看这帮乐伎唱谁的作品多,谁就胜出,如何?”高适和王之涣都表示同意。第一个乐伎出场连唱王昌龄的两首绝句“寒雨连江夜入吴”和“奉帚平明金殿开”。王昌龄得意地在壁上画了两道:“我两首了。”第二乐伎唱高适的“开箧泪沾臆”,高适也兴奋起来:“我也有一首!”两人开始奚落王之涣。王之涣微微一笑,指着席中那个最漂亮的乐伎说:“我也懒得和你们争了。如果这个乐伎不演唱我的作品,我就认输。”结果那个乐伎开口唱的正是“黄河远上白云间”,三人大笑。王之涣得意洋洋地说:“你们两个土包子。我没说假话吧?”众乐伎得知内情后,向三人叩拜:“真是肉眼不识神仙啊!”三人接着喝了一整天,大醉而归。</h3><h3> 据说清朝的时候,纪晓岚给乾隆题写扇面。不小心把王之涣这首《凉州词》中的“间”漏掉了。乾隆不悦,纪晓岚灵机一动,解释道:“我把《凉州词》改成一首词了。”于是念道:</h3><h3>“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h3><h3> 这么一念,竟然没有丝毫破绽!</h3><h3><br></h3> <h3></h3><h3>(20)诗仙的神话——李白</h3><h3><br></h3>月下独酌<h3>李白(唐)</h3><h3>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h3><h3>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h3><h3>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h3><h3>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h3><h3>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h3><h3>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h3><h3>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h3><h3> 当人们把一个人安上“仙”的名号,他便不再食人间烟火,许多神话便随之产生。正如人们很难把“八仙”里吹笛子的韩湘子与韩愈的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里的韩湘看成是同一人。诗仙李白就是这样有许多神话故事的人。</h3><h3> 关于李白的家世,《新唐书》说他是兴圣皇帝九世孙,按辈分,他比当时的唐玄宗高三辈。但他并没因此享受什么皇亲贵族的荣耀。关于他的出生地,也众说纷纷纭,有的说在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有一个故事《李太白醉草吓蛮书》,说李白用熟练西域外语吓跑番国的使者。以资佐证。也有的说:李白的父亲在西域贩卖骆驼,举家后来回到四川江油青竹乡,生下了李白。</h3><h3> 传说李白出生时,母亲梦见太白金星——在中国星相学里,太白金星号称西方的“白帝”,是众星斗的首领——如此说来,李白是太白金星的降世。李白自己说“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民间传说他十岁时梦见毛笔笔端开出了花朵,从此他妙笔生花,自成一代大师。最著名的还是那个“铁杵磨成针”的传说。那个磨铁杵的老太太更像个仙姑。因为现实生活中,小孩子都清楚:谁会傻到跟铁杵较劲儿,还那么有理?</h3><h3> 李白仙号的得来是在认识“四明狂客”贺知章之后。在一家不起眼的酒家,当贺知章读到李白的《蜀道难》,大为叹服,称李白为“谪仙人”,并解下腰带间的金龟凭印向店主换酒,与李白一醉方休。从此“诗仙”的美名传遍天下。</h3><h3> 诗仙一度得到唐玄宗的眷顾,亲自为他调制羹汤,并册封为翰林供奉。但此时的唐玄宗已没了开元盛世时的作为,仅仅把李白当作一个填词添乐的弄臣。经历过让贵妃研墨、高力士脱靴的狂放不羁和痛快淋漓,李白告别了京城。传说在归途中他骑驴狠狠戏弄了华山脚下的华阴县令一番,一解心中郁闷。</h3><h3> 安史之乱后,李白又因任叛军永王李璘的幕僚,成为阶下囚,亏得高适和他曾救过性命的郭子仪的求情,只被流放夜郎,在流放途中又被赦免。于是“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如神助!</h3><h3> 晚年的李白漂泊在长江下游一带,生活窘困。后投奔当涂的族叔李阳冰,第二年客死他乡。诗人死后 ,又多了一个传说:李白在采石矶泛舟,醉酒后看到江心的月亮可爱,于是跳到水里想去捞月亮,被江水吞没。舟子想去搭救他,却见一头鲸鱼冲天而起,背上驮的正是李白。这回诗人真的在人世间消失,成仙而去。</h3> <h3>(21)“诗是吾家事”——杜甫</h3><h3><br></h3><h3>唐诗故事(21)“诗是吾家事”——杜甫</h3><h3>登高</h3><h3>杜甫(唐)</h3><h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h3><h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h3><h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h3><h3>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h3><h3> 诗圣杜甫出身不凡。他的十三世祖杜预,晋朝时担任镇南大将军,在平定东吴、统一天下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杜甫的爷爷杜审言,号称“大唐第一狂客”,自称写诗盖过屈原、宋玉,书法强于王羲之。杜审言临终前曾对人说:“恨无替人。”而杜甫做了杜审言的最佳替人,还自豪地对自己儿子说:“诗是吾家事。”</h3><h3> 杜甫年轻时,豪气干云,幻想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却接连两次应试不第,终生未为进士。不过,在关键时刻他总能遇到贵人。先是大名鼎鼎的书法家李邕,赏识他的才华,不惜降贵纡尊地跑去看他。天宝三年,在洛阳,他遇见一生的挚友李白。李白比杜甫大十一岁,两人相见如故,携手共游了好长时间。杜甫一生写给李白的诗歌有十几篇之多,篇篇情深意切。诗里杜甫对李白赞赏有加,称“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诗坛双子星的真诚友谊照亮了整个文坛。</h3><h3> 唐肃宗时,杜甫因替房琯兵败辩护,差点遭罪,宰相张镐为他求情,才躲过一劫。后来杜甫流落到四川剑南,在成都西郊浣花洗建了一座草堂,靠着老友剑南节度使严武的帮助,杜甫做到了此生最大的官——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h3><h3> 杜甫身处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一生命运多舛。他总是以敏锐而深邃的目光注视着时代的变迁,用诗记录着时代的轨迹,不加粉饰。如著名的“三吏”、“三别”。安史之乱中,杜甫心爱的小儿子被饿死。他愤然写了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名句。他那些最伟大的作品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凝结着自身最惨痛的体验,却超越了个人得失之叹和儿女情长,充满悲天悯人的情怀,所以魅力经久不衰。</h3><h3> 杜甫的死充满了凄凉色彩。杜甫从衡州坐船准备去郴州投奔自己的舅舅。船到耒阳,遇到江水暴涨,杜甫被困在江边田间,十来天没吃什么东西。当地县令闻知道诗人到来,派人把他接到县衙,用烤牛肉和白酒招待他。杜甫吃了很多的肉,喝了许多的酒,当夜离开了人世。</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22)“四明狂客”的绝活——贺知章 </b></h1><h3><b><br></b></h3><h3><b>回乡偶书二首</b></h3><h3><b>贺知章(唐)</b></h3><h3><b>其一</b></h3><h3><b>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b></h3><h3><b>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b></h3><h3><b>其二</b></h3><h3><b>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b></h3><h3><b>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b></h3><h3><b> 贺知章是浙江萧山人。他的家乡有个四明湖,所以他自称“四明狂客”。 但凡狂人都有点本事。贺知章就有四样绝活。</b></h3><h3><b> 第一个绝活是写文章。“文章千言,倚马可待”的人在那个时代并不鲜见。可贺知章不同,他写文章不是按字计算,而是按纸计算,给多少纸写多少张,而且没有一句废话,文采飞扬,写完了大家都当宝贝收藏起来。</b></h3><h3><b> 第二个绝活是清谈。清谈在魏晋时代颇为时尚,到了唐代几乎失传,这成了贺知章的绝学。贺知章清谈起来,喜怒笑骂皆成文章,妙趣横生,放在今天就是一个金牌主持人。社会贤达对他都很仰慕。贺知章的朋友陆象先说:“我一天不听他清谈,就得自己变庸俗了。”</b></h3><h3><b> 第三样绝活是喝酒。贺知章拼的不是酒量,而是酒伴。当碰见李白时,他当即引以为知己,两人喝到最后,酒钱不够,贺知章就把身上戴的金龟摘下来交给店家。金龟是三品以上官员的印信,贺知章也不管了。后来跑来跟他喝酒的人越来越多,连草圣张旭也加入进来,凑成“饮中八仙”,杜甫还专门为他们写了一首《饮中八仙歌》。</b></h3><h3><b> 第四样绝活是书法。贺知章擅长隶草。他和“饮中八仙”里的张旭喝完酒后,穿街走巷地乱跑,看见干净的粉壁,就在上面题字。主人并不恼,反而喜出望外:这可是大师的墨宝啊!求都求不来!</b></h3><h3><b> 天宝年间,贺知章八十多岁了。有一天晚上他梦见自己上天游览玉帝的宫殿。第二天就向皇帝辞职,申请去做道士。皇帝准奏,下令把绍兴的镜湖、剡溪赐给他,并率文武百官为他饯行。</b></h3><h3><b> 八十六岁高龄的贺知章回到故乡,于是有了《回乡偶书》(其一)中他和村童的一段有趣对话。</b></h3><h3></h3><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23)春江花月夜——张若虚</b></h1><h3><b></b></h3><h3><b>春江花月夜</b></h3><h3><b> 张若虚</b></h3><h3><b>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b></h3><h3><b>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b></h3><h3><b>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b></h3><h3><b>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b></h3><h3><b>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b></h3><h3><b>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b></h3><h3><b>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b></h3><h3><b>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b></h3><h3><b>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b></h3><h3><b>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b></h3><h3><b>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b></h3><h3><b>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b></h3><h3><b>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b></h3><h3><b>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b></h3><h3><b>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b></h3><h3><b>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b></h3><h3><b>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b></h3><h3><b>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b></h3><h3><b> 《春江花月夜》被誉为“孤篇盖全唐”,闻一多先生称它是“诗中之诗,顶峰的顶峰。”要知道,它的作者生活在唐初,张若虚死的时候,李白才十九岁,杜甫才八岁。此篇横空出世,一扫六朝宫体诗的脂粉味,自然清新,意境深远,一下子就占据了唐诗的高峰,令人称奇。</b></h3><h3><b> 该诗的作者张若虚也有些神秘。包括这诗在内,《全唐诗》总共只选了他两首诗。《旧唐书》只在贺知章传里顺带介绍了张若虚:扬州人,做过兖州兵曹。和与贺知章齐名,吴中四士之一。除此之外,生卒年不详,没有更多的故事。</b></h3><h3><b> 这首《春江花月夜》在唐代并不为人所重。各种诗话中不见它的踪影。直到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才把它作为乐府宫体诗收录。明代开始,这首诗才真正为诗家所重视。</b></h3> <h3>(24)大漠浪子——岑参</h3><h3><br></h3><h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h3><h3>岑参(唐)</h3><h3>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h3><h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h3><h3>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h3><h3>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h3><h3>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h3><h3>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h3><h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h3><h3>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h3><h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h3><h3> 岑参出身名门,曾祖、伯祖、伯父都当过宰相。岑参十岁时父亲就过世了,家道中落。他九岁开始随兄发愤读书,少有大志,“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可见其气概。</h3><h3> 杜甫说:“岑参兄弟皆好奇。”所谓的“好奇”大概指不安分守己,喜欢到人迹罕至的地方去探访。岑参曾两度赴西域边陲,前后生活了六年。在那里他浪迹于大漠和疆场,学会了策马扬鞭,骑术之熟练不亚于胡儿。边塞大漠的风光和严酷的战争,锤炼了他的诗歌风格,使他的诗歌雄奇峭拔,充满瑰丽奇异的色彩。如“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样的诗句突出了冬日沙漠的凄凉冷寂;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万树梨花开” ,想象奇特,充满诗意。岑参和高适并称“高岑”,成为边塞诗的代表人物。</h3><h3> 据说岑参每一篇作品出来,立刻会传遍大街小巷,即便是偏远的少数民族,都在吟诵他的诗歌。其受欢迎程度不亚于今天的流行歌曲。</h3><h3> 安史之乱后,岑参投靠的镇守西域的将军哥舒翰、封常清遭人猜忌,一日之内死去。岑参无处归依,最后死在成都的客舍里。</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25)道骨仙凤有慧眼——顾况</b></h1><h3><b> </b></h3><h3></h3><h3><b>过山农家</b></h3><h5><b> 顾况</b></h5><h3><b>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b></h3><h3><b>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b></h3><h3><b> 古人写人物传记常常记载一些今天看来荒诞不经的东西,而且写得一本正经。唐代诗人中顾况算得上是个传说。他的师傅李泌,据说母亲怀了三年才生下来,生下来时头发已长到额头。李泌有一个特异功能,能在纸屏风、竹笼上走。算命先生说他是神仙下凡,十五岁就要上天。到了李泌十五岁那年,家人向空中泼大蒜汁,骂脏话,居然阻止了天使把李泌带走。李泌后来做了道士兼国师,人称“白衣宰相”。</b></h3><h3><b> 跟了这么牛的师傅,顾况心想着会很快得到提拔。谁知过了很长时间,他才当上五品的著作郎。著作郎俸禄不多,李泌就教顾况辟谷导气之法,好几天可以不吃饭。后来李泌飞升了,顾况失去了靠山。他气得不行,加上好讥讽,就写了一首《海鸥咏》“万里飞来为客鸟,曾蒙丹凤借枝柯。一朝凤去梧桐死,满目鸱鸢奈尔何。”意思是:我万里迢迢地来到朝廷,因为和李泌的关系才立足。如今师傅走了,剩下的家伙跟猫头鹰差不多。这下打倒一大片,引起众怒。顾况一看形势不对,赶紧自己走人。</b></h3><h3><b> 顾况带着一家子到茅山做了道士。每天的工作就是把水银炼成黄金,晚上朝北斗星磕头。身体越来越轻盈。七十岁时,他的一个儿子死了。顾况每天哀悼儿子,悲伤得眼里流血。这年他居然又有了一个儿子。取名叫“顾非熊”。顾非熊三岁时才开口说话:“我就是你死去的那个儿子,在阴间不忍心父亲哀悼那么凄苦,才投胎复生。”</b></h3><h3><b> 这些故事多少有点离奇。不过有一个故事应该是真的。诗人白居易十五六岁时拿着自己写的诗,来到京城找六十多岁的顾况。顾况有点瞧不起这乳臭未干的小少年,就拿他的名字开玩笑:“京城什么东西都贵,想白居恐怕不易啊!”等读到白居易的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顾况大加赞赏,说:“小伙子,凭你的诗才,在京城想住哪里都容易。”顾况逢人就夸白居易的诗。没多久,白居易的诗名在长安城里大振。顾况慧眼没有看错,白居易的诗歌成就超过了顾况。</b></h3><h3><b> 据说顾况是唐代诗人中活得最长的一位。他儿子顾非熊后来考中进士,回到家里发现八十八岁的父亲突然不见了。找了很久也没找到。人们传说他得了长生秘诀,跟他师傅一样,做神仙去了。</b></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