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涠洲岛

云中马

<h3>入住涠洲岛西岸的汐岸酒店。</h3> <h3>窗外不远处就是沙滩,中午,潮已退去。晚上,涨潮时,海水涌上来,离得很近,开窗能听到一阵阵海浪的声音。</h3><div>住在汐岸,头枕着大海的波涛。</div> <h3><br></h3><div>走几步就是海,游过第一个景点回来,房间稍息一下,就去海滩。太阳已下到西边,这时海风和日光一样柔和,大海风轻浪平,身边的海滩显得变化多端。</div> <h3><br></h3><div>多数滩涂上是沙,有的是沙岩,也有的是被海浪冲上沙滩的一大片一大片澡类。</div> <h3><br></h3><div>因这不断变化、令人新奇的海滩,我们走了一段又一段,走得较远。有几艘渔船停在海边,在海滩上摆起鱼摊,去买刚打上来的野生鱼,生猛、鲜活,买来叫酒店帮加工,用豆瓣酱红烧杂七杂八的小海鱼真好吃。</div> <h3><br></h3><div>这是涠洲岛的全景图。</div><div>涠洲岛位于北海以南约21海里处,总面积约25平方千米,岛的最高海拔79米,居住1.6万多人;是广西最大的海岛,也是中国十大最美的海岛之一。</div><div>岛形近似于圆形,东西宽约6公里,南北长约6.5公里。</div><div>在北海客运码头,坐班轮一个多小时可抵达。</div><div>岛内景区包括鳄鱼山景区、滴水丹屏景区、石螺口景区、五彩滩景区和天主教堂景区等。</div> <h3><br></h3><div>一. 鳄鱼山景区</div><div><br></div><div>涠洲岛是火山喷发堆凝而成的岛屿,有海蚀、海积及熔岩等自然景观,是中国地质年龄最年轻的火山岛。</div><div>鳄鱼山景区位于南湾西侧鳄鱼岭,三面环水,形似一条在海面向前游动,张嘴欲吞食猎物的鳄鱼。是岛上火山地质、地貌最集中的山海岬角。</div><div>在鳄鱼岭上眺望大海。</div> <h3>灯塔。</h3><div>位于山顶,1956年设立,原为铁架结构,1969年改建为石塔;灯光射程18海里,上设瞭望台。</div> <h3><br></h3><div>“汤公台”。</div><div>沿灯塔左则的木台阶下,来到第一个平台,就是临海的“汤公台”。 </div><div>台上,新置汤显祖铜雕像,下刻有汤显祖所作《阳光避热入海、至涠洲,夜看珠池寄郭廉州》一诗,并刻有他的生平简介。</div><div>四百多年前,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被贬赴任徐闻县典史,行程数月,曾驻足北海市,游览过涠洲岛。</div> <h3><br></h3><div>沿木阶梯一直走到山底,就是鳄鱼山火山口遗址,它是涠洲岛五个火山口之一。</div> <h3>最近一次喷发距今一万年,当时喷出的岩浆布满了狭长的海岸,周边形成一片褐红色的火山岩。海边低洼处,在海浪、沙砾的冲击、旋磨下,形成大大小小的海蚀坑、裂缝、洞穴。</h3><div><br></div> <h3><br></h3><div>通天洞,其实,说通海洞更确切一点。 </div> <h3><br></h3><div>藏龟洞,洞穴内,有一巨石形似乌龟。</div> <h3>贼佬洞,一个隐藏在岩壁上灌木丛中的小洞。洞的下方是个巨大的海蚀坑,退潮后,可以下去捡一些活珊瑚和来不及撤退的鱼虾。</h3> <h3><br></h3><div>褐红色的火山岩映衬着碧蓝的海。</div> <h3><br></h3><div>沿着蜿蜒的海湾,在木栈道上边走边看风景。</div><div>在山的这边,会看到高度在30至50米之间,坡度大于75°的海蚀崖、看到根劈作用下崩塌的岩石,多期火山喷发的遗迹,火山集块岩和珊瑚沉积岩等。</div><div>海蚀崖和根劈作用。 </div> <h3><br></h3><div>火山喷发的遗迹,火山集块岩和珊瑚沉积岩。</div> <h3>在海的这边,会看到百兽闹海、海蚀拱桥、火山弹、火山弹冲击坑、海蚀柱、海蚀墩等。</h3><div><br></div><div>百兽闹海。</div> <h3>海蚀拱桥。</h3> <h3><br></h3><div>火山弹、火山弹冲击坑。</div> <h3>海蚀柱、海蚀墩。</h3> <h3>来到了颇具浪漫气息的月亮湾。</h3> <h3>在这里有“情定涠洲”和“海枯石烂”的石刻。</h3> <h3><br></h3><div>最后一个景点是平台听涛,一大块较平坦的海蚀岩。一个单身女孩站在平台上,边听海,边向远方转递信息。</div> <h3><br></h3><div>原打算沿海滩回酒店,从这里回酒店大概半里路。翻过一块岩石,眼前是一片长满青苔的乱石,有近百米长,脚踩上去非常湿滑,走了五六米,两次差点摔倒。再说,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涨潮,要是困在乱石中,是有风险的。还是老老实实地沿规定的路线,登800多级台阶,回到鳄鱼岭。</div> <h3><br></h3><div>这是岭上出口处附近的古船和古炮台。</div> <h3><br></h3><div>二. 滴水丹屏景区</div><div><br></div><div>位于涠洲岛西部的滴水村。一堵岩石形成的悬崖峭壁,裸露的岩层红、黄、紫、绿、青五色相间,以红、黄为主,崖上藤树缠绕,枝叶倒挂崖下。如屏的丹岩上长年湿漉漉的,不断地向崖下滴落水珠,所以取名“滴水丹屏”。</div> <h3>这个景点只有在退潮时,才能近前观看。这是第二天早晨,潮水正在丹屏下慢慢退去。</h3> <h3><br></h3><div>三. 石螺口景区</div><div><br></div><div>位于涠洲岛西部,海滩形状像一个螺口,因此得名石螺口。</div><div>天气清朗的时候,海里面的珊瑚群、各种各样的热带鱼清晰可见。</div><div>而海滩上,多是白色的珊瑚石。</div> <h3><br></h3><div>四. 五彩滩景区</div><div><br></div><div>位于涠洲岛东海岸,长达1.5公里的海岸内几乎都发育有20至50米高的海蚀崖。</div> <h3>崖下,有相对平坦宽阔的海蚀岩,向大海展开,退潮时可见宽达几十米至上百米的海蚀平台。我们去时,正在退潮,等了一个多小时,慢慢露出了七八米至几十米的海蚀平台。</h3> <h3>刚出水的岩台,湿漉漉的黄、红、蓝、绿、灰相间的五彩岩石,在阳光下,显得五彩斑斓。</h3> <h3>有的有清晰的纹理,有的有圆形、椭圆,或奇出怪样的形状。</h3> <h3>五. 盛塘天主教堂景区</h3><div><br></div><h3>位于涠洲岛盛塘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晚清四大天主教堂之一。</h3><div>教堂由法国巴黎外方传教士建于1853年,建筑主要取材于海底珊瑚沉积岩,历时10年建成,是典型的文艺复兴时期法国哥特式教堂。</div><h3>教堂高21米,长56米、宽17米,建筑面积774平方米,连同附属建筑在内总面积达到2000余平方米,教堂内可容纳教徒1500人。</h3> <h3><br></h3><div>在教堂周边,有建筑和鲜花赋予的美。</div><div><br></div> <h3><br></h3><div>我们进去参观的时候,大家不约而同地都放轻脚步。</div> <h3><br></h3><div>六. 盛塘村</div><div><br></div><div>岛上的渔民大部分人是信妈祖的,但涠洲岛上信天主教的渔民也不少,主要是客家人,大约有2000多人,基本上都居住在盛塘村附近。</div><div>盛塘村,约建于1871年,因教堂的建成而出现。原称圣堂村,解放后改为盛塘村。</div><div>这个村有一个特点,房屋大多由火山岩石和珊瑚石建成。</div> <h3><br></h3><div>百多年来,这些石屋,久经海岛风雨,仍身姿硬朗的分布在教堂周围。</div> <h3><br></h3><div>岛上,除了海鲜,另一个特产是香蕉,样子不好,吃起来又甜又有一股菠萝香。一般五元一串,也有卖五元两串三串的。地里种着的香蕉,采几只吃无妨,主人看到了,会笑着说“没事,多吃点,我们这都是喂猪的”。</div> <h3><br></h3><div>涠洲岛,如果愿意,在潮涨潮落之间,可以和海浪亲密对话。</div> <h3><br></h3><div>我们就住在岛上日落的最佳观察点滴水丹屏边上,落日不容错过,早早来到太阳已西沉的海滩。</div> <h3>多数看日落的游客集中在海中有礁石的海滩,把礁石做前景,礁石上不断有人上去摆拍。我没去那边,来到这片海滩,有几艘渔船泊在浅海,我把渔船做前景。</h3> <h3><br></h3><div>正巧,一艘类似斯里兰卡螃蟹船的渔船在落日下驶过,蛋黄般圆圆的落日为我们两日的北海涠洲岛之行,划上了圆满的句号。</div> <h3><br></h3><div>落日的余晖中,我们和涠洲岛悄悄话别。</div> <h3><br></h3><div>THE END.</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