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我第一次来澳洲,我试图按照第一印入眼帘的事物,或者以往支离破碎的知识来描述自己对此地的感觉。这究竟是一个大陆,还是一个国家?这是我的第一感触。我希望我的感触多于读书来的知识和数据。</b></h1> <h1><b>以前我所从事的工作是在国际旅行社的亚非拉科。换言之,在国旅,最牛的部门是美大部,接待世界老大米国🇺🇸人。次之,也是接待地域广阔的加拿大🇨🇦人。这部门的风气也和美国人一样,有些霸气。</b></h1> <h1><b>大家嘴上不说,心知肚明,排行第二当属欧洲科,语种众多,彰显着文化底蕴的深厚,潜移默化地洋溢着英国🇬🇧人的绅士风度,德国🇩🇪人的严谨,法国🇫🇷人的浪漫🌹。这个科的翻译们至少在文化上不鸟美大部的人。</b></h1> <h1><b>就像是当时的国策所秉持的世界道德制高点,我们这个科的接待工作是面对来自于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和第二世界的二流国家。所以我们科的全名应该是亚非拉及大洋洲科。我们非常骄傲的自我感觉就是政治上的优越感。</b></h1> <h1><b>我们科小语种众多,泰语,越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朝语,所以甚至很多国家级的接待工作都会从我们这调人。而这个科的英语翻译,我依然还是突然感到有些腿软,是这个知识分子滚成蛋,八百多人的单位里"第三世界"。</b></h1> <h1><b>所以世界上很多事情都很不公平。都是学英语的,怎么就先天性的低人一等了?这种政治上优越,业务上被认为低下的约定俗成让我们这科的同事们很是发奋图强。我们期待着有朝一日扳倒"第一世界","脚踩第二世界",占领国旅第一🐂科室的位置。</b></h1> <h1><b>事实也是如此,在当时逐步开始启用知识分子和年轻人的时代,第一个年轻有为的副总经理就来自于我们科西班牙语的刘同学👨🎓,其后我们西班牙语的另外一个政治上很活跃的刘同志也顺利进入领导阶层。但是在大家的心目中,我们还是那个业务三流的部门,我至此终于再次认识到得天下易,得人心难。</b></h1> <h1><b>无独有偶,我们接待的澳大利亚🇦🇺人,在第一世界美国人眼里就是一群农民👩🌾。我还从美国人那里学到了他们对澳洲人的蔑称Red Neck红脖子,因为终日在田里劳作,脖子被太阳晒红了。</b></h1> <h1><b>艾琳也和我说,因为她来此第六次,她哪也不喜欢去,喜欢在街上找人聊天。多数情况下,你可以在几个小时里倾听当地人喋喋不休地述说美国人对他们的歧视。</b></h1> <h1><b>因为在美国人眼里,这里来的都是当年英国🇬🇧社会的最下层,最穷的人,犯人,有些还是被丢弃的孩子,从收容所里被送这里。甚至在新西兰人标榜自己的祖先都是有钱的农场主时,对澳大利亚人来说,一腔悲怆凄凉油然而生。</b></h1> <h1><b>新西兰前总理罗伯特.马尔登也曾经巧妙地说:"我们移居到澳大利亚🇦🇺的人是去平衡两国人民的平均智商"。这个黑色幽默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人们对澳洲人淳朴,敦厚,朴实,或者有点傻乎乎的调侃。</b></h1> <h1><b>其实无论是当年接待了无数澳大利亚🇦🇺人,还是今天身临其境。我都对澳洲这块土地,以及住在这里的人们带有充分的喜爱和尊敬。假如在这个白人至上的世界里,唯一没有把鼻子翘到天上的的一大群白人就在这里,或者在新西兰🇳🇿。他们从一开始就是当时的那个主流社会的异类,或者无阶层社会构造的先驱。</b></h1> <h1><b>虽然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个国家的政府不可避免的依然臣服于其宗主国英国🇬🇧,看看这两个几乎一摸一样的旗子,一目了然。虽然澳大利亚🇦🇺政府有时,还不自量力地,自落身价,跟着美国后面哼哼唧唧,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国家人民不善良。</b></h1> <h1><b>悉尼,整体印象干净,整洁,现代化,虽然比上海小好几号,但是道路规划,路标指示,楼宇建筑,海边设施,无一不是整齐划一,颇有大都市的风范。虽然地处世界一隅,但其建筑风格,整体而言堪比世界上任何一个都市。</b></h1> <h1><b>人文方面更是如此,人们热情奔放,和蔼亲切,容易接触。我们感受更多的是,一个社会的幸福感来自于人们脸上的笑容,而不仅仅来自于高楼大厦,或者物质上的先进。这里载歌载舞的周末让我们深陷在其中,人们轻松自在,愉快欢乐,我们感同身受。</b></h1><h1><br /></h1> <h1><b>悉尼的歌剧院居然是世遗这没想到。两边的酒吧居然可以满到情侣挨着情侣💑,擦肩接踵,相守厮磨,锣鼓喧天,彻夜狂欢。在中国大概只有上海在外滩的水边有此场景?其热闹的气氛有点像里约热内卢的狂欢节,而这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周末。</b></h1> <h1><b>既然澳大利亚是一个大陆,四周边海岸线无限。悉尼也是如此。一个海湾接着一个海湾,一个半岛接着一个半岛,湾湾相扣,岛岛相连。自然与都市的融合形成了这个海边城市的鲜明特色。</b></h1> <h1><b>由于需要在城区内各个不同的区域里游览,我们不厌其烦的乘坐水上出租车来往于各个不同的港口。每次都要经过悉尼歌剧院。我从白天拍到晚上,几乎是三百六十度无死角拍摄了剧院,然后再进入内部,欣赏了首场新版改编的"卡门"。</b></h1> <h1><b>我们还参观了悉尼动物园。这动物园在一个岛上。设计精巧,科学,说明清楚,动物可爱。其实真正吸引我们的不是老虎狮子,而是考拉和袋鼠。</b></h1> <h1><b>但是遗憾的是,考拉蹲在树上睡大觉,极不容易拍到它们的。小顾遗憾地说:"我们千里迢迢来看你,你就困成这样吗"?据说有可以抱一抱的机会,但我们没有等候。</b></h1> <h1><b>我们还跑到了一个鱼市。应该是专门到此尝尝皇帝蟹的滋味。我当时最大的感触是一个守信用的社会该是多么重要。鱼贩子当着我们的面挑好了一只两公斤的蟹,五百多澳元拿了进去。拿出来时,一个蟹黄羹,一个葱姜炒,一个椒盐焗,但是里面的蟹黄好像没有想象的多?中国人经营的鱼摊会截流吗?嗨,吃的还是很美!</b></h1> <h1><b>看到这个大桥缝隙里人们吗?这个项目是三百六十多澳币每个人,有人带着你去爬桥。在我们自助餐厅里工作的印度尼西亚🇮🇩服务员由于是海员给了半价,还花了一百七十多。她说在上面爬的的都是中国人。这些花钱去受罪的中国人,探险精神上乘。</b></h1> <h1><b>悉尼这个城市的路标实在是太拍马屁了。人们很容易看出当地旅游管理机构的努力。由于海湾,半岛地域复杂,乘坐摆渡船⛴️是最佳的选择,特别是从船上的机位拍摄城际线,难得的优势,其他则需要脚力,包车出游是下下策。</b></h1>