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红火火旧历年(原创散文)作者:李印海

李印海

<h3> 红红火火旧历年</h3><h3><br></h3><h3>作者:李印海</h3><h3><br></h3><h3>《红红火火旧历年》一文 ,于2010年2月20日发表在《佳木斯日报》上。</h3><h3><br></h3><h3><br></h3><h3>正文:</h3><h3><br></h3><div> 记得小时候一进入腊月,旧历年的脚步就会匆匆地向我们走来,最忙碌的是母亲和父亲。</div><div><br></div><div> 那天,父亲带着我拿着必备的农具来到生产队的场院里。此时,偌大的场院已是空荡荡的了,只有遗留在场院角落里的夹杂着秸秆和细碎的土面堆积的几个土包 ,散落在一边。</div><div><br></div><h3> 父亲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他没有其他不良嗜好,不抽烟,不喝酒,更不会打纸牌(一种长条形的纸牌。 据说,是为了纪念古典小说《水浒传》而编创的文娱纸牌,共108张,喻为108个将士。),即便是在这样一个早已是农闲时刻,父亲也闲不住,父亲带我来场院,是想继续寻找一些遗留在场院里粮食 。</h3><div><br></div><h3> 村边的榆树林,在凛冽的西北风吹拂下,发出一阵阵呼啸的声音。只有一些闲散的猪或牛在场院里觅食,调皮的喜鹊竟然大胆地落在一头黑色的老母猪脊背上叫个不停。我十分好奇地问道:“爹,你看那个黑喜鹊咋那么大的胆子呀,它敢落在老母猪的背上。”父亲回答道:“这就叫黑喜鹊落猪身,只看见猪身上黑,看不见自己身上黑 ,做人也是一样 ,不能看到别人家的缺点,要知道自己身上也有缺点。”我听着父亲的话,还真是这个理儿 。</h3><div><br></div><h3> 场院的空荡,预示着乡亲们集体劳动的结束,只有到这个时候社员们才是真正的放假。</h3><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br></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 腊月是一年中最寒冷的的节气,时而狂风大作,时而雪花纷飞,无边的旷野里积雪被卷起后,形成“大烟儿泡(白毛风),”原野一派苍茫,远处的荒村也不见了踪影;在这样酷寒的日子里,在村外玩耍的我们,时常看见一些猎人身穿着一身白色的伪装服,在风雪中追逐七彩山鸡的情景……</span></h3><div><br></div><div> 而暖暖的茅草屋里尽是父亲和母亲忙碌的身影。为此,就在他们整日的忙碌中拉开了旧历年的帷幕。</div><div><br></div><div> 杀年猪是故乡小山村过旧历年的重要内容之一。伴随着狂风大作的街巷,时常听见小村里的肥猪被推 上断头台时发出一声声嘶哑的哀嚎,我一听到这样的惨叫声,身体就不由自主地有些发冷,虽然这些肥猪最终注定会走到这一步,但我很难从这样的怪圈中跳出来,我家肥猪大白在深秋时被公社供销社收购,现在只剩小白自己了,我不希望小白也遭到同样的命运,因为毕竟我与小白朝夕相处近两年。</div><div><br></div><div> 假日里或放学后,拿着一条大麻袋,一次次到野外割猪草,由于身材矮小,每次都会费很大的气力才能把一麻袋沉重的猪草举到肩头。遇到雨天,我时常滑倒在陡坡上……</div><div><br></div><div> 大白和小白,熟悉我家里的所有成员,无论呼叫大白或小白,它们都会寻声而来,向你讨要吃食。</div><div><br></div><div> 记得初冬的日子里,小白还像往日一样,自己到野外寻觅遗留在地里的粮食。有一次,直到夕阳西下也不见小白归来,全家人都很着急。</div><div><br></div><h3> 于是,父亲带着我一起去地里寻找。茫茫田野看不到小白的身影,我就放开喉咙大声地呼唤起来:“小白!小白!……”稚嫩的童声借助寂静的夜幕,飞向田野深处……不知能否飞向小白的耳畔。</h3><div><br></div><h3> 正在我茫然失望的时候,忽然听到不远处传来哗啦、哗啦的奔跑声,原来真的是我家小白,只见它气喘吁吁地来到我的身边,它轻轻地叫着,不停的用它那长长的嘴巴拱我的小腿,好像是在向我述说:“我回来了,你不要着急了!”我用一双冰凉的手,抚摸它暖暖的皮毛,泪水在我的眼眶里打转,我真的怕它被野狼赶走……</h3><div><br></div><div> 旧历年一天天向我们逼近。</div><h3> 我改变不了小白最终死亡的厄运,更不敢看宰杀小白时那令人恐怖的可怕场面。</h3><div><br></div><div> 宰杀小白的那天早上,我曾不止一次地央求父亲、母亲不要杀它,可母亲却强硬地训斥道:“养猪就是要杀吃肉的,不杀猪过年吃你的肉呀!”我气愤地回应道:“我宁可不吃猪肉,也不愿意让你们把小白杀掉!”母亲又大声地训斥道:“小孩子,你懂什么呀,少添乱,走开!”</div><div><br></div><div> 我的央求不但没有成功,却惹恼了母亲,我眼含泪水只好到小村东边的董三婶家躲避这令人心痛的场面。在我走过小白的圈舍时,小白依然象往日一样,伸出嘴巴 ,拱着圈舍的门板,吱吱地叫着,向我讨要吃食,我再也不忍心再看小白一眼,泪水已经在我的眼角流淌……</div><div><br></div><h3> 我一边用手擦着淌在面颊的泪水,一边心里默默地对小白说道:“小白,对不起了,我真的没有能力挽救你的生命了,请求你原谅我吧……”。便匆匆向着村东的董三婶家走去。</h3><h3><br></h3><h3> 当我推开董三婶的家们,董三婶见我的眼睛红红的,叫着我的乳名,亲切地询问出了什么事情?我把父母旨意要杀掉,辛苦养大的肥猪小白的事情说给董三婶。</h3><h3><br></h3><h3> 董三婶听罢,大笑道:“嗨,这孩子,就为这事呀,伤心了不是?养猪就是吃肉的,别再为这事伤心了啊!”。董三叔在一旁附和着说道:“看没看见杀猪的场面呀?”我说道:“我不忍心看,”。董三叔说道:“没看就对了”。</h3><div><br></div><div> 傍晚,茅草屋里弥漫着一股股令人作呕的血腥气味儿,热气腾腾的一大锅酸菜煮肉和煮血肠的怪味儿直冲过来,我下意识地将手捂住嘴巴,试图阻挡住这难闻的怪味儿。</div><div><br></div><h3> 火炕上坐满了许多乡里乡亲的食肉客儿,有的还边喝酒边划起拳来,好不热闹。看到他们如此地大吃大喝,我在心里暗暗地骂了句:“讨厌!咋不喝死你们呢!”</h3><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br></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 那</span><span style="font-size: 17px;">几年故乡小村杀年猪、吃年猪已形成恶性循环的态势,你吃我家的,我吃你家的,辛辛苦苦养大的肥猪一顿就吃进去半个猪。后来,村里领导研究决定,全村杀年猪时集中到一天来做,政策一出台,很快得到全村人的赞同。这样一来大大地避免了铺张浪费。</span></h3><div><br></div><h3> 寒冬腊月的北大荒气温说变就变,茅草屋外下着鹅毛般的雪花儿,这些轻盈的雪花儿,好似翩翩起舞的天使降落人间;她把春天的序幕舞动得惟妙惟肖;她把春天的信息播撒在北疆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她把江河、山川、原野装扮成银光闪闪的世界……</h3><div><br></div><h3> 雪,还在悄悄地下着,窗前栅栏里,摆满了一帘帘热气腾腾的粘豆包(用粘小米制作的北方小吃),这是具有北方特色的风味小吃,它香甜宜人,是难得的保健佳品。粘豆包虽然好吃,但制作起来却很烦琐。首先要把粘米用清水淘洗,泡两天左右,再用石磨磨成浆,装进白布口袋里控水,然后放进用陶土烧制的泥盆里发酵。粘面发好后就可以包粘豆包了,豆包里面的馅儿是用红小豆做的。虽然我也和父亲、母亲一起忙碌,但最累的还是母亲。</h3><div><br></div><div> 接近年三十的那几天,父亲、母亲更是忙得不亦乐乎,父亲冒着严寒去小城富锦或是公社门市部购买过年必备的年货,母亲打扫房间,蒸馒头、花卷儿、蒸酸菜馅包子,蒸熟后放在帘子上,端到屋外冷冻,再装进仓房里那口很大的缸里,大缸盛满了父亲、母亲的辛劳,也盛满了一家人欢乐与幸福。</div><div><br></div><h3> 进入腊月二十八这一天,父亲和我一起来到山脚下爷爷奶奶的坟前烧纸祭奠他们,尽管我没有见到过他们,但他们是我的生命之源,我的血液里流淌着他们的血脉,让我从内心对先辈产生崇敬之情。</h3><div><br></div><div> 香火、纸灰、酒醇伴随这一缕缕轻烟飘向天空;飘向那个无人能知晓的天堂世界,父亲仿佛还沉浸在对故去亲人的怀念之中……</div><div><br></div><div> 抬眼回望小山村,已竖起数十个高高矮矮的灯笼杆,此时已挂上红红的灯笼,我试图寻找我家那根灯笼杆,但袅袅的炊烟已在小村的上空飘荡,灯杆上的红灯笼已若隐若现在白色的雾霭之中了。</div><div><br></div><h3> 清晨,我被母亲叫醒,让我贴对联、贴福字。我愿意做这样的事情,我一看见这些红红的福字、春联,过年的气氛一下子被升华到极致,仿佛听到旧历年的脚步声正大踏步地向我们走来。</h3><div><br></div><div> 小院的大门、房门、仓房、都贴上了对联、福字,我家房门上的一幅对联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上面写着:“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不忘毛主席,横披是:幸福家庭。”今天看来虽然有一些文革色彩,但却印证了百姓对党、对人民领袖的无限爱戴之情。</div><div><br></div><div> 就连猪圈、鸡架都贴上了春联;猪圈上面写着:“肥猪满圈,”鸡架上写着:“金鸡满架”的字样,我深知,那是企盼饲养的畜禽能够兴旺。当我做完这些事情时,便迫不及待地去找我的小伙伴们满村的玩耍。</div><div><br></div><div> 走在村头,仰头望去,一排排高高的灯笼杆上,都挂上了一盏盏红红的灯笼,家家户户都贴上了像我家一样红红的春联、福字。父亲和母亲不停地忙着做旧历年大餐,我们的口袋里装着红红的小鞭儿(很小的鞭炮),在街头巷尾燃放。</div><div><br></div><div> 这稀稀拉拉的鞭炮声让人欣喜,让人振奋。午后两三点钟,开始吃旧历年大餐,母亲把年夜的饺子馅儿都和好了,积蓄一年的所有好吃的都在这张小小的炕桌上摆满,母亲做的小鸡炖蘑菇,清炖鲤鱼是我最爱吃的两道菜,还有颇具东北风味儿的“老边儿饺子。”</div><div><br></div><div> 先前,我们向贪吃的胃里不断地填充葵花子、种类繁多的水果糖,冻梨、冻苹果、冻番茄等,面对母亲亲手做的这些平日里很少吃到的美味佳肴,只吃了几口就匆忙地放下碗筷。</div><div><br></div><div> 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接踵而至,夜幕降临了。旧历年的夜晚,黑的伸手不见五指,我不晓得为什么会在这辞旧迎新,阖家欢乐的夜晚会黑得如此让人迷茫,就连村里那几只最厉害的大狗也失去了往日的凶狂,听不到狗的吠叫,这是个很令人费解的现象 ,莫非狗们也知道是过年了,也该休息了,不在为主人警戒。只有我们的喧闹声和鞭炮声混淆在小村的上空。</div><div><br></div><h3> 我和村里的几十个小伙伴打着灯笼走家串户地疯跑,说来也怪;当我们来到这些很凶的恶狗面前,它不但没有向我们耍威风,就连看我们的目光都那么的温柔。我们喧闹的声音取代了往日的鸡鸣狗吠。</h3><div><br></div><h3> 小村上空一盏盏红红的灯笼亮起来了,让我一颗年少无瑕的心,烛照着红红火火的旧历年,随着这一眨一眨的灯火,飞向远方,飞向深邃、莫测的苍穹……</h3><div><br></div><h3>2009年1月3日星期六写毕</h3> <h3>作者简介:</h3><div><br></div><h3> 李印海,笔名,尹亥。佳木斯市作家协会会员,佳木斯市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乌苏里江文学艺术联合会常务理事,佳木斯广播电视报记者。就职于大学党委宣传部,本科学历。</h3><div><br></div><h3> 文学作品100余篇发表在国内报刊,合集出版散文集11部。一些文学作品,绘画作品获得省、市一、二、三等奖。一些作品被《新华网》、《中国作家网》、《黑龙江新闻网》、《佳木斯日报新闻网》转载或在《佳木斯人民广播电台》播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